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03杂记木假山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高中语文03杂记木假山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词,比。C 项,之:都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而:连词,表递进关系
“而且”/表修饰,可不译。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章字面上是写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 B.作者叙述家中的木假山的三峰,从侧面衬托出木假山的来之不易,从根 本上说是为了强调“木之生”的恶劣环境。 C.本文蕴涵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叹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际实际 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 D.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 形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蘖而殇
或:有的
B.而其激射啮.食之余 啮:咬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数: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
D.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薪:木柴
【解析】 薪:名词做动词,伐而为薪。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解析】 B 项,分析有误。纵观全文,作者写木之生长不易,是为了隐喻 人才成长的艰难。
【答案】 B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有不幸者焉。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2课 木假山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2课 木假山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2课木假山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第2课 *木假山记1.那么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木假山记》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4.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权书上》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一、字词积累1.字音蘖.(niè)殇.(shāng)拱.(gǒng)啮.(niè)食 · (fén) 樵.(qiáo)夫薪.(xīn) 踞肆.(sì) 岌.(jí)然 2.一词多义(1)数⎩⎪⎨⎪⎧①那么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名词,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②礼、乐、射、御、书、数.名词,六艺之一,算术③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动词,计算,查点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动词,列举罪状⑤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副词,屡次 (2)徒⎩⎪⎨⎪⎧①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副词,只,仅仅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名词,同一类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名词,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副词,白白地 (3)肆⎩⎪⎨⎪⎧①予见中峰魁岸踞肆.形容词,指仪态自然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动词,延伸③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名词,店铺④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 动词,尽(4)伐⎩⎪⎨⎪⎧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那么伐.动词,砍伐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征讨,攻打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夸耀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绩,功业(5)其⎩⎪⎨⎪⎧①那么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指示代词,那②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副词,其中③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 代词,它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3.词类活用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名词活用作动词,伐 而为薪②而不为人所材.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材 ③假设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叹服 ④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防止 ⑤木之生,或蘖.而殇 名词作动词,成为蘖 4.古今异义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那么伐 古义:到。

木假山记 苏洵

木假山记  苏洵

木假山记苏洵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在本文的第一段,作者观察大自然,回顾历史,深沉发出慨叹:树木的成长,有的在刚出嫩芽时就死了,有的长到双手合围那般粗细就死了的。

那些幸亏长成而可以作栋梁的树木,则被砍伐了。

那些不幸而被大风卷而拔起,被流水冲走漂流有的破损折断,有的腐烂掉了。

幸亏没有被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们认为是有用之材,因而有被斧头砍伐之灾。

其中最幸运的树木,漂流、沉埋于急流和泥沙之中,不知经过了几百年,在激流冲击和虫蛀之后,有的仿佛形成了山一样的模样,于是被一些好事者取走,经过强力加工,做成木假山,从这以后,便可以脱离泥沙而且远离刀斧砍伐的灾害了。

然而,在荒野的江畔,像这种酷似山峦的树木该有多少啊。

这种不被喜好假山树木的人发现,却让樵夫和农民作为木柴砍伐的,哪里数得清呢?如此说,在这些最幸运的树木里,还存在着不幸呢!假山,在本文中,是作为人物成材的一种象征。

作者谈的是树木,特别是那些形成了假山形状的树木的命运,其实谈的是人才的命运。

而读者正可以从树木之命运,窥见到人才的命运。

您看,夭折的,被无情砍伐的,被大风卷走的,被流水冲掉的,数不胜数。

而那些奇妙的、成了材的假山树木,也不免被毁灭的命运。

世间人才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当作者一一数来时,我们不难品味道他的一种心酸、无奈的心情。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木假山记》课件

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木假山记》课件
只能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 9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
喜欢

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耐人寻味。
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 而(于)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说说作者所“爱”所“感”所“敬”的分别是什么。 二段以复叠的手法来证明前段观点。
• 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 而(于)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
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
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
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
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
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
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 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 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 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全文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4、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

高中语文 3.2《木假山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3.2《木假山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3.2《木假山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要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

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

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一、分析课文:1、请学生来朗读第一节。

教师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2、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

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8.木假山记-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8.木假山记-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8.木假山记-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之一——《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代表作;2.介绍《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3.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4.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5.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仿写《木假山记》。

三、教学重点1.理解《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2.理解《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2.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代表作,介绍《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2.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3.体验法:让学生仿写《木假山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2.PPT;3.白板、标记笔。

七、课程设计第一节课:了解唐宋八大家和《木假山记》(1课时)1.展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并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背景;2.介绍《木假山记》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节课: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1课时)1.分析《木假山记》的结构和内容;2.引导学生讨论《木假山记》中的意象和形象描写。

第三节课:理解《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1课时)1.分析《木假山记》中的寓意和写作技巧;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木假山记》想要表达的思想。

第四节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课时)1.分享一些写作技巧,例如如何写生和形象描写;2.引导学生仿写《木假山记》。

八、作业布置1.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木假山记》一文,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尝试仿写一篇类似《木假山记》的散文。

九、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主动参与,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需要对唐宋八大家的背景和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教学中发挥效用;3.讲授法、互动法和体验法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木假山记》赏析

《木假山记》赏析

苏洵之文,以奇崛出名。

这篇《木假山记》,不但记下了天下奇物木假山,还自况言志,倾吐了胸中一段奇思。

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

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

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

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

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

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于眉山老家。

二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

对于这世间少见的木假山,老苏没像后来梅尧臣和二苏那样,只是赏其审美形象,而是由假山的生成自况身世,谈成才之难。

作者指出,树木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有的苗殇,有的夭折,有的被风拔水漂,有的虽然长成栋梁之材,仍有斧凿刀锯之患。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经“漂沉汩没”、“激射啮食”,形成木假山,又被具有审美慧眼的人拾去,清供于几案间,成为艺术珍品。

这足见成才之难。

这只是谈木假山的经历吗?不,其中显然有作者的身世之感。

老泉少年不学,壮复发愤,其于成才,甚费周折,有如木不夭折而成栋梁。

其后困益甚,甚似风拔水漂不破不腐者。

在写作上,尽烧昔所为文,又读圣贤书七八年,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古文家。

这又很像湍沙“激射啮食”而成“文”山。

晚年同二子知遇于文坛领袖欧阳修,并父子三人各成一家,这不很像木假山的命运吗?这些显然是自况身世的。

我国古代的审美快乐,有悦目(身)、赏心、畅神、乐志、悟理诸境界。

梅尧臣和二苏咏假山诗,多是前三个境界,而老苏之记,则侧重后两个境界,上面的身世自况,正是乐志之言,有磨难,有幸运,有苦也有甜,而人木之间水乳交融,人之志是通过木的经历体现出来的,这就比别人的抽象言志更胜一筹,下面则面对三峰,赏其风骨,悟人生哲理:作者见中峰魁伟稳健,意气端重,若以气势服其旁二峰;旁边两峰也庄重坚实,峭拔峻立,凛然不可侵犯。

木假山记

木假山记

三、总结: 总结: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先借助树木 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 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 长之艰难, 长之艰难,含蓄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 不满。然后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 不满。然后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 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全文笔力雄健, 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全文笔力雄健,感慨 深沉,耐人寻味。 深沉,耐人寻味。
4、第四段对木假山的描写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第四段对木假山的描写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对家中的木假山,苏洵“爱之”“敬之” ”“敬之 明确:对家中的木假山,苏洵“爱之”“敬之”。 赞赏的不只是是它外在的形态,更在于中峰的“ 赞赏的不只是是它外在的形态,更在于中峰的“魁 岸踞肆,意气端重” 而且特别欣赏旁之二峰, 岸踞肆,意气端重”。而且特别欣赏旁之二峰,其 势是“服于中峰” 岌然决无阿附意” 势是“服于中峰”的,却“岌然决无阿附意”,表 现出不卑不亢的姿态。这正是做人的道理。 现出不卑不亢的姿态。这正是做人的道理。
木假山记 苏洵
1、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不幸: 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 ——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 不幸 ”“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水之所漂,或破折,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 腐”。 ——幸运: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 ——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 幸运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 成为木假山,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成为木假山,被“好事者取 去”,“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脱泥沙而远斧斤” 远离险恶的环境。 ——最大的不幸: ——最大的不幸: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 最大的不幸 树木,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树木,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而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 而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假山记

文中两峰在高度上倾服于中峰, 文中两峰在高度上倾服于中峰,但其挺立的 样子却显示出它们毫无阿附之意, 样子却显示出它们毫无阿附之意,这便告诉我 们世俗的压迫并不能使我们放弃自身的铮铮傲 骨。东晋时人陶渊明弃官归家后一直过着躬耕 隐居的生活,面对世俗的压迫, 隐居的生活,面对世俗的压迫,不为五斗米折 腰是坚持,归去来兮辞是他的宣言, 腰是坚持,归去来兮辞是他的宣言,归园田居 则是他坚持本心而获得的心灵上的宁静与高尚 情怀的表达。他若因受世俗压迫而流连于官场, 情怀的表达。他若因受世俗压迫而流连于官场, 他本可以荣华富贵, 他本可以荣华富贵,而他却从未放弃纵身的品 格与坚持。 格与坚持。所以不畏世俗压迫而动摇我们自身 的品格才是我们做人的原则。 的品格才是我们做人的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峰虽然倾服于中峰, 二峰虽然倾服于中峰,但他们高耸的挺立 着绝无趋炎附势之意。 着绝无趋炎附势之意。这让我联想到为官做人 为天下、为朝廷着想而又绝不阿附权贵的态度, 为天下、为朝廷着想而又绝不阿附权贵的态度, 清正廉明的为官准则。由此及彼, 清正廉明的为官准则。由此及彼,苏轼的为官 之道不正是这样吗? 之道不正是这样吗?在宋朝混乱不堪的朋党之 争中,朝中大臣纷纷向有权有势之人倒戈 倒戈, 争中,朝中大臣纷纷向有权有势之人倒戈,而 苏轼却是正气凛然,心系天下, 苏轼却是正气凛然,心系天下,一心一意地为 百姓办实事。虽然苏轼两次被贬,流落边疆, 百姓办实事。虽然苏轼两次被贬,流落边疆, 但他始终秉持着对朝廷的忠诚和一身拒绝阿附 的朗朗正气。 的朗朗正气。这样的坚守使苏轼在历史上刻下 了自己的名字。由此观之,心系天下, 了自己的名字。由此观之,心系天下,做得正 坐得端的态度,才是正确的为官之道。 坐得端的态度,才是正确的为官之道。
• 下面欣赏刘哲的延伸题
•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 表示转折关系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表示修饰关系 也》) 表示承接关系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因果 鸿门宴》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籍吏民,封府库,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目的关系 游褒禅山记》 •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蜀道难》 表示递进关系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并列关系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因果
表示转折关系
• 虽然二峰的高度低于中峰,但高耸的样子却 虽然二峰的高度低于中峰, 绝没有已付中峰的意思。 绝没有已付中峰的意思。我觉得这句话表达 了人要有气节,即使低别人一等, 了人要有气节,即使低别人一等,也不能看 清自己,不能向别人低头。 清自己,不能向别人低头。正如陶渊明身处 黑暗的时代,小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 黑暗的时代,小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然 而陶渊明却一身浩然正气, 而陶渊明却一身浩然正气,不与小人同流合 本着清高的气节,独自归隐园田, 污,本着清高的气节,独自归隐园田,隔绝 外界的权势金钱。即使自己不有也绝不攀附, 外界的权势金钱。即使自己不有也绝不攀附, 只留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与不变的气节。 只留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与不变的气节。所以 我觉得人要有气节,不依附于别人, 我觉得人要有气节,不依附于别人,保持自 身气节。 身气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