[一带]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成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及具体思路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及具体思路作者:田京保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6期“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它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
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
“一带一路”的由来。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
同样,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起,连接我国与欧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兴起。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
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带一路”建设中将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开放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二是坚持和谐包容。
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一带一路 历史观点

一带一路历史观点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旨在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
这一战略的提出源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观点。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中国一直以来都赋予了对外贸易以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和繁荣都与其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有着密切的关联。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也将来自这些地区的商品带回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使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和融合。
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可以说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延续。
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金融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出口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一带一路战略还强调了文化的交流与推广。
中国历史上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而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将通过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式,推广中国文化,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的历史观点和经验总结。
通过借鉴古代的丝绸之路,中国希望能够继续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贸易传统,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经济的融合与合作。
同时,通过文化的交流,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文联系,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这一战略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作者:胡荪予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8期摘要: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对构建中西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张骞通西域到元末以后,丝绸之路加深了与欧洲大陆的交流,将古中国与西方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我国“一带一路”的设想和建设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能够使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历史发展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003-03中国图书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汉武帝时,为了连接与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使臣张骞从长安出发,以丝绸为主进行贸易,途径甘肃、新疆、中西亚地区,故被称为丝绸之路。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认为丝绸之路主要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交通要道。
另外,这条丝绸之路沿途的地貌主要以沙漠、戈壁、高山为主,大多数属于自然气候恶劣地区,因此,当时的商队只能借助骆驼、马车等简单的交通工具克服所面对的困难。
这导致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古代丝绸之路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条网络状的丝绸之路与贸易、移民、旅行、战争等活动密切相关,并往往与亚欧民族迁徙、政治版图变迁、经济兴衰等背景相关联。
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宏伟设想,能够让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本文主要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
1发展初始:汉朝张骞通西域在汉代以前,从中亚到西亚,或者南西伯利亚、哈萨克草原、南俄草原到东欧,中外就存在着交通和贸易。
张骞通西域,主要是为了寻找汉朝反击匈奴的同盟者,严格来说,这只是一种外交活动。
当时的大夏商人们早就开始从印度贩来邛竹杖和蜀布,到四川等地进行贩卖。
为了搞清楚从四川通印度和中亚交通的所在,汉朝派遣使者从南海、郁林、苍梧等地出发去寻找通印度之路,汉使到达过今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地。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1-12T08:01:46.97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6期作者:李家和陈斐王亭[导读] 众所周知,建立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贸易平台。
沿着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一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衰落,王朝的崛起和替换,和贸易的繁荣和衰落。
沿着这条道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商业和科学交流丰富了各个领域的交流,成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最近研究的焦点。
李家和陈斐王亭山东英才学院 250104摘要:众所周知,建立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贸易平台。
沿着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一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衰落,王朝的崛起和替换,和贸易的繁荣和衰落。
沿着这条道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商业和科学交流丰富了各个领域的交流,成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最近研究的焦点。
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资料,对“一带一路”共建的未来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并阐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历史价值一、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丝绸之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了古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这些文明跨越了不同大洲和不同肤色、民族和人种,各国之间通过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求同存异,使本地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所以,古代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人类发展交流和共存的典范,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1]。
(一)构建起亚欧交通网络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跨越的距离较长,纵贯亚、欧、非三大洲,堪称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丝绸之路贸易沿线的发展,形成了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基本形式,也逐渐搭建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了亚欧大陆之间最便利的交通渠道。
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

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世界历史中,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了东方与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启发的桥梁。
而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以此为基础,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的全球合作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的联系与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是指一系列以中国为中心的陆上和海上贸易路径,连接了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不仅是中国的丝绸,还包括了其他珍贵商品如瓷器、茶叶和药材。
这些商品的贸易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欧洲的探险和新航路的发现。
新造船技术和航海士的远洋探险使欧洲的贸易动向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减少了人们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依赖。
然而,丝绸之路的精神从未消失。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恢复和发扬丝绸之路的精神,并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互利共赢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
这个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的方式,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提升各国的发展水平。
在这个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合作,打造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港口、铁路、公路和通信设施等。
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除经济合作外,一带一路倡议还强调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文化艺术和学术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加深。
这种交流有助于破除文化障碍,促进民族和谐与多元共存。
另外,一带一路倡议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
这样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升级,以适应现代全球化的需求。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ppt课件

ppt课件
7
思考一: 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
材料二
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 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古罗马]阿米阿努斯·马塞利阿努斯
“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 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 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 品的花费。”
材料三 宋朝中期前,朝廷对华商出洋并不 鼓励,甚至一度禁华商下海,属被动型国际 贸易……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 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 力……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 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 了中国——印度的航运。
——《海上丝绸之路》
ppt课件
19
思考二: 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以海路为主?
29
ppt课件
30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
绸
之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路
的 兴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衰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ppt课件
31
思考四: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材料七 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 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 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 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ppt课件
32
回答: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 (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 3、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 (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感悟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感悟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历史感悟和当代启示:
文明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桥梁。
它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了解与融合,证明了开放包容、和平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
“一带一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念,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
经济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旨在通过强化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它借鉴古代丝路精神,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连接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网络,而“一带一路”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传统友好关系的现代化拓展,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新平台。
国际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共建共享,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出新型国际关系中合作共赢的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一带一路”项目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反映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对
环境友好、和谐共生的追求。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智慧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旨在携手沿线国家共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建设
两千多年前,西汉使者张骞肩负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融通欧亚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追古思今,我们重温那一页页辉煌,来思考如何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如何成就今天丝绸之路的伟业。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张骞出使西域,可谓家喻户晓,是广为熟知的历史故事之一。
当西汉王朝完成统一时,西域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崛起,从此匈奴与汉朝的战争连年不断。
等到刘彻继位时,汉朝已是空前繁荣,决定联合匈奴的仇敌――月氏,对匈奴进行东西制衡。
月氏王国距离汉朝首都长安的直线距离就有三千余公里,当时汉朝西边势力只到金城(即今天的甘肃兰州)。
而且,根据传说,西域犹如死亡之地,有去无回。
可想而知,出使西域要有非凡的勇气、智慧与理想追求。
张骞就是这样的人。
公元前116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匈奴首领已在4年前投降,汉朝可直接和西域接触。
张骞这次把部下分派到西域诸国,大大加强了与西域的和平友好往来以及商贸、文化交流。
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之为“凿空”。
何谓凿空呢?盘古开天地即是凿空,由此可见此事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
柏杨先生认为,张骞的贡献只有1600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
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说张骞是“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庞大的物流网络
张骞率先打通西域之后,历经几代人经营,一条东起长安,途经河西走廊、西域,西至
地中海沿岸的商贸通道建立起来了,总长约7000公里。
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
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
但是,丝绸之路是不是就是指这条古道呢?丝绸之路仅仅就是一条小路吗?可能与希特霍芬的命名获得广泛影响力有关,人们对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些误解。
世界上很多人以为那仅仅是中国古代一条能够通行骆驼,最多能够通行车马的小路,只是面对丝绸那样的轻、薄物资的贸易和运输的道路。
其实不然,实际上,它是由不同地区若干条陆地上的和海上的线路以及它的扩散、辐射道路之间联结所形成的物流网络,一个从中国西部开始向西,沟通东西方、甚至通向世界的物流平台。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起于东亚,途经中亚、西亚,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它不仅仅是横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也是东西方交融的文化桥梁。
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分为先秦、汉唐、宋元和明清,跨度2000多年。
当然,有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15世纪甚至更早时期,古代中国和中亚地区就有商贸往来。
丝绸之路根据运输形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根据地理走向,又可分为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同时,根据地理景观,还可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张骞凿空西域,即是陆上北方的沙漠绿洲丝路,这也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
北方沙漠绿洲丝路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
东段指长安至敦煌,在长安以西又分为北线、中线、南线,三线会合后经张掖、酒泉、瓜州到敦煌。
中段指敦煌到葱岭(帕米尔高原),不同的路段有南北线之分,而南北线又有多条岔道。
西段指葱岭到古罗马,涉及地域最广、国家和民族最多,所以线路比中段还要复杂。
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使臣、士兵、商人们该有多大的探险精神和追求,才打通了这样的古道。
陆上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指的是蜀―身毒(即四川到印度)的路线。
张骞首次到达大夏时,就发现了产自蜀地的布匹和竹子,大夏人说这是从身毒买来的。
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就没那么复杂,大致分为三个航线:东线至日本、朝鲜;南线至东南亚;西线至南亚、欧洲和非洲。
和张骞出使西域相媲美的郑和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至顶峰。
“万国博览会”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两千多年来,商品、技术、人才和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互通互鉴实现了充分的交流,沿途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那么,古代中国为何要畅通丝绸之路,它又反映了怎样的开放政策与经济发展思路呢?我们可以选取隋朝这一页来分析。
隋朝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其作用举足轻重,单单是结束300年分裂的历史就足以
大书特书。
隋文帝统一中原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农业大为发展。
到了隋炀帝统治时期,人口、疆域、粮食储备急速增长,手工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别看隋炀帝被称为暴君,他可是有着“超越秦皇汉武”的远大抱负,积极拓展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隋
炀帝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派驻官员管理贸易,积极改善软环境。
吏部侍郎裴矩被派到张掖,主持丝路“互市”。
裴矩在“挂职锻炼”期间,遍访各地商人,了解西方世界的风土人情,撰写出了《西域图记》,还附有地图。
书中涉及国家多达45个,最远的是今天
的里海沿岸诸国。
裴矩还在序言中写道:“皇上应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
”由此可以想象彼时外贸之繁盛。
隋炀帝还下令丝绸之路沿途郡县要做好迎来送往工作,西方使者、商人来到长安,不仅给予好酒好菜招待,还可以报销差旅费。
《资治通鉴》上是这样说的:“自是西域胡商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
”
第二,大力打造国际贸易市场。
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张掖就不多说了,那里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络绎不绝。
长安、洛阳是闻名海外的国际大都市,史书分别描述“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这些场面我们今天在巨资制作的电影里面可以看到。
第三,大大拓展了丝绸之路的规模。
隋炀帝下令在大西北地区设立了五郡,并开辟了一条新路线――从敦煌出发,经伊吾、特勒、楚河、锡尔河,抵达咸海。
隋炀帝还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和日本、东南亚诸国都有频繁的往来。
经过隋炀帝的努力,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里程、辐射范围、商贸规模都超过了前代。
需要提及的是,公元609年6月,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境内的焉支山,参禅天地,接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史称“万国博览会”。
据史书记载,道路两旁焚香奏乐、歌舞噪喧,数万名穿着鲜艳服装的侍女夹道欢呼,车辆人群连绵数十里。
此举增加了沿途百姓的负担,但它的确让丝绸之路更加闻名。
有人说,隋炀帝打通丝绸之路是为了搜寻奇珍异宝。
这个观点有待商榷。
不管怎样,不能抹掉隋炀帝对推动丝绸之路作出的贡献,更不能无视中华文化的开放胸襟以及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
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今天的丝绸之路已是另一番繁华景象: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穿越大漠,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物流运输夜以继日。
一路向西,不再令人胆寒,而是让人神往。
尤其需要点赞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已让丝绸之路变成一片热土,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将进行更加深度的发展,其文化将会有更加紧密的融合。
在2014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为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也正在酝酿深刻的调整。
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发展的活力与合作的潜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启动了新的机遇之窗。
具体来说,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将“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落实到位,给沿途各国人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
在合作方式上,既要重视国家之间的大项目合作,也要重视友好省州(市)的互动合作。
只要将政治关系、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就一定能成功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