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湘教版】选修六:1.1《环境概述》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环境问题概述习题含解析【精品】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B.土壤次生盐碱化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公害病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的农产品会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因此地方病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的,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如破坏地表植被),以后者为主。
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而引起的。
第2题,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由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
它们都是自然灾害。
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
答案1.A 2.B读计算机模拟的人口、自然资、环境污染发展趋势模型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丙表示( )A.自然资B.人口自然增长率C.人口死亡率D.环境污染4.图中乙曲线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随着人口增加自然资不断减少B.生产力的发展C.人口政策导向D.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解析第3题,图示四条曲线仅表示三个地理事物。
因人口发展趋势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再结合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应关系及各曲线形状,推断乙为人口死亡率;因自然资随着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消耗而逐渐减少,故对应甲曲线;在前期因不侧重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环保意识增强,环境污染减轻,故丙表示环境污染。
第4题,人口数量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习题含解析【精品】

第一节环境概述读下列图片,完成第1~3题。
1.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四幅图中属于交通环境的是( )A.①B.②C.③D.④3.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A.生物B.人类C.植被D.水体解析第1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
第2题,高铁属于交通运输方式中的铁路运输,属于社会环境中的交通环境。
第3题,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是生物环境。
答案1.D 2.B 3.A阅读材料,完成第4~5题。
《山海经·五藏山经》载“高山,其木多梭,其草多竹”(高山即六盘山);《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成枯”(关东指渭河平原及函谷关以东地区,在六盘山南)。
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渭河平原及其附近地区从周朝到汉朝间环境发生了变化,体现出( )A.环境的主体不同,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B.环境不是从就有的,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C.环境在空间上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D.环境在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5.六盘山附近地区由“多竹”到“大雨雪”,主要是要素变化造成的( )A.大气B.土壤C.生物D.交通解析第4题,这一时间段中,渭河平原及其附近地区的环境变化是全球气温冷暖变化的具体体现,属于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排除C、D两项;不论是周朝还是汉朝,这里环境的变化均不能体现其主体是人还是生物。
第5题,竹子是亚热带典型的植物,说明当时这里气候温暖,大雨雪说明冬季气温寒冷,气温是大气环境要素之一。
答案4.B 5.A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高中地理 1.2 环境问题概述 学案(湘教版选修6)

环境问题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学习目标】.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分类()依据:②。
()分类错误!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④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⑤和生态环境恶化。
()⑥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⑦加剧。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⑧,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⑩、臭氧层破坏等。
()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值低于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世界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我国。
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臭氧层处于大气中,自年以来,人们发现全球臭氧总量呈现的趋势,而且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的物质——等。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等。
()目前,对全球生态有重要影响的的损失尤为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其次是亚洲。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环境问题只存在于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考查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1.1环境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

1.1环境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1.1 环境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 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_________ 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③ _________ 现象的总和,女口大气环境、④_______ 、土壤环境、⑤_____________ 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 ______________ 环境,如⑦________ 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 ________________ 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的扩展而扩张二、环境因素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⑩ ___________ 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______________ 的基本成分。
2.分类:环境因素又称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________ 、________ 、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________ 、科学技术、民风民俗、______________ 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__________ 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________ 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_________________ 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_____ 质量、_________ 环境质量等。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名师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环境概述

第一节环境概述问题导学主题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分活动与探究材料: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球〞,探求人类在这个现代“南泥湾〞之中自给自足,以及将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存空间的可能性。
从1984年到1991年,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出资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的沙漠中建起了“生物圈2号〞。
“生物圈2号〞仿佛一个巨大的温室,雨林、沙漠、草原和海洋应有尽有。
“生物圈1号〞是我们生活的地球,顾名思义,“生物圈2号〞就是一个“迷你地球〞。
1.这个“迷你地球〞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推断一个环境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的关键是看它是否是“经过长期的社会活动所制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
主题二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元阳梯田一层层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
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安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
材料二: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患病着多重压迫和剥削。
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
1.在哈尼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壤、大气〕主要是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特殊是农业生产,其次是工业生产〕,而社会环境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主要是影响人类的生活活动,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环境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人类社会的开展而拓展,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展。
当堂检测1.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导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导学案湘教版选修6地理导学案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题 1.1环境概述学习目标了解环境的概念,注意周围的环境问题;建立保护环境意识重点难点理解环境的概念,记忆环境的分类方法、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前知回顾知识整合合作探究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环境的概念(1)环境:(2)环境的内涵2、环境的分类变式练习1、下列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是()A、城市环境B、农田C、高山草甸D、黄河大堤阅读教材P2第一段思考:环境是固定不变的吗?P2活动例: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空气质量周报,回答:城市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城市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北京92 TSP Ⅱ济南76 TSP Ⅱ天津82 TSP Ⅱ武汉83 NOx Ⅱ太原218 TSP Ⅳ广州126 NOx Ⅲ长春103 TSP Ⅱ深圳77 NOx Ⅱ哈尔滨96 TSP Ⅱ珠海47 Ⅰ上海74 NOx Ⅱ汕头54 Ⅰ南京95 TSP Ⅱ南宁56 TSP Ⅱ杭州67 TSP Ⅱ成都87 TSP Ⅱ福州42 Ⅰ重庆98 SO2 Ⅱ厦门25 Ⅰ贵阳69 TSP Ⅱ注:总悬浮颗粒物为TSP,氮氧化物为NOx,二氧化硫为SO2。
1)经济特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直辖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
2)北方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其首要污染物产生的人为原因是;南方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其首要污染物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3) 最易出现硫酸型酸雨的城市是。
(4)空气质量为一级的城市分布在,其原因有:。
(5)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可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环境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

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环境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课标要求了解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通过图像材料,区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时指出它们包含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环境受污染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课堂播放《沂蒙山小调》顿时好像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了沂蒙山区,这首歌曲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我们无不被那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环境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环境质量”并完成【思考交流】3。
步骤3:师生互动完步骤2:教师提问,→ →成“探究1”,并完成检查预习效果。
【问题导思】1、2题。
↓步骤8: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
←骤6:教师通过【例2】讲解探究2步“环境因素”并得出特别提醒。
1步骤5:师生互动完步骤4:教师通过【例成“探究2”,并且完1】讲解探究1“自然环← ← 成【问题导思】1、2、境与社会环境的区3的设问。
别”。
课标解读 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了解环境因素的组成及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分类。
1.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 2.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
(难点)重点难点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018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6教师用书:第1章-第2节 环境问题概述 含答案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课标要求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环境事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搜集最新事实材料,分析说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危害。
3.通过新闻、网络查阅总结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2013年10月18日,北京多地的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北京日前通过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空气重污染分为四个预警响应级别。
最高级红色预警时,将实施面向全社会的“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措施,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7~1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完成【思考交流】3。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并完成【问题导思】1、2、3、4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8: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内容。
安排学生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栏目的解读,来讲解探究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利用【问题导思】1、2、3、4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总结出特别提醒。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2019.5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③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水环境、土壤环境、⑤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人工环境,如⑦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内容和形式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思维活动1.怎样理解环境的内涵?答案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中心事物),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哪种环境?答案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⑩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⑪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⑫生物、⑬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⑭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⑮宗教信仰等。
思维活动3.自然环境因素是纯自然的,人类不能改变吗?答案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如改变着水、大气的成分,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改变着地表形态等)。
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⑯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⑰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3.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⑱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⑲水环境质量、⑳土壤环境质量等。
探究点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86年,美国人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兴建了世界瞩目的“生物圈2号”。
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游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
(1)这个小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答案(1)社会环境。
“生物圈2号”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维持它的存在必须有人类介入,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环境。
(2)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反思归纳迁移应用1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B.农田C.高山草甸D.黄河大堤答案 C解析天然环境的自然性,表现为人类活动没有有意识地去改造或影响它。
高山草甸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分布在高山或高原比较湿润的地方,人类活动很少影响它。
探究点二环境因素探究活动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2)图乙中的组成要素与图甲相比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
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3)图丙与图甲相比又增加了哪些要素?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如何?答案 (1)组成要素是阳光、大气、水、土地、生物等,这些都是自然要素,它们构成了自然环境。
(2)图乙中出现了养殖场、房屋、道路等,它们已不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3)增加了高楼大厦、城市风光等,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
反思归纳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称为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迁移应用2 影响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最重要的环境要素是( )A .气温B .水源C .土壤D .科技答案 D解析 科技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环境概述—⎪⎪⎪⎪⎪⎪⎪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分类—环境因素—⎪⎪⎪⎪ —概念—分类—环境质量—⎪⎪⎪⎪ —概念—分类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答案 C解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周围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
既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然环境,也包括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
2.下列关于环境因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环境因素是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B.黄河口附近的野生大豆属自然环境因素C.秦陵兵马俑遭到腐蚀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D.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组成了人类环境整体答案 A解析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环境因素是相互联系的。
3.下列事象中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A.科学技术B.生物C.生产力D.足球场答案 B解析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人类没有干预、改造,或很少干预、影响,或影响不明显的环境因素。
科学技术、生产力、足球场都是人类创造或改造的。
4.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原因B.泥石流等灾害频发C.人为原因D.大力植树种草答案 C解析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2)考察学校所在地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环境,哪些属于社会环境。
答案(1)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的,可以满足人类了解历史文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2)学校周围的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属于社会环境;阳光、空气等则属于自然环境。
解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即指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情况。
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由阳光、空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
按照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概念,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里所指“自然因素的总体”有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二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即并不泛指人类周围所有的自然因素,比如整个太阳系或宇宙。
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应全面具体,内容除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外,还应把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包括在内。
[基础过关]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B.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D.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答案 D解析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人类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与人类相关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
2.下列选项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①大漠盐湖②农田③工厂④极地苔原⑤岩石⑥畜群牧场A.①②④⑤ B.①④⑤C.②③⑥ D.④⑤⑥答案 B解析自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3.下列属于人类环境的是(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题中的四类环境都属于人类周围事物的范畴。
4.下列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中,属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A.滥挖发菜B.过度抽取地下水C.开发三江平原D.洪涝灾害答案 D解析洪涝灾害属于自然环境因素。
5.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要素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B.社会、村落、动物园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D.阳光、空气、水答案 B解析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因此社会、村落、动物园、梯田、水产养殖场属于社会环境。
而土地、岩石、矿物、丘陵、缓坡、阳光、空气、水属于自然环境。
6.“水土流失”是( )A.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C.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D.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答案 C解析“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的产生也与人类社会不合理活动有关,“水土流失”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合理活动的反作用。
7.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 )A.地震、火山爆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答案 A解析地震、火山爆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
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
[能力提升]读下列图片,完成8~10题。
8.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9.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A.生物 B.人类C.植被 D.水体10.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8.D 9.A 10.D解析第8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