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虚词辨析
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基础试题2014-08-30 19155d56b7b40102uxvg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一松柏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一、实词中近义词同音词辨析1.【辨正辨证】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2.【表扬表彰】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
表彰:表扬伟大功绩、壮烈事迹。
3.【补偿弥补】补偿: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如:~缺陷4.【不齿不耻】不齿:不愿提到,表示鄙视,如:人所~不耻:不以为耻5.【不只不止】不只:表示递进的关联词,可换成“不仅”或“不但”不止: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如:~六十岁6.【不利不力】不力:不尽力。
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7.【布置部署】布置:安排,陈列部署:安排布置(比较大的事)8.【苍茫苍莽】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9.【草率轻率】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如:做事要认真负责,不能~从事。
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
10.【侧目刮目】侧目:形容畏惧又愤怒。
刮目:彻底改变眼光。
11.【颁布公布】颁布:一般用于法令、条律等,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如:~法令。
公布: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一般使用范围较广,如:~新宪法食堂的帐目每月~一次。
12.【包含包涵】包含:里面含有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13.【保障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害。
如:~安全~权利。
保证:担保,担保做到。
14.【报复抱负】报复: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远大的志向。
15.【抱怨报怨】抱怨:指因不满而埋怨。
如: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
报怨指对所有怨恨的人做出反应,现在不常用,常见的似乎只有成语“以德报怨”。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31.究竟毕竟二者都是副词,表示终于、到底,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
其区别是: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如他想到门口看个究竟;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32.绝然决然二者都是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不同的是: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如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最后一个。
决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很坚决,如决然返回;另一种是表示必然、一定的意思,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33.况且何况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
其区别是: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
如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
34.临时暂时临时当时,暂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
如: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
如: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35.另外此外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
如: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
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
如:院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此外还有几棵梅花树。
36.屡次一再屡次多次,强调动作的次数。
如:他屡次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
如:他一再说不是他的过错。
37.偶尔偶然二者都是副词,都指不经常。
其区别是:偶尔是说次数极少,如他常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的的意思,还可以构成偶然性,如他偶然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
38.岂但不但都是连词,都可表示递进关系。
岂但多用于书面语,常带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口头都常用,不带反问语气。
年高考实词与虚词辨析

【收集—搜集】 收,收拢;搜,搜寻。“收集”只指聚集 在一起,而“搜集”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 一起。后者词义明显重于前者。 【衰退—衰败】 “退”是减弱,“败”是破败。后者显然 语义较重。 【违反—违犯】 “反”指方向相背,“犯”是抵触。“违 犯”比“违反”词义重。
(三)从搭配习惯上辨析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2.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填补财政 赤字和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通货膨 胀(加剧、急剧)的现象在拉美国家间 蔓延。
加剧:动词 急剧:形容词
诀窍: 一是积累一些近义词; 二是强化语境意识,坚持“ 词不离句”的原则; 三是长期坚持,强化训练。
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 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 年施工计划的90%。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 侵犯——主权、利益、领海、人权
侵占——土地、财产、领土、公款 • 履行——诺言、合同、手续、条约 执行——命令、任务、路线、政策 •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 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
拓展训练
1.记者们看到新一届领导人个个年富力强, 都(流露、焕发)出喜悦的神情。
“焕发”形容光芒四射、振作,与“表情”不搭配
(五)词性不同
词性的不同
• 阻碍:动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 • 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 的理想。 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 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 是很难写出高(品位、品味)的作品来。
“品位”是名词,“品味”是动词,形容词后应跟 名词,所以选“品位”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贬) 窜改:一般地改动(成语、对联等)(中)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16.【制订 制定】 制订:创制拟定。如~汉语拼音 方案 制定:定出(法律、规章、计划等)~措施 17.【置疑 质疑】 置疑:怀疑,(一般用于否定) 如:不容~ 质疑:提出疑问。
二、虚词中近义词辨析
1.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 例:~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 经验教训的事。例:~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阵的教训,我 不赞成他当队长。 2.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的紧紧相接。 例: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以生的时不久。 例:~雨停了,我们又欣赏泰山。 3.屡次:多次,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例:他~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他~说不是他 的过错。
• 4.尽管:表让步转折,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转折。 例:尽管路途这么远,他还是要去。 不管:表无定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有的, 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疑问代词以及“或、 还是”等选择性连词呼应。例:不管路途多么远,我都 坚持要去。 • 5.另外:表除了这之外,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 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除此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 还有几颗梅花树。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 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 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 可……也不……
6.【处治 处置】 处治:处分;惩治。 处置:①处理 ②惩治。 7.【大事 大肆】 大事:大力从事。如:~渲染。 大肆: 无肆忌地(多指做坏事) 8.【国是 国事】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 计。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 定能用后者,如: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处 不可用“国是”。 9.【矫正 校正】 矫正:[矫正 改正 纠正]“矫正”的对象 是某方面的。“改正”的对象是偏差或错误,“纠正”语 气比“改正”重,带强制意味。改正,纠正。如:~发音 ~错误 校正:校对订正。 10.【恳切 殷切】“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 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
高三语文虚词辨析题

高三语文虚词辨析题:
【题目】
(1)请在下列句子中选出填空处所需的虚词。
这个孩子怎么长得这么(_)。
A. 丑
B. 难看
C. 不好看
D. 没有填词
【解析】
这是一道虚词辨析题,需要考生对语言细微之处进行分析。
在这道题中,“这么”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因此,正确答案为 D 选项:“没有填词”。
解释: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只起连接或修饰等语法作用的词语。
在语文学习中,虚词辨析是一类常见的题型,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正确选择填空处所需的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之实词辨析“3角度”、虚词辨析“看5点”

(一)从意义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 1.医学专家、防疫专家等专
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 业人士失去了话语权,曾
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 经备受公众
的白
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 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重
示程度浅、性质轻。
要成员福奇似乎凭空消
看词义
如:诬蔑、诬陷
失,已经很难在媒体上见
(二)从用法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 4.以刑罚手段
高空
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 抛物这一社会公害,《刑法
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 修正案(十一)草案》于 6 月
法之一。主要看词语是用 28 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
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 会议审议,拟从六个方面修
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 改补充刑法 。(遏止、遏制)
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3.婚姻法规定:子女 应当尊重父母的婚 姻权利,不得 父母再婚以及婚后 的生活。(干涉、干 预) 解析:“干涉”着重 于强行参与,横加阻 挠,多指用粗暴强硬 的手段过问或制止, 迫使对方服从;“干 预”着重于过问别 人的事,一般是给对 方一定的压力和影 响。 答案:干涉
用于物,如“爱护公物”。 答案:遏止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看词性 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
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 5.水泊梁山旅游将以鲜明
的主题形象、较高的资
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
源
、独特的景观
辨析词义。
形态和巨大的生态效应吸
如:启示、启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准确辨析并使用虚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 一、辨析词性 • 例: • 1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偶然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 2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 种人体必须的脂肪酸,还有油酸。
• 另外,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 • 例: 勇敢诚然可贵,智慧却万不可少。 诚然,你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些时 间来的。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
五、辨析语气
• 1、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 “还是”“何况”。 • 例: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 不定主意。 • 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 2、有些虚词虽然同样可以用于陈述句或疑 问句,但表达的语气不同,适用的语境也 不同。 • 例:“与其……不如……” “宁可……也 不……”都表选择关系 7)假设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 • 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 、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 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 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 „„,再„„也„„。 • (8)因果关系常用关联词有: • 因为(因)„„所以(便)„„,由于 „„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 以„„是因为„„,既然(既是)„„就 (那就、便、又何必)„„。
• (9)解说关系 • 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 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 关联词语。 • (10)目的关系常用关联词语有: • 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 免,免得,省得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虚词有多种搭配关系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 搭配,这就需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前后 分句的语意关系再进行判断或选择。
• (5)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 •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或许„„或许„„, 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 (6)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 • 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 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 只是,不过,倒,竟然。
• 二、辨析范围 • 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 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 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 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 凡是可以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 “对”;但是有的用“对”的地方不能用 “对于”。 • 如:他对(对于)集体的事情,无论大小, 都十分地关心。
一、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时,只 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如: 他对我很热情(√) 他对于我很热情(×) 对党忠诚老实。(√) 对于党忠诚老实。 (×) 二、相当于“跟”和“朝”、“向”的意思时只能用 “对”,不能用“对于”。 如:我对他说过了。(√) 我对于他说过了。 他对我笑了笑。(√)他对于我笑了笑。 不对困难低头。(√) 不对于困难低头。 三、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 成“对于”。如:“对事不对人。” “这件事可能对 你有影响你”
• 掌握常见的句子关系: • (1)条件关系常见关联词语有: • 只要„„就„„,只有„„才„„,除非 „„才(不)„„,无论(不管,不论) „„都„„ • (2)承接关系常用关联词语有: • 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 先(起初)„„然后„„,从而。
• (3)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 • 既„„又„„,还,也,同样,不是„„ 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 面„„一方面„„,有时„„有时„„, 有的„„有的„„。 • (4)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 •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 ,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 说,还)„„,况且。
• 例: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 了半年。 • 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 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作最后决定。
• 2、看前后连接信息。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 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 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如: “又……又……”通常连接并列的词语, 而“既……又……”一般连接并列的句子。 • 如:树上的苹果又红又圆; • 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有切实的措施。 • 3、看固定搭配
• 三、辨析表达关系 • 例:“进而”一般表递进关系,“从而” 一般表承接或结果。 • 木耳中所含的一种植物胶质,有较强的吸 附力,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灰尘 杂质吸附,在排除体外, 起到排毒 清胃的作用。
• 四、辨析搭配习惯
• 1、看前后次序,关联词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 用于前一分句,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 句,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句子中的位 置不对,就是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