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公文写作知识:行政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公文写作的作用和意义

公文写作的作用和意义公文写作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本事,学会了没有人可以拿走。
古人对写作都十分重视,封建社会取仕都要通过科举考试,写作至少是块敲门砖,没有写作能力是不可能进入仕途的。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切实改进文风,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文件要求加强文件审核把关。
可以说国家对于公文的写作规范要求的越来越严格。
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在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思想,我们要潜心学公文写作这项技能,因为它不单是工作,应该说它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公文写作的作用公文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决定着公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1.法规作用所谓法规性公文,就是凡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最高管理机关颁发的公文,即是法规性公文。
具体地说,凡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是法律;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文件是法令;国务院通过的文件,是行政法规。
这三种文件的总称,叫做法规文件。
法规文件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这类文件一经制定和发布生效,必须坚决执行。
人人必须遵守,不得违反。
2.指导作用机关公文,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公文中的决定、意见、通知、批复等文种,就属于指挥、管理性的下行公文。
这些公文一经下发,下级机关必须执行。
大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小到一个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有秩序的开展,都跟公文的指挥管理作用密切相关,离开了公文的这一作用,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很可能陷入混乱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相当多的公文的起草、定稿过程,实质上就是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
3.互通情报,交流信息的作用下行文中的通知、通报,上行文中的报告、请示,还有作为平行文的函,都有交流信息的基本功能。
交流信息,一方面是上情下达,一方面是下情上达,另一方面是友邻单位互通情报。
有了公文作为信息流通的渠道,上下级机关都有可能做到耳聪目明,不至于闭目塞听。
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

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公文写作是指以正式、规范的语言和格式,表达行政机关、组织或个人的意见、决定、命令等信息的文字表达方式。
公文写作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信息:公文是行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公文可以有效传达政府决策、规章制度、公共服务、行政行为等重要信息,确保信息准确、准确、全面地传递,并保证信息的权威和可靠性。
公文还可以传达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协调等信息,帮助各方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意见。
2.确定权责:公文写作可以准确规定和明确权责,明确约束各级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工作职责,确保各方在工作中遵守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方在工作上的权力和义务,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
3.保障权益:公文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公文,公民可以向政府机关申办公共服务、诉求权益,政府可以通过公文回应公民的合理诉求、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不当行政,确保行政公正。
4.调整关系:公文具有调整组织间、人际间关系的作用,可以解决不同组织、不同层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组织和谐稳定发展。
公文还可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对各方倡导厘清纠纷、增进合作、强化协调作用。
5.保存档案:公文具有保存档案的作用,能够记录行政机关、组织或个人的决策、命令及其他行政行为。
公文的保存可以起到备查、证明和交流的作用,为后续的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也是传承历史的重要文化资源。
6.规范行文: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和标准,能够规范公文的写作语言、结构和形式,提高行文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确保文字清晰明确、简练有力。
公文写作规范化还能提高公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避免对接收人的理解产生歧义和困惑。
总之,公文写作是行政机关、组织或个人进行信息传递、权责明确、权益保障、关系调整以及档案保存的重要手段。
它对社会管理、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和不可忽视的意义,对行政效能的提高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政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写作知识

行政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写作知识一、公文的概念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基本含义,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 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2) 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3) 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 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特点。
(4) 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公文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历代政权的性质,也反映了统治者的需要及其对公文在行使政治权力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公文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文书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并为其服务。
三、文书、文件、公文这三个概念,在机关的日常活动中是基本一致的。
四、公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2) 公文有法定的权威。
(3) 公文有特定的效用。
(4) 公文有规范的体式。
(5) 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五、公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领导和指导作用。
(2) 行为规范作用。
(3) 传递信息作用。
(4) 公文联系作用。
(5) 凭证记载作用。
六、公文的分类:(1) 从公文的来源来划分: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内部文件,(2) 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3) 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秘密文件、普通文件、公布文件。
(4) 从公文的制发机关的性质和公文作用来划分:法规文件、行政文件、党的文件。
法规文件又可分为法律文件、法令文件、行政法规文件。
(5) 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指挥性公文、规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记录性公文。
常见的公文分类还有:(1) 从文件的缓急程度上划分,分为特急件和急件。
(2) 从文件的使用范围来划分,可分为通用文件、专用文件和技术文件。
(3) 从文件的发送目的来划分,可分为主送件、抄送件和批转件、转发件。
第三节公文的特点及写作过程

第三节公文的特点及写作过程公文是一种正式、规范的书面文件,用于传达行政组织或机构之间的信息、指示、决策等。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格式、语言方式和写作过程等方面。
首先,公文的内容要正式、明确、准确。
公文通常涵盖了组织机构的重要文件、决策、指示、通知、报告等,因此内容需要严谨、逻辑清晰、不含个人主观色彩。
公文中应提供关键信息,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或表达,确保读者准确理解。
其次,公文的格式固定,遵循一定的标准。
公文一般包含标题、正文、署名、日期、印章等要素,不同类型的公文可能有不同的要求。
公文的格式规范化有助于提高行文效率,减少误解和遗漏。
再次,公文使用官方语言方式,简练、专业。
公文的语言应尽可能精简,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延伸词汇。
公文使用的词汇要准确,避免歧义。
公文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客观、正式、严肃,避免夸张、夸大等个人情感和感受。
公文的写作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
在撰写公文之前,需要明确写作目的是什么,面向的读者是谁。
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的特点,调整写作风格和用词选择。
第二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
在撰写公文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和决策文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筛选。
确保写作内容准确、全面。
第三步,构思和拟定公文的框架。
根据所需写作的公文类型,确定其特定的框架和结构,如标题、摘要、正文、附件等部分的顺序和内容。
第四步,起草公文。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以及事先确定的框架,开始起草公文。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行文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避免无关的信息和内容。
第五步,修改和完善公文。
完成初稿后,进行仔细的审核和修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无歧义。
此外,还要检查公文的语言是否简练、专业,规范公文的格式和要求。
第六步,最后的审查和签发。
公文最终需要由负责人进行审查和签发,确保公文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审查过程主要包括校对内容的准确性、格式的规范性,确保与前后相关文件的一致性等等。
总之,公文具有正式、准确、规范的特点,要求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明确性、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的简洁性和专业性。
秘书考试写作:13种公文写作范例

⾏政公⽂⾏政公⽂,是公务⽂书的简称,是⼈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
它是特殊规范化的⽂体,具有其它⽂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格式(注意:⽐模式更进⼀步)并有⾏⽂规则和办理办法。
我国公⽂⼀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18⽇发布、1993年11⽉修订的《国家⾏政机关公⽂处理办法》写作和办理。
公⽂写作的要求很⾼,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作实践的基础,懂得⼯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在具体起草中要求较好的⽂字语⾔⼯夫。
公⽂语⾔总的要求是庄重、平实、概括。
公⽂语⾔功夫的核⼼是选词。
选词⼀要根据所反映的客观实际需要,⼆要符合明晰、确切、简练的标准,三要根据具体的语⾔环境,为避免上下⽂重复⽽选择不同的词语,注意⽂中所涉及对象和阅读对象。
多⽤书⾯语和⽂书⽤语,少⽤形象和描绘性词语和⼝语,不⽤⽅⾔⼟语,⼗分规范。
需要特别提出公⽂结构⽤语。
⼀是开头⽤语,⽤来表⽰⾏⽂⽬的、依据、原因,伴随情况等。
如:为(了)、关于、由于、对于、根据、按(遵、依)照、据、查、奉、兹等。
⼆是结尾⽤语。
如:为要(荷、盼)、是荷、特此通知(报告、函告)等。
三是过渡⽤语。
如为(对、因、据)此、鉴于、总之、综上所述等。
四是经办⽤语。
如:经、已经、业经、现经、兹经、办理、责成、试⾏、执⾏、贯彻执⾏、研究执⾏、切实执⾏等。
五是称谓⽤语。
有第⼀⼈称:我、本;第⼆⼈称:你、贵;第三⼈称:该。
等等。
国家⾏政公⽂有12类13种,即命令(令);议案;决定;指⽰;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批复;函;会议纪要。
公⽂主⽂结构,是指除了公⽂格式(外部组织形式即⽂头、主⽂和⽂尾及其各项设置)之外的公⽂核⼼部分。
这⼀部分的写作,是公⽂写作的难点。
⼀、标题1.规范式:三部分,即:发⽂机关+事由+⽂种――⽤于重要、庄重的公务2.灵活式A ⼆部分:⼀是发⽂机关+⽂种(以上标题下可加时间)⼆是事由+⽂种三是“转发始发机关及原通知标题”B⼀部分:只有⽂种――常是不⼤重要的公务,带周知性★带发⽂机关的标题下⾯如写发⽂时间,则须⽤括号,公务须是重⼤的、庄重的。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特点和作用)一、公文的特点公文,是在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是各级机关与组织行使法定职权,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现实效用性。
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公文不是谁都可以任意制发的,公文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这是公文同图书、情报资料、通讯报道以及一般的文章作品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公文的显着特点之一。
所谓法定的作者,就是指依据法律和有关的章程、条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只要是依据法律、章程、条例等规定并履行法定的程序建立和存在的,它们都是法定的作者,它们都有独立对外行文的资格。
如各级党的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有关的《组织法》建立的。
在《章程》、《宪法》和《组织法》中规定了这些机关的职能以及这些机关制定和发布公文的权限。
文件法定的作者指的是发文的名义。
也就是说,文件主要是以机关的名义或机关的某一部门的名义制发的。
例如,国务院文件、某某省人民政府文件是以机关的名义制发的;某省人事厅文件、某县县委组织部文件是以机关的某一个部门的名义制发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的文件是以社会团体的名义制发的;工厂、学校、科研单位的文件是以企事业单位的名义制发的。
这些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称为行文单位。
机关的发文有时也用国家领导人或机关首长的名义。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国务院总理令以及机关首长对所属工作人员的任免令(或任职通知)等。
用领导人作为发文的名义,并不是以他个人的名义出现,而是代表他所在的机关的身份来发文的,也是法定的作者。
这是领导人行使自己法定职权的一种表现。
必须说明的是,以领导者个人的名义发文,在个人名字前面都应冠以机关的名称与职务。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某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某大学校长×××等。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提出意见和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所使 用的一种公文。
报告行文的目的是让上级机关了解本单位 的工作情况,为上级机关制定政策、指导工作 提供依据。
报告的种类
工作报告: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作出的报 告。
情况报告:反映突发事件或重大问题作出的报告。 答复报告:下级部门针对上级部门提出的问题或询 问的事情而作出回答的报告。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不同点 请示 报告
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批准的公文,具有请求 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 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 的性质 具有陈述性质。
写作内容
写作时机
事前行文 请求上级批准、帮助解 决某项具体问题,要求 作出批复。
事后行文 向上级汇报某方面的情 况,并不需要答复。
公文的语言运用
(一)、运用语言的要求 庄重严肃
规范化的书面语言,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和事理 逻辑。遣词造句、叙事说理要严密周全,语言表达 要持重端庄,不能虚饰浮夸,不能嬉笑怒骂,不用 方言、俗语、口语,不用感情色彩浓烈的语言,要 呈现出平实、庄重的风格。
简洁明快
含义要明确,表达要明确,语言要精练,句子要 短促,语流要连贯。
上行文:下级机关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发 送的文件,如请示、报告等;
下行文:领导机关对下属机关的发文,如指示、 决定、决议、通报等;
平行文:同级机关或不相类属的机关(即没有 领导或业务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来往文件, 如公函。
按公文发送与处理的时间要求分:特急件、急 件、平件; 按公文内容的机密程度分:绝密公文、机密公 文、秘密公文和普通公文;
建议报告:下级机关主动向上级机关提出建议、要 求批转的一种祈使性上行文。
行政机关公文写作知识

行政机关公文写作知识公文,即公务文书,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一切社会团体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有现行功用和特定格式的文字材料。
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文。
行政机关公文(以下简称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文件,它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工具。
一、公文的种类与适用范围公文的种类主要有13个文种,包括: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就县、乡两级信用社而言,公文种类通常用得最多的主要是通知、请示、报告、批复、函、会议纪要等文种。
三、公文格式公文是公务人员共同使用的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必须有统一的格式,供大家共同遵守。
公文格式是指公文的外观形式,由公文的文面格式、用纸格式和排印装订格式组成。
(一)文面格式公文的文面格式是公文全部书面内容的结构,不同的机关、不同类别的公文,有不同的文面格式,如党的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文面格式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书公文写作知识:行政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一、公文的特点
(一)作者的法定性,特定的读者性
公文的作者是法定的,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公文起草者,只是组织的代笔人。
公文读者具有特定性。
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特指的受文机关,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社会的全体成员。
(二)作用的权威性
公文具有代行法定职权的功能,对受文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三)效用的现实性
公文主要在现行工作中使用,效用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四)体式的规范性
公文的体式,必须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体式,即规范体式。
(五)制作的程序性
公文从准备撰写到制作成文,都有严格的程序。
二、公文的作用
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领导和指导作用
上级机关发给下级机关的公文,都具有领导和指导作用。
上级机关传达贯彻党和国家
的方针政策、决定和规定等公文,必然要对下属机关产生领导作用。
而批复等公文,则对
具体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二)行为规范作用
通过公文发布的一些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等,同样对所辖成员起着规范和准绳作用。
(三)宣传和教育作用
公文在传达某一方针政策,规定人们应该怎么做的同时,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增强了它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四)联系知照作用
机关之间的许多工作是通过公文进行联系、协调的,许多具体问题也是因此而得到及时
处理的,还有许多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料也是这样获得的。
因此,公文在保证各机关正常而有秩序地开展工作上,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依据和凭证作用
各种公文都反映了制发机关的意图,都具有法定的效力,受文机关则以此作为处理工作、解决问题的依据。
公文不仅仅传达了发文机关的意图,同时也是证实这一意图的最好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