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自考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专业: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肖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刘职称:讲师

日期:2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引言 5

一、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成 5

1、价值观 5

2、道德观 6

3、资源观 6

4、经济观 6

5、人口观 6

6、全球观 6

7、参与观7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美学条件和社会条件7

1、优越的自然条件7

2、美学条件8

3、社会条件9

三、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和建议9

(一)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9

1、旅游行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力度小9

2、旅游导游人员素质差10

3、餐饮服务质量差10

4、城市卫生交通意识差10

5、旅游资源遭破坏,景点设施管理不善10

6、旅游景点单一化,有的品位不高,文化含量不高11

7、旅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自然景观遭破坏11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和建议11

1、加快交通、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11

2、分期分批完成东环、西环旅游线路的建设工程11

3、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恢复生态12

4、加强领导,提高旅游管理干部素质12

5、整顿导游队伍,提高导游小姐素质12

6、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12

7、建好现有景点,新建有价值的旅游景点12

结论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专业:旅游管理姓名:肖

指导教师:刘

摘要: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景区能否保持其生态环境价值,持续为人们所利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采取相应对策,故西双版纳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西双版纳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认清七个观点,即价值观、道德观、资源观、经济观、人口观、全球观和参与观。这七个观点,基本上可归纳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成。

关键词: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西双版纳神奇的热带雨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毗邻老挝、缅甸的地缘优势组合的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而享誉国内外,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老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0万人次,旅游创汇4000万美元,国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亿元人民币。但是,在西双版纳旅游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将成为一种潜在的危机,若不加以重视和研究解决,将有可能因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导致旅游难于健康发展。

一、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成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来的,在她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以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并逐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何谓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作为前提。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要持续发展,要求环境具有持续发展的供应能力。当人类的发展要求超过了环境的供应能力,或者人类过度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都会使环境结构失调,功能减退,供应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人类的持续发展。要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的持续供应为保证。

西双版纳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西双版纳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认清以下七个观点,即价值观、道德观、资源观、经济观、人口观、全球观和参与观。这七个观点,可归纳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成,笔者作如下浅析。

1、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将人类与环境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征服和掠夺。宣传“人定胜天”、“向大自然索取财富”、“把资源变成财富”等观点。无视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利用而导致人地关系的失调,最终还是限制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西双版纳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70年代的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演变、资源的退化、自然灾害的频繁,这种历史的教训,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则追求和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既要求人类把自然作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予以保护,又要求自然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下,为人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充足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使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进化在一种制衡关系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求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一方面要实现代际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福利共享,决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当前利益,以牺牲生态平衡来满足“肚子平衡”;另一方面要实现代内公平、地区公平,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山区与坝区、穷人与富有的人之间实现公平,走共同富裕之路。

3、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础。传统的资源观是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盲目开发、过度消耗,使人类陷于既要发展经济、又要面临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的“两难”境地。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是走资源节约型、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坚持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资源退化了,资源破坏了,旅游业怎能持续发展?西双版纳是世界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然而由于只顾利用而缺乏保护,导致格朗和800 年的大茶王树的枯死。结果“99昆明世博会”展出思茅地区的大茶树,树龄仅有400年,而西双版纳大茶树却无展品,这种教训何等深刻?

4、经济观

目前,西双版纳山区和部分半山区还存在着经济上的粗放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落后状况,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为求眼前的高速发展而不顾后代的持续发展,为求眼前的繁荣兴旺,为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电力工业而毁林、占用耕地,使耕地、植被日趋减少。这种置后代人而不顾的经济发展观点是不可取的,必然要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人口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人口发展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素质低;我州人口基数虽然不很大,但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流动人口已超过本地区的人口基数。所以作为发展主体的人,自身首先需要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采取一切措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迅速提高人口的思想、文化、道德、身体、技能、科学素质,开发一切人为、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起始源泉和根本动力。

6、全球观

人口、资源、环境不仅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共同关心、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发展,西双版纳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中国的参与。在治理、保护西双版纳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特别是参加东南亚国家间环境问题的研究、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共同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共同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21世纪。

7、参与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关系到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的宏伟事业,必须要人人支持,个个参与。把“政府行为”变成“公众行为”,增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事业应有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爱护一草一木一花,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清理垃圾,不乱砍滥伐森林,不猎杀野生生物,不破坏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的一切设施和自然、人文景观,人人都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者、保卫者。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美学条件和社会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

西双版纳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与其优越的区位、资源两大优势分不开。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后区,地处北纬21 °08'至北纬22°36',东经99°55'至东经101°50'。东部距离太平洋北部湾约400公里,西部距离印度洋孟加拉湾600公里,距海洋较近。每年

5 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受海洋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热量充足,雨季长达5个月左右,为热带作物、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南部边陲,东西宽188公里,南北长143公里,北部西北部与思茅地区相连,东侧以海拔100~1500 米的山地分岭与老挝毗邻,南侧的西半部在澜沧江以西,以海拔1000~1400米的分水岭与缅甸接壤,西侧以南览河为界与缅甸隔河相望,距离泰国较近。与外国接壤的边界线总长达966.29公里,成为我国与老挝、缅甸、泰国等邻国往来的主要通道,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的南大门,为发展国内国际的旅游业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是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种类之多,数量之全,质量之高,堪称“云南之冠”。西双版纳融五项“桂冠”于一身:动植物王国、孔雀之乡、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西双版纳以珍贵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和傣族等多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拥有以热带森林为中心的自然景观和典型性与多样性,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独特性与多彩性,构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七类旅游资源,即气候旅游资源(全天候旅游)、热带动植物资源、岩溶地貌(山峰、洞穴)资源、峡谷地貌资源、湖库水景资源(温泉、水库、河流、瀑布)、人文景观资源(村寨、竹楼、佛塔、佛寺建筑、民族风情、民族历史文化、遗迹等)、地热资源等,可谓是“处处皆景,无处不美;每日可游、青春常在”。

2、美学条件

西双版纳从北到南,自西向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山青水秀,鲜花盛开、风情万种、充满活力的绚丽画卷,被中外人士称誉为“北热带沙漠带中一块绿色的翡翠”,是一处古老、神奇、美丽、迷人的地方。

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归纳起来有“五美”,即形态美、色彩美、音乐美、结构美、嗅味美等。

(1)形态美

西双版纳地质构造格局为“勐海隆、景洪断、勐腊拗”三位一体。形成由北向南、由两翼向中心递降,南部相对略低具有缺口的似“马蹄形”地势。具有“涧谷下切、山河纵横、各山相邻、山水相依”的地形、地貌景观。大江小溪多穿行于峡谷之中,呈羽毛状向南、东南部径流,水流湍急,呈断岸泉区飞直泻而来,气势磅礴,宛如万斗明珠沉于琼海。

西双版纳山地众多、岩石陡峭,具有雄险之美。昂首屹立在西双版纳西部山川大地上的桦竹梁子,海拨2429.5米,为第一高峰,山势高大、雄伟、险峻。

西双版纳山脉蜿蜒曲折,植被优良,具有秀丽之美。大安后山、帮敢山、勐宋山、南贡山、孔明山、黑水梁子、巴亮山、龟山、基诺山、安麻山、南联山等中山峻岭,蜿蜒曲折,绵绵千里。热带、亚热带植被物种万千,郁郁葱葱、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无比秀丽、迷人。西双版纳地形山环水复,呈阶梯状递降,具有幽深之美。

西双版纳坝子星罗棋布,大小不等,像一颗颗绿色闪光的珍珠镶嵌在西双版纳活土上,具有星辰之美。

西双版纳佛寺庭院比比皆是,形态独具风格,建筑雄伟、具有肃仰之美。屹立于景洪市大勐龙曼飞龙后山之巅的曼飞白塔(笋塔),始建于公元1204年,塔由大小九塔组成为雨春笋状、气势磅礴、工艺精湛、形态奇特、闻名天下。

西双版纳岩溶地貌,融山峰洞穴、热带雨林、民族村寨为一体,独树一帜,具有奇特之美。勐仑绿石林、勐远溶洞群、勐醒洞溶洞群、易武花蛇公主洞、纳么田彩云洞等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由石山、洞穴、峰林、地下暗河、热带雨林、民族村寨、翠蔓挂石、山花鸟鸣,共同构成了优美、盎然的自然景观。

(2)音乐美

西双版纳江河众多,河网纵横,大小河流2000多条,遍布全州各地:西双版纳森林密布、树种万千、动物繁多、珍稀少有;民族种类最多,居全省第一。民族风情、民族乐器、歌舞独具风格。水声、林声、鸟鸣声、歌声、鼓声、锣声、乐曲声,汇成了一支“爱我绿洲、爱我西双版纳”的交响乐。

(3)色彩美

西双版纳拥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保存有古老孑遗植物30多种,有花卉植物1000余种,堪称为珍树、奇花、异草的“花卉王国”。树形美丽而挺拔的南洋杉、竹柏、色彩鲜艳夺目

的一品红、吊灯花、金凤花、变色花,一串串、一簇簇,形成一座座奇妙的“空中花园”。

(4)结构美

以建筑而言,单体建筑,其构件组合,显得端庄严肃。如傣家水井、傣家“干栏式”房屋;群体建筑,其巧妙布局,表现特殊意境。如大勐龙白塔(笋塔)、景真八角亭、曼阁佛寺等。

以岩石造型而言,岩溶地貌溶洞中的钟乳石造型,逼真奇妙。勐腊县象明境内“天生桥”,勐远溶洞中的钟乳石造型,栩栩如生,美妙无穷。

(5)嗅味美

西双版纳被称之为“园艺家的乐园”、“花的海洋”,上千种鲜花和数百种香料植物散发了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肺。香溢沃野的依兰得,芳香沁人的香茅草、茉莉花、糯米香、吉龙草、香夹兰等花卉植物香性清醇,香气千里、香满群山。

西双版纳群山蜿蜒,溪水潺潺、山泉甘甜、瓜果四季飘香。种类繁多的芒果、肉嫩香甜;挂满树枝的荔枝,肉白鲜甜;水果之王的蜜多萝、香满庭院;傣家米酒,甜蜜醉人。不仅给人们以欢快、甜蜜和嗅味之美,而且为中华饮食文化增光添彩。

3、社会条件

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基本上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但是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会议精神鼓舞下,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支持和州委、州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并逐步形成龙头产业的态势带动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向前发展。

省政府先后于1990年2月和1997年1月在景洪召开两次旅游现场办公会议,制定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加快西双版纳以热带雨林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省旅游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而共同努力奋斗。

西双版纳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但在飞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行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力度小

我州现有旅行社98家,文明经营、素质较高、效益好的占30%,素质差,不文明经营,“宰客”坑人,经营效益差,欠债多的占30%,素质不高,经营一般,效益不高的占40%。持证上岗的经理占30%左右,持证上岗的导游小姐占25%左右。大部分经理、导游人员素质低不合格,但仍在岗位上“旅游”。州、市、县旅游部门宏观管理力度不大,微观管理更差,导致长期得不到改变的结果。旅游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督法不力、致使游客上诉书近千封。中央电视台曝光两次,人民群众意见纷纷,怨声载道。

1996年和1997年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12.7814亿元和13亿元。国家财政完善收入多少?大部分的旅游利润进了集体的“小金库”、经理和导游小姐腰包。一个导游小姐带一个旅游团队的利润收入达3000 元至8000元,最低的收入也有1500元以上。这种状况,为何无人管?照此下去,国库空空、私囊装满、肥了私人、坑了国家,岂能可持续发展?

2、旅游导游人员素质差

导游小姐大多“半路出家”,未经专业培训而匆忙上岗,缺乏较扎实、系统的旅游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我省、我州旅游地理知识,主要景区(景点)的环境、性质、特色、功能和价值缺乏完整的了解,因此,向游客介绍天方夜谭、零敲碎打、头尾不应、听得乏味。语言呆板、陈旧又夹带不标准的“景洪普通话”,听起来南腔北调。甚至有的导游小姐、男士千方百计“宰客”赚钱,捞回扣,做一些有损人格、国格的丑事,难怪乎导游不成导游,仅为向导。

3、餐饮服务质量差

旅游业的崛起,为景洪市曼景兰傣味一条街的诞生起到了“助产婆”的作用。近百家傣味餐厅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发家致富。但如今的傣味餐厅傣味淡化,半傣半汉,真假各半,民族歌舞墨守成规,无创新意,舞姿不美,价格却不断上涨。餐饮服务质量差与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已形成了反差,又怎能可持续发展?

4、城市卫生交通意识差

城市市民和来往行人的城市卫生交通意识差,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随地丢纸屑、果皮、拉罐筒、烟蒂,乱吐口痰、口水,白色、黄色、绿色、黑色垃圾到处可见。某些低档次,大排档的饭馆、餐厅以及某些单位、居民区的公厕,粪便溢出坑外,臭气熏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城市交通几番整顿后,虽有改观,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街道上车辆乱停乱放,进城不减车速,自行车、三轮车逆向行车,车辆转变不鸣喇叭,不开指示灯,常常酿成车祸。交通岗亭到了夜晚,红绿灯信号便停止不动,常发生抢道、撞车等事故,行人过路缺乏安全感而惊恐万状,三轮车漫天要价,随意“宰客”,却无人管。如此下去,岂能可持续发展?

5、旅游资源遭破坏,景点设施管理不善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我州公民和旅游者保护资源的意识差,宣传教育力度太小,虽然已制定和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规,但督法、执法不力,惩罚不力,故使旅游资源屡遭破坏。勐养象榕树、易武花蛇公主洞、纳么田彩云洞,打洛独树成林大榕树佛塔、寺庙等资源的树干上,墙壁上到处刻有“×××到此一游”、“明年再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歪八斜扭的字样。发育成型的钟乳石被一块块敲去,破坏了资源的整体形象,也损坏了西双版纳的形象。若不加强管理,长此下去,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怎能可持续发展呢?

6、旅游景点单一化,有的品位不高,文化含量不高

我州旅游景点比较分散,距离较远,比较单一,系统化不强。有的景点品位不高,质量不高,功能不全,服务设施差,文化含量低,改造不力。上档次、品位较高的景点数量不足,而且距离较远,形成“慕名而来,扫兴而归”。

7、旅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自然景观遭破坏

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州旅游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出现继续恶化的态势,一些地方热带原始森林在消失,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原始方式仍在继续,部分自然景观遭破坏而不复存在,野生动物数量在减少,河流两岸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河流污染严重,主要河流水质达不到V类标准的占58.3%,工业“三废”物质排放量逐年增加。若不尽快加以治理,发展下去必然制约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云南省人民政府已制定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形成以昆明为中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一园两区”的发展格局,“一园”即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2万km[2],相当于海南岛的土地面积,为全国唯一的热带雨林园。要在2010年前,把西双版纳建成我国最大的森林公园,把景洪市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交通、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扩大在水、陆、空方面与国内外的连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国际机场扩建、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疏通景洪至老挝万象及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的航道,开辟国际水上旅游专线。加快景洪至缅甸、老挝、泰国对接的高等级公路的进程。

2、分期分批完成东环、西环旅游线路的建设工程

即景洪—橄榄坝—勐仑—基诺山—野象谷的东环线路,景洪—勐海—景真—打洛口岸—布朗

山—大勐龙—景洪的西环线路。沿线各景点建设力求规范化、多样化、科学化,突出各景点的价值和特色,重点突出热带原始雨林中的多种植物,板根奇观、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空中花园奇观;突出热带植物花卉中的数量多、比值大、频度高,珍稀濒危物种多的珍贵价值;突出以野象、孔雀为主的动物资源;突出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食品、佛塔、佛寺建筑、民居建筑、民族工艺品等人文景观特征,把西双版纳建成融优秀民族文化、优美自然景观、浓郁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

3、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恢复生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甘蔗下山、退耕还林、科技上山、商品上山”的方针,加大环保法规的宣传力度、督法力度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惩办破坏环境、破坏资源、损坏景点设施的犯罪分子和违法行为。在各旅游景点广泛宣传环保法规,组建一支旅游环保队伍和专业人员,认真执法,严厉惩处。

4、加强领导,提高旅游管理干部素质

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旅游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各种投诉案件,确定、调整旅游发展计划、项目,对各旅行社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整顿工作,对旅游市场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整顿工作。

5、整顿导游队伍,提高导游小姐素质

整顿导游队伍,不断提高导游小姐的素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鉴于我州导游队伍的现状,一方面整顿,一方面分批分期进行岗位培训。选拔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担任培训工作,“眼睛向下”,不要“眼睛向上”,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州现有的专家学者、“老边疆”、“老导游”的作用,举办综合性和单项专业性的培训班,尽快提高导游小姐的思想、文化、理论、专业、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旅游业的向前发展。

6、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目前我州语言文字缺乏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出现了语言不规范、不标准,汉字书写乱简化,单位和地名乱简化,旅游地图不规范,宣传西双版纳的书本多而杂等问题,严重影响西双版纳的整体形象,影响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因此,建议州委、州政府统一编写出版宣传西双版纳的权威性书籍和旅游读本,对全州使用汉字(包括傣文)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不规范、乱简化的单位名称和地名要限期整顿,统一绘制旅游地图,统一在各旅游景区悬挂、张贴,凡不规范的地图,一律撤除。分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对旅游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考试,分期分批达标,提高旅游人员的整体素质。

7、建好现有景点,新建有价值的旅游景点

我州现有旅游景点40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文化含量高、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的旅游景点为数不多。若不分期分批对现有景点进行建设,使现有景点的规模上档次,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一方面对有代表性的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继续加强建设,使之成为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景点,如勐仑植物园、热作所花卉公园、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打洛边关口岸、勐龙白塔、西双版纳野象谷、橄榄坝、景真八角亭等,另一方面要对其他旅游景点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如曼点瀑布森林公园、勐腊补蚌原始森林公园、勐远溶洞、勐醒溶洞、勐养象树公园等,使之在较短时间内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吸引力。

除了建设现有景点外,还应着手新建一批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尤其是能够体现西双版纳历史价值、人文景观价值的旅游景点。如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原镇越县城旧址—易武,特别是易武花蛇公主洞(又名白云洞)曾享有盛名,价值颇高,应着手进行规划、建设,以提高我州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和旅游价值,丰富旅游的科技内容,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向前发展。结论

总之,西双版纳要发挥后发展优势,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唯一的必由之

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经济与社会关系长期反思得出的

结果,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

责任感,借助国内外成功经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使热带雨林风彩更

加迷人。

致谢

本论文是在尊敬的导师刘艺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向她表示最衷心的敬意,感谢陶廷雪、张海燕老师给予我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和关心,感谢所有支持我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给予我无限信心和勇气的朋友们!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文学:雨林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4]张立、吴垠:西双版纳国土经济考察报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5]杨关卿,征鹏:西双版纳风物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6]黄臻:村落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7]保继刚:旅游地理[M].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体验云南》编辑部:西双版纳的温柔诱惑[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9]严温香:民间工艺文化[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概况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概况 版纳风情 一、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的北部,云南省的南端。西双版纳有996公里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邻近,具有面临南亚的区位口岸优势。现有磨憨、景洪两个国家级口岩和打洛省级口岸。又有澜沧江-湄公河与老、缅、泰、越、柬水路相连,是打开南门、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澜沧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澜沧江-湄公河被美誉为"东方多瑙河",是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西双版纳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境内植物密度大,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63.2%,其中药用植物1724种,珍稀、濒临灭绝的植物有50种,橡胶园150万亩,陆栖脊椎动物539种,鸟类429种,鱼类100种,素有“植物王国”与“动物王国”之称。 西双版纳全州面积19125平方公里,世居傣族、哈尼族、汉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等13个少数民族,西双版纳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神奇的热带雨林、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艳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和丰富奇异的餐饮,使之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神奇色彩的地区之一。州内奇异的热带雨林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现有景点140多个,是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富有吸引力,这就决定了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可发展成为一大骨干经济产业。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决定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旅游资源,这是发展旅游资源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即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的杰作,一类是人文资源,即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西双版纳具有这种资源系统,它以绮丽的热带、亚热带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特点 1、自然资源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别具特色,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南边疆。 2、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土地面积为19124.5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至2002年总人口数达到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4.86%,人口密度为37.6人/km 。 3、历史沿革 “西双版纳”一词系傣语,意为“十二个田赋单位”。“西双版纳” 这个名称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1950年2月17日全境解放,普洱专员公署分别在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个县成立了人民政府。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辖区除四个县外,还将整董乡、普文、象明、

关于我国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我国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华东旅游报》作者:伍鹏我国海岛数量众多。据统计,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961个(海南岛、港澳台除外),433个岛屿有常住人口,人口452万,大部分海岛居民以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为业。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以及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我国海洋渔业捕捞空间大幅缩减,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渔民增收出现困难,海洋渔业和渔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处于交通不便的海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的压力更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旅游业在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旅游已经成为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我国不少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海岛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一些海岛先后开发了休闲渔业、海洋文化和海洋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部分海岛(如浙江的嵊泗列岛、桃花岛,广东的伶仃岛以及山东的长岛等)成了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岛地区渔农民思想观念的提升,促进了渔农民的增收,改变了渔农村的村容村貌。但从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来看,一些海岛的旅游开发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部分海岛地区的无序开发对海岛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给海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探讨科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完善和提高海岛旅游的档次,使海岛旅游发展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与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建设相结合,已成为海岛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岛旅游开发应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旅游业所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海洋与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当前旅游业膨胀所造成的环境危机等,都要求海岛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海岛地区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必须严格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认真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景区与海岛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海岛旅游开发要坚持应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方针,条件较好的岛屿先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岛屿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处理好当前开发与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问题。其次是必须严格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和海岛的综合管理,采取严厉的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规范各种危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另外,要通过优化生产结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旅游活动来强化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二、海岛旅游开发应与和谐海岛社区建设相结合。海岛渔农村社区是开展海岛旅游的细胞,是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海南、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一、各地旅游工作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1.各地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先发展 海南三亚、琼海、海口三市和桂林市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成立了旅游发展总公司,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国际化旅游战略,旅游产业逐步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型为主转变。 一是明确发展战略。三亚市1999 年提出“旅游立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 发展战略。2004 年以来,又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协调发展”战略。海口市明确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确定5 年发展目标。桂林市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海南省正在争取综合国际旅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的优惠政策,推动海南旅游国际化。海口市相继出台《航空客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和《海口市旅行社奖励暂行办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1998 年,桂林市先后投入30 多个亿对市内环城水系进行改造,成功开发出“两江四湖”夜游项目。海口市投资2 亿多与张艺谋合作开发了“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2.积极打造载体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一是突出品牌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建有南海海上观音像和南山寺。同时紧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一名句,推出福寿文化主题。引入“金玉观世音”等产品,更将我市的惠山泥人“大阿福” 作为福文化的重要代表引入景区。并建成“中国长寿泥塑艺术长廊” ,举办“中国民间泥塑艺术展”,将这一主题做大做深。桂林愚自乐园致力于打造世界最大的时尚艺术公园,景区内陈列着47 个国家132位艺术家的200 多件艺术作品,建有专业的艺术创作室。 二是突出特色深入开发旅游产业。桂林市阳朔县利用优美的漓江山水和刘三姐传说,开发了“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琼海市充分利用博鳌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同时着力推出红色娘子军、万泉河和温泉游几大旅游品牌。三亚市在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贵阳六中 2012年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科:地理 课题名称:旅游 学籍号: 141011060476 班级:高二(3)班 姓名:覃羽健 指导老师:张莉 贵阳六中教科处制表

摘要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符合贵州发展现状的支柱型产业,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观念落后,基础条件与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内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十八大会议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这些趋势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发展机遇。本文着眼于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提出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关键词: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十字路口”。贵州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知名旅游景点较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当落后,基础条件和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不过也不乏优秀的发展成绩:2011年,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所以,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业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进行深度的“开发、开放”,尤其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大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联盟力度,引入外来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有许多特有种群和古老的孑遗动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有亚洲象、懒猴、长臂猿、云豹、野牛、赤颈鹤、犀牛等10种,二、三级保护动物30多种,未列入保护的上万种。所拥有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淡水鱼种类分别是全国已知种类的13.6%、15.6%、34.3%、18.9%和11.8%。西双版纳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保存完好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大,其中以热带雨林为主。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2.立体的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既不受寒潮直接威胁,也不受台风袭击。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湿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1℃,最冷的1月的平均气温是16℃。降水丰富,在1200—2400mm之间,雨量多在5—10月,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所以,反季节旅游资源占据极大优势,故西双版纳成为了很多人冬天避寒的圣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艺术、节日、宗教活动色彩斑斓。傣族主要的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此外。傣族和其它民族的婚姻、生活等习俗,傣族的艺术壁画、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都独具特色,很有魅力。另外,西双版纳还居住着14种少数民族。比如,西双版纳独有的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其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绚丽。 4.当地的佛教文化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几乎有寨必有缅寺,佛教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傣族文化当中,以景洪市为中心的西双版纳州的建筑风格都深刻体现着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巧妙融合。2007年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在西双版纳景洪曼弄枫落成。这为弘扬传统傣族文化。增加西双版纳新亮点发挥了新的品牌效应——“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 5.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最大生产地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而且中国茶城坐落于普洱市,加之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所以,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使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临沧市的地域文化秉承相连,为三个地区能形成建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旅游地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区位优势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的优势距离、澜沧江——湄公河的丰富

云南旅游发展简介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 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分布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和纵贯全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构成了良好的区位条件。在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云南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云南旅游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旅游开发地区。当时全省仅有一家旅行社和8家宾馆,并且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标准客房不足300间。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到1988年,我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99人次发展到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发展到1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从13万人次发展到129万人次。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2、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至1995年七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搞好规划,全面开发,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199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1994年省政府分别在大理、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到199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300万美元增加到1.6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8 0%和43.8%,并分别跃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接待国内旅游者从129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关于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业发展的独特 资源 (一)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神奇秀美 独特的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自然特征,发育了地表的石沟、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天生桥、岩洞湖、瀑布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静结合的自然奇观,中国最壮观的峰林、最大的瀑布、最长的溶洞、最大的洞厅、最深的竖井造就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具有“五多”的特点: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高大雄伟、森林苍翠的生态名山梵净山、雷公山,磅礴低吟恬静祥和的壮观峰林等。2、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全省有大小瀑布和峡谷景观1000多处,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群等。3、洞穴型多、数量大、洞景美。喀斯特地貌的最完美表现就是溶洞,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就有1000多条,织金洞以其洞体规模宏大、景观壮丽辉煌,被称为“梦幻织金洞”,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美学价值。 4、森林美景多。山多林茂,森林物种丰富,类型多样,既有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又有近热带季雨林景观;既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又有亚高山针叶林景观;既有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又有中亚热带次生林景观;既有繁花似锦的杜鹃林景观,又有竹海森林景观。5、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威宁草海是中国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天然湖泊,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3-6之间,夏季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26之间。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二、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 状s w o t分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有许多特有种群和古老的孑遗动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有亚洲象、懒猴、长臂猿、云豹、野牛、赤颈鹤、犀牛等10种,二、三级保护动物30多种,未列入保护的上万种。所拥有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淡水鱼种类分别是全国已知种类的%、%、%、%和%。西双版纳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保存完好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大,其中以热带雨林为主。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2.立体的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既不受寒潮直接威胁,也不受台风袭击。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湿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1℃,最冷的1月的平均气温是16℃。降水丰富,在1200—2400mm之间,雨量多在5—10月,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所以,反季节旅游资源占据极大优势,故西双版纳成为了很多人冬天避寒的圣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艺术、节日、宗教活动色彩斑斓。傣族主要的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此外。傣族和其它民族的婚姻、生活等习俗,傣族的艺术壁画、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都独具特色,很有魅力。另外,西双版纳还居住着14种少数民族。比如,西双版纳独有的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其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绚丽。4.当地的佛教文化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几乎有寨必有缅寺,佛教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傣族文化当中,以景洪市为中心的西双版纳州的建筑风格都深刻体现着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巧妙融合。2007年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在西双版纳景洪曼弄枫落成。这为弘扬传统傣族文化。增加西双版纳新亮点发挥了新的品牌效应——“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 5.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最大生产地区,着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而且中国茶城坐落于普洱市,加之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所以,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使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临沧市的地域文化秉承相连,为三个地区能形成建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旅游地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区位优势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一)国内旅游市场 1、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2343.9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4%,其中过夜游客17430.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0%;一日游游客14913.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从各月接待情况看,1至12月云南省每个月平均接待国内旅客达2695.33万人次,与2014年相比增长15.03%。 2、国内旅游者客源结构合理。一是省外游客仍是云南省主要的客源市场。2015年,省外游客占全省接待总量的57.57%,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1.32个百分点。云南周边地区、沿海及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仍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其中四川、重庆和贵州居云南省国内市场的前三位,接待量分别占所有游客的7.20%、4.05%和3.28%,四川游客增幅最大,增长1.52个百分点。同时,山西、陕西和宁夏等中、西部省(区)入滇游客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说明随着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省外游客的来源地更加趋于多样化,进而推动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结构更加的多元化。二是省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壮大。2015年本省居民占国内游客总量的42.43%,其中经济较发达的昆明游客最多,占所有游客的11.27%。同时,曲靖、红河、玉溪等7个州市占全省国内市场的比重均超过1.7%,进一步增强了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后劲,其中曲靖游客比重达4.84%,居省内客源市场的第二位,红河、玉溪市游客分别占4.57%、4.43%,紧随其后。三是非城镇居民游客比重进一步提高。伴随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非城镇居民开始由物质提高转变为精神层面的提高,2015年非城镇居民游客所占比重提升了8.12个百分点,达27.58%。 3、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良好。昆明、大理、丽江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接待国内旅客均超过了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昆明接待国内游客6796.91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丽江增长15.07%。西双版纳、迪庆、红河、德宏、保山等热点旅游地区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红河接待国内游客居全省第四位,达2563.99万人次,同比增长21.45%。此外,玉溪凭借位于滇中经济圈和良好的交通优势,接待游客达2309.57万人次,同比增长13.77%,居全省第五位。与此同时,楚雄、昭通、普洱、怒江、临沧、文山等新兴的温热旅游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临沧市接待国内游客781.3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36.4%。 (二)节假日旅游继续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1、“黄金周”假日旅游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265.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8%,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40.27%;“国庆”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163.01万人次,同比增长9.34%,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37.90%。 2、小长假短线游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增长的拉动点。2015年“元旦节”小长假接待旅客298.47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5.04%;“清明节”小长假,全省共接待游客323.13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2.25%;“五一”小长假接待旅客469.32万人次,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思考

终于,1997年因为工作关系,我来到了西双版纳,一待就差不多是五年,现在我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很想就西双版纳的旅游谈谈自己的看法。 西双版纳以其独特的热带原始森林风光,浓郁的民族气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此参观。人说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我想“美丽”是种普遍性,苏杭美丽,西沙群岛美丽,而“神奇”却是西双版纳所独有的,所以我认为西双版纳的旅游工作的重点应突出这“神奇”二字。 西双版纳什么东西神奇呢?? 一是热带原始森林,它是我国唯一的一块、也是世界上最北的热带原始森林。在地球的同纬度上,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沙漠,而偏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热带原始森林,你说它能不神奇么?? 所以西双版纳建了不少以原始森林为主题的公园。但最成功的还是原始森林公园。为什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它成功地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它突出表现在建筑方面,经典之处就是“爱伲”山寨。2、它有丰富的民族活动及表演,这一点在后面会提到。3、就是那一条热带雨林的小道了,这条小道修得十分有特色,使人真的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了。 其次就是野象谷了,别的不说,单它的名字就吸引了不少人,我觉得它最有特色就是那一排树上旅馆,但似乎去住的人不太多。1999年冬,我母亲来的时候,我们去住了一晚,但是除了我们就没有别人了。 再数过来就是勐腊的望天树,但可惜因为交通问题,一直未能成为热点。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资源丰富,但以原始森林为主题的公园不宜过多,因为原始森林不同崇山峻岭,它看的是森林,钻进去就很难见特色了。野象谷以观野象为宣传点,森林公园以民族风情为宣传点,望天树以高达几米的望天树为宣传点,这就与一般的原始森林区开来。西双版纳面积广,交通相对落后,景点分散,游客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逛那么多的原始森林公园。 二、以傣族为代表的奇特的民族风情。云南有25个民族,其中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傣族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那优美的舞蹈,因为他们那彰显身材的服装,因为他们那别致的竹楼,因为他们那动人的歌声,因为他们那奇异民俗风情。 所以,这里的民族风情也成了旅游的一大热点,但是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还远远未能挖掘出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属“傣族园”的“傣家乐”项目,但这个项目也仅仅是让游客参加了傣家的一般生活及形式上的文艺表演,内涵不大。没有真正地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民族风情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及建议。 1、首先就提高各民族的整体素质。让各民族在审美、卫生、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参与旅游服务业的,可以分批派他们去各大宾馆、酒店去学习,参观及培训客房及餐饮技能。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一、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桂林对旅游产业的定位 旅游是桂林最具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仍具较大发展潜力的支柱型经济产业。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日益体现,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一步,旅游业要发展成为桂林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1、从统计数字上看。从2003-2007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81%;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5.97%;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32.99%。桂林继续保持我国入境旅游排头兵位置,成为国内外高知名度旅游目的地。2008年,桂林旅游接连经历了的连续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国内外旅游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下,仍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6亿元,同比增长17.25%。与人数增幅相比,收入增幅仍高过人数增幅。2009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860.08万人次,同比2008年增长14.3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实现旅游总收入126.92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26.59%。2010年1-5月份,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772.08万人次,同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班级:工商132 姓名:杨俊皓 学号:13071227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摘要:运用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的定量指标及产业集群分类特点/波特钻石模型的定性指标分析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为云南“意义大、动力大、市场大、效能大、关联度大、包容度大”的“大旅游”产业目标,及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做简单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增长 在总体的社会经济中,某一经济活动能否被界定为具有产业性质,主要应视该经济活动是否能形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如果某项经济活动只是有一两项经济活动构成,一般是不能称之为产业的。因而产业具有三个特点:(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2)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被经营,具备成为产业的条件,它由旅游资源、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文化活动、旅游贸易活动以及旅游自身派生的旅游交通、旅游信息等构成,这些活动不能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一项产业,但这些业务的集合,构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就形成了旅游产业,即旅游产业是一种由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构成,主要以非物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向旅游需求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关联作用也日益突出。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在 21 世纪初已经居世界第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在2020 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出境旅游国,入境旅游收入可能达到635 亿美元,占 GDP 约 8%。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从 2005年到2015年,云南省旅游业增加值由203.1亿元上升到3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从5.87%上升到6.4%。云南正在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方向跨进。那么作为国民经济动力的旅游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省旅游业发展 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类型相当丰富。可以在体验到大自然所孕育出神奇景色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车轮留下的点点印记,更能领略到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圣精神。 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1.山形地貌 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于世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自然溶洞群,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织金洞、龙宫和附近的九龙洞。 位于地区的梵净山,则是山体的代表。梵净山位于中国地区的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的地。 2.碧水激流 省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在俊俏的高山间奔腾着,落差高达74米之多,飞泻直下,落入深谷。此外,山间河流众多,流经之处,出现各具特色的峡谷,如马岭河峡谷、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和南江大峡谷等。的峡谷有两个其他地区十分罕见的特点,一是在一些大峡谷中,有一种支流中的水以瀑布的形式跌落于干流中的壮丽奇景。如马岭河峡谷和南江峡谷等风景区。二是溶于水中的碳酸钙,在以瀑布形式下落的过程中,水

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使碳酸钙沉积在悬崖陡壁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钙华”(亦称石灰华),成为马岭河和南江等峡谷中的特殊旅游景观。除却峡谷中沿岸秀丽的风景,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这些流经峡谷的河流大多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漂流旅游。 3.化石植被 全省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覆盖丘陵、山脉和河谷的自然植被,深深浅浅的绿色,一派勃勃生机。地形以森林覆盖的锥形小山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配有奇异的尖锥形岩石,俗称为石林,如天星、泥凼以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茂兰: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多种珍稀植物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穿过茂密的森林,来到丛山中的谷底,豁然开朗的是柔和的农田风光,蜿蜒的田埂不仅仅分布在谷底,甚至连缓坡阶梯也被分成层层梯田,随着四季的变化,春天的油菜花的金黄色慢慢转变为夏天禾苗的翠绿色,再迎来秋天丰收的橙黄色,与之前的森林植被形成鲜明对比。 在省的赤水还有仅存于世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外专家称为“中国的侏罗纪公园”。桫椤系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在保护区、科研、观赏上具有重要价值,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作为历史的见证,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对研究古后地质节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对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对保证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 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云南省西双版纳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立志当早,存高远 云南省西双版纳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一、西双版纳矿产资源的类型、分布、储量及其特点西双版纳矿产资源大致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燃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 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八个类型。黑色金属分布在景洪市大勐龙以南、以西、小街以北、勐宋大勐龙小街之间,勐海县勐遮 以西和勐阿,勐腊县瑶区以北等地区有色金属分布在景洪市东北、普文、曼 东、勐宋、大勐龙、曼允、曼纳、澜沧江两岸,勐腊县瑶区以北、南坡、易田 等地。贵金属分布在勐腊县新山、南坡,景洪市勐罕镇澜沧江沿岸等地。稀有金属分布在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阿镇、勐康、勐往、勐遮等乡镇,以及景 洪市嘎洒等地。燃料矿产分布在景洪市勐养、普文,勐海县大河沟、曼养、勐往,勐腊县尚岗、勐伴、曼安、曼缓、曼洪、勐远等地。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分布在景洪市疆峰、大勐龙、勐罕,勐腊县勐远等地。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分布在景洪市三达山,勐腊县朱石河、曼庄、磨歇、尚岗、尚勇、磨龙含、南坡、曼勐等地。其他非金属矿产分布在景洪市勐养、曼斗、曼青、勐宋,勐海县的曼养,勐腊县的勐线以及其他地区。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 水、矿泉等资源。西双版纳钠盐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曼庄、朱石河、小东洋、磨歇、尚岗和勐腊含盐带南段。品位较高,最高品位达62.42%,最低45.53%,平均品位56.48%。总储量1583487 万吨。钾盐是一种稀有的重要化工原料,州境内矿化度大于1 克/升的钾盐发现90 处,其中89 处在勐腊县境内。钾盐中矿化度大于100 克/升即达到盐水的工业品要求的称为卤泉或天然卤水,矿化度大于20100 克/升的称盐泉,矿化度520 克/升的称淡泉。已经查明勐腊县有卤泉7 处,盐泉淡盐泉52 处,淡水泉30 处。其中7 处卤泉的矿化度高达108.39311 克/升。州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0 种,主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具弹性的部分,是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如何打造桂林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桂林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桂林格啸慧丰贸易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的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课题组,采取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目前桂林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探讨,以期为桂林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寻找到更好的良策,为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供积极的咨询建议。 一、桂林旅游商品发展的现状 本课题所指的旅游商品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桂林旅行过程中所购买的实用物品即旅游礼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日用品和保健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桂林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市场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生产历史悠久,开发潜力丰厚 桂林旅游商品的生产,可以上溯自1500多年前北魏生产戏面的时期。自唐宋以来,桂布、瑞露、戏面、鸡毫笔、花鼓腰鼓、豆腐乳等地方产品深受百姓和官府的欢迎。解放后,桂林腐竹、三花酒、辣椒酱、马蹄、南糖、梳篦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多的旅游需求,广西唯—一所开设旅游工艺研究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全国和广西输送了工艺美术高级专业设计人才。可以预见,在21世纪,桂林已经具备了开发特色

旅游商品的独特优势。 2、门类齐全,内容丰富 桂林旅游商品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旅游日用品4大门类,300多个种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 (1)旅游工艺品 主要有金银首饰、珠宝首饰、宝石工艺画、大理石制品、桂绣、地毯壁挂,美术陶瓷、桂林山水木刻木雕、竹雕、玉石雕刻、金属工艺品、芒编工艺 品、针织装饰物、手绘式屏风等。仅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就汇集了国 内外千余种风格别致的旅游工艺精品,如缅甸的玉器、青田的石雕、福建 的木雕、宜兴的紫砂壶、东北的木版画、苏绣、湘绣、各种玛瑙石、鸡血 石以及民间工艺品,其中具有桂林特色的石玩、工艺画扇、绣球工艺品市 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集散地。此外,桂林生产的山羊壶、大琵 琶瓶、山水画瓶等美术陶瓷、“九龙壁”石雕、桂林山水黄杨木雕、宝石 工艺画、祖母绿宝石、芒编工艺品等名优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旅游纪念品 主要有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字画、各种纪念章、明信片、画册、石刻拓片,印有桂林山水图案的手帕、汗衫、纸扇、影册、背包,体现民族特色的绣 球、装饰扇以及各种小巧玲珑的饰品和挂件。桂林山水字画和阳朔画扇是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开发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化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