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训练(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限时训练(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临沂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2014·江门模拟)“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
固然,皇帝也祭土,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2014·天津南开区二模)下列话语与“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最不相符的是()A.“君子和而不同”B.“君子忧道不忧贫”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2014·海口二模)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5.(2014·青岛模拟)“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6.(2014·潮州二模)他的学说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习题

专题3 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
这表明儒墨两家都( )A.忽视了个人利益 B.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C.追求个性的自由 D.具有平等的社会观念答案 B解析无论是君子还是“兼士”,都是儒墨两家对有修养的人的一种称呼,“喻于义”“扶危济困”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故选B项。
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2.(2018·山东日照模拟)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 B解析材料中是儒家的两大派别的争论,并不是不同的政见的争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一派主张维护周礼,一派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春秋战国政治形势影响着儒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儒家内部因为政治形势的发展所导致的分化,不是借鉴其他学派思想,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深圳调研)“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
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答案 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体现出儒家的思想主张,A项体现的是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材料中竹简内容反映出秦朝为吏之道仍然强调儒家的伦理关系,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忠”“孝”处理的是人际关系,而非个人的修身养性,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推断出用竹简书写文字,与毛笔书写无关,故D项错误。
2017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限时集训 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三)(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6·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流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C[儒家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相符,故C项正确;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导学号:69162046】●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B[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随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D项错误。
]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A[根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迎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 项正确;“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难以摇撼的原因是与政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可知儒家思想是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不是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2021版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限时集训(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根底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那么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A.荀子在儒家根底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B[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法家学派的开创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而人性的改造那么在于强化礼法〞说明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儒法并用是汉代形成的,故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仍是以儒家为主,二者并未融合为一体,故D项错误。
]2.?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导学号:40034018】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B[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儒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异,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知足寡欲、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3.(2021·无锡一模)“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缺乏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A.?论语? B.?道德经?C.?孟子? D.?韩非子?D[由材料“仁义爱惠之缺乏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得知,作者主张严刑峻法,反对实行“仁政〞。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仁〞,故A项错误;?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孟子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观点相符,故D项正确。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一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1.(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D[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D项正确。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A项错误。
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B项错误。
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C项错误。
]考向二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C[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
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考向三以“历史解释”为立足点,考查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外延3.(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1专题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线索1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线索2科技成就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
线索3文艺成就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创新时期发展历程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高频考点定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科技成就。
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文学成就。
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向1老子与孔子对礼的看法(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提高训练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专题提高训练第 6 页一、选择题1.(2019课标全国Ⅱ ,25)西汉早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此后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样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表现这种特色的主要要素是()A. 王国权益强盛B. 百花怒放场面的持续C. 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分析 : 此题考察汉朝学术思想发展的原由。
汉初, 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髓, 形成黄老之学, 知足了统治阶级养精蓄锐的需要, 而西汉中期 , 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髓, 形成新儒学 , 知足了汉武帝增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其共同点都是为知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样思想, 故 C 项正确 ;西汉中期 , 王国问题已获得解决, 故 A 项错误 ; 题干资料重申了各派思想的交融, 故 B 项错误 ; 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可以表示统治者推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故 D项错误。
2.(2019课标全国Ⅲ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域保留的佛教早期造像好多衣衫单薄, 甚至裸身 ,面部表情生动; 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 造像多数表情威严, 衣饰亦趋齐整。
惹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要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益干涉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分析 : 此题考察儒家思想的影响。
西汉期间儒学确定了正统地位, 汉朝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就面临着一个办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
题干资料反应了佛教在中国流传早期的造像, 显然带有异域风格 ; 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此后, 其造像更切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看法 , 这种看法主要遇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 D 项正确 ; 此题资料要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面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故可清除 A、B、 C 三项。
3.(2019天津新华中学期末) 荀子以为 , 人生而有欲有求 , “求而无胸怀分界, 则不可以不争。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提优导学(江苏专用)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5_【检测与评估答案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1. B 【解析】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考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主张的特色进行正确的判断。
“民本思潮”“专制主义”分别对应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据此不难推断B项正确。
“知其雄,守其雌”意为“知道雄伟强大的好处,而自己宁可处在雌伏软弱的位置”,属于典型的无为思想, 与“清净无为天下正”“反者道之动”均是老子思想。
2. D 【解析】本题以董仲舒的儒学为考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主张的有关内容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材料主要反映了董仲舒“天人合一”中的天谴说,即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约束君主;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法治、维护等级秩序等内容,故A、B两项不符合题干信息;“天理为万物的本原”是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才阐发的命题的主张,而且材料也未涉及,故C项明显错误。
3. B 【解析】本题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影响为考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变化的主要原因。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反映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并不受重视,而东汉时期“诸将皆有儒者气象”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的缘故,故B项为正确答案; 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朝统一后逐渐结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结束了这一局面,A项不符合史实;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西汉君主重用儒者均为直接原因,故排除C、D两项。
4. B 【解析】本题考查陆九渊心学。
有关“实践”的观点是王阳明的观点,故A项错误;天理人伦存于人的本心之中,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D项错误。
5. 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 。
由题目中的信息“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王阳明认为“行产生于心”,这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科学理论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知善知恶是良知”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2.(2019·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3.(2019·南京学情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4.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
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5.(2019·南京盐城一模)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
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
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
”据此可知(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B.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C.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D.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6.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从一种纯朴的道德观念出发,希望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号召人们互相帮助,同时他主张不分亲疏贵贱,把“尊贤”“举贤”普遍化。
该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7.(2019·江苏原创模拟一)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其政治观的最高原则是效法、奉行自然之道。
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李斯D.王阳明8.(2019·南通一模)《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宫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
虽然他不能配享孔庙,但他的思想却融入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
这里的“他”应是(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9.(2019·无锡一模)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
这突出反映了( )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10.(2019·苏锡常镇二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些做法(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11.李贽在容与堂本《水浒传》回评中有“各有家数、各有身份”和“同而不同处有辨”等说法,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子,三十六样性格。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 )A.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观点B.完全背离了李贽的思路C.推动了小说创作蓬勃发展D.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12.(2019·南京盐城一模)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13.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代(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B.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14.(2019·泰州一模)阅读学者杨庆红制作的两宋小说家籍贯统计表,此表反映了( )B.小说起源于宋代的河南C.政治、经济状况影响文学发展D.地理环境决定小说发展15.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
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
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
该新剧种的形成( ) 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D.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二、非选择题(12分)16.(12分)(2019·常州一模)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
《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
《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6分)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解析:选D 题干指出了当时思想家针对国家混乱的现象,则建议统治者要尚贤,国家贫困的现象出现,则建议统治者要节俭,这说明了这位思想家主张国家出现什么问题,就要给出怎样的建议,这体现了一种务实治国的精神,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君王与民众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主张的是尚贤与节俭,不是精神自由的问题,故B项错误。
C项是孔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
2.(2019·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解析:选C 董仲舒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普遍设立学校来教化人民,任用有才华的人为官,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打破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推动贵族政治进一步走向瓦解,从而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因素,推动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董仲舒主张任人唯贤,这与先秦时期的用官标准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教育措施主要在郡县范围内,故B项错误;D项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结果,故D项错误。
3.(2019·南京学情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选C 萧公权在言论的最后,指出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真实目的是“重革命而轻受命”,即通过对这种思想宣传,来警告统治者不要实施暴政,否则引发动荡,最终不利于其统治的巩固,因此,这种思想可以起到防止专制弊端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是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解读,而不是批判,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更多是限制君权,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D项错误。
4.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
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解析:选B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故家具设计体现理学这一特征,说明理学思想社会化趋向,故B项正确;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应该体现追求物质享受,和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无关天理观念,故D项错误。
5.(2019·南京盐城一模)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
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
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
”据此可知(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B.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C.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D.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解析:选D 题干大意是:孔子在创作《春秋》时,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明成祖的言论,意思是蛮夷之人与中国人没有差异,都有是非善恶之心。
由此说明,对华夷观,孔子和明成祖的看法不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论证,故D项正确;A项表述本身错误。
B项错在“本质区别”,表述不合史实。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封建社会不断演变中形成的,故C项错误。
6.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从一种纯朴的道德观念出发,希望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号召人们互相帮助,同时他主张不分亲疏贵贱,把“尊贤”“举贤”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