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微课说稿

合集下载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雨巷》教案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雨巷》教案

雨巷教学目标: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三、自读诗歌, 思考:1、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时间:暮春——凄婉伤感地点:雨巷——悠长幽深寂静人物: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我环境:细雨——空濛迷离道具:油纸伞——复古怀旧故事:我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姑娘四、欣赏根据本诗改编的舞蹈《小城雨巷》节选,思考:1、从内容上看,是首什么诗?具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

象征也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朦胧,朦胧的意境。

3、思考: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意象:明确:有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我1.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借助意象,巧妙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借助意象,巧妙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借助意象,巧妙赏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借助意象,巧妙赏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2.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导入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考试、作业、批评、下课铃)“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 “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过渡:同学们真有才,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寻月忆诗1.首先让我们看看幻灯片上的图片,大家说说:你能联想到那首古诗?《静夜思》2.明月曾勾起许多古代诗人的创作情思,写下许多名篇佳作,同学们还能联想到那些与月相关的诗句?男女生比赛。

二、探月究情诗人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相见欢》为例。

两种月两种情月圆(团圆思念亲人)月缺(残缺人缺分离凄凉孤单寂寞)三、依月定意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借助于像月一样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中,作者用来传达自己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板书)意象首先要是一种物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事物,是有意义有形象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象都是意象,只有融合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才是意象。

过渡:望月常用来抒思乡之情,折柳相送多为分别之时,意象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能了解常见意向的含义,这对鉴赏诗歌作品的内涵、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那么,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呢?请看大屏幕:(1)常见意象:(学生齐读)(2)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猿猴啼凄凄,落花流水传愁绪,别时长亭柳依依,草木仍在人事移。

(3)依据这些意象,你联想到了哪些古诗?背一背。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追寻如梦之美-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方案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追寻如梦之美-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方案

之翠翠5、点拨归纳,拓展深化6、布置作业,提高升华三、新课学习,分析鉴赏:翠翠之美(一)情境引入:说出爱——翠翠,我心中的爱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清纯的翠翠邂逅了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也深爱着翠翠,想娶翠翠为妻。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边城》故事里傩送是怎么向翠翠求爱的呢?——唱山歌求爱(翠翠却并不知情)创设情境:(播放歌曲:你是我的翠翠)假如你是傩送,面对自己心爱的女孩——翠翠,她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向她表白?(请结合文中描写翠翠的内容,用以下句式向翠翠表白,要说明你为什么喜欢她。

)句式一:翠翠啊,,你这么美,我真的很喜欢你。

句式二:翠翠啊,,你这么好,我真的很喜欢你。

⏹示例:翠翠啊,你有一双像水晶般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看着让我着迷,你这么美,我真的很喜欢你。

(二)具体研析:结合文本分析翠翠之美由刚才同学向翠翠表白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翠翠她既有外在形象美,也有内在的心灵美,所以她才能作为湘西女儿的代表,受到大家的喜爱。

其实,在边城中描写的翠翠这个人物还给了人们一种凄美的感觉,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翠翠的形象美、心灵美以及凄美在课文中具体体现的内容,找出相应的语句或情节,并进行分析探究、归纳总结。

1.布置任务,分组讨论第一组:翠翠的形象美第二组:翠翠的心灵美第三组:翠翠的凄美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2.教师点拨:(1)结合文本重点讲解(阅读第六自然段)小结——翠翠的形象:(形象美与心灵美)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翠翠清纯美丽,她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村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她孝顺能干,对爷爷关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融入情境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研读文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发表意见齐读课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设计意图:创设向翠翠表白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翠翠美在什么地方。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爱这土地》意象分析课教学课件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爱这土地》意象分析课教学课件

表达哀 愁之情
诗歌创作趣味游戏
月亮 夕阳
流水 鸿雁
秋风 扁舟
细雨 红豆
【课堂活动】 巧当红娘,牵线意”“象”
表达哀 愁之情
月亮 夕阳
流水 鸿雁
秋风 扁舟
细雨 红豆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写一句 带有感情色彩的 景物描写 月亮 孤单地 挂在天边 等待着星星
诗歌创作趣味游戏
【课堂活动】 巧当红娘,牵线意”“象”
品诗绘画,激趣预习
【品诗入画,评画悟诗】
一、检查预习作业一: 1、朗诵优秀小组范读 我爱这土地 诗歌朗诵 伴奏_标清.flv 2、评一评:该小组的朗读是否读出了诗歌的 感情?
二、诗人是如何在诗歌中来表达他的爱国之 情的呢?
复习知识,创设情境
【品诗入画,评画悟诗】
二、诗人是如何在诗歌中来表达他的爱国之情的呢?

象 征
嘶哑着喉咙歌唱; 死了也要把羽毛埋在这片土 地 面对国土的沦丧和人民的苦 难,写下无数诅咒黑暗,向 往光明的诗歌,为了祖国甘 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诗人
(一)意象的定义: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象”是指客观 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结合专业,激趣活动
我们的诗:
思念
苍老的月亮孤独地挂在山腰, 细雨在天际织出一张迷茫的网, 秋风在旷野中低声的悲鸣, 一叶扁舟无助地飘荡在茫茫江 波之上; 今夜, 远方的友人,你还好吗?
预习作业二: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诗歌,并登陆云课堂,观看老师 上传的本课相关教学视频,再根据诗歌的内容、感情和你对诗歌 的理解,在诗歌中选取绘图素材,利用计平专业绘图知识,以电 脑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并说明创作理由。再由各 个小组成员选出该组最佳作品,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古诗中事物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义或社会义。

2.梳理鉴赏事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中常见事物形象的形象特征及象征义,总结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本节课我将结合高考题与同学们一起突破此考点。

二、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追求及对人事的看法,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①柱石功。

为谢西园②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①方资:正可用来。

②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

B .小松要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经受炎暑风霜的精神。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

《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一、说课流程大家好!我参赛的课题是《我愿意是急流》,我的说课流程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法学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

二、教材分析《我愿意是急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一首外国爱情诗。

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诗歌基本阅读与欣赏方法,把握诗歌特点,重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而本文的教学要求是强化意象学习,使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念,并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实际及学生能力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首先是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诗歌意象,通过诗歌触动情感。

其次是能力目标: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结合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是情感目标:通过对爱情的理解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理解、感悟和表达。

四、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特点,难点放在通过意象准确表达情感,这两点主要是完成能力目标,实现情感升华。

五、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她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易放难收,同时也是催熟的一代,她们是外表熟透,内心却生涩的一群孩子,需要我们对她们进行更多的情感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她们制定了有效学习的四个阶段,感知、模仿、内化、应用,而这四个阶段将围绕导听诵析诉绘这一教学主线来设计我的教法和学法。

六、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我将教法和学法设计如下:1.情景教学和视听感悟:通过艳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名家范读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听读感悟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2.品读感悟和小组探究:通过朗读评价表、学案、爱情歌曲、意象来品读感悟诗歌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品味诗歌的意象美;3.绘画仿说和联想想象:通过诗句创作、绘画意象、手工贺卡制作等仿说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来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爱这土地》意象分析课说课稿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爱这土地》意象分析课说课稿
(三)课后:补充学习,激趣拓展(PPT)
对意象知识的了解掌握最终要外化为对意象的运用,第一题旨在强化学生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同时,这道题是对课堂诗歌创作环节的一个改变,原设定的8个物象不变,只是把所表达的情感由“哀愁”变成了“喜悦”,旨在加深学生对欣赏、塑造诗歌意象原则的理解,即意象的形成离不开诗歌本身,塑造、分析意象都应在其所在的诗歌文本中去进行。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诗歌环境中会呈现不同的象征意义。
第1题旨在强化学生所学的意象知识,第2题是对本课诗歌意象的知识补充,并对下一课《雨巷》形成学习承接,所以是必做题;第3题是对意象知识的拓展延伸,是为学有余力并且对意象有深入了解学习的兴趣的学生所设计的,所以是选做题。这体现了多层次教学的理念。
同时,在课后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及网络系统评价体系综合考评,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达到多种评价,多层反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1、教法:我以激趣教学法贯穿整个课堂,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配合活动教学法与拓展迁移法,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体悟,引导学生由习得知识向习得能力转变,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
2、学法:结合学生特点,以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为主要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
(三)教学资源
3、激趣活动三:“巧当红娘,牵线‘意’‘象’”
本课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了解意象知识、初步学会欣赏意象之外,还希望让学生尝试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这一环节我把它命名为“巧当红娘,牵线‘意’‘象’”诗歌创作游戏。(PPT)由学生自行创作,再选出组内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评点,选出最佳诗句组。最后我将学生选上的四句话调整好顺序,再创作一句进行点题,形成一首运用意象表达哀愁的诗。这种趣味化的诗歌创作方法教学新尝试,让学生感受到塑造诗歌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乐趣,加强了学习意象的信心与兴趣。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

《我愿意是急流》说课稿一、说课流程大家好!我参赛的课题是《我愿意是急流》,我的说课流程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法学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

二、教材分析《我愿意是急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一首外国爱情诗。

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诗歌基本阅读与欣赏方法,把握诗歌特点,重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而本文的教学要求是强化意象学习,使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念,并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实际及学生能力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首先是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诗歌意象,通过诗歌触动情感。

其次是能力目标: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结合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是情感目标:通过对爱情的理解升华到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的理解、感悟和表达。

四、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特点,难点放在通过意象准确表达情感,这两点主要是完成能力目标,实现情感升华。

五、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她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易放难收,同时也是催熟的一代,她们是外表熟透,内心却生涩的一群孩子,需要我们对她们进行更多的情感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她们制定了有效学习的四个阶段,感知、模仿、内化、应用,而这四个阶段将围绕导听诵析诉绘这一教学主线来设计我的教法和学法。

六、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我将教法和学法设计如下:1. 情景教学和视听感悟:通过艳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名家范读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听读感悟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2. 品读感悟和小组探究:通过朗读评价表、学案、爱情歌曲、意象来品读感悟诗歌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品味诗歌的意象美;3. 绘画仿说和联想想象:通过诗句创作、绘画意象、手工贺卡制作等仿说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来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抒情是通过意象来实现的。

艾青在其《诗论》中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这个被诗人注入思想感情而凝结成的诗歌形象,就是“意象”。

可见,意象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

所以,要想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感情,就必须要抓住诗歌的意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意象。

一、要鉴赏诗歌意象,首先要了解诗歌意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例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中就刻画了一个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2、景物形象:指诗人借助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思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的一枝一叶,都能成为诗人笔下凝结情思的意象。

例如,柳宗元在《雨霖铃》中写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借助“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个景物,抒发了诗人与恋人分别后的离愁别绪。

3、事物形象:指诗人假托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例如,于谦在《石灰吟》中写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塑造了不惧粉身碎骨,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的石灰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要与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的磊落胸怀。

二、鉴赏诗歌意象,其次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探知诗歌意象内涵的寓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描写了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容易使人误以为诗人要抒发豪迈壮阔的情怀。

但是,联系诗人客旅漂泊、晚年孤苦无依的生平,我们才能对诗中的意象“细草”“独舟”“沙鸥”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里写景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与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州孤舟一样寂寞,最后以沙鸥自况,抒发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感。

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的孤苦伶仃。

三、鉴赏诗歌意象,还要了解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

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共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诗歌情感。

比如明月鸿雁表达思乡之情,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的情操,杜鹃猿啼表现哀愁凄苦,等等。

但是,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深入分析意象所在的诗歌具体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这首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例如诗歌常见意象——柳。

“柳者,留也。

”古诗中常用“柳”表示离别之意与思乡之情。

如李白在《忆秦娥》中所写:“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诗中就借“柳”这一形象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不舍与思念。

这就是“柳”的意象“共性”。

但是在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的“柳”就不是代表离愁思乡,而是表现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讴歌赞美。

这就是“柳”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意象“个性”。

四、鉴赏诗歌意象,最后还要掌握意象鉴赏的固定框架。

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诗歌塑造了哪些意象;2、结合诗句分析该意象的特征;3、总结该意象的意义,就是分析意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例如艾青写于抗战时期的《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我们一起来按照意象鉴赏框架的三个部分来进行赏析。

首先,诗歌塑造的意象是“树”。

第二,“树”这个意象在诗中具有的特征是“表面‘孤离’‘兀立’,内里‘根须纠缠’”。

第三,结合诗歌时间背景,可以分析出诗人借“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对中华儿女在民族危机下巨大凝聚力的赞美与讴歌。

课后,请仿照微课中的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搜集诗歌《雨巷》相关资料,对《雨巷》的意象进行鉴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