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探讨
广西大厂矿田矿床地质条件与成矿模式研究

中图分 类号 :6 3 P 1
1 概 述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o 958 (070 -0 40 1o—632 0 }10 7 -3
广西大厂锡一 多金属矿 田是我国著名 的丹池成 矿带的主体矿 田, 包括大型一 超大型矿床 7处 , 中型 矿床 3 小型矿床及矿点多处。其中规模最大的 处, 3 个矿体分别是铜坑 9 号、2 1 9 号层状矿体和龙头 山 ( 高峰)o 号矿体。矿 田内有许多切层 的次生 脉状 1o 矿体 , 在龙箱盖还有花岗岩伴有矿体 。
2 长坡一 铜坑 矿床 地质 特征
端的倾伏 部分 , 大厂背斜至此 , 向由 3 0突然转 轴 4。 为 30, 0。转折 处有 平 移断 层 。长 坡 倒 转 背斜 的轴 面 倾向北 东 2 。倾角 5。 0。背斜 西南翼地层 倒 5, 0~6。 转 , 角大 于 6 。强 烈 挤 压 , 断 裂 极 多 。在 背 斜 倾 0, 小 南翼有一断层 , 1k 走 向北西 35左右 , 向 长 0 m, 2。 倾 北东 , 倾角 2 。 0。背斜北东翼地层产状较平缓 , 0~3 。 倾角一般小于 4 。发育一系列次一级褶皱, 0, 既有垂 直背斜轴的横 向小褶皱 , 亦有平行背斜轴 的纵向小 褶皱 。 在背斜轴隆处的翼部形成垂直轴向的横 向次级 小背 斜 和其 上 的 断 裂一 隙带 。对成 矿 有 重 要 的 控 裂 制作 用 。 背 斜北 东 翼 的 纵 向小 褶 皱 的轴 向平 行 主背 斜 , 轴面大多向北东倾 , 两翼不对称, 由于与横向褶皱复 合, 故表 现 为短轴 褶皱 。另外 , 在背 斜北 东翼 距背斜 轴 30 0 m的铜坑附近有一规模较大的近东西 向的次 级短轴 背斜 , 面 近 于直 立 略 向 北倾 。短 轴 背 斜 是 轴 层问矿体主要的赋存部位 , 这是 由于泥盆系各组、 段 岩层 具有 不 同的物理 、 化学 性质 , 在褶 皱过程 中岩 层 接触界面上往往容易产生强烈 的层间错动 , 多次活
广西大厂锡矿

矿床学课程设计
矿床的分带性
五层分带模式——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可分为五层 。 一层: 裂隙脉型锡石一硫化物矿体; 二层: 裂隙充填交代细脉带锡石一硫化物矿体; 三层: 细脉、网脉浸染交代似层状锡石一硫化物 矿体; 四层:层状、似层状交代锌矿体; 五层: 透镜状矽卡岩锌一铜矿体。 综合起来
矿床学课程设计
矿床学课程设计
构造
丹池大断裂和丹池复背斜是成矿带的骨干构 造, 亦呈NW SE 展布。丹池断陷盆地受丹池 大断裂控制, 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形成, 呈北西狭 长带状展布, 海西晚期以张性为主, 发生了海底喷 流热水沉积成矿; 印支-燕山期以压性为主, 形成 紧密褶皱、逆冲断裂及燕山期的花岗岩。大厂锡 多金属矿田的成矿具有多旋回构造演化和多期成 矿的特点。北西向的大厂断裂( F1)、大厂断倒背 斜是大厂矿田主要的控矿构造。
0.01% 0.01% 0.012 — 0.019 % 0.022 — 0.04.12%
钙铁榴 斧石 石
0.33— 2.41% 0.22— 0.31%
钙铝榴 黑柱石 符山石 绿泥石 砂硼钙 石 石
0.3% 0.28% 0.01% 0.01% 0.003 %
矿床学课程设计
最后一次砂锡矿富集阶段形成砂锡矿
此阶段明显地反映出已经形成的锡石一硫化物 矿床, 汞矿床,经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或残留原 地, 形成岩溶河谷冲洪积砂锡矿、残坡积砂锡矿、 铁帽和残积辰砂矿,富集于原生矿距离不远的第四 系中。
矿床学课程设计
总结
从大厂矿田成矿演化六个阶段来看, 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 的过程,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主导地质作用, 波及范围大小亦有不 同。 初始阶段主要是富含硫、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如Hg、As、Pb、Zn、 Mo、Ni等的泥盆纪沉积环境,范围涉及整个盆地; 第二次是区域构造 应力作用, 地层产生褶皱, 成矿溶液在摺皱过程中迁移富集, 范困却 限于背斜成矿;第三次是黑云母花岗岩侵入的热力作用和残余岩浆气液 流体与沉积围岩作用。一般来说, 成矿热液活动都是环绕岩体周引进行的; 第四次成矿活动是沿着断裂破碎带,由地下水与岩浆气液流休相混合。 通过垂直对流循环多次沸腾发展形成锡石一硫化物矿床。一般只限于沿 主断裂带宽不大于一公里范围内;第五次主要是琳滤改造原来富含钨的 热变质岩与围岩卤水淋滤出来的锑相混合, 通过脉状垂直对流循环自成 系统, 一般限于热变质角岩附近成矿; 最后一次是通过风化、侵蚀、搬 运作用, 将原生矿床物质搬运到新的第四纪环境沉积下来,一般靠近原 生矿不超过3——5公里范围。上述情况可以得出不同的地质条件可能找 到特定类型的矿床。这是一个重要的找矿标志, 是预测各类型矿床的基 础。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摘要本文从赋矿地层、构造、矿体组合、矿物和元素分带几方面分析了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了矿床形成的控制因素,认为矿床自上而下为陡倾斜裂隙大脉及细脉、似层状细脉浸染型和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矿体和蚀变围岩中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
关键词锡矿床;地质特征;层控性;地层;构造;大厂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矿床。
长期以来,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对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矿床成因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旨在对该区寻找相似的隐伏矿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区域地质概括大厂矿田其地理位置位于广西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境内。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是一套类复理式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的沉积地层,局部夹火山碎屑沉积。
岩浆岩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和闪长纷岩。
区内构造褶皱断裂发育,呈北西向紧密线状分布。
以复式形式出现的褶皱,两翼不对称,东翼缓西翼陡,局部倒转,次级挠曲发育。
褶皱构造主要有丹池大背斜,及大厂等次一级背斜。
断裂主要以北西向纵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横断裂,再次为南北向的断裂,它往往被岩脉充填(图1)。
区内探明具有工业意义的锡多金属矿床有大厂、芒场、五好、北香、玉兰、麻阳等矿床。
2 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一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细粒碎屑岩建造,自下而上为:泥盆系中统马家坳组(D2Mj)、泥盆系上统榴江组(D3Lj)、泥盆系上统同车江组(D3Tc)。
以上地层含有机碳高,硫、硅含量高,地层层理和岩石中纹层状条带发育,矿体主要赋存上泥盆统这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泥灰岩岩石组合中。
2.2构造矿区的构造主要是NW向的大厂断裂和大厂倒转背斜。
大厂断裂是丹池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显示扭性,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走向为310°~340°,总体倾向为NE,倾角为40°~70°,具多期活动的特点。
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

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广西大厂是中外著名的锡产地,92号矿体是大厂矿田规模最大的锡多金属矿体。
本文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对92号矿体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地质统计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储量计算方法,已在国内外矿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首次运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了92号矿体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矿体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实现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表明,92号矿体为喷流热水沉积—改造成因。
矿体赋存在D<sub>3</sub><sup>1</sup>硅质岩中,呈似层状与地层整合产出,与围岩同步褶曲,主要由层状矿和脉状矿构成。
前期海底喷流热液作用在矿区北东部和下部形成层纹条带状矿,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形成了矿区西部和上部的细(网)脉状矿和大脉状矿。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喷流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没有明显的物源关系,花岗岩主要为后期改造成矿提供了能量和动力。
92号矿体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矿。
上、下两层为Sn、Pb、Zn矿,中层为Zn、Pb矿,上层矿矿化最好,下层矿一般,中层矿较差;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地层。
成因规律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大厂锡矿的成矿理论,而且为正确圈定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立了92号矿体原始资料数据库,库中共有516个探矿工程,25000件样品,近90000个Sn、Pb、Zn、Sb、Ag化验分析数据和三维坐标,并对其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n、Pb、Zn品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变化系数依次为196%、153%、101%。
数据库可供矿山生产动态管理随时调用。
计算并拟合了92号矿体五个方向的变异函数,各变异函数曲线均为跃迁型,分别建立了Sn、Pb、Zn三元素的品位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分析表明92号矿体呈带状各向异性变化。
交叉验证表明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广西大厂矿田龙头山矿区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礁灰岩控矿因素

大 厂矿 田 出露 地层 从 泥 盆 系 至三 叠 系 , 总 厚度
富锡 多金 属矿 体 的地 质 、 地 球 化 学 等 特 征 明显 不 同
于 矿 田内其 他 矿床 , 是 大 厂 矿 田内非 常独 特 的矿 床 类型 , 因此 , 研 究其 矿体 地质 特 征及 其赋 矿 围岩— — 礁 灰岩 的控 矿 因素 , 对 于礁 灰 岩 内 已 知矿 体 义 。
第 6卷 第 1期 2 0 1 5年 1 月
矿
产
勘
查
Vo 1 . 6 No .1
MI NERAL EXPLORATI ON
J a n u a r y, 2 0 1 5
广 西 大 厂 矿 田龙 头 山矿 区 锡 多 金 属 矿 床 地 质 特 征 及 礁 灰 岩 控 矿 因 素
[ 作者简 介】 周志辉 , 男, 1 9 7 3年 生 , 工程师 , 从 事 矿 山地 质 勘 查 和 技 术 管 理 工 作 。
33
矿
产
勘
查
习
图 l 丹 池 成 矿 带 矿 产 分 布 示 意 图
1 一 断裂: 2 一背斜 ; 3 一 台 沟 界线 ; 4 一矿 Ⅲ; 5 一 仡 岗 岩
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项 目 资助 :广 西 大 厂 锡 石 硫 化 物 型锡 矿 科学 基地 研 究 项 目 ( 号 2 0 10 7 1 ) 桂 东 一粤 西 地 区 典 型 矿 床 矿 田构 造 研 究 项 目 ( 号 2 0 94 . 编 0 9 10 .3 、 编 0 8 9 6
成和 定位 是盆 一山系 发 生 、 展 和演 化 到 一 定 阶段 发 的产 物 。近年来 , u和 Y n ( 0 0 等通 过 2 J ag2 1) D模 型
矿床 之一 。半个 多世纪 以来 ,国 内外 许 多学 者 开展 了大量 的研 究 工 作 ,着 重 对 矿 床 成 因 进 行 了 探 讨 ( 丁悌 平 等 ,1 8 ;陈毓 川 等 ,18 98 9 5,19 ;陈毓 川 93 和王 登红 ,19 ;韩发 和 哈钦森 ,18 ,19 ;韩发 96 99 90 等 , 9 7 J n ta ,19 ;郜 兆典 ,2 0 ;秦 德 1 9 ; i ge 1 9 9 a . 02
析 了铜 坑 矿上脉 下层 的构 造 因素 以及成 矿元 素在不
同学 者应 用不 同 的测试方 法 获得 的矿 床年代 学 数据 均显 示 为燕 山晚 期 成 矿 ( 绪 孙 等 ,19 ;王 登 红 叶 99 等 , 0 4 蔡 明海 等 , 0 6 20 ; 2 0 ;李 华 芹 等 ,2 0 ) 0 8 。在 构 造 研 究 方 面 ,李 孝 全 等 ( 9 8 、 洪 德 等 18 ) 陈
同构造 条 件下 的迁 移 富 集 规 律 ,并 总结 了矿 床 、 矿 体定位 的构造组 合形 式 ,以期为 深 边部 找 矿工 作 提
供 科学 依据 。
(9 9 等对 丹 池 成 矿 带 沉 积 相 及 盆地 演 化 特 征 进 18 )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100号矿体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100号矿体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张起钻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1999(013)006
【摘要】大厂100号矿体赋存于龙头山生物礁灰岩中,是一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特富锡多金属矿体.对该矿体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龙头山生物礁具备优越的油气生、储、盖条件,为一古油藏,100号矿体成因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有关.
【总页数】6页(P324-329)
【作者】张起钻
【作者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西地质勘查局,南宁,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1
【相关文献】
1.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体与矽卡岩型锌铜矿体对比研究 [J], 董从芳;袁远;蔡明海
2.危机矿山深边部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以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例[J], 毛先成;戴塔根;吴湘滨;邹艳红
3.广西大厂91、92号锡多金属矿体的成矿构造特征 [J], 周勋;余何;康皓钰;董海雨
4.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硅质岩和层状矿体氧硅同位素研究 [J], 姚晓梅;丁悌平
5.广西大厂矿田巴力—龙头山矿区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J], 刘伯胜;刘继顺;范森葵;董从芳;袁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大厂拉么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分析

广西大厂拉么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分析广西大厂县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造山带中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多金属矿床之一。
本文将从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两个方面对大厂锌铜多金属矿床进行分析。
一、成矿规律分析(一)地质背景大厂锌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广西北部的南岭造山带中部,区域地层主要由古生界下三叠统至上二叠统的刚性碳酸盐岩和伸展构造破坏后的构造变形岩组成。
该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熟悉期构造演化、晚熟期构造演化和印支期构造演化三个阶段。
(二)成矿作用大厂锌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岩浆热液活动,其次是变质流体活动。
岩浆热液成矿主要是在岩浆侵入的过程中,热液作用释放出了矿质元素,随后在岩浆热液的作用下,形成了以硫化物矿物为主的矿床。
变质流体成矿则是指深成岩体经过高温、高压条件时,由于地壳中聚集了较为丰富的矿化元素,在变质作用中,矿化流体趁机析出、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三)成矿条件大厂锌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岩体条件:该矿床分布于建造岩体中,主要分布在麻粒岩、变质角闪岩和云母片岩等岩石中。
2.富含矿质元素:在矿床成因过程中,地壳深部富含了较多的金属元素,随着不同的成因作用,矿物元素也会发生迁移和富集,从而形成矿床。
3.构造控制:构造活动是成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造降阶,复合作用,是成矿之源。
4.热液贡献:岩浆、热液活动、地殼流体的活动,能够将矿质元素输送到矿体之中,是成矿的重要因素。
5.微量元素协同作用:微量元素在成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非常重要,最终形成了矿床。
二、找矿潜力分析(一)矿床特征大厂锌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石类型有黄铜矿、方铜矿、闪锌矿、白云母、黄铁矿、黄铁矿组、长石和绿帘石等。
矿床具有成矿层系高、变态强、矿化长、矿体大等特点,矿化强度一般在3%以上,单体矿床最大储量达到2700万吨以上。
(二)找矿方向和方法1.找矿方向目前在大厂县已经探明的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北向的断裂带和岩浆侵入体附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探讨[摘要]铜坑锡多金属矿床是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中一个规模大、特征典型的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矿床成矿地质特征、92号矿体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
[关键词]矿区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 p641.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丹(南丹)—池(河池)锡—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江南古陆南缘北西构造带和东西构造带的复合部位。
地层为泥盆、石炭、二叠纪硅质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主要矿化产于旋回中上部台沟—台地过渡带硅质建造中。
矿带走向为北西,长约100km,宽约20~30km,从北西至南东分布有五个矿田,即麻阳汞矿田,芒场锡石—硫化物矿田,大厂锡石—硫化物矿田,北香铅锌矿田和芙蓉场铅锌矿田。
大厂矿田位于丹池成矿带中部,受北西向丹池复式大背斜控制。
丹池成矿带是海西—印支期右江被动陆缘裂谷盆地北部的一个断裂凹陷盆地。
印支—燕山运动使本凹陷带构造形变和强烈的岩浆活动使矿带内产有丰富的锡、铅、锌、锑、铜、汞、钨等多种矿产。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一套碳酸盐岩—硅质岩—细粒碎屑岩建造。
矿区的主要构造是北西向的大厂断裂和大厂背斜。
大厂断裂是丹池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显压扭性,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走向南北,总体倾向北东,倾角40°~75°,具
多期活动的特点。
大厂背斜是一位于大厂断裂北东侧、轴向与之近平行的倒转背斜,背斜西翼较陡,倾角大于70°,局部直立,甚至倒转;东翼较平缓,倾角小于40°。
背斜轴迹为330°,向北部转为300°,向北西倾伏。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均呈脉状产出。
花岗斑岩脉产于矿床东则,又称“东岩墙”,呈左侧雁列式或“川”字型排列;闪长玢岩脉产于矿床西则,又称“西岩墙”,它与花岗斑岩岩墙呈大致平行排列,断续分布。
这两个岩体皆产出于大厂背斜的轴部,岩墙、岩株受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控制,岩床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岩株受北西向与北东向的褶皱叠加而成的穿隆构造和断裂交汇部位所控制。
由此可知,矿区岩浆岩的侵入和分布,与大厂矿田构造的关系甚为密切。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92#矿体:矿体位于长坡倒转背斜东翼之次级褶皱的北西倾末端,分布在长坡背斜东翼次一级轴向近东西向的隐伏短轴复式背斜与北东向裂隙带交汇的深部,层状、似层状。
矿体规模巨大,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缓,倾向延伸长。
矿体平均厚度22米,最大厚度71米。
矿体矿化极不均匀,品位变化大,品位变化系数215%[1]。
3.2 矿石特征
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锡矿﹑脆硫锑铅矿﹑菱铁矿等;脉石矿物有:透闪石﹑透辉石﹑方解
石﹑石英﹑阳起石﹑绿泥石等。
不同的矿化类型矿石的结构特征有所不同。
层状矿化矿石以半自形——自形显微细粒状结构为主。
细脉状矿化、层间脉状矿化和结核状矿化以半自形、自形或它形晶粒状结构为主。
矿石构造有韵律层纹条带状构造、藕节状构造、结核(透镜)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4 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
4.1 成矿规律
铜坑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喷流沉积、成矿和后期叠加改造成矿两个过程。
中晚泥盆世经历海底硅质建造的沉积,形成了纹层条带状锡硫化物矿化和矿源层;印支- 海西期北西构造带以压性为主,由紧密褶皱、逆冲断裂和n e向张扭性裂隙群组成,控制了后期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在热液充填交代作用下形成了脉状矿化。
细脉带矿体矿化富集具有以下特点:
(1) n e向裂隙控制着大脉带矿体和细脉矿体,大脉主脉两侧往往出现许多密集的小脉,成群成组与主脉平行或斜交,每一矿体都由数十条至数百条n e向细脉组成。
锡矿化具有“东贫西富,上贫下富”的规律。
(2) 矿脉在平面上具北东撒开、南西收敛分布的规律,横剖面上呈后行侧幕排列,沿走向呈北东侧伏。
由于背斜轴转折而构成的裂隙充填矿脉主要有三组方向: 一组为n e50°;二组为n e20°~30°;三组近于sn。
三组都是se倾向,倾角65°~80°。
三组矿脉表现有切穿现象,反映了不同期次的矿脉叠加作用。
(3) 矿脉成组成带分布,构造形迹多成群出现,并呈现韵律方式分布。
(4) n e向裂隙率与矿床主要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上部大脉状和细脉带矿体中,n e向裂隙率发育程度直接反映矿脉密度大小;在下部似层状矿体中,裂隙的发育程度既反映了层状矿体中脉状矿体的密度,又可反映其后期富集程度。
(5) nw 向与n e 向断裂裂隙交叉部位,褶皱与n e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层状矿化与脉状矿化叠加部位,是成矿最有利部位,往往形成富厚矿体。
(6) 细脉带矿体赋矿层位d32(c+d)扁豆状灰岩,由具有分带性
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钙质、泥质灰岩组成,在不同性质的薄层过渡带为构造薄弱带,易于形成层状矿化。
4.2 控矿因素
4.2.1地层控矿
大厂矿田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三叠系下统,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及生物礁灰岩建造。
地层的沉积层序、岩性及其生产的化石所表明,本区从上古代开始下陷形成陆表海,至中泥盆世已发育成南丹台沟;此时海水浅,气候温暖,生长有大量竹节石、塔节石、珊瑚等。
此后大陆开始上升,海水变浅,在泥盆纪末期,形成一套滨海沉积物—泥岩、页岩、粉砂岩和石英砂岩。
石炭纪二叠纪转为相对稳定地台,沉积了厚层状的碳酸盐岩;中生代三叠纪再次强烈下陷。
总之该区经历过两次
海浸和一次海退的沉积环境变化,形成了滨海相、海相沉积岩层。
其中泥盆纪地层是本区最主要的赋矿地层,具有以下特点:沉积厚度大;硫和有机碳含量高;地层岩相组分复杂,刚柔性岩层频繁交替,薄厚岩层互相配置;层理和裂隙发育等,这些条件对成矿十分有利。
4.2.2构造控矿
丹池成矿带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南的江南台隆与广西台向斜接合部位,为一nw向断陷台沟。
大厂矿田位于丹池成矿带中部,其主构造线走向北西,以丹池复式大背斜和丹池大断裂为主体,ne向横断裂之相配套,形成了矿田构造的基本格局。
w向褶皱、断裂组成紧密线状复式褶断带。
笼箱盖褶断带与发育在其东翼的灰乐断裂及发育于其西翼的大厂褶断带,构成了矿田内的中、东、西三个构造带,控制着矿床成带分布。
ne向断层属正断层或平移断层。
矿田内规模较大ne向断层主要有三条:①罗马村—塘头断层。
②长坡—铜坑—杉木冲断层。
③止北村—茶山断层。
它们以一定的距离切割nw向褶断带,并控制矿体呈定距排列。
此外,矿田内还存在一组南北向构造穿插于期间,这组断裂分布不广,主要分布于大厂背斜及笼箱盖背斜轴侧,被岩脉或锑、钨矿充填。
断裂构造是矿田内岩浆侵位和成矿流体的通道,由主体构造派生的次级构造、裂隙带、层间破碎及层间剥离等形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
4.2.3岩浆岩
大厂矿田岩浆岩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闪长分岩、白云岩、长英岩等。
黑云母花岗岩分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等粒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是大厂矿田内的主要岩体,呈上小下大的锥形岩株,在笼箱盖呈南北走向的岩床出露于地表。
其化学成分具有:酸度大;富碱性、富硅,贫铁镁质,挥发组分f、b含量高,而sr含量低;成矿元素sn、cn、sb、w、ag、as、含量高等特点,属重熔型花岗岩[2]。
由于黑云母花岗岩的侵入作用,为本地区提供了充分的热源和部分矿源,同时使本地区构造裂隙活化和发展,使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转移,最终富集成矿。
参考文献:
[1] 蔡明海,梁婷,韦可利,黄惠明,刘国庆,大厂锡多金属矿田铜坑-长坡92号矿体rb-s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南方地质与矿
产,2006.第2期.
[2] 胡志军.广西大厂铜坑-长坡-锡矿外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8,0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