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最新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内容简介 丁炎明、王兰主编的《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每个“一病一品”护理均包括护理框架、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三部分。针对常见的46种疾病,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并以”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这一贯穿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和随访全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链”为疾病护理实践过程的主线,突出患者角度对护理服务的愿望与体验,同时依据循证护理的步骤,通过**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制定疾病*佳的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本书可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巩固并*新疾病护理知识的参考,新护士专科疾病护理的培训资料,以及护理管理者管理的依据。 作者简介 丁炎明,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其专业领域为普外科、手术室、泌尿外科和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及管理。曾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短期在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德国柏林T业大学、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及美国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学习医院管理。2014—201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学习并毕业。组织并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承担并负责院级课题数十项。负责组织本院护理科研团队申报课题并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2008年度《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生物类学科高被引作者前10名;主编40余部护理书籍。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华护理杂志副总编辑;教育部高等学校护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04T15:54:03.2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石金玉樊晓君[导读]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咸安区中医医院湖北咸宁 4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中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评价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结论: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关键词: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临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的住院时间作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措施作为纵轴而制定出来的护理日程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时间相对较早,最早应用的国家是美国,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医院开始陆续应用,已经取得了较为肯定的应用效果。 1. 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 研究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5.01±2.03)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5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1例、小儿腹泻患者60例。 对照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5.15±2.16)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6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小儿腹泻患者59例。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资料指标差异,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依据医院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措施干预;向患者家长发放健康宣教小册子,张贴治疗中值得注意的事项于医院醒目位置[1]。 研究组:(1)组间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均由科室中的骨干成员担任,对小儿内科常见的病症类型进行护理路径设计,确保护理流程可以得到落实。(2)对小儿内科的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目的、意义等相关内容。(3)对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设计,对护理流程进行评估,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科室病症特点制定出最适宜的护理路径,将治疗、护理目标详细列在护理路径告知单中,以此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配合。(4)按照护理计划争取患者家属同意,与主治医生共同确定,以此落实护理路径中的各项护理措施,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护理过程。(5)选定责任护理人员评估护理路径表中的内容,对各种变量因素进行记录和及时反馈,向患者家属进行口头形式的疾病宣教。(6)在实施过中分析患者家属对护理路径中项目的满意度,并分析产生该种结果的原因,不断给予改进意见[2-3]。 1.3观察项目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版本用SPSS21.0系统分析,文中观察项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涉及计量、计数资料, P<0.05有差异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1]。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2]。我院06年7月-09年6月收治川崎病患儿27例,针对该病特点予以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 本组共27例患儿,年龄2-5岁,平均3.5岁,男孩17例,女孩10例。临床表现:①发热,多为不规则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②出现指(趾)端红肿,后期出现指套样膜状脱皮。③部分患儿眼结膜充血。④草莓舌(红色或白色),口腔、咽粘膜弥漫充血。⑤皮肤出现皮疹,多遍布全身,多形性。⑥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1.2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

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2.1.3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2.2发热护理 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若效果不佳,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即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镇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即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2.3口腔护理 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每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易造成口腔粘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 2.4皮肤护理 患儿出现皮疹,且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致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病例逐年增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成人罕见;男孩多于女孩,男:女约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可能与EB病毒、反转录病毒、葡萄球菌、链球菌、短棒菌苗、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证实。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发热:体温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2)皮肤表现:发热2~3日出疹,常为多形性皮疹,可呈弥漫性充血性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日

消退。肛周皮肤发红、脱皮。婴幼儿原卡介苗接种处出现红肿,有早期诊断价值。 (3)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及掌跖潮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见于指(趾)甲和皮肤交界处,指(趾)甲有横沟(Beau线),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此为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4)黏膜表现:起病3~4日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口唇充血、皲裂,咽部及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扁桃体可肿大或渗出。(5)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初出现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5cm以上,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渐减小 2.心脏表现于病后1~6周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肌梗死的症状。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少数患儿有无菌性脑膜炎、间质性肺炎、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痛、腹泻、肝大、黄疸等)、关节疼痛和肿胀。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组长:张爱萍 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 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 2.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3.工作职责 (1)管理委员会职责: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②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③组织人员培训。④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2)护士职责: 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③负责病人的活动、

皮肤科常见病临床路径

皮肤科常见病临床路径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 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 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 (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护理路径

认识——“临床护理路径” 医疗费用的急速上涨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医疗财政均面临极大的压力。医疗费用有膨胀的现象,但医疗资源有限,因此,目前医疗界面临的两大问题就是成本耗用的制约与品质的控制、改进。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许多医疗机构纷纷采取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的策略,藉以对医疗系统作整体的管理,并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质量与医疗成本的目的,进而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临床护理路径的产生背景 整合(integrated)及合作性(collaborative)的健康护理设施会使护理花费更有效率及品质更高,这种信念可追溯至186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谓继续照护(continuity of care)的概念,使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变得重要了。1971年美国健康、教育及福利部赞助SITO (Services Interaction Targets for Opportunities)Program,以个案管理作为整合社会及卫生服务人员的方法,曾被医师、护士、社会机构及医院非正式地运用,因此受到医疗提供者的青睐,而临床路径即是个案管理的一种工具。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的定义初期是"列表的关键必护理及医疗过程以及相对应的时间表,以便在规定的住院日里达到标准的医疗后果",但后来慢慢变成"健康照护小组共同发展,认为是最佳照护管理、过程的假

说",目前的定义则是强调:1. 不同专科背景的人员来共同合作发展; 2. 目前认为的最佳过程,以后可能不断更新改进,因此只能说是假设。这种临床照护过程所使用的管理工具在各医院有不同名称,有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危急路径(critical paths)、临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s)、草案(protocols)或照护计划(care plans)等。Spath PL建议统一以"临床路径"称之,也就是指医院各种背景的专家代表商量制定一套临床诊疗活动中重要必备措施的标准规范。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及施行 1.制定: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①风寒痹阻证 ②血瘀气滞证 ③痰湿阻络证 ④肝肾不足证 ⑤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 支气管哮喘 日期项目护理内容 1、一般评估:神志,生命体征,皮肤等。 评估 2、专科评估:呼吸频率,节律以及幅度,呼吸困难的类型,紫绀及出汗情 况,咳嗽,咯痰情况,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及发作时间。 根据病情吸氧、雾化吸入、吸痰、床边监测血压、心率、血氧、呼吸的变治疗化,建立静脉通道。 检查做相关检查,如肺功能、胸片、B超、抽血、痰标本。 按医嘱正确使用解痉、平喘、化痰、抗炎药物:氨茶碱类、激素类、沐舒药物坦类等,注意用药后的观察。 活动嘱患者卧床休息,床上解二便。 1、根据中医辨证饮食 饮食 2、禁止进食已知过敏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虾、蟹、海鱼。 3、瞩多饮水。 1、备半卧位,根据情况准备气垫床,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车、吸痰、监护仪 等备用装置。 2、做好入院介绍,主管护士自我介绍。 入院当3、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如口腔护理,管道留置护理,皮肤、毛发、会阴、天肛周护理措施。 4、视病情做好各项监测记录。护理 5、密切观察是否有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如胸闷、鼻咽痒、咳嗽、流涕、

打喷嚏等。 6、观察并发症:如发生哮喘持续状态,沉默肺时,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7、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8、病室避免放置花草、皮毛等,减少病人不良刺激。 9、根据病情留陪人,上床挡,确保安全。 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安全知识、服药知识等,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扩健康宣教张支气管气雾剂,各种检查注意事项。 神志、生命体征、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及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相关知评估识的了解等情况。,治疗按医嘱执行治疗。检查继续完善检查。密切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后症第2天药物状缓解情况。 1 活动卧床休息,注意安全。 饮食同前 1、基础护理、留置管道护理,皮肤、毛发、会阴、肛周护理。 2、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巡视及病人的主诉,发现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时,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护理 3、仔细询问病史,找出过敏的原因,通过避免接触过敏源,治疗或脱敏等 治疗方法以祛除诱因,减少哮喘的发作。 4、做好情志护理 5、保持呼吸道通畅。 健康宣教讲解有效咳嗽及排痰方法,中药服法,讲解峰流速仪的使用及记录方法。

卵巢癌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在卵巢癌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妇科临床路径的开展,制定了以下关于卵巢癌的健康宣教的临床护理路径: 入院第1天 1. 向患者或其家属做入院宣教,包括详细介绍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护士长,医院环境,设施的配置以及使用方法,探视制度、规章制度、医院送餐时间,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 2.讲解卵巢癌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治疗方式,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做好阴道清洁及肠道清洁的准备。 3.用鼓励性的言语告知患者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做好心理护理。 入院第2天(术前一天) 1. 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生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使病人对手术及术后生活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尤其对于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手术对卵巢功能、性生活、闭经、性别改变的影响,要向病人耐心讲解,可以把这方面的教育资料让病人看,结合科室的板报宣传这些内容,解除病人的焦虑,增加对手术的安全感。 2.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名称,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下经腹腔镜或开腹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具体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简要介绍术后的注意事项,如需要准备的物品等。讲解术前饮食的重要性,如午餐后尽量进食流质饮食,术前22:00之后禁食, 3.做好手术野的皮肤准备,开腹手术备皮范围为阴部、耻骨联合上至剑突下,两侧大腿内侧上1/3,腹腔镜手术需清洁脐部,指导患者沐浴更衣,穿好手术衣裤。注意贵重物品应自己保管好,假牙应在手术当天取下。 4.做好交叉配血试验,抗生素皮试和进一步肠道、阴道清洁准备,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及充足的睡眠。 入院第3天(手术当天) 1.嘱患者家属全麻后去枕仰卧至少4-6小时,手术清醒后可做简单的床上活动,比如按摩小腿,定时翻身等。术后肛管排气后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 2.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用药的目的、副作用,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会阴清洁。 3.教会患者学会一些缓解伤口疼痛的方法,如深呼吸,听音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等。告知患者勿用力咳嗽和排便等,可教患者用手轻按住手术伤口再轻声咳嗽等。 4.告知患者及家属观察腹腔引流管,留置尿管,阴道引流管等情况,勿使折曲,牵拉等。 入院第4-6天(术后第1天) 1. 介绍静脉输液、置尿管的目的和意义。 2.若患者的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指导正确的下床活动方式,告知患者起身后先在床旁坐立休息几分钟,之后在沿着床边走动,勿过于用力牵拉伤口。 3.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饮食,注意保证术后身体的营养,可尽量补充一些有营养的汤类,如鱼汤,鸡汤等,以及进食稀饭类的食物。 4. 注意保持会阴的清洁,指导患者正确的护理方法。 入院第7-8天(术后第2-3天)

护理路径

认识——“临床护理路径” 医疗费用得急速上涨已成为世界性得问题,各国医疗财政均面临极大得压力。医疗费用有膨胀得现象,但医疗资源有限,因此,目前医疗界面临得两大问题就就是成本耗用得制约与品质得控制、改进。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许多医疗机构纷纷采取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得策略,藉以对医疗系统作整体得管理,并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质量与医疗成本得目得,进而增强医疗机构得竞争力。 临床护理路径得产生背景 整合(integrated)及合作性(collaborative)得健康护理设施会使护理花费更有效率及品质更高,这种信念可追溯至186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谓继续照护(continuity of care)得概念,使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变得重要了。1971年美国健康、教育及福利部赞助SITO (Services Interaction Targets for Opportunities)Program,以个案管理作为整合社会及卫生服务人员得方法,曾被医师、护士、社会机构及医院非正式地运用,因此受到医疗提供者得青睐,而临床路径即就是个案管理得一种工具。 临床护理路径得定义 临床路径得定义初期就是"列表得关键必护理及医疗过程以及相对应得时间表,以便在规定得住院日里达到标准得医疗后果",但后来慢慢变成"健康照护小组共同发展,认为就是最佳照护管理、过程得假说",目前得定义则就是强调:1、不同专科背景得人员来共同

合作发展;2、目前认为得最佳过程,以后可能不断更新改进,因此只能说就是假设。这种临床照护过程所使用得管理工具在各医院有不同名称,有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危急路径(critical paths)、临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s)、草案(protocols)或照护计划(care plans)等。Spath PL建议统一以"临床路径"称之,也就就是指医院各种背景得专家代表商量制定一套临床诊疗活动中重要必备措施得标准规范。 临床护理路径(CNP)就是病人在住院期间得护理模式,就是针对特定得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得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就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就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得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与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得护理工作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得制订及施行 1.制定: 临床路径得制定,必须就是医院主管对临床路径得医疗模式有全盘得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先有详细得计划及路径得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精编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 容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一、????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

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 三、????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组?长:张爱萍 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 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 2.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3.工作职责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川崎病 带教老师:李金艳 学生:钟小恋 查房日期:2014年6月18日 实习地点: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川崎病 病例资料 ?患儿,男,4岁。发热和全身皮疹7天入院。入院7天前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38.7℃,全身出现大量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入院5天前体温再次上升到39℃,同时双眼充血明显,対侧手心和脚心红肿明显,目前出现双手指端膜状脱皮。 ?查体:体温37.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神情,咽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可见少许白色渗出物,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双手指端膜状脱皮和双手掌心脱皮,四肢关节无肿痛,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 14.2×10/L,N 66.4%,L 25.4%,CRP上升,血沉上升,体液免疫功能IgA下降,第一次查心脏彩超未见异常,6天后复查心脏示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0.34cm,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0.32cm,B超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和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入院诊断:川崎病。 概述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发病增多,以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其实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分类为结缔组织疾病内。 病因 ?不清,推测为: ?1)感染,急性感染性疾病. ?2)免疫因素,有人认为是机体对感染原因的过敏反应参予了发病机制. ?3)其他因素:如环境污染,药物,化学剂等. 发病机制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免疫活性。现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感宿主对多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的增加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使B 细胞多克隆活化、增值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物质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解的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皮包损伤发生血管炎。 流行病学 ?好发于婴幼儿(1-2岁多见) ?小于5岁的占80% ?男:女 1.5:1 ?冬春季节为高峰期(12-5月发病较多) ?有自限性 ?多数康复,预后良好 ?约15%-20%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改变

临床护理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30T11:46:54.4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29期作者:张雅 [导读]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张雅 (金湖县人民医院消化科江苏淮安 2116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0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作为观察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其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294-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Treitz韧带以上消化道发生的出血,少量出血时表现为黑便,大量出血可出现鲜红色血便、呕血、出血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上消化道出血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VUGIB)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NVUGIB),后者以消化道溃疡最为常见。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NVUGIB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提高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成为成为衡量NVUGIB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我科2016年起对NVUGIB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80例NVUGI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0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作为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4岁,平均(45.1±10.5)岁,其中胃溃疡出血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18例,胃粘膜损伤出血10例,血管畸形出血2例。40例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6岁,平均(46.3±11.2)岁,其中胃溃疡的出血1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19例,胃粘膜损伤出血9例,血管畸形出血1例。上述患者均经急诊胃镜明确诊断,排除胃癌出血、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不宜纳入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出血原因、出血量、治疗方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禁食、卧床、心理疏导,监测血压、心率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1]:(1)入院第1天,给予禁食、卧床、抑酸、止血、补液、内镜下治疗等,出血量较大者输血治疗;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介绍出血原因、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知识、优点与实施方法,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2)入院后第2天,依据患者是否解大便、大便颜色与性状、心率、血压等情况判断出血治疗效果,如患者出现干便、黄便等情况,表明出血已停止,可以进食少量流质。(3)入院后第3天,如大便仍为黄色、干便,进食后无不适反应,改流质为半流质饮食,如粥、烂面条等,可下床做少量活动,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摔倒。(4)入院后第4天,改半流质为软食,稍微增加活动量,再次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出血原因、治疗疗程、日常饮食等,如溃疡的治疗疗程、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勿熬夜、勿大量饮酒、避免食用粗糙食物等,预防疾病复发。(5)入院后第5天,协助患者做好出院准备,进行出院指导,叮嘱患者规律、全程服药,定期门诊复查,出现再出血征象及时就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与未掌握,完全掌握、基本掌握纳入掌握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应用χ2,计量资料用t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16.0进行,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费用分别为3107.69±236.14元与4216.78±315.73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6.57±2.61天与10.38±3.29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相关知识完全掌握27人,基本掌握11人,相关知识掌握率为95.0%,对照组疾病相关知识完全掌握14人,基本掌握16人,未掌握12人,相关知识掌握率为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病种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由一系列常规护理计划经科学、系统组合而成,其依据疾病治疗流程,预见性安排检查、治疗与护理,优化了护理流程,能够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使得护理工作更具主动的、有计划的、有目的、完整性[2]。临床护理路径从患者入院开始,从健康教育、疾病护理等方面实施优质护理,提高了疾病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强了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了后期疾病复发[3];临床护理路径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率,能够促进国家相关医疗改革,如单病种限价、医疗保险等[4]。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有计划的执行标准医疗和护理,减轻工作量,避免因护理人员层次不齐导致护理计划漏执行,降低医疗差错与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NVUGIB是消化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以溃疡、炎症、血管畸形等良性疾病多见,随着对疾病病因的研究深入、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应用以及内镜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NVUGIB都能够通过内科保守治疗获得痊愈。因此NVUGIB患者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和应用效果分析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和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和应用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于本院小儿内科住院治疗的常见疾病患儿270例设为研究组,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并选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的常见疾病患儿2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护理后住院情况、生活质量、患儿与家属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躯体疼痛、日常活动、精神状况及总体健康等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内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少患儿疼痛并促进其早日康复,具实用性与有效性。 标签: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护理中,具有良好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其效果情况,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對小儿内科常见疾病患儿试行护理路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小儿内科收治患儿数量前四位病种共270例患儿设为研究组,年龄0.1~13岁,平均( 2.73±1.08)岁,支气管肺炎84例,小儿腹泻58例,急性支气管炎6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3例,其他18例;并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的常见疾病患儿260例设为对照组,年龄0.2~12岁,平均(2.91±1.21)岁,支气管肺炎87例,小儿腹泻61例,急性支气管炎6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以科室的骨干护理人员组建研究小组,负责病种的筛选、护理路径计划与流程的制订,并进行临床评价、指导与总结改进;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研究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路径的意义、目的及实施方法等;依据护理程序、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路径的制订,以时间进度作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诊断、病情检查、临床用药、治疗及护理等较理想的护理手段作为纵轴,并罗列护理内容与护理目标。 1.2.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征询患儿与家属需求,由主治医师与护士确定执行护理路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执行中护士依据路径表内容评估并落实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反馈变异因素,入院后将开展护理路径的告知单予以患儿或家属,并以通俗语言进行健康教育以获得配合;实施中小组成员对护理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测评专项护理的满意度,以实现对护理路径的修正与完善。

临床路径护理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表(护理篇)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14天 时 间 年月日(住院第1天)白中夜年月日(住院第2天)白中夜 入院护理评估□询问病史及测量生命体征 □完成护理病历书写 □入院宣教 □防坠床跌倒评分评估预报 □患者或家属签署入院须知和离院告知书 医嘱执行□氧气吸入 □输液1、已完成2.执行中3.留置针 □服药:1.已执行2.未执行3.自备 □留检标本:1.已执行2.未执行 □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CT核磁 □输注血小板或血浆(必要时) □氧气吸入 □输液1、已完成2.执行中3.留置针 口服药:1.已执行2.未执行3.自备 □留检标本:1.已执行2.未执行 □骨髓穿刺的配合 □输注血小板或血浆(必要时) 病情观察护理级别:□一级□二级□三级 白:T P R BP 中:T P R BP 夜:T P R BP 神志:①清醒②模糊③嗜睡④昏迷 呼吸:①正常②困难(轻□中□重□) 皮肤粘膜:①正常②水肿③压疮④皮疹 ⑤瘀斑瘀点⑥出血(齿龈鼻口腔消化 道) 大便:①正常②腹泄③便秘 小便:①正常②尿少③无尿④留置尿管 活动:①正常②卧床③两小时翻身 睡眠:__小时 饮食:①普食②治疗饮食 护理级别:□一级□二级□三级 白:T P R BP 中:T P R BP 夜:T P R BP 神志:①清醒②模糊③嗜睡④昏迷 呼吸:①正常②困难(轻□中□重□) 皮肤粘膜①正常②水肿③压疮④皮疹 ⑤瘀斑瘀点⑥出血(齿龈鼻口腔消化 道) 大便:①正常②腹泄③便秘 小便:①正常②尿少③无尿④留置尿管 活动:①正常②卧床③两小时翻身 睡眠:__小时 饮食:①普食②治疗饮食 观察骨髓穿刺点情况□ 基础护理头发指(趾)甲口腔皮肤会阴 足部导管 头发指(趾)甲口腔皮肤会阴 足部导管 健康教育□入院宣教,病区环境,相关制度 □安全教育,防坠床跌倒,不掏挖鼻孔,不使用牙签 □骨髓穿刺的目的和配合 □告知相关检验项目及注意事项,指导并协助患者检查 □饮食活动健康教育 □用药健康教育 □骨髓穿刺后的注意事项 □告知卧床休息 护 士 签 名 白班中班夜班白班中班夜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