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

《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草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2、能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教学难点:能自编动作表演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入座。
2、发声练习。
3、唱一唱,动一动。
4、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基本部分:1、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范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2、编创与活动:(1)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
(2)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3)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三、结束部分:小结。
草原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课文第二部分的自读自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重点)2.感悟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难点)3.展开想象,能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重温“风光美”1.播放《天堂》,师生对话: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歌名是什么“天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歌名?2.复习背诵课文第一小节二、自读自悟,感受“人情美”1.揭示本课学习目标:老舍先生的这篇《草原》除了让我们领略了神奇秀美的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就是本课我们的学习任务。
2.出示自学要求:①默读课文2—5小节,想想主要写什么?②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写上批注。
③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3.组织交流自学心得、质疑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此时此刻你会想到哪些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2—5小节,联系上文体会诗句情感。
《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

《草原》教学设计(优秀5篇)草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1.齐读课题。
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
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
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草原》教学设计15篇

《草原》教学设计15篇《草原》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9.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
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草原》教学设计精品3篇

《草原》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
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
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
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
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方法合作法讲授法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新课学习: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
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草原》教学设计(精选5篇)

《草原》教学设计(精选5篇)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
二、检查预习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1、刚才交流的是景美的同学请举手,看来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
老师也喜欢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1)草原的天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5)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赞美草原,老师这也有一首赞美草原的诗,播放课件——《永远的草原》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精选9篇)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9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作者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
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较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教具教学准备课时安排三课时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教学反思:篇一1、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了解草原的有关资料,如内蒙古的位置、范围以及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
教师也要收集相关的图片,制成课件,给学生一些感性的东西。
读一些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也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及句式的写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并结合同学们心目中的草原概况。
边读边想象文中的草原画面。
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本文的写法进行练笔,以达到学,并学以至用,收到学用兼得的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1草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认识课后16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品味优美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3、学习第一自然段老舍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味有没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学习老舍表达感情的写法教学准备相关幻灯片、课前板书课题、红色和白色粉笔、折纸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什么问题?2.听读课文:3.介绍作者和参观内蒙(注意多音字)古草原的大致位置,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
(交流对老舍先生的了解)4.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二.合作交流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带我们参观访问的地方风景有什么特点,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是什么样的?(出示: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书风景美,人情美。
板书美、风景、人情)2.请大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达出草原美的关键句。
((交流过程中让孩子们说说老舍都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物,想象草原上还有什么景物。
)3、这段话语言给你的感觉时什么?(美!)语言优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为这段语言太美了,我就选了几句做成了“美的语言卡”然后折成了千千纸鹤(拿出折纸)。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草原》教案最新12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草原》教案最新12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
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
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1.整体感知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2.自主研读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想象点拨,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享经验,指导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借助经验,唤起想象)●“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以读代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show/jMfwR-NE2Oki_Vhk.html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省
学校
高密市东关小学
姓名
马雪莲
职称
小教二级
电话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山东省高密市东关小学
马雪莲,1999年毕业于高密师范学校,现已从教十三年。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满腔的爱奉献给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班级管理,带出了一个个班风好、学风正的班集体。在教学方面,积极要求上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编写教案。曾获得市教学能手、百优班主任等称号。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一)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二)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三)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五)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五、知识拓展
六、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我始终把朗读放在第一位。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如,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等等。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了。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草原景色美。本课的教学我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还利用了有关课文描述的草原风光的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形象,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
%B2%DD%D4%AD%C8%CB&s=0
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92&cl=2
&lm=-1&st=-1&fm=ala1&fr=ala1&sf=1&fmq=1332236468687_R&pv=&ic=0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92&lm=-1&cl=2&fr=ala1
&word=%B2%DD%D4%AD%CD%BC%C6%AC
(二)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92&lm=-1&cl=2&word=草原一碧千里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二、导学提纲,自主感悟: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美景的,用“——”划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读课文2—5自然段,看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划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
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有关的句子标注出来,在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补充。
/u13/v_NjY4MzYwNjU.html
(三)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深读课文,感受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四、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线索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特别是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通过播放草原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羊群碧草,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美读来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一)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课题:草原
学校:山东省高密市东关小学
姓名:马雪莲
Hale Waihona Puke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小学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⑴收集资料,了解草原。
⑵学会了本课生字、词语。
⑶熟读本课课文。
二、教学课题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教学重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