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应该懂的麻醉方法

合集下载

全身麻醉科普小知识,建议收藏

全身麻醉科普小知识,建议收藏

全身麻醉科普小知识,建议收藏全身麻醉是一种用药物使患者无知觉、无意识、无痛并阻断感觉神经传导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手术、无痛诊疗等医疗场合。

虽然全身麻醉已经成为现代麻醉学的一项基本麻醉技术,但它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和副作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充满了神秘和陌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关于全身麻醉的一些小知识及相关问题。

一、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通过作用于大脑的神经元,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使患者表演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的一种状态,以便于医生为患者开展无痛诊疗、手术和治疗工作。

二、全身麻醉的分类1. 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是通过将一种或多种全麻药物注入静脉实现的。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迅速传递到大脑,作用于中枢神经而达到全身麻醉的状态。

静脉麻醉可以快速安全地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剂量。

其优点为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但静脉麻醉最大的缺点是可控性差,麻醉效应的消除依赖于患者的肝肾功能及体内环境状态,如果药物相对或绝对过量,则术后苏醒延迟等麻醉并发症难以避免。

目前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包括咪达唑仑、依托咪酯、丙泊酚、芬太尼等。

2. 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是通过吸入具有挥发性的麻醉气体实现的。

这些药物被吸入到肺部,然后通过肺泡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交换作用于到大脑中枢神经,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的状态。

吸入麻醉可以通过麻醉呼吸机实现,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剂量,精确控制麻醉的深度,以确保患者的呼吸和血氧水平得到充分维护。

缺点是存在废气排放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术后可能使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加。

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物包括七氟烷、笑气、地氟烷等。

3. 静吸复合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是对患者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

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很多,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

半身麻醉操作方法

半身麻醉操作方法

半身麻醉操作方法
半身麻醉是一种局麻手术麻醉技术,常用于下肢手术。

下面是一般的半身麻醉操作方法:
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提前禁食,保持空腹状态。

在手术室前,患者需要测量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2.静脉插管和液体输注:在手术开始前,通常会在患者的手背或手腕上插入静脉导管,以便给予镇痛药和输液。

这也确保在需要时可以迅速给予其他药物。

3.局部麻醉药注射:医生会在要进行手术的部位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

这些药物会阻断神经传递,使患者在手术期间或手术后感到疼痛减轻或无痛。

4.监测和麻醉维持:患者在手术期间会被安全监测,包括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等。

如果需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维持,可能需要定期或持续给予药物。

5.手术操作:手术期间,医生会开始进行手术,协同其他医护人员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患者在半身麻醉下通常会感觉不到手术部位的疼痛,但有时可能会感受到某种刺激。

6.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医生会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逐渐恢复
清醒,并没有异常反应或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种一般的半身麻醉操作方法,实际操作可能会因手术内容和患者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手术麻醉操作。

麻醉方法5种分类

麻醉方法5种分类

麻醉方法5种分类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人体丧失感觉、意识和记忆的方法,常用于手术和其他医疗操作中。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下面将对麻醉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1.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给患者,使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一种通过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和浸润麻醉。

表面麻醉适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手术,通过喷洒或涂抹麻醉药物使局部区域麻木。

而浸润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组织中,使其失去感觉。

局部麻醉适用于不需要全身麻醉的小型手术,能够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和不适。

3. 脊髓麻醉。

脊髓麻醉是一种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使下半身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方法。

脊髓麻醉适用于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地控制疼痛感和减少术后恢复时间。

由于脊髓麻醉的作用范围较局部麻醉更广,因此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4. 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法。

与全身麻醉相比,静脉麻醉更加安全和精准,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节。

静脉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等。

5. 术中麻醉。

术中麻醉是一种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给予麻醉药物,以维持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的麻醉方法。

术中麻醉通常由专业麻醉医生负责监控和调节,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安全和稳定的状态。

术中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感。

综上所述,不同的手术和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手术,能够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手术,能够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和不适;脊髓麻醉适用于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疼痛感和减少术后恢复时间;静脉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术中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

麻醉步骤及要点

麻醉步骤及要点

麻醉步骤及要点
麻醉步骤及要点可以总结如下:
1. 评估患者:在进行麻醉之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和手术的特殊需要。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决定麻醉的类型和剂量。

2. 镇静药物:医生会给患者注射镇静药物,以帮助他们放松并减轻焦虑。

3. 麻醉药物:根据手术的需求和患者的状况,医生会给患者注射麻醉药物。

常见的麻醉药物包括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

4. 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中,医生会通过气管插管将呼吸道与麻醉机连接起来,确保患者的通气和呼吸功能。

5. 维持和监测:医生会维持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的稳定,并监测其生命体征,如心率、血氧含量和血压。

6. 手术结束和苏醒:一旦手术完成,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剂量,以促进患者的苏醒。

此阶段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状况,以确保其安全。

麻醉步骤及要点还包括:
- 严格遵循麻醉药物的使用指导:医生需要了解各种麻醉药物
的特性、剂量和副作用,并按照指导使用。

- 确保麻醉团队的协调合作:麻醉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进
行有效沟通,并且熟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 预防并管理潜在的并发症: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如
低血压、过敏反应和呼吸困难,医生需要能够迅速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这些情况。

- 监测患者的意识程度:麻醉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意识程度,
确保他们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同时防止意识丧失带来的风险。

- 麻醉后的恢复和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恢
复和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疼痛管理和饮食与活动的恢复。

常见的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

常见的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
时,往往止痛不够完善,肌肉松弛 欠佳
定义: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 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 而达到麻醉作用
给药方法:“一针技术”,即先行皮内注药形成皮丘,再从 皮丘边缘进针注药形成第二个皮丘,沿手术切口形成皮丘带. "分层注药",即浸润一层起开一层,以达到完善麻醉的目的. 每次注药前应回吸或边注药边进针,以免血管内注药.
10%葡萄糖 布比卡因
4.穿刺步骤
(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粗针头破皮
(3)腰麻针刺入硬膜外腔
(4)腰麻针刺破硬脊膜,见脑脊液流出
(5)蛛网膜下腔注入腰麻药物 (10%葡萄糖、0.75%布比卡因)
(6)硬脊膜外腔内插入导管(置管)
(7)导管的固定
术中,硬膜外导管中追加麻药(利多卡因)
(四)直视下插管并调整深度
1.直视下插入气管导管——右手以握毛笔手式持气管导管, 斜口端朝左对准声门裂,沿着喉镜的镜片凹槽在明视下送 入导管;轻柔旋转导管,使其顺利地一次通过声门裂进入 气管内。 2.拨出管芯后再前进到位——待导管通过声门裂1cm后,拨 出管芯再前进。准确的插管深度为:成人再送入5cm(小 孩2~3cm),即声门裂下6cm。
1.多数要通过有创方式给药
2.对呼吸影响要比吸入麻醉
药物强,易导致呼吸抑制; 3.某些药物,如氯胺酮,可 导致术后谵妄; 4.目前多数静脉药物血药浓 度无法检测,某些作用时间 长的药物如使用不合理可以 导致苏醒延迟。
搭配使用;
5.对循环影响相对较小,镇 痛镇静效果明确; 6.可用于术后镇静镇痛的治 疗。
原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的联合,
取长补短。
椎管内麻醉解剖(由外到内)
皮肤 皮下 韧带 硬膜外腔 硬脊膜 蛛网膜下腔

常用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人医和动物均有)

常用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人医和动物均有)

常用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常用的麻醉剂大致分为三类,即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

麻醉方法一般分为吸入、注入(静脉、皮下、肌肉、腹腔等)、口服、灌胃等。

麻醉药物应用的方法和剂量如下:一最常用的挥发性麻醉药物为乙醚开放麻醉法是用脱脂棉浸湿乙醚后,小动物如大鼠、小鼠可将头部放入蘸有乙醚棉球的广口瓶内,4~6分钟后即处于麻醉状态。

适用于各种实验动物。

如实验过程较长,可在其鼻部放棉花或纱布,不时滴加乙醚维持,也可用乙醚先麻醉后再用非挥发性麻醉剂维持麻醉。

较大动物可用麻醉口罩滴药法。

封闭麻醉法是将小动物置于一封闭容器中,该容器中预先置于浸泡乙醚之棉球,乙醚挥发后使动物吸入而置麻醉。

在给药过程中必须随时观察动物的变化,如果发现动物的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防止麻醉过深,引起死亡。

常用全身麻醉剂: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全身麻醉知识科普

全身麻醉知识科普

全身麻醉知识科普摘要:麻醉技术是手术治疗中常用的方式,能够对患者进行局部或者全身麻醉,缓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和疼痛感,营造优良的治疗环境。

全身麻醉较为彻底,使患者全身失去意识,对于手术过程毫无感觉,让医护工作者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对全身麻醉进行讲解,让人们对麻醉有初步的了解,下面就科普一些基础性的麻醉知识,以供参考。

引言在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时,要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意识形态,隔断神经传统系统,使患者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中,还要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严格把控麻醉的用量,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医护工作者对患者顺利的展开和进行治疗。

很多人对麻醉知识知之甚少,认为就是患者打一针麻醉剂或者带上麻醉面罩睡一觉,所以,在医院常常看到因为麻醉的问题导致的医患纷争。

因此,本文针对全身麻醉进行讲解,提高人们对麻醉知识的了解程度。

1全身麻醉概括医护工作者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式对患者神经系统的传播进行阻隔,降低或者失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一般在医学上使用的麻醉治疗是可逆的,在一段时候之后就能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临床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方式。

在手术开始之前,患者通过药物进行全身麻醉,切断神经系统的输入,使大脑在短暂的时间内接收不到疼痛的消息,从而让患者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治疗。

在实施全身麻醉之后,患者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中,肌肉相对放松,无法感知周围的变化。

一般的全身麻醉是将麻醉药品注射到患者体内,或者是让患者佩戴麻醉面罩,将麻醉剂通过口鼻吸入到患者体内,两种方式都能暂时的阻止神经系统的运转,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

在医院常使用的全身麻醉药物丙泊酚、硫喷妥钠、依托米酯、乙醚、氟烷、七氟烷、异氟烷等药物。

2常见全身麻醉的方式2.1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放置在麻醉机当中,由患者自主吸入麻醉气体,通过呼吸系统将麻醉药物传播到血液当中,对神经系统产生作用,阻碍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实现患者全身麻醉的效果。

这种方式可控制度较高,对患者的安全性较高,实施措施相对简洁,逐渐代替传统的麻醉手段,成为全身麻醉主要的选择方式。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是一项危险的医疗技术,任何麻醉操作的不当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麻醉科医生必须严格遵守麻醉操作的规范,确保麻醉过程安全、有效。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并详细说明麻醉操作的规范。

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将全身各部位同时麻醉的一种麻醉方法,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以下几种:1.静脉全麻静脉全麻是把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使患者全身麻醉。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3)注射麻醉药物时要缓慢、逐渐递增,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4)麻醉维持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5)手术结束后,及时撤离麻醉药物,防止患者出现术后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是通过插入气管插管把氧气和麻醉气体送入患者体内,使患者全身麻醉。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插管尺寸;(3)插管前进行口腔和喉部的消毒,及时记录插管的深度;(4)插管后及时通过麻醉气体监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5)手术结束后,及时撤离麻醉药物和氧气,防止患者出现术后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将特定部位的神经阻滞,从而使该部位麻醉的一种麻醉方法。

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以下几种:1.表浅麻醉表浅麻醉是通过向皮肤表面喷洒麻醉药水,使局部表皮麻醉的一种方法。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适当的麻醉药品和剂量;(3)麻醉药液喷洒时要均匀、不可过多或过少;(4)麻醉药效逐渐消退时,需注意防止患者感到痛苦。

2.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利用麻醉药物作用于局部神经,阻滞神经传导、降低局部神经兴奋性,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的神经阻滞方法和麻醉药物;(3)注射麻醉药物时要根据病情和体重等因素确定剂量;(4)注射麻醉药物后要等待一定时间,确保神经阻滞效果到位;(5)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局部反应,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 2006-12-26 10:06:00 | By: mch40911 ] (一)使用挥发性麻醉药
1.乙醚、吗啡合并麻醉方法乙醚麻醉的优点: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缺点:需要专人管理,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有较强的刺激性,需在麻醉前给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

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毫克)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 mg)2.氯仿、乙醚合并麻醉方法氯仿作吸入麻醉药,其麻醉作用比乙醚大,诱导期及兴奋期都极短,吸入气体中含1-2%容量的氯仿即能使动物麻醉,达到外科麻醉期容易,但也易转入延髓麻醉期而危及生命。

其麻醉剂量及致死量较为接近,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一般与乙醚混合成1:1或1:2比例进行麻醉。

麻醉方法基本同乙醚。

(二)使用非挥发性麻醉药
1.苯巴比妥钠:该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下对动物呼吸、血压和其他功能无多大影响。

通常在实验前0.5-1h用药。

使用剂量和方法为狗、猫腹腔注射80-100mg/kg,静脉注射70-120mg/kg;家兔腹腔注射15 0-200mg/kg。

2.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有效时间可延续3-5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实验要求。

给药后对动物循环和呼吸系统无显著抑制作用。

用时配成1-3%生理盐水溶液,配好的药液的常温下放置1 -2个月不失药效。

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很快进入麻醉期。

使用剂量为:狗、猫、兔静脉注射30-35mg/kg,腹腔注射40-45mg/kg,皮下注射40-50mg/kg。

大小鼠静脉或腹腔注射35-50mg/kg. 3.氨基甲酸乙酯:此药是比较温和的
麻醉药,安全程度大。

多数动物都可以使用,更适合于小动物。

一般作基础麻醉。

使用时常配成20-25%水溶液。

狗、猫、兔直肠灌注1.5g/kg,皮下、静脉、腹腔注射0.75-1g/kg。

与水合氯醛按1:1合并麻醉效果更好。

缺点是该药可致癌,大型动物应用后不可食用。

4.水合氯醛:此药有窜透性的臭气及腐蚀性苦味。

其溶解度较小,常配成1%水溶液。

使用前先在水浴锅中加热,促其溶解,但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药效。

使用剂量及方法:狗、猫静脉注射80-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100-150mg/kg;兔:直肠灌注180mg/kg;静脉注射50-75mg/kg。

以上麻醉药种类虽较多,但各种动物作用的种类多有所侧重,如作慢性实验的动物常用乙醚吸入麻醉(用吗啡和阿托品作基础麻醉);包性动物实验对狗、猫和大鼠常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对家兔和蛙、蟾蜍常用氨基甲酸乙酯;对大鼠和小鼠常用硫喷妥钠或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三)使用全身麻醉剂的注意事项
1、麻醉剂的用量,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而且体重与所需剂量的关系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

一般说,衰弱和过
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

在使用麻醉剂过程中,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尤其是采用静脉注射,绝不可将按体重计算出的用量匆忙进行注射。

2、动物在麻醉期体重容易下降,要采取保温措施。

3、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

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兔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4、做慢性实验时,在寒冷的冬季,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四)麻醉过量的处理方法
麻醉过量时,应按过量的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如动物呼吸极慢而不规则,但血压和心搏仍正常时,可施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机),并给苏醒剂(常用的苏醒剂有咖啡因、苯丙胺、尼克刹米等)。

若动物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但心搏仍可摸到时,应迅速施行人工呼吸,同时注射50%温热的葡萄糖溶液5-10ml,并给肾上腺素和苏醒剂。

若动物呼吸停止,心搏极弱或刚停止时,应用5%CO2和60%O2的混合气体进行人工呼吸,同时注射温热葡萄糖溶液、肾上腺素和苏醒剂,必要时打开胸腔直接按摩心脏。

(五)动物局部麻醉方法
1、普鲁卡因:1%溶液,局部浸润麻醉。

2、利多卡因:2%溶液,局部浸润麻醉。

3、的卡因:表面麻醉。

(六)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
1.实验动物用药量的计算方法动物实验所用的药物剂量,一般按毫克/公斤或克/公斤体重计算,应用时须从已知药液的浓度换算出相当于每公斤体重应注射的药液量(毫升数),以便给药。

2.人与动物的用药量换算方法人与动物对同一药物的耐受性是相差很大的。

一般说来,动物有耐受性要比人大,也就是单位体重的用药量动物比人要大。

人的各种药物的用量在很多书上可以查到,但动物用药量可查的书较少,而且动物用的药物种类远不如人用的那么多。

因此,必须将人的用药量换算成动物的用药量。

一般可按下列比例换算:人用药量: 1 小鼠、大鼠:50-100 兔、豚鼠:15-20 狗、猫:5-10以上系按单位体重口服用药换算。

如给药途径为静脉、皮下、腹腔注射,换算比例应适当减小些。

有人介绍狗和猴剂量比人大10-20倍,小鼠、大鼠剂量比人大25-30参考进行换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