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风雅乐事》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第2编12-4断句和翻译

第2编12-4断句和翻译

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四节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答案】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判断句“……者,……也”,被动句“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为采分点。

(2)“粹白”,理解为“美好”。

“粹”,纯、无杂。

“治平”,同义复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1)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

读书是风雅乐事

读书是风雅乐事
呢?举个例子 , 我介绍书的时候有 时 会做一个专题 , 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
格、 日本人 的文化 , 都是围绕 日本 的, 当然, 只是某种低层次的主题阅读。 这
所 谓主题 阅读就 是你要想 象 自
这种 阅读 被艾德勒 和范多伦认为 是 高层次 的阅读 。这 时候你 已经不 是 为了看书而看书 , 是为了解决一个问 题 , 了满 足 自己的好奇 心而 阅读 。 为 你像一个学者一样 , 自己设定了 目 给 标 , 目标下搜集相关或不同层 面 在此 的书籍来阅读 , 包括上 网、 看报纸、 看 杂志 , 这时候你 的学习阅读是最 主动 的, 称之为 主题阅读。如果每个 我们
苏格拉底 对于读 书另有 高论 。他声称 , 一册好 书, 能 够 引诱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 读一本书就
了解 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 以想象, 苏格拉底不是像杨绛 那样优雅地读 书的, 可以想象 出他 的挑剔, 的如饥似渴 , 他
他 的求知 的贪 婪 , 还有他 的 目光 的锐利 。而金圣 叹那 句 “ 雪夜 闭户读禁 书” 的情景就更大相径庭 了。他是一个探
潢用 品, 岂不是书籍 的悲哀? 林语 堂认为读书 的主 旨在于摆脱俗 气。黄 山谷说 不 读书便语言无味, 目可憎。说 的有 些过头 了。淳朴的 乡 面 村农夫 目不识丁 , 并未见其面 目可憎 , 是说读 书摆脱俗 但
们能知道历史 中很 多的故事, 熟悉几 千年前 的著名人物 , 我们还 能知道 冰封的南极 , 知道 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 , 知
然就荡然无存 了, 反而让人 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
读书 的 目的有很 多,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 书会使 读 人 生充实 , 读书会让我们 了解我们不知道 的过 去的世界 ,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建兰中学2025年招生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建兰中学2025年招生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建兰中学2025年招生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1.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 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B.喜爱纷纷扬扬浮动犹如C.钟爱纷纷扬扬飘动好像D.喜爱洋洋洒洒飘动犹如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陡峭烦躁三角架坦荡如砥巧妙绝伦B.取谛呜咽换气扇杂乱无章震耳欲聋C.草率指望斑马线遥无音信不可思议D.典范娴熟及时雨眼花缭乱一丝不苟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艾青,原名蒋海澄,诗人,1966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真挚,诗风清新。

B.《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走过女儿国、大人国、飞岛国、慧姻国等多个国家。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去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C.在《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明明赞扬长妈妈,却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李逵,绰号“黑旋风”,使两把斧,力大如牛,为人爱僧分明。

4.下列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男子体操队正式成立,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

B.先进教育工作者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C.奥运冠军殷剑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艰苦训练。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5.古诗文默写。

读书的乐益之处阅读题及答案

读书的乐益之处阅读题及答案

读书的乐益之处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作者给大家收集的读书的乐益之处阅读题及答案(共含11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读书的乐益之处阅读题及答案读书的乐益之处阅读题及答案①读书的乐益之处,以及读书之法,前人多有备述。

但是长久以来的劝读方式,常忽略了阅读主体自身的乐趣,过多地强调读书的功利作用,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看起来呆板而生硬。

②为了更好地劝读,名家们各有心得,有的以动物觅食作比,我看了深受感触。

试为拓展阐释,列出“狼吞”、“蟒噬”、“牛刍”、“鸡啄”四种读书方法,以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③“狼吞”就是最常见的略读,目的在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一如饿狼进食,不辨精粗,贪食无厌。

这种博览涉猎的读书方法,能建立起读书的广博兴趣。

因为人的阅读口味是逐步形成的,一个人若早期的阅读范围狭小,日后再遇到从没有接触过的书,就很难产生兴趣。

所以说,“狼吞”是读书的基础之法,可增广见闻,避免阅读的“偏食”。

④“蟒噬”是在博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先行跳过去,就像蟒蛇吞噬猎物,留待日后慢慢消化。

因为读书须循序渐进,须区别缓急轻重,如果一上来就想要求深求通,不仅费时迂久,对于阅读兴趣也是一种消磨损耗。

不久前,有出版社做社会调查,《红楼梦》被列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第一名,也就是众多年轻读者不谙“蟒噬”之法的缘故。

因为《红楼梦》书中的人物关系很复杂,很多人读的时候,不是先了解故事的梗概,再去研求人物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上来就非要弄清楚谁跟谁是什么关系不可。

如此一来,阅读失去了顺畅性,兴趣也会大打折扣,久了自然就会厌读。

⑤“牛刍”是好书不厌百回读,把书真正地研透读通,使之烂熟于胸,就像牛吃草反刍,可以随时提取运用,不断地增进理解。

南宋理学家朱熹病中无聊,再读《资治通鉴》,突然发现一些原来未能正确理解的内容,不觉头发竖起,有心胆都要随时掉出来的感觉,由是感叹,之前简直是白读了古人的书。

“牛刍”就是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达到“通”和“悟”的.境界。

《论读书》林语堂阅读答案

《论读书》林语堂阅读答案

《论读书》林语堂阅读答案《论读书》林语堂原文阅读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称为雅事乐事。

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

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

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

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也许蒋介石未进过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之蒋介石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

或某人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

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

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

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

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

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

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

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

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

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

《读书是快乐的》阅读附答案_我读书我快乐阅读答案

《读书是快乐的》阅读附答案_我读书我快乐阅读答案

《读书是快乐的》阅读附答案_我读书我快乐阅读答案读书是快乐的①与书结缘,还是在孩提时。

那时我的小叔在家开了一个小书店,专门出租连环画。

借着这个便利条件,“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代。

尽管那时读书还似懂非懂,却初步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②参加工作后,时值“文革”文艺萧条时期,伴随我的只有平时积攒下的一堆书籍,时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孤独无依,只有以书为伍,读书解闷。

本是无奈之下的阅读,却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读书之时,心如止水,心无旁骛,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样日复一日,渐渐养成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爱好——读书。

自从喜欢用读书来填充业余时间起,读书几乎成了我每日不可缺的功课。

当白天的喧嚣被黑夜的寂静替代之时,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的消磨与浸润就成了我最为惬意的享受了。

以至每次离家夕、出也必须在行囊里塞上一本书,否则独卧在异乡的床上定会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③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

古人云:书中日月长。

书书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

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拜访罗贯中,去聆听鲁迅大师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

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

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⑤读书之喜,结交良师益友。

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

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二份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心绪得到安详宁静。

书又是益友,当你痛苦时,书给你抚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彻悟人生的真谛。

⑥读书之得,渐入佳境。

《读书之乐》阅读理解答案

《读书之乐》阅读理解答案

《读书之乐》阅读理解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之乐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人们所熟知的,这也是从实用主义方面来说明读书的益处。

人们常说读书苦,是因为古人曾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书。

因此,当人们提及读书时,往往强调了读书之苦,而忽略了读书之乐。

其实,书读的越多的人,越知道读书之乐。

正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有乐。

读书之乐,其味无穷,妙不可言。

②读书之乐,乐在所得。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辨。

书籍向你描绘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奇幻异彩;书籍向你描绘了社会的纷纭繁复、变幻莫测;书籍向你勾勒出人情冷暖,众生脸谱。

书是一个宿营地,能安置你的灵魂,放飞你的梦想;书是一个百草园,能医治你的精神,抚平你的创伤。

书使你从无知变得聪明,从幼稚走向成熟,使你的内心由贫(jí)______变得丰富,从枯燥走向宁静。

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

在书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悟。

读书之乐,乐在所得,否则怎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呢?③读书之乐,乐在怡情。

读书能使你的心灵得到慰藉,得以洗涤;能使你的'情感得以撞击,得以宣泄。

“位卓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之情;无不令人内心深深震动,顿生万丈豪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亲情,“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友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男女挚情,无不使人心灵得以洗涤,情感得以净化,使人在为情所感、为情所动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人心的美。

在感受美的同时,发现蕴含于读书中的乐趣。

这美,缘于情;这乐,缘于美,缘于书中所展现的真情实感。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世界大学城PPT课件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世界大学城PPT课件
❖ 2、论点提出的方式
2021
6
关于论点的常见题型举例 (以2010年各地中考卷为例,以下同)
1、 镇江卷《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 文中心论点(1分
2、四川眉山: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 由是什么?(2分)(区分论点和论题)
❖ 为什么说“独处是属于灵魂的事”?(问题转换:从哪些方面论 证中心论点的?即寻找分论点)
❖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 强。
❖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 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 力。
❖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 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五、关于议论文语言的考点
❖ 教学要点 ❖ 1、掌握议论文语言的一般特点 ❖ 2、理解语言的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
申义等)与作用(或表达效果)
❖ 3、语序是否可以颠倒(与结构相关) ❖ 4、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2021
23
语言考点常见题型举例
❖ 1、连云港《读书是风雅乐事》第13题:请说出第1段“读书 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答:①由理论到事实②由海内到海外③由古及今④由地位高到 地位低
❖ 4、重庆市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
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4分)(考对比论证的
作用)
2021
17
教学要点:
❖ 1.理解论证的概念及其与论点、论据的关系 ❖ 2.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3.理清论证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读书是风雅乐事》,回答问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mdash;&mdash;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

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

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搏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

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

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说的有些过头了。

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

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

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

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举古人的例子证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中加粗的隐身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读书是风雅乐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读书是风雅乐事。

2.从反面证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没有风雅。

3.隐身表面上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

4.因为读书可以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当是拜访高人名流。

这种拜师访友会使人感到优雅而闲适。

所以说读书是风雅乐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