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知识培训课件

布病知识培训课件
布病知识培训课件

布病知识

名字的来源

?1887年正式认识布鲁氏菌,国外曾经叫马尔他热,也叫地中海热,当时病死率高达30%,

热很凶险又叫弛张热,喝山羊奶易得此病,故也叫山羊热,后来又叫波状热。

?布鲁氏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完整细胞核,没有核膜,没有有丝分裂,但有核

糖体。

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也叫趴床病(粘巴病、懒汉病、羊病、夫妻病,与结核病类似,都是细胞内寄生,称姊妹病。

布鲁氏菌病的组织结构

?WHO/FAO(1950年成立),在12个国家下设研究合作培训中心。英、美、法、意、日、

墨、阿、原苏联、中国等建立实验室负责诊断试剂的标化,到1984年在中国流研所成立了钩端螺旋体培训研究合作中心,中国流研所1956年成立,内蒙古布病防治大队于1953年成立。中国1960年成立中共中央北方领导小组。(乌兰夫任第一任组长)

中国布病的防治阶段

?1950年—1964年摸清疫情、培训人员、建立机构,64年在包头市召开由部长参加

的会议。

?1965年—1977年在甘肃省召开以免疫(畜间)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会议。

?1978年—1989年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召开以畜间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

防治措施的会议。

?2010年在北京召开综合性防治措施的会议。

布病造成的损失

?德国每年7千万-1亿美元

?法国每年8千万元-1亿美元

?拉丁美洲和美州每年大于7亿美元

?前苏联每年1000万美元

?全世界150-200万亿美元

?中国:四川7千万美元,吉林30万-50万美元,新疆1-2千万美元,广西100万美元。

布病疫情再度回升的原因

? 1.和平环境破坏,战争造成。

? 2.动物漏检现象严重。

? 3.自然疫源性(主要是欧洲、美洲的S2在欧洲野兔和猪经常接触,猪又传给人)。

? 4.乳肉监督工作不合适。

? 5.旅游(抗体水平低,机体敏感)

? 6.海关检疫的疏忽。

?7.其它综合措施不当。

疫情概况

?一、世界疫情

?1973年有75个国家向WHO报告有疫情,1982年94个,1990年160~170个;

(一)、疫情分布

?地区人间发病率(1/10万)国家(个)

?美洲0.02~5.28 16

?欧洲0.04~21.46 29

?亚洲0.003~11.9 33

?大洋洲0.97~2.51 9

?非洲0.59~10.0 36

?全世界共有19个国家人间布病发病率超过1/10万:希腊、意大利、美国、原苏联、

阿根廷、阿尔巴尼亚、老挝、黎巴嫩、匈牙利、伊朗、爱尔兰等。

(二)、菌种分布

?1、羊种菌:50个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南美洲,亚洲。

?2、牛种菌:100余个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南美洲,欧洲。

?3、猪种菌:33个国家,美洲,东欧,西欧,非洲北部。

?4、绵羊附睾种菌: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土耳其,阿富汗,原苏联,中国等。

?5、犬种菌:美国,日本,德国,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中国等。

?6、沙林鼠种菌:美国西部,阿根廷,秘鲁,智利。

(三)、世界公布布病发病国家

?在联合国排名的200多国家,有布病的170个,30多个国家没有报告,16个国家

和地区宣布没有或控制了布病,有冰岛和维尔京群岛一直未发现人畜布病,另14个是:瑞典,挪威,海峡群岛,芬兰,丹麦,瑞士,捷克,英国,荷兰,日本,奥地利,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目前美国人间发病率仍在1/10万以上。

二、中国疫情

?1905年Boone在重庆首次报告2例。

?1916年在福建报告1例。

?1925年在河南报告4例,分出羊种菌。

?1932~1949年谢少文收集29例。

?1936年日本人在白城调查羊感染率33%。

?1952~1981年,全国共发现疫区县1109个,共有暴发点245个(其中70年代以前202

个,占82.4%;70年代以后43个,占17.6%)。畜间布病平均感染率4.97%,人间平均感染率为8.16%(1.42~16.4%),累计发病134252人,历年发病率在0.02~1.77/10万之间。

?1982~1991年,畜间平均感染率为0.49%,人间平均感染率为0.73%,平均患病率为

2.51%,累计新发病人数达3369人,平均发病率为

3.10/10万。

?1992~1995年末,布病疫区县达1369个,实有病人71979人,1995年新发病人1045

人,山西411人,辽宁178人,新疆44人,河北136人,内蒙57人,青海53人,吉林42人,山东40人;暴发点:辽宁7个,山西3个,河北2个,内蒙、四川各1个。

?1996年辽宁1个村85例新病人。

(一)、畜间疫情

?牛、羊、猪的存栏数

?全世界羊18-20亿牛13亿猪9亿

?全中国羊 2.5-3亿牛0.9-1亿猪1亿

?1、绵山羊:平均感染率0.5%。

?2、牛:平均感染率0.4%。

?3、猪:平均感染率1.7%。

?4、鹿:平均感染率0.5%。

?5、犬:平均感染率6.5%。

(二)、人间疫情

?28个省区统计人群布病平均感染率为3.0%。

?l、严重流行区:内蒙,黑龙江,河南,西藏,青海,新疆,河北,山西,广西,广东,

四川,湖北,陕西。

?2、一般流行区:吉林,辽宁,山东,云南,湖南。

?3、散发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西,浙江,安徽,福建,海南。

?4、不明区:江苏,台湾,贵州。

(三)、菌种菌型分布

?至今分离出布鲁氏菌约3500~4000株,包括羊种菌1,2,3型,牛种菌1,2,3,4,

6,7,9型,猪种菌1,3型,绵羊附睾种菌,犬种菌,共5个种14个生物型,其中羊1型占羊种菌的50%多,牛以1,3,6,9型为主,猪种菌以3型较多。

?畜间感染率<1%很少造成人间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因子

?一、传染源

?布鲁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60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

可作为布鲁菌的贮存宿主。羊、牛、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又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它家畜次之;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等是敏感的实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南方的广西和广

东地区猪是主要传染源,四川省以牛种布鲁菌感染为主,牛羊种并存,并于1987年新发现了犬种布鲁氏菌。

(一)、最适宿主与转移

?1、最适宿主:布鲁氏菌最常侵犯的易感宿主,并能在其体内寄生,繁殖,致病。

?2、转移现象:某个生物种布鲁氏菌偶然的侵入某些宿主,也能寄生,也能繁殖,一般

不致病或引起轻度致病。

(二)、各种家畜在传播布病中的作用及特点

?1、羊:对布鲁菌易感,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阴道炎、睾丸炎、拐子

羊。其乳汁、尿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中大量含菌,相互传染快,范围广,能引起暴发流行;引起人布病症状重,感染率高,发病率高。牛种菌转移到羊的概率<10%,猪种菌转移到羊<1%。

?2、牛:对牛种菌易感,主要症状流产、乳腺炎、阴道炎、睾丸炎、拐子牛。引起

人布病症状轻,多为散发,羊种菌转移牛3%左右,猪种菌<0.5%,从病牛乳汁及阴道分泌物中排菌时间较长(l~9个月),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3、猪:主要症状流产、后肢麻痹、乳腺炎、阴道炎、睾丸炎,引起人布病慢,散

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轻微但顽固,侵犯部位以颈椎为主。

?4、犬:犬种菌能引起犬流产,对人致病报道很少,全世界现约50例左右。

?5、鹿:养鹿场应引起重视,主要是转移现象。

二、传播因子

?1、流产物:60%的细菌是从流产物中分离。

?2、乳及其制品:污染奶含菌可达100~5000个菌/ml,可造成城镇居民布病上升。

?3、内脏和肉:以肝脾为主,尤其是脾脏,屠宰及食品加工人员感染为主。

?4、皮毛:制革工、毛纺厂职工、选毛工感染机率最大。

?5、布病病人的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及精液: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感染。

?6、其它:尘、土、水等。

三、传播途径

?1、接触:通过皮肤粘膜,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挤奶工、

接羔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国外报道通过接触感染的病例占50%以上。

?2、消化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鲁氏菌经口腔或食道粘膜进入机体,国外

报道喝奶感染率50%,吃肉感染率13%,国内尚未见系统报道。

?3、呼吸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感染的飞沫及尘埃,目前尚无系统研究报道。

四、布病人传人的可能途径

?1、通过性生活传播:是目前人与人传播报道较少的一种传播方式。

?在人类布病中,几乎有一半的患者周期性从尿中排泄布鲁氏菌,睾丸也常是被侵犯

的器官,近来已有人从布病患者的精液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通过羊种布鲁氏菌感染绵羊证实,如经阴道感染布病需1~5亿菌体。布病患者能否从精液中排出这么大量的布鲁氏菌还未见报道;目前还没有一个报道有确凿的证据是通过性生活而传播的;通过性生活传播的布病主要为男患者传给女性,还未见有女性传给男性的报道。

?2、通过母乳传播:女性患者可能通过喂乳方式将布病传给婴儿。

?3、垂直传播:布鲁菌在绒毛膜中繁殖极为旺盛,能通过胎盘屏障。

?4、接触传播

?5、其它:骨髓移植、输血等。

?人与人传播布病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1、主要由羊种布鲁氏菌引起。

?2、多为散发性发病。

?3、传播方式不是以接触为主。

流行特点

?一、分布

?1、地方性:与牲畜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有关。

?2、季节性:50~60年代以前布病季节性很明显,现在已不明显,季节性受(1)牲畜配

种、产羔等支配,(2)布鲁氏菌种与牲畜种类支配.布病季节性多见于羊种菌感染。

?3、职业:布病感染有明显的职业性,是一种职业病。

?4、性别、年龄、民族:布病在这些方面易感性无差别,有差异也仅是接触机会不同。

二、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的变化。

?2、社会因素:生活水平,卫生状况,管理制度,预防措施,免疫力。

三、周期性

?国外报道6~8年一个周期,宁夏报告4~5年一个周期。免疫情况、人群易感性、传染源

及传播途径、菌型等因素均可影响布病的周期性。

四、布病流行中抗原间干扰现象

?人们经过分析发现,在羊种菌及牛种菌严重流行的地区,不能分离出犬种布鲁菌,也可

以说如果一种布鲁氏菌首先侵占了某一宿主,那么另一种布鲁菌就很难再侵入该宿主,研究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抗原间干扰现象。

?目前从流行病调查及实验动物模型均证实干扰现象的存在,但机理尚不清楚。

五、不同菌种引起布病流行的特点

?1、羊种菌:毒力强,最适宿主羊,传播快,症状重,易暴发流行,转移现象多。

?2、牛种菌:毒力中等,散发,症状轻,季节性不明显,对人畜均致病。

?3、猪种菌:毒力中等,散发,症状轻但顽固,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季节性不明显,1,

3,4型对人、猪均致病;2型菌对猪致病;4型菌对鹿、人、猪致病;5型菌主要在苏联鼠中,尚未见对人畜致病的报告。

?4、犬种菌:毒力低,侵犯大,对人致病很轻微且少,感染率低,发病率低。

?5、绵羊附翠种菌:毒力低,对人不致病,几乎不转移。

?6、沙林鼠种菌:尚未见对人畜致病报告。

布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可达数月甚至一年之久。潜伏

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发病和前驱期症状: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发病急骤者约占10%,一般没有前驱期

症状,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期症状。起病缓慢者可有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与一般感冒有类似。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很大,容易被忽略。

一、主要症状

?1、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痛、头痛、

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热型不一,变化多样。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

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2、多汗: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与一

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

?3、疼痛:急、慢性期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的疼痛。在急性期关节与肌

肉疼痛呈游走性与风湿颇为相似。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十分剧烈。慢性期的关节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并以骶、髂、膝、肩、肘、踝等大关节处为常见。多为持续性钝痛,常因过劳或气候变化而使疼痛加重。

?有的患者可有头痛、脑膜刺激征、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等症状。

?4、乏力: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

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

?5、其他症状: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严重的毒血症,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或其他更

严重的合并症症状,慢性期患者常表现为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漠,失眠,烦燥不安,易于激动,畏寒喜暖,四肢发冷,阳萎,遗精,自觉手足发烧等。

二、主要体征

?1、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可以出现淋巴结肿大。不仅有局限性淋巴结炎,而且还可

以发生多发性淋巴结炎。个别患者淋巴结化脓形成瘘管,在脓汁中可以分离到布鲁氏菌。

?2、骨关节变化:骨关节系统的损害是布病的主要体征之一。可发生于布病各个期,

但慢性期多见。关节肿大,多数由滑膜炎、关节周围炎,关节旁组织炎、关节炎,骨关

节炎和滑囊,腱鞘炎症性变化引起。

?关节粘连:在个别病例中,可以发生部分的或完全的关节粘连。使关节呈屈曲畸形

或强直以及肌肉萎缩等。脊椎受累,患者被迫处于固定的弯曲状态。

?形成脓肿:它仅偶见于个别病例。

?3、肝脾肿大:国内资料,急性期肝肿大占21.31%,脾肿大占10.13%;慢性期肝脾

肿大占4.26%。肿大的肝脾质软,中等硬。由于肝脏损害,可出现黄疸。

?4、软组织肿胀:各期布病患者均可发生软组织的损害,比如筋膜、腱膜、关节囊、

关节周围组织及肌肉等。形成蜂窝组织炎和纤维组织炎,出现大小不同的结缔组织结节及浸润。慢性期患者较常见。

?5、皮疹:急性期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持续时间短。还可见到出血疹,

水疱疹,类似天花的脓疱疹等。少数患者可出现皮下出血性紫斑。

三、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布氏菌侵入机体后,使机体致敏,机体再次与布氏菌抗原接触时,可出现各种过敏

反应(Ⅰ、Ⅱ、Ⅲ、Ⅳ型)。不同类别的过敏反应产生的机率是不同的,第Ⅳ型过敏反应产生机率最高。基于这种过敏反应建立的检查技术被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疫和临床诊断。

四、病程与预后

?病程以3-12个月居多。治疗及时,措施得力,预后良好。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

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甚至病灶纤维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内脏器官的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的变形强直,终生不愈。

?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患者死亡。

布病的诊断

?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等或生活

在疫区内的居民。

?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室检查:①病原分离②试管凝集试验③补体结合试验④抗人球蛋白试验⑤

皮肤过敏实验⑥平板凝集试验(PAT)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疑似病例:具备1接触史、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中⑤、⑥任一种方法阳性。

?确诊病例:凡具备1接触史、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中①②③④的任何一项检查

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

?隐性感染:具备1接触史及3实验室检查中①②③④任一种方法

?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

验效价高低,皮变反应仅供参考。

布病的治疗

?布病是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此尽快消灭病原体,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所以,应该早期诊断,在急性期按照规定全程治疗。

?并且要不断的消除病人疑虑,增强信心,坚持治疗,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

养物,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急性、亚急性期布病治疗

?一、抗生素疗法

?1、传统抗菌药物的应用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

?一般应用四环素抗生素类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最常用的是四环素。三种抗

生素用法大致相同,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

?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应用此治法,一般治疗后48-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平均

退热期为5-7天。

?(2)利福平(Rifampicin),并用强力霉素(doxycycline)治疗

?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

连续给药最短6周。

?(3)、孕妇的抗菌治疗

?妇女在怀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时都可以引起胎儿死亡,因此更要给予及时

的妥善治疗。

?治疗方法

?首选药物是利福平。禁忌用链霉素。

?(4)复方新诺明每片含磺胺甲基异恶唑(Sulfamethoxazole)400毫克,甲氧苄胺嘧啶

(Trime-thoprim)80毫克,成人每次2片,每日三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两次。儿童按每日公斤体重磺胺甲基异恶唑50毫克,甲氧苄胺嘧啶10毫克计算。三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

?单独用复方新诺明治疗复发率较高,甚至延长治疗时间也不能避免。有引起皮疹和消

化不良的副作用,如果发现副作用时应停药。

二、对症治疗

?头疼或失眠者,可口服止痛剂或镇静剂,如复方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高热持续

不退者,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或服退热剂。关节疼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每日2-3次,局部关节腔积液时,可行关节腔穿刺,抽出其内积液,注入链霉素0.1-0.2克。1-2周注射一次。

三、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在用抗生素治疗时,出现Herxheimer反应可以静脉点滴考地松(Cortiso1);

当患者血小板严重减少或有明显的血管内凝块扩散时,应用氢化考的松,可以挽救生命;

中毒症状严重,睾丸显著肿胀者,可使用激素治疗。

?但一般情况下禁用激素治疗。

布病治疗研究进展

?抗生素疗法

?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

?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

一、利福霉类抗生素

?迪克菲: 是一种新型半合成的长效利福霉素族抗生素,对结核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

某些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其组方治疗布病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组方:

? 1.迪克菲+四环素+链霉素,治愈率96.7%,总有效率100%。

? 2.利福喷丁+四环素+强力霉素,治愈率96.9%( 近期中远期疗效都很好)。

? 3.利福喷丁(是一种高效广谱抗生素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支杆菌在宿主细胞内外均有

明显的杀菌作用具有高效长效和低毒的特点.胃肠道反应弱)+四环素,治愈率88.8%,,高于四环素+链霉82.5%。

?建议用利福喷丁与四环素替代链霉素与四环素组方(退烧时间和关节疼时间缩短,未见

毒付作用)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1.头孢三嗪(广谱长效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肌注后生物利用率100%,杀菌浓度维

持24h半衰期8h)+利福喷丁+多西环素(多西环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低度抑菌、高度杀菌、抗菌强),治愈率98.68%。临床症状消失快,仅在强化期可基本痊愈,复发率仅

1.31% ,治愈率明显高于链霉素加四环素.8

2.5%,三药联用对急性期有协同作用。

三、喹诺酮类抗生素

? 1.环丙沙星(第一代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疗效很好,它们都有易进入细胞,分

布范围广,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安全、起效快、尤其进入吞噬细胞内,可杀灭侵入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内的布氏菌,从而阻断慢性肉芽肿形成,是目前布病较理想的药物。

? 2.氧氟沙星+利福平,与传统的组方强力霉素+利福平;链霉素+强力霉素疗效基本相

同。

?布氏菌在体外对培福新、洛美沙星、美罗培南、阿齐霉素高度敏感,

?3.环丙佛哌酸+强力霉素+利福平治疗急、亚急、慢性其结果无论临床还是免疫学方

面、远期都有满意疗效。

四、新治疗药物的研究

?1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妥布霉素、强力霉素的药物敏感试验,对各种布氏菌

试验其抑菌强度明显超过链霉素、四环素

?2用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强力霉素、链霉素、磺胺甲级异戊唑对墨西哥的

97株菌试验,结果环丙沙星、四环素抗布氏菌活性效果好。

免疫增强剂疗法

?主要用于慢性布病的治疗

? 1.高浓度的胸腺肽+氧氟沙星1~1.5月病人主要症状阳性体征迅速改善,大部分症状

消失,近期疗效较好。胸腺肽作用免疫器官,改善机体的敏感状态,有益于清除胞内细菌。氧氟沙星细胞渗透性强、组织分布广、副作用小.

? 2.左旋咪唑+常规抗菌素1~1.5月(优于传统的抗菌疗法)

中医中药疗法

? 1.以中药调节免疫功能治疗慢性布病病(布病破坏了免疫功能)

? 2.以脱敏为主的中成药治疗慢性布病,如昆明山区棠片。

? 3.以清热、强壮、止痛为主的中药方,如丹参、柴胡等。

对布氏菌病治疗手段的展望

?布氏菌细胞内寄生和变态反应的特点使得临床治疗工作多年来进展不大。如何进一步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是我们深入探索的课题。

“急性期、亚急性期”布病患者督导治疗卡

应急救援安全知识培训考试试题和答案

整理 应急救援安全知识培训考试试题和答案 姓名单位分数 1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A )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A. 县 B.市C省 D.地区 2. 应急预案是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反映,它的内容包括: ①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②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应急准备③事故 发生后的紧急恢复以及预案的管理与更新。以下那一个描述是正确的?(D) A.只包含① B.包含①、② C.包含①、③ D.包含①、②、③ 3. (B )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公众动员机制 D.以人为本 4. 进行心脏按摩时,应用(B)放在按压位置。 A.手背面 B.手掌掌根部位 C.手掌指端部位 5. 以下物品中(A )不能用作止血带。 A.铁丝 B.领带 C.毛巾 6. 搬运交通事故伤员,(C )是正确的? A.随意搬抬伤员 B.两人或多人抬伤员 C.首先固定伤者颈部,由4?5人同时平抬起伤者,使伤者脊椎姿势固定不 动 7. 发现人员触电,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B )。 A.呼叫救护人员 B.切断电源或使伤者脱离电源 C.进行人工呼吸 8. 有异物刺人头部或胸部时,以下(C )急救方法不正确? A.快速送往医院救治 B.用毛巾等物将异物固定住,不让其乱动

C马上拔出,进行止血 9. 头部发生创伤的人员,在接受医生检查前,采取下列急救措施中,(B )是不正确的。 A.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B.给伤者服止痛片止痛 C.运送途中应把伤者的头转向一侧,便于清除呕吐物 10. 发现煤气中毒人员,采取以下行动中,( A )急救方法是正确的。 A. 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并将病人送到新鲜空气环境 B. 在现场拨打电话求救 C.在现场马上给伤员做人工呼吸 11. 全国通用的医疗急救电话为( C )。 A.114 B.122 C.120 12. 对于脊柱受伤的伤员, 采取下列运送方法中,( C )搬运是正确的。 A. 一人背负运送 B. 二人抬运,一个抱头,一个抬腿 C多人搬运,保持伤员身体平直,动作均衡 13. 以下( C )方法不是伤口包扎的目的。 A.止血 B.减少细菌感染C止痛 14. 搬运脊柱骨折患者,下列搬运工具中,( B )不宜使用。 A.床板 B.软担架 C.门板等长宽木板 15. 被电击的人能否获救,关键在于( D )。 A.触电的方式 B.人体电阻的大小 C. 触电电压的高低 D.能否尽快脱离电源和施行紧急救护 .填空题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资料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材料 安全生产事故概念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全镇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分为以下二类: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商贸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上述安全事故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安全事故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事故分级 1、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含30人)死亡,或者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职业中

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含10人)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含50人)100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含3人)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 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保护事故现场,并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拨打110、119、120等急救电话。 事故现场负责人立即向当地安监局、项目建设和项目安全监督机构报告 处置流程 1、启动预案:突发群体伤亡事件或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先接报的部门或人员要第一时间向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立即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事件性质、伤亡情况、事故地点、事故发生的时间等信息,并迅速召集工作小组所有成员,通报事故现场情况,认真

安全急救的培训知识

安全急救的培训知识 关于安全急救知识的培训 现场急救知识培训 1、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 2、紧急救护的程序 3、基本急救知识与技术: ⑴呼吸中断急救法——人工呼吸法 ⑵心脏停止跳动急救法——胸外心脏挤压法 4、紧急止血法 5、中毒窒息急救 6、触电急救 7、中暑急救 1、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者愈后的生存质量。 原则:快抢、快救、快送,即“三快”。 2、紧急救护的程序: ①拨打120 ②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③快速对伤者进行分类④先抢救危重者⑤优先护送危重者 3、基本急救知识与技术: ⑴呼吸中断急救法——人工呼吸法

⑵心脏停止跳动急救法——胸外心脏挤压法 3、紧急止血法: 一)、止血 1、指压法:通常是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例如,将颈总动脉压向第五颈椎横突, 将肱动脉压在肱骨干上。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 2、压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3、加垫屈肢法: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适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疑有骨关节损伤者禁用。 4、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其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5、止血带法: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必须作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少缺血组织范围)。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应急知识培训

应急知识培训 一、什么是突发应急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如下特征: 1、突发性。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以及爆发的程度等情况,人们都始料末及,难以准确地把握。 2、公共性。一是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对公共财产或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影响(通常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上。二是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和力量。 3、危害的严重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这种损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的消失、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 4、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难以预测,特别是在当做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这种连锁反应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突发事件复杂化,已经超出纯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变成一种含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危机。 5、处臵的紧迫性。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

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6、广泛的影响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关注伤亡人数外,还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原因、时间、地点等情况,从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等,从而使社会避免重蹈覆辙、重演悲剧。 二、突发应急事件分哪几类? 主要分成4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如,2009年全国大部地区的旱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交通运输事故:2008年国庆期间,古灵山车祸。2005年11月13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1、2003年的非典,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

防灾减灾安全应急知识培训

一、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常见的灾难性天气 主要有台风、暴雨、雷电、寒冷、冰雹、地震和高温等。 如何应对灾难性天气 1、应对台风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指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应急措施: 在台风来临前,不要出门,以防被砸、被压、触电等不测;要搬移窗台上的花盘或者其他悬挂物品,及时加固室外容易被风吹动的物体; 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里游泳或者驾穿出海; 在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的人员要停止作业,在危险地带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撤离; (4)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2、应对暴雨 暴雨,特别是大范围的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城市内涝,使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对城市交通也会带来重大影响。应急措施:

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者堆砌土坎;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3)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掉入地坑、沙井等;(4)驾车经过深积水区,应尽量绕行。 3、应对雷雨天气 雷雨天气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如果放电击中人员、建筑物或者各种设备,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急措施: 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 关闭家用电器,拉开电源插头,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 在室外时,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如果无处躲避时,应尽量在低洼处躲避,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体的高度; 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等; 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 如果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靠紧,以防被雷电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雷雨天气在户外,不要使用手机; (8)对被雷电击中的人员,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法抢救。 4、应对洪灾 洪水是指由于暴雨或者水库溃坝等引起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应急措施: 突然遭受洪水袭击时,要沉重冷静,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移,安全转移要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切不可有侥幸心理; 被洪水围困的,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工具的

应急知识培训

应急知识教育培训 一、加油作业过程中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现由我就各加油站在加油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注意如下: (一)加油前注意事项: 1、加油机运转时,电机和泵温度应保持正常,计量器和泵的轴封应无明显泄露,汽油加油流量不应大于60L/min。 2、加油机机件应保持性能良好,油气分离器及过滤器应保持功能正常,排气管应畅通、无损,泵安全阀应保持压力正常。加油员在使用加油机前,应检查加油机运转是否正 3、加油岛上不得放置收录音机,电扇、延长线、冷藏设备等一般电器设备及其他杂物。 4、有加油车辆进站时,加油人员应站在加油岛上以防被撞,作业人员避免穿过两车中间。 5、客车进站加油时不得载有乘客。 6、禁止使用绝缘性容器加注汽油、煤油等(不允许加油枪直接向塑料桶等绝缘性容器加注汽油、煤油等);如无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用途使用证明,禁止非法销售散装汽油、柴油等。 (二)加油作业过程 1、车辆驶入站时,加油员应主动引导车辆进入加油位置。当进站加油车停稳,发动机熄火后,方可打开油箱盖,加油前加油机计数器回零后,启动加油机开始加油。 2、加油作业应由加油员操作,不得由顾客自行处置。 3、加油时应避免油料溅出,尤其机车加油时应特别注意不可溅出油料溅及高温引擎及排气管。 4、加油时若有油料溢出,应立即擦拭,含有油污布料应妥善收存有盖容器中。

5、加完油后,应立即将加油枪拉出,以防被拖走。 6、加油前及加油后应保持橡皮管放置于加油机上,防止被车辆压坏。 7、当加油、结算等程序完成后,应及时引导车辆离开加油岛。 8、站内有人吸烟或使用移动电话时,应立即停止加油。 9、摩托车加油后,应用人力将摩托车推离加油岛4.5m后,方可启动。 10、加油站上空有高强闪电或雷击频繁时,应停止加油作业, 采取防护措施。 加油过程中极易发生安全隐患如下: 1、跑、冒油: 加油员在对车辆加油作业过程中,由于不清楚车辆油箱的空容 量或作业过程中精力不集中,发生油品洒冒。 预防措施: a、加油在对车辆加油前,要问清加油车辆油箱的空容量; b、加油过程中,加油员要集中精力,注意观察,当油品加满时,要立即关断加油枪,做到不洒不冒; c、作业完毕后将加油胶管盘放在加油岛上。 2、加错油品: 对车辆加油时,所加油品与车辆所需油品不符。 预防措施: 加油前,问清加油油品的品种、规格,并与加油机油品进行复核,防止加错油品。 3、人身伤害: 加油员在引导车辆或在加油作业过程中,车辆与人体相撞;或 在加油作业过程中,大量吸入油气而造成人体器官损坏,发生人身 伤害事故。 预防措施: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教(学)案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教案 应急案例 安全生产应急法规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7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共七章七十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第三条: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分类: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第四条:国家应急体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原则: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职责:县级人民政府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

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第二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十三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三十七条: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第四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

2014年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 为了规范有序开展医院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提高全院职工卫生应急意识,充实卫生应急知识,增强卫生应急综合处理能力,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医院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应急培训计划: 1、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应急救援队伍,使应急救援工作令病人满意,令社会满意。 2、培训方法: 通过院内专题培训,辅以场景模拟,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做到集中与在岗自学相结合,现场处置培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3、培训内容: 医务科对全院人员进行应急理论及急救技能的培训;护理部对全院在职在岗护士进行护理应急救护系统理论及护理急救技术的培训;后勤部对全院在职在岗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卫生科对全院人员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培训,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手足口病及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二、考核计划: 培训结束后,各部门组织考核,不及格者实行补考,成绩备存。 1、医务科负责对全体医生考核; 2、护理部负责对全体护士考核; 3、后勤部负责对全员消防知识考核; 4、卫生科负责对全员传染病知识考核。 医院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工作培训考核计划 为规范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提高卫生应急培训质量和效率,促进卫生应急培训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化建设,依据《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的 (一)增强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依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念。 (二)充实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使卫生应急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处置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将卫生应急方法和技能应用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培训人员医院应急管理、处置和医疗救援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根据卫生应急人员的组成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

消防安全应急救援培训材料

安全事故应急知识培训记录 XXXXXXX省XXXXXXX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 培训单位 培训时间2016年1月7日 公司 培训种类消防安全安全事故应急知识培训培训地点公司

培训内容: 1、先期处置 火灾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按照各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消防、安全、保卫、环保人员或设备实施应急救援,尽可能控制火灾蔓延、扩大,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迅速抢救受伤和受困人员。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迅速、准确将火灾事故和先期处置情况逐级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处置 (1)现场处置。事故发生后,按照现场应急预案迅速采取处置措施。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及时上报上级组织。 (2)火情侦察。配合救援抢险小组利用各种侦察装备,通过外部观察、内部侦察、询问知情人、仪器检测等方法,查清火源位置、燃烧物质性质、燃烧范围、火势蔓延方向,被困人员数量、位置等,查明现场有无爆炸危险,若已经发生了爆炸,则需要查明由于爆炸而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情况,建筑物破坏程度,有无再次爆炸的可能;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燃烧特性、储存数量、储存形式,并在灭火过程中反复侦察,掌握火场动态。 (3)划定警戒。在火灾现场周围划定警戒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维护现场秩序,组织疏散人员,对易燃易爆及危化品火灾现场要停止用火用电,杜绝火源。 (4)抢救人员。坚决贯彻“救人第一”的战术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建筑物内外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消防梯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救生器材进行疏散和施救。对受伤和可能遇难的人员,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处置。 (5)火场破拆。为了完成侦察、救人、疏散、灭火等任务,利用各种破拆器材,对妨碍消防灭火的建筑物构件或其他物体进行必要的破拆。 (6)集中灭火。消灭火灾时,要集中优势兵力于火场的主要方面,迅速控制火势,达到一举消灭火灾的目的。在扑救危险化学物品火灾时,要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正确选用灭火剂,防止因灭火剂使用不当扩大灾情,引起爆炸。 (7)火场排烟。为了增强能见度,减少高温毒气危害,有效控制火势蔓延,提高救人、灭火效率,视情采取自然排烟、人工排烟、机械排烟等方法进行排烟。 (8)火场供水。迅速占据水源,利用直接、接力、运水等供水方法,向火场供水,保证供水不间断。 3、扩大应急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