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优秀教案名师优质资料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等奖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如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理解三顾茅庐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思想和价值观。
2. 引导学生理解三顾茅庐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准备一些生字词的卡片,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
3. 讲解生字词:教师出示一些生字词的卡片,让学生了解生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例句讲解生字词的用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词。
4. 分析课文:教师让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讨论与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思考一些问题,如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三顾茅庐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6. 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进行课堂剧表演等等。
7.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顾茅庐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让学生了解刘备、诸葛亮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2.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传统美德观念。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了拯救百姓,决心寻找贤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
2.2 故事情节刘备听说隆中诸葛亮才华横溢,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未能见到,第二次同样未果,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辅佐刘备,共图天下。
2.3 人物分析2.3.1 刘备:仁爱宽厚,英勇果断,渴望拯救百姓,寻求贤才。
2.3.2 诸葛亮:才智过人,隐居隆中,忠诚报国,具有高尚品质。
第三章:故事细节分析3.1 第一次顾茅庐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第一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未能见到。
三人耐心等待,诸葛亮回来后,刘备诚心请教治国之道。
3.2 第二次顾茅庐刘备第二次前往隆中,依然未能见到诸葛亮。
在草庐中,刘备留下书信,表达自己的诚意。
3.3 第三次顾茅庐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终于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辅佐刘备,共图天下。
第四章:故事意义及启示4.1 故事意义“三顾茅庐”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体现了友谊、忠诚、担当等传统美德。
4.2 启示1. 做人要忠诚,对朋友、对国家要忠诚。
2. 求贤若渴,虚心请教,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3.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克服困难。
第五章:课后作业1. 根据故事内容,绘制人物关系图。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第六章:人物关系分析6.1 刘备、关羽、张飞与诸葛亮分析四人之间的关系,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关羽、张飞的忠诚陪伴,展现了一种团结、信任、互相扶持的友谊。
三顾茅庐名师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顾茅庐名师教学设计三顾茅庐名师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名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名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地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2、通过文章的环境描写,对诸葛亮的侧面描写等体会,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
观看《三顾茅庐》电视剧。
了解《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备、诸葛亮的经典故事等。
2、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用上课文中的词句回答三顾茅庐什么意思?2、刘备第三次去隆中,凭什么打动诸葛亮?(板书刘备诚心诚意)二、学习课文板块一品刘备诚心诚意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画出相关语句,细细体会。
(默读时间2分钟)2、反馈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温馨提示:按点回答,能说出三点以上)A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第三次”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结合原著提示前两次拜访都没遇上诸葛亮)(板书第三次)B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板书生气地说)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结合“桃园三结义”故事。
(汉末年,朝政府的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访求人才,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邀请他出山的典故。
这篇课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知识,但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他们可能只知道一些皮毛,对于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历史文化意识。
4.学会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相关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3.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语调、情感等。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了解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3. 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品质;4. 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品质;2. 难点: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第一次顾茅庐1. 讲述刘备第一次顾茅庐,未能见到诸葛亮的原因;2. 分析刘备的心情和态度;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描写。
2.2 第二次顾茅庐1. 讲述刘备第二次顾茅庐,仍然未能见到诸葛亮的原因;2. 分析刘备的心态变化;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发展。
2.3 第三次顾茅庐1. 讲述刘备第三次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并请其出山的经过;2. 分析刘备的坚定信念和诚意;3.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刘备1. 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仁爱、坚定、有耐心;2. 讨论刘备为何三次顾茅庐;3. 引导学生从刘备身上学到品质。
3.2 诸葛亮1. 分析诸葛亮的品质:才华横溢、忠诚、谦虚;2. 讨论诸葛亮为何最终出山;3. 引导学生从诸葛亮身上学到品质。
第四章:故事启示4.1 团队合作1. 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关系;2. 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4.2 坚定信念1. 分析刘备三次顾茅庐的信念;2. 讨论坚定信念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信念,勇往直前。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的故事内容,总结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品质。
5.2 作业布置1. 熟读故事,巩固知识点;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事中人物品质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2024年三顾茅庐初三课文教案优秀

2024年三顾茅庐初三课文教案优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基本情节,感知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分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变化,体会刘备的恒心与毅力。
3.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人物形象的感知与评价。
3.民族传统美德的领悟。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顾茅庐》的背景及作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人物。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深入分析1.分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变化:第一次:学生找出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的心理描写,分析其失望、遗憾的情绪。
第二次:学生找出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时的心理描写,分析其坚定、执着的信念。
第三次:学生找出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的心理描写,分析其喜悦、敬佩的情感。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生找出课文中诸葛亮的相关描写,分析其智慧、忠诚、谦虚的品质。
四、领悟传统美德1.教师引导学生从刘备、诸葛亮等人物身上,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五、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课后拓展学习计划。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熟读成诵。
3.收集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3.增加课后拓展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发生在我国三国时期,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就是《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领略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品质和智慧。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情节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故事梗概讲述刘备为寻找人才,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诸葛亮,使其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2.2 故事细节2.2.1 刘备首次上山拜访诸葛亮,遭遇诸葛亮出门。
2.2.2 刘备第二次上山拜访,诸葛亮仍然不在家。
2.2.3 刘备第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终于被其诚意所打动,答应出山。
2.3 故事意义2.3.1 展现刘备的恒心与毅力,教育学生要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
2.3.2 强调人才对于国家、企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历史文化知识3.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2 人物介绍3.2.1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仁爱宽厚,有很高的领导能力。
3.2.2 诸葛亮: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睿才星君”。
3.3 相关成语3.3.1 三顾茅庐:形容拜访求贤的诚心。
3.3.2 卧龙:指诸葛亮,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讨论主题“三顾茅庐”故事中,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2 讨论方式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3 讨论要点4.3.1 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3.2 讨论刘备的恒心与毅力对学生的启示。
4.3.3 探讨诸葛亮出山对于蜀汉的意义。
5.1 课堂小结5.2 课后拓展5.2.1 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加深对三国时期历史的了解。
5.2.2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勇于追求目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案篇一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二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
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