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同体质的针灸排毒

合集下载

倪海厦的五脏排毒法(4)

倪海厦的五脏排毒法(4)

倪海厦的五脏排毒法(4)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7-01:55:34)再来是看阳中引阴,还有阴中引阳。

这两个是相对的,烧山火跟透天凉是一组,阳中引阴、阴中引阳是另一组。

所谓阳中引阴的意思,就是病人先寒后热。

那阴中引阳呢?先热后寒。

所谓的先热后寒跟先寒后热,实际上就是先补后泻和先泻后补。

那两个讲了半天,你还是看不懂,那教你一个观念。

所以观念很重要。

寒比较多,热比较少,先补后泻。

酸多痛少,也是先补后泻。

当一个人热多寒少,或者是痛多酸少。

我们就先泻后补。

这是补泻的手法。

如何知道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

问他就晓得了。

他会告诉你,他一下热、一下冷,问:“你觉得热比较多,还是寒比较多?”,回答:“寒比较多!”这病人会讲的很清楚,除非你不知道这样问他。

为什要提这两个,因为可能是发在表症,比如感冒发烧,这是经络的痛。

例如病人说:“我背痛”。

你看是膀胱经的实症,我们就下束骨。

膀胱经的虚症,我们就下委中。

实症是痛,虚症是久病是酸。

若你问病人,你是酸还是痛?病人说:“我都有”。

这时,就会想打他一耳光。

因为跟我老师说的不一样。

这是你没有把我的课听完,都有是对的啊!你问他酸比较多,还是痛比较多?他就会想说:“大部分是酸,但我常坐着,站起来的时候痛,走一段时间呢,这个痛就没有了,但酸还在那边。

”这个时候,酸比较多,痛比较少,你就先补后泻,先扎委中大补他一下。

扎完委中补完后,你再下束骨穴去泻它。

有时候,一个穴道可以同时补泻完。

像飞扬啊,络穴可以用啊,原穴也可以用啊!一针两个穴道,同时可以做两边。

所以,针灸非常的活,你一定要会活用啊。

因为有时扎完委中后,要扎束骨,但这个人脚断了,他没有束骨啊。

那还有飞扬可用啊,所以,你不能预计嘛,针灸是很活的,不要死板板的,没有穴道就不治了。

治症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从各种角度治疗,这才是好医生。

在一百二十六页,诸位看后面有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还有什么苍龙摆尾,赤凤摇头,这是我们历代相传的针刺手法。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效果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效果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效果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恢复病态组织的正常功能。

这种疗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维护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和效果,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治疗多种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它在疼痛管理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从而缓解疼痛。

它还可以用于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月经问题、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疾病。

此外,针灸还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胃肠道问题,如胃痛、腹泻和便秘等。

通过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中医针灸疗法能够治疗多种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提高免疫力中医针灸疗法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能够调整和增强身体的防御系统,使其更有效地对抗病毒和外界侵害。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提高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针灸还可以通过刺激体内的抗炎反应,减少炎症反应,加速伤口的愈合。

因此,中医针灸疗法对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三、促进身心健康中医针灸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神经系统,缓解压力和焦虑。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此外,针灸还可以提高人体的能量水平,增强体质。

因此,通过中医针灸疗法,人们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四、个体差异与风险控制在使用中医针灸疗法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的生理和病理差异。

不同的人对针灸刺激的反应有所不同,每个人的体质也不同。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辨证论治。

此外,需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无菌要求来控制针灸治疗的风险。

只有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疗法,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结论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身心健康的维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9种体质辨识及养生小结

中医9种体质辨识及养生小结

中医9种体质辨识及养生小结1. 引言中医体质辨识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征、病理表现、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将人们的体质划分为不同类型。

中医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中常见的9种体质类型,并提供相应的养生小结。

2. 九种体质类型2.1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系统功能协调平衡,没有明显偏向任何一方向的状态。

这类人通常精力充沛,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抵抗力强。

他们应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并注意情绪调节。

2.2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脏腑功能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

这类人应多食用富含营养素和气血滋补成分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适量运动。

2.3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容易感到畏寒、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这类人应多食用温补食物,如姜、肉类等,并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环境的刺激。

2.4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液不足,容易出现口干、咽干、潮热盗汗等症状。

这类人应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2.5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人体湿气积聚过多,容易出现胸闷、腹胀、口苦等症状。

这类人应少食用油腻和生冷食物,多食用利湿排毒的食物,如薏米、茶叶等,并加强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

2.6 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经络阻滞、疼痛等症状。

这类人应多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桃仁等,并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2.7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人体湿气和热气过重,容易出现口苦、尿黄等症状。

这类人应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黄豆、苦瓜等,并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2.8 气郁体质气郁体质是指人体情绪不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类人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并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

2.9 特禀体质特禀体质是指人对某些外界刺激物过敏反应明显。

这类人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并注意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中医针灸技术 通过针灸调节人体内分泌

中医针灸技术 通过针灸调节人体内分泌

中医针灸技术通过针灸调节人体内分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技术如何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来治疗各种疾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人体内分泌系统由多种内分泌腺和器官组成,例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这些器官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例如代谢、生长、免疫和生殖等。

如果分泌激素出现异常,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针灸作为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功能的技术,可以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针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人体内分泌:1. 刺激穴位:针灸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直接影响相应的内分泌腺和器官。

例如,刺激脑垂体附近的穴位可以调节脑垂体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

2. 调整气血运行: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3.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统一的方面,也是人体内部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协调运行。

针灸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调节,可以治疗多种与内分泌有关的疾病。

以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不调为例,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脑垂体、卵巢等器官的功能,从而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

同样地,针灸还可以治疗更复杂的内分泌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等。

需要指出的是,针灸治疗内分泌疾病的效果是渐进的,并且需要持续的治疗。

针灸不同于西药的即刻疗效,它通过渐进调节人体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针灸的治疗效果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针灸师的技术水平、患者的体质等。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针灸疗法促进人体淋巴循环

中医针灸疗法促进人体淋巴循环

中医针灸疗法促进人体淋巴循环淋巴循环是人体内淋巴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排除废物和细菌、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已被证实对促进人体淋巴循环具有显著的益处。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如何促进人体淋巴循环,并介绍其相关的机制和应用。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源远流长,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和灸热等手段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和促进身体自愈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神经系统,调节血液循环、激活自体免疫反应和调整内分泌等多个方面,从而对淋巴循环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中医针灸疗法对淋巴循环的影响机制1. 激活淋巴流动:针刺和灸热可以刺激淋巴管壁的平滑肌收缩,促进淋巴流动。

此外,针刺还能通过激活神经系统,增加淋巴系统的肌动力,进一步促进淋巴液的流动。

2. 提高淋巴排毒功能: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和清除废物的能力。

针刺或灸热同时还可促进淋巴系统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净化淋巴液质量。

3. 调节淋巴结功能: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免疫细胞。

通过针刺和灸热,可以增加淋巴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淋巴结的过滤和排毒功能,从而促进淋巴循环。

4. 激活穴位的反射作用:中医针灸疗法认为,人体的穴位与脏腑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激活对应脏腑组织的功能,进而调节淋巴循环。

例如,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以激活脾胃功能,增加淋巴细胞的生成和淋巴循环的顺畅。

三、中医针灸疗法在促进淋巴循环中的应用1. 代谢废物的排出:针刺和灸热可以促进淋巴液的流动,增加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这对于身体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废物的清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质量和减少脂肪囤积。

2. 免疫功能的增强:中医针灸疗法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针灸穴位」解毒

「针灸穴位」解毒

「针灸穴位」解毒解毒解毒,组合穴名。

由曲池、合谷、足三里、行间四穴组合而成。

曲池位于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行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

主治疔疮、疖肿、痈疽遍布周身。

先刺曲池、合谷,得气后用强刺激泻法。

再刺足三里,得气后用强刺激泻法。

最后刺行间,用泻法。

均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行针2-3次,每次行针1-2分钟。

名称: 解毒隶属: 组合穴位置: 曲池位于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行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主治: 疔疮、疖肿、痈疽遍布周身操作: 先刺曲池、合谷,得气后用强刺激泻法。

再刺足三里,得气后用强刺激泻法。

最后刺行间,用泻法。

均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行针2-3次,每次行针1-2分钟目录•定位•解剖•详细主治•详细操作定位1、曲池位于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2、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3、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4、行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

解剖1、曲池: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

有桡返动脉的分支。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2、合谷: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

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始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3、足三里: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4、行间: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静脉。

正当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详细主治疔疮、疖肿、痈疽遍布周身。

针灸调理痰湿体质的穴位有哪些

针灸调理痰湿体质的穴位有哪些

针灸调理痰湿体质的穴位有哪些痰湿体质最为常见的类型就是肥胖的人群,不仅食欲非常好胃口大,而且比较容易贪睡疲倦的,如果长期如此不能得到有效的调理的话,那么痰湿体质的人群是很危险的,容易出现的疾病就是中风,所以治疗痰湿体质很重要,那么针灸调理痰湿体质的穴位有哪些呢,中医上治疗痰湿体质不仅要针灸,还要运动。

痰湿体质(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根据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针灸治疗湿证,也是要根据辩证结果对症治疗,能够去湿的穴位有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丰隆穴、脾俞穴、公孙穴等,注意湿热不能用灸法。

在穴位方面,可自行按摩或经常灸支沟穴、水道穴、丰隆穴等穴位。

支沟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伸臂俯掌,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处取穴。

水道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两横指,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中有“丰隆祛痰有神功,有形无形痰不同”的记载,可见丰隆被古今医学家所公认为治痰之要穴,按揉此穴可健脾和胃化痰,能祛有形和无形之痰。

中医认为,痰湿质的调理原则是减肥,人为地增加运动量,少吃喝,多排泄。

中医的治法为健脾利湿,化痰泄浊,一般可通过膳食、起居、运动甚至穴位等方式进行调养。

人们对于中医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疗法,经过几千年的认证而记载下来的。

并且中医在调理身体上还是比较好的,中医治病除根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很多人比较信赖中医治疗,痰湿体质使用中医针灸加中医书上的记载来进行的话,很快就可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不同体质的针灸排毒
一. 脾虚湿阻型体质
脾虚湿阻型体质胃口并不好,但体重却只增不减,且出现舌苔重、大便稀的症状,这也许就是由脾虚湿阻型体质导致的。

脾脏功能不佳,脾的运化功能差,不能祛痰化湿,导致湿气大量存于体内,体重不断上升。

专家解惑:瘦身根本在于健脾行气。

提高身体的化湿功能,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A.针灸法--疏通经络中降低体重
针对脾虚湿阻型体质非常有效,疏通不同穴位(如丰隆穴、三阳穴、内关穴)来疏通经络,调节内分泌和肌体平衡,有效提升脾脏的除湿功能,另外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让健康瘦身达到由内而外的调理。

B.运动法--活络气血促进脂肪燃烧
这种体质的女性,运动意识一般都很弱,是不折不扣的“御宅族”,这也造成大量湿气与热量在体内聚集,因此运动法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每天清晨先慢走3 分钟,让整个身体舒缓下来,再进行3 分钟的急速走。

如此交替15 分钟,加速体内气血循环,可改善脾虚,加速脂肪燃烧,减轻体重。

二. 脾肺两虚型体质
脾肺两虚型体质天气已经转暖,但依然怕冷,经常手脚冰凉。

即使生活习惯良好,运动规律,但体重还是上升。

这很可能是由于先天性不足所造成的脾肺两虚。

中医认为肺主水,当肺脏功能不佳,体内的水气化效果不佳,淤积于体内,就会导致瘦身屡战屡败。

专家解惑:瘦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