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陶瓷生成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陶瓷生成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陶瓷生成课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陶瓷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陶瓷文化概述介绍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分类、制作工艺等,让学生对陶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陶瓷制作基本技能(1)陶瓷原料的认识与选择(2)陶瓷成型方法(3)陶瓷装饰技法(4)陶瓷烧制工艺3. 陶瓷艺术欣赏(1)国内外著名陶瓷艺术家及代表作品(2)陶瓷艺术风格与流派(3)陶瓷艺术与生活4. 实践环节(1)分组合作,完成陶瓷作品的制作(2)作品展示与评价四、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陶瓷文化、制作工艺等理论知识。

(2)示范法:教师示范陶瓷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学习。

(3)实践法: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陶瓷作品。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陶瓷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陶瓷艺术作品、制作过程等。

(2)实物展示:展示陶瓷作品、原料、工具等。

(3)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交流。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

(2)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制作的陶瓷作品质量。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陶瓷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资源1. 教材:《陶瓷艺术与制作》2. 陶瓷制作工具:陶土、拉坯机、釉料、画笔等。

3. 陶瓷作品:国内外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4. 网络资源:陶瓷艺术网站、论坛、博客等。

六、课程安排1. 陶瓷文化概述(2课时)2. 陶瓷制作基本技能(6课时)3. 陶瓷艺术欣赏(4课时)4. 实践环节(8课时)5. 作品展示与评价(2课时)七、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具有个人特色的陶瓷作品。

陶瓷课程计划

陶瓷课程计划

陶瓷课程计划一、课题陶瓷课程二、教学目标1. 让同学们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包括不同时期陶瓷的特点、制作工艺的演变等。

2. 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陶瓷制作技能,像拉坯、捏塑、彩绘等。

3. 培养同学们对陶瓷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审美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理解陶瓷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陶瓷制作的精细技巧。

引导同学们对陶瓷艺术独特审美价值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述陶瓷的历史故事、不同地域陶瓷的特色等,让同学们对陶瓷有初步的认识。

例如,老师可以说“同学们,咱先来讲讲咱中国古代的陶瓷啊。

你们知道吗,宋代的汝窑瓷器那可是非常有名的,它的釉色温润柔和,像天青色等雨的那种感觉,这背后还有一段很浪漫的传说呢。

”2. 示范法老师亲自示范陶瓷制作的各个环节。

在示范拉坯的时候,老师说“大家看啊,这拉坯呢,首先要把陶泥放在转盘的中心,然后慢慢用手把它扶正,再慢慢拉高,就像这样,大家要注意手的力度和速度哦。

”3. 实践法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陶瓷,在实践中学习。

老师在旁边巡回指导,当看到同学拉坯的形状不太对的时候,就说“哎呀,你这个拉坯的形状有点歪了呢,你可以试着把这边的泥往中间推一推,就像这样。

”五、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老师拿着一件陶瓷小摆件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今天咱来聊聊这个超级有趣的陶瓷。

你们看我手里这个小陶瓷,它可有着大大的学问呢。

你们平时都在哪里见过陶瓷呀?”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见过陶瓷的地方,比如家里的花瓶、博物馆里的陶瓷展品等。

2. 知识讲解老师开始讲解陶瓷的历史。

“咱中国的陶瓷历史那可悠久了,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那时候的陶器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后来到了唐代,陶瓷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像唐三彩,那颜色可鲜艳了,有黄、绿、白三种主要颜色。

再到宋代,瓷器就更精致了,有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

瓷器之美陶艺创作的课程设计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瓷器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求。

瓷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

因此,瓷器创作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传承的使命。

为了培养学生对瓷器之美的认识和创作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瓷器创作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一节:瓷器的历史与文化在瓷器创作之前,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瓷器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瓷器种类、瓷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瓷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瓷器的美和独特之处,并为后续的创作打下基础。

第二节:瓷器的设计原理与技巧在瓷器创作过程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通过讲解瓷器的设计原理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瓷器创作的基本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讲解瓷器的结构组成、比例关系、造型设计和装饰图案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瓷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

第三节:瓷器的装饰技法与工艺瓷器的装饰是其魅力所在,装饰技法和工艺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瓷器作品的美感和品质。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瓷器的装饰技法和工艺。

学生可以学习传统的装饰方法,如彩绘、刻花、刺绣等,同时也可以了解现代的工艺技法,如贴花、水转印和3D打印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不同的装饰技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第四节:瓷器创作实践与展示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瓷器的历史与文化、设计原理与技巧以及装饰技法与工艺。

现在是时候让他们进行瓷器的实际创作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前几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创作一个瓷器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完善作品。

最后,学生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分享,以促进学习和交流。

陶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陶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陶瓷教学设计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陶瓷制作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还可以成为创造力和艺术表达的重要媒介。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提供给学生们接触和学习陶瓷制作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中学生的陶瓷教学设计,帮助他们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技能。

教学目标1.了解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了解陶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独特的陶瓷作品。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集体创作项目加强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介绍陶瓷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陶瓷艺术特点。

- 展示一些经典的陶瓷作品,让学生从中欣赏和学习。

2.陶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介绍陶瓷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 教授学生基本的陶瓷制作技术,例如手捏、轮盘造型、捏塑等。

-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手制作陶瓷作品。

3.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融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个性化的陶瓷作品。

- 提供多种创作题材和主题,如动物、植物、抽象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 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技巧和工艺,创造出独特的陶瓷作品。

4.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创作项目,鼓励他们在团队中合作和交流。

-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 老师可以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评估方法1.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陶瓷作品的创意和艺术性。

3.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展示。

4.完成作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结论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陶瓷教学计划,中学生们将有机会了解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学习陶瓷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陶瓷教学设计可以成为一个有趣和富有挑战的学习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德化陶瓷制作技艺课程二、课程背景德化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德化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1. 了解德化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四、课程内容1. 德化陶瓷概述- 德化陶瓷的历史渊源- 德化陶瓷的艺术特点- 德化陶瓷的种类与用途2.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 选料与加工- 拉坯成形- 刮削修整- 上釉与烧制- 装饰与打磨3. 德化陶瓷创作实践- 创作灵感与构思- 原型制作与修改- 色彩搭配与装饰- 完成作品与评价4. 德化陶瓷文化研究- 德化陶瓷与社会生活- 德化陶瓷与民间信仰- 德化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影响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德化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

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德化陶瓷的制作实践。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与创作过程。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就德化陶瓷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总课时为40课时,其中理论讲解10课时,实践操作30课时。

2. 教学进度:- 第一周:德化陶瓷概述- 第二周:德化陶瓷制作工艺- 第三周:德化陶瓷创作实践(第一阶段)- 第四周:德化陶瓷创作实践(第二阶段)- 第五周:德化陶瓷文化研究- 第六周:课程总结与作品展示七、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

2. 作品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40%,根据作品的艺术性、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德化陶瓷文化知识、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笔试。

八、课程资源1. 德化陶瓷相关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德化陶瓷制作工具与材料。

3. 网络资源:德化陶瓷制作技艺的在线教程、论坛等。

陶艺学堂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陶艺学堂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陶艺学堂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基本的陶艺制作技巧。

3. 传承和发扬我国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1. 陶艺基础知识-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陶艺的种类与特点- 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2. 陶艺制作技能- 陶艺的基本手法:拉坯、捏塑、雕刻等- 陶艺装饰技巧:釉料、彩绘、刻花等- 陶艺成型技巧: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等3. 陶艺文化体验- 陶艺大师作品赏析- 陶艺历史故事讲解- 陶艺技艺传承与发展4. 陶艺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制作,完成作品- 作品展示与评价1. 课时:共10课时,每周1课时,连续10周。

2. 教学方式:- 讲授法:教师讲解陶艺基础知识、制作技巧等。

-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陶艺制作过程。

-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制作,教师指导。

3. 课堂活动:- 陶艺知识问答- 陶艺制作比赛- 陶艺作品展示会五、课程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根据学生作品的质量、创新性、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课程资源1. 陶艺教材:包括陶艺基础知识、制作技巧、文化故事等。

2. 陶艺工具:拉坯机、捏塑工具、雕刻工具、釉料、彩绘颜料等。

3. 陶艺作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和陶艺大师作品。

4. 陶艺实践活动场地:提供学生进行陶艺制作的空间。

七、课程特色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既包含陶艺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陶艺技能。

2. 传承与创新并重:课程在传承我国陶瓷文化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陶艺作品。

3. 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陶艺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案例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案例

德化陶瓷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德化陶瓷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2. 学生能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分类、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学生能了解德化陶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德化陶瓷作品进行鉴赏;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制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陶瓷作品;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德化陶瓷进行简单的修复和保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2. 培养学生对德化陶瓷艺术的兴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创作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4. 培养学生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实践性、文化性、创新性为特点,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德化陶瓷文化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对陶瓷制作工艺和艺术鉴赏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教师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德化陶瓷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德化陶瓷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作品及在我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一章《陶瓷概述》第三节《德化陶瓷》- 内容列举:德化陶瓷的起源、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德化陶瓷特点、德化陶瓷的海外传播等。

2. 德化陶瓷的分类与特点:分析德化陶瓷的各类别及其工艺特点。

- 教材章节:第二章《陶瓷的种类与特点》第四节《德化陶瓷的分类与特点》- 内容列举:白瓷、青瓷、彩瓷、雕刻瓷等分类;德化陶瓷的胎质、釉色、纹饰等特点。

3.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学习德化陶瓷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技巧。

STEM陶艺课程设计

STEM陶艺课程设计

STEM陶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陶艺的基本知识,包括陶土的种类、陶瓷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烧制技术。

2. 学生能够了解STEM与陶艺的结合,认识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

3. 学生掌握陶艺作品的鉴赏方法,了解陶艺的历史与文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如揉、捏、拉、压等,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陶艺作品。

2. 学生能够运用STEM知识,对陶艺作品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评价等方式,对陶艺作品进行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创作陶艺作品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创作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分享、互助。

3.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关注环保,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陶艺创作中。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STEM教育理念下的陶艺课程,结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他们对陶艺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对STEM与陶艺的结合还不够熟悉。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注重课程评价,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陶艺基础知识:介绍陶土的种类、特性,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以及烧制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 教材章节:陶艺概述、陶土与陶瓷制作- 内容安排:陶土的分类与选择、陶瓷制作工艺、烧制技术2. STEM与陶艺的结合:- 教材章节:科学与陶艺、技术与陶艺、工程与陶艺、数学与陶艺- 内容安排:科学原理在陶艺中的应用、技术创新与陶艺发展、工程思维在陶艺设计中的应用、数学在陶艺造型与结构中的运用3. 陶艺作品创作:- 教材章节:陶艺创作技巧、作品设计与表现- 内容安排:基本制作技巧训练、个人风格创作、创新设计实践4. 陶艺作品鉴赏:- 教材章节:陶艺作品鉴赏方法、陶艺作品评价- 内容安排:鉴赏方法学习、作品评价标准、名作分析与鉴赏5. 陶艺历史文化:- 教材章节:陶艺发展简史、世界陶艺流派- 内容安排:我国陶艺历史、世界陶艺发展概况、代表性陶艺家与作品教学进度安排:课程共计10课时,其中陶艺基础知识与STEM与陶艺的结合各占3课时,陶艺作品创作与陶艺作品鉴赏各占2课时,陶艺历史文化占1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化工大学先进陶瓷课程设计
题目: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片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班级:无非1003
学生姓名:张梦
指导教师:曹大力
1 引言
陶瓷基板是指铜箔在高温下直接键合到氧化铝(Al2O3)或氮化铝(AlN)陶瓷基片表面( 单面或双面)上的特殊工艺板。

所制成的超薄复合基板具有优良电绝缘性能,高导热特性,优异的软钎焊性和高的附着强度,并可像PCB板一样能刻蚀出各种图形,具有很大的载流能力。

因此,陶瓷基板已成为大功率电力电子电路结构技术和互连技术的基础材料。

氮化铝陶瓷无毒性,具有高的热导率、高的绝缘性和良好的微波毫米波特性,是高功率、高密度和高速电路所用的高性能封装材料。

目前氮化铝陶瓷封装已经用于各种器件和集成组件中,如微波大功率器件、高温高功率电子器件、高性能T/R模块等。

近年来随着氮化铝陶瓷制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具有导热率在140~230W/m.k的氮化铝已显示取代氧化铝(氧化铝导热率约为19W/m.k)陶瓷的强劲趋势。

氮化铝还有一个优势在于起热膨胀系数与砷化镓匹配,能更好的与半导体材料附着。

氮化铝的热性能受气孔率和杂质的影响严重,一般高导热率的致密氮化铝陶瓷仅能通过热压烧结或添加氧化钙和氧化钇的无压烧结工艺获取。

添加剂在烧结时是以形成液相促进致密化,钙铝石或钇铝石能够吸收氧杂质。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氮化铝陶瓷基板是采用干压成型获得微结构完全致密和高的热导率,而流延成型是大规模制备基板材料的重要工艺方法,但目前氮化铝流延法成型工艺研究和产业化仍然较少。

随着流延法的批量生产陶瓷基板技术的成熟,流延法生产氮化铝陶瓷基板一定会成为一种崭新的,大规模化生产方式。

本文对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进行研究,探讨粉体特性、流延参数对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制备的氮化铝陶瓷基板导热率定位为达到250W/m.k(最新资料显示氮化铝陶瓷基板的导热率已可达到319 W/m.k)。

从而实现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的规模化,完全取代传统的氧化铝陶瓷基板。

下图为干压法制备的一些基板样品图片及电镜图。

下面是实验方案。

2 实验原理及准备
实验将采用商用高纯度超细的氮化铝粉料为原料,烧结助剂选用氧化钇(作为稳定剂),经过球磨混料,并添加PVB粘接剂和合适的溶剂形成粘度适宜的流延浆料,然后再将该浆料搅拌抽气30min。

通过刮刀流延法形成厚度均匀的流延带,流延厚度在0.2~0.4mm之间,流延带再经冲切、层压、排胶和烧结等工艺加工形成致密的氮化铝陶瓷片。

最后对成品进行样品表征,得出相应的陶瓷结构和性能参数。

用激光粒度仪测试粉体的粒度分布筛选合适粒径的粉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形貌;差热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做分析得出最佳排胶温度,用排水法测定材料的密度,节电性能和介质损耗采用精密LCR表测定,热导率用激光导热系数测量仪测定。

实验器材还包括流延机、球磨机和烧结炉。

药品:高纯度超细的氮化铝粉料、氧化钇稳定剂、聚乙醇缩丁醛粘接剂、聚乙二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

3 实验方案设计
3.1粉料的选用
氮化铝粉料的性能是流延法成型的关键,氮化铝粉料太细,则容易引起流延带开裂,氮化铝粉料太粗,则形成的流延带表面粗糙度较大,且基片强度过低,不宜制备光滑的氮化铝陶瓷基片。

本研究中借鉴了天津大学刘志平教授的实验数据,以下为刘得出的4种商用氮化铝粉料研究对比,粉体粒度分布和形貌特点如
图1和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粒度分布和颗粒形貌完全不同,粉料A分布窄,较粗,粉料B和C分布宽,粉料D分布窄,较细。

表2是各种粉料的流延结果,表中结果可表明,氮化铝粉料越细,粒度分布越窄,流延控制越困难,流延时流延带开裂的几率越大。

通过对刘教授得出的数据分析,实验拟选用的粉料粒度控制在1.5nm到2.5nm,这个粒径得出的样品性能较好,但对流延工艺,排胶工艺与烧结工艺的控制难度较高。

3.2流延法参数的控制
氮化铝陶瓷粉料在水中极不稳定,容易水解产生氨气和拜耳石(AlOOH),从而使氮化铝粉料的性质大大改变,严重影响陶瓷的烧结性能。

因此氮化铝不适用水做溶剂,本实验选用非水基的无水乙醇/丁酮为溶剂的流延成型体系,聚乙醇缩丁醛粘接剂,聚乙二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塑剂。

3.3 排胶工艺
氮化铝的排胶可在空气炉或气氛保护下进行。

对于氮化铝流延片,由于有
机添加剂较多,查阅资料:
聚乙醇缩丁醛沸点25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沸点188℃
聚乙二醇沸点>250℃
丁酮沸点 79.6℃
资料显示这些有机物必须在300℃以上才能排除,而且排胶时若温度选取过高或升温速率太快易导致开裂变形。

另外由于流延片比干压片厚度薄,生坯强度低,所以排胶温度需要更低。

为此将对流延片进行差热和热失重分析。

初步拟采用200~500℃直接慢速升温和500℃保温的排胶方案(具体温度值有待对流延片生坯做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获得较好的氮化铝排胶片。

3.4 烧结工艺
由于氮化铝的易氧化性,其烧结应在高温气氛保护下进行。

鉴于氮化铝中含氮成分;氮化铝的沸点可达2200℃,烧结温度应控制在1700度以上,考虑到添加剂可降低烧结温度,拟选用的方案是将氮化铝陶瓷片经过1600度(具体更为的优化温度选取待实践论证)保温4h的氮气中烧成。

图6为刘志平教授实验中不同粒径粉料制成的流延带烧成后的微观形貌。

从图6中可以看出,粉料D烧成的基板结构均匀,晶粒粒度一致性好,第二相也较少。

3 总结
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的性质与氮化铝粉料的质量,流延参数,排胶制度和烧结等工艺关系密切。

粉料太粗,易于成型,但基片质量不高。

选用细粉料必须严格控制流延参数才能成型质量较好,排胶温度和速度也需要严格控制,温度高和速度快引起流延带严重开裂,烧结过程也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基片的最终性能。

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来和优化工艺参数,用非水基流延工艺制备出的氮化铝基片导热率将高达250W/m.k。

实验需要攻克的难题:原料的配比及混料工序。

最佳排胶温度与升温速率的确定。

最佳烧结温度与升温速率的确定。

参考文献《流延法制备氮化铝陶瓷基板》,作者刘志平,张金利,蕲正国期刊《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1月第37卷,增刊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