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类与环境》课件(湘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精品】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

【精品】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以及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

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讲解。

对于其他两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

参考资料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基本对策第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

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加强对全体公民的节约教育,养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促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不顾自然资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消费主义浪潮,是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主要根。

在消费中,要理智消费,节制消费,不盲目攀比,消费至上。

第二,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基本上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是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级政府的行为取向,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造成了各种资环境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口、资、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四,政府引导,让自然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生态再生。

与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相适应,政府应推动绿色生态分析规划和评价方法,将环境污染情况纳入成本计算,建立和谐社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精品】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精品】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以及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

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讲解。

对于其他两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

参考资料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基本对策第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

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加强对全体公民的节约教育,养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促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不顾自然资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消费主义浪潮,是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主要根。

在消费中,要理智消费,节制消费,不盲目攀比,消费至上。

第二,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基本上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是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级政府的行为取向,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造成了各种资环境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口、资、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四,政府引导,让自然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生态再生。

与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相适应,政府应推动绿色生态分析规划和评价方法,将环境污染情况纳入成本计算,建立和谐社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复习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复习课件
【答案】 (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 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而形成食物网; 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级关系。
(2)自身调节 (3)生态退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 和森林病虫害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 物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气候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增加;降水减少;空气湿度降 低等。
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系原统有的的结动构态、平功衡能被发打生破障碍 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特别提醒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过程
方向 特点
单向
物质循环
循环流动 收支平衡
读“某森林中食物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森林内的生态系统是平衡的,它具有哪些特征? (2)如果该森林内蛇大量减少,但鹰的数量变化并不大,说明生 态系统具有________作用。 (3)如果该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提示:从生态、物种和气候三个方面归纳)
【答案】AB。
要点二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我国 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等半湿润、 北方农牧交错区,绿洲边缘区等
分布
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 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陡峻,土质疏松, 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风 力等。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方式,毁林毁草、乱垦选答案: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受损生 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要点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几个概念 (1)种群:一个物种可以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同一个物种在一 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 构成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高中地理·选修6-第1章 第3节 人类与环境 配湘教

高中地理·选修6-第1章 第3节 人类与环境 配湘教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情景导入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玛雅人创建的文明,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 和洪都拉斯为中心,发祥甚早。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 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 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古代玛雅人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数 学、天文学、历法和宗教礼仪,并建有大量庞大的石砌“金字塔”和其 他建筑物,掌握了很高的石雕和玉雕技术。但是这种文明并没有能够延 续下来,在十五六世纪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讨论: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 相处? 提示:古代玛雅人随着人口增长,破坏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 剧,导致人口剧减,古文明消失。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谋求人 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环境 问题
部分生物资源 少数地区的 遭到破坏 区域性问题
11 _区__域__性__问题 12 __全__球__性__ 环境问题亟
蔓延到全球 待解决
人类 行为
听天由命
开始大规模 事后的 13 _环__境__ 谋求 14 可___持_ 改造自然 _保__护___补救措施 __续__发__展___
(2)人口子系统通过提供________与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联系。 (3)环境要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 产生影响,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产生影响。 (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通过生产、消 费 又 向 ________ 排 放 废 弃 物 , 而 各 环 境 要 素 的 变 化 , 反 过 来 作 用 于 ________系统。

湘教版地理选修六:1.3人类和环境 (共24张PPT)

湘教版地理选修六:1.3人类和环境 (共24张PPT)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3.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改变。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情景导入
2017年6月5日我国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 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 建设美丽中国。
谋 求 可 持 续 发 展
课后练习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课后练习
C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A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大气污染
环境问题
人类 行为
环境趋于恶 化,如开垦 使森林、草 原遭破坏, 生物多样性 减少,水土 流失,土地 沙化,人类 靠迁移逃避 自然惩罚
开始 大规 模改 自 然
知识梳理
历人
人类
史 口 生产力 对自
时 增 水平 然的
期长
态度
人地关系
环境问题
人类 行为
①科学和技术突飞 局 部 地 区
猛进,社会生产力 环 境 污 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课后练习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3~5题。
课后练习
A 3.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
A.内圆B.外圆C.箭头①D.箭头②
A 4.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
A.废弃物B.生存空间C.物质和能量D.消费活动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课件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课件湘教版选修6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自然生态环境能够为人类提供多种价值,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人 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2.保护生态环境,从现实的意义上说,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 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则是要保护和 爱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3.任何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其环境效应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 造成影响,所以保护环境不仅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还需要区域之 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 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1.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崇 拜自然),这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由采猎文明时期的听天由命 改变为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但是 人地关系已经趋向于不和谐。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具有 了全球性,人地关系开始呈现全面不协调,人们开始采取环境保护补 救措施来治理环境问题,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善待自然, 谋求可持续发展。
2.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 人类与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其对立性主要表现在: (1)环境的客观性: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并按照自 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的,不受超自然力量的支配。 (2)人类的盲目性发展:人类自身发展的盲目性,如盲目发展人口 数量,忽视人口质量;人类生产发展的盲目性,如毁林开荒、围湖造 田、破坏生态平衡、降低环境质量。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要点一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 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 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 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 保护和改善; 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另一 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的环境问题。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精品】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素材【精品】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以及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

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讲解。

对于其他两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

参考资料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基本对策第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

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加强对全体公民的节约教育,养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促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不顾自然资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消费主义浪潮,是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主要根。

在消费中,要理智消费,节制消费,不盲目攀比,消费至上。

第二,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基本上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是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级政府的行为取向,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造成了各种资环境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口、资、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四,政府引导,让自然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生态再生。

与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相适应,政府应推动绿色生态分析规划和评价方法,将环境污染情况纳入成本计算,建立和谐社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人类与环境-湘教版选修六 环境保护教案

人类与环境-湘教版选修六 环境保护教案

人类与环境-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3.学会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2.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1.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2.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2.课堂讨论法。

3.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法。

五、教学过程5.1 引入1.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5.2 讲解1.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2.讲解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5.3 案例分析1.列出几个环境污染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

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并在课上进行展示。

5.4 实地考察1.安排学生到当地的环保组织或环保站实地考察。

2.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组织的工作内容,加深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5.5 总结1.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反思。

2.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长篇文章,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对策。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鼓励学生多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并评价其在活动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简报或文献资料。

2.图片、视频或PPT。

3.实地考察地点和相关人员。

八、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环保用户体验。

2.鼓励学生做一些实际的环保工作,如帮助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性环境问 题亟待解决 谋求可持续 发展
人类行为
教材p15活动: 1.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 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 变化的理解。
人们这种观念的的变化说明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向和谐, 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 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 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及人类的 生存。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一)尊重和善待自然
1、现实意义上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2、积极意义上是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 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力的条件。 3、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自然生态的价值
①维持生命的价值 ②经济上的价值 ③娱乐和美感上的价值 ④历史和文化价值 ⑤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
湘教版选修Ⅵ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3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体 现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 生存和发展;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


物质和 人类社会 废弃物 能量
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 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资源 容纳净化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
(二)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
(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谋求人地协调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公元前200万 年-前1万年
农业文明
公元前1万年 -18世纪
工业文明
18世纪-20 世纪末
后工业文明
20世纪末以后
时段 态度
环境问题
依赖自然(畏
惧、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善待自然
部分生物资 源破坏
听天由命
区域性问题 少数地区的区 域性问题(土地、 蔓延到全球 生物) 开始大规模 改造自然 事后的环保 补救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