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点梳理-宇宙与地球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归纳地球与宇宙是初中地理与天文学中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宇宙的奥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初中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

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大约46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太阳系中的恒星,包括太阳和地球,开始形成。

根据“冯·韦尔纳氏”的理论,地球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原始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分化、地壳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形成。

地球主要由四层构成: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洲际板块和海洋板块,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

地幔是地球较厚的岩石层,约占地球半径的80%。

外核由熔融金属构成,负责地球的自转。

内核是地球最内层,主要由固态铁和镍构成,温度高达5200摄氏度。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有三种运动:自转、公转和年极运动。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完成一次自转需要大约24小时,决定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公转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这是地球一年的时间。

年极运动是地球轴线倾斜引起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倾斜,地球的不同地区会在不同的时间经历季节变化。

地球的季节变化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太阳的高度角和地面的倾斜角。

当太阳直射地面时,阳光辐射相对较强,气温升高,这就是夏季。

当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较低时,阳光辐射相对较弱,气温下降,这就是冬季。

春季和秋季则是由夏季和冬季过渡而来。

3. 大气与气候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150公里,下面的大气称为对流层,上面的大气称为平流层。

大气的存在保护着地球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并维持了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气候是大气长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纬度、高度、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以及地形等。

气候的分类多样,常见的有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亚寒带气候等。

小学生地球与宇宙的关键知识点

小学生地球与宇宙的关键知识点

小学生地球与宇宙的关键知识点地球与宇宙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深入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键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学习地球与宇宙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组成和特征、宇宙的奥秘以及与地球和宇宙相关的其他知识。

一、地球的组成和特征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幔是中间层,由熔融的岩石组成;地核是最内层,由铁和镍的合金构成。

2. 地球的外部特征: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海洋则是分布在陆地之间的广阔水域。

地球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3. 地球的内部作用:地球的内部有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

火山是地球内部magma(熔岩)通过地壳表面的 vent(通道)进入地表的过程;地震是地壳在地质断层发生破裂时的振动。

二、宇宙的奥秘1. 星星和行星: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恒星,有自己的光和热,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行星是绕着恒星运行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

2. 星座:星座是一群星星组成的图案,被人们用来辨认与导航。

著名的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猎户座等。

3. 天体运动: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这个运动被称为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也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

4. 太阳系和行星:太阳系是太阳与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流星等天体的集合。

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远近可分为类地行星(如地球、火星)和类木行星(如木星、土星)。

5. 黑洞:黑洞是宇宙中的一种天体,它的引力非常强大,吸引着附近的物质。

黑洞的表面被称为事件视界,物质一旦进入事件视界就无法逃脱。

三、与地球和宇宙相关的其他知识1. 天气和气候: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态的表现,如晴天、阴天、雨天等;气候是长期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状况,如亚热带气候、寒冷气候等。

2.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水、融化和蒸发等过程进行循环。

水蒸气升至高空形成云,然后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最终降落到地表。

初中地球与宇宙知识点整理

初中地球与宇宙知识点整理

初中地球与宇宙知识点整理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

通过学习地球与宇宙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宇宙的奥秘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本文将从地球、宇宙和其间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来整理初中地球与宇宙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知识点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以下是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形状。

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固态地壳、高温高压的地幔和炽热的地核。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一周旋转一次,公转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

4. 大气层:地球由多层大气组成,包括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5. 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的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距离太阳而产生。

北半球在离太阳较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较远时是冬季。

二、宇宙的知识点宇宙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星球和它们围绕的空间。

以下是宇宙的一些基本知识点:1. 太阳系:太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

它由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组成。

2. 星星和恒星:星星是太阳系外的恒星。

恒星是发光的天体,它们以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

3. 星系和银河系:星系是无数颗恒星通过引力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巨大系统。

银河系是我们所属的星系,包含着数以千计的恒星和行星。

4. 宇宙膨胀理论:宇宙膨胀理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点开始膨胀而来的。

5. 黑洞:黑洞是宇宙中极为巨大和紧凑的物体,其引力极强,甚至连光都无法逃逸。

三、地球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地球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以下是一些相关知识点:1. 月亮和潮汐: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的潮汐现象。

2. 太阳和生命:太阳光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

3. 大气层和陨石:地球的大气层能够减缓宇宙中陨石的速度,使它们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烧毁,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

初中人教版地球与宇宙知识点梳理

初中人教版地球与宇宙知识点梳理

初中人教版地球与宇宙知识点梳理地球与宇宙知识点梳理地球和宇宙是人们常常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在初中人教版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

接下来,我将对初中人教版地球与宇宙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首先是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1. 地球的形状:地球大致呈现出一个椭球形,即赤道略比两极宽。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固体和半固体流动层,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包括外核和内核。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季节的变化。

4. 地球的气候和季风: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气候带等。

而季风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使得一些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明显的风向和气温变化。

5. 地球的资源:地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接下来是关于宇宙的知识点。

1. 太阳系: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2. 星星:宇宙中的星星有很多种类,包括恒星、行星、卫星等。

夜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亮亮的星星,它们分布在天空的不同位置。

3. 星座:星座是由星星组成的某个特定的形状,人们通常用星座来辨识星星的位置。

著名的星座有北斗七星、仙女座等。

4. 月亮: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公转并有自己的周期和阶段变化。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满月、新月、上弦月和下弦月等不同形状的月亮。

5. 银河系:银河系是包括太阳系在内的许多星系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巨大星系。

地球位于银河系的旋臂上。

以上是初中人教版地球与宇宙知识点的梳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保护地球和宇宙的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认识地球和宇宙知识点总结

认识地球和宇宙知识点总结

认识地球和宇宙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位于太阳系的内侧,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24天。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壳主要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幔是固态的熔岩层,地核则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液态金属。

地球的大气层由五层组成,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外层。

地球的气候多种多样,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和江河等。

2. 宇宙的基本情况宇宙是一个辽阔的空间,其中包含了星球、行星、卫星、恒星、星系、星云等。

宇宙是由氢和氦等元素组成的,同时还有黑暗物质和暗能量。

宇宙中主要存在的星系有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

宇宙中最大的天体是星系,星系又包含着众多恒星和行星。

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是夸克和轻子,它们构成了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3.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是一颗猛烈进行核聚变反应的恒星,同时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存在八大行星,分别是水金火木土天王海王。

每个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

在太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小行星、卫星和彗星等。

小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一种天体,通常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区域。

卫星是围绕行星公转的一种天体,大多数是围绕火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公转。

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它们在太阳系的边缘区域形成,并绕太阳拱形运动。

4. 星空的观测和研究星空是指宇宙中繁多的星星和星系。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测星空,可以看到不同的星座和行星。

星座是人们根据星星的分布规律所划分的区域,它们有助于人们观测星空和导航。

行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通过望远镜观测可以看到它们的表面和运动轨迹。

星空的观测和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宇宙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各种宇宙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地球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自然现象,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龙卷风等。

了解宇宙地球知识点总结

了解宇宙地球知识点总结

了解宇宙地球知识点总结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也称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大约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都集中在一个非常热的小空间内。

然后,突然发生了一次爆炸,宇宙由此而生。

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宇宙。

宇宙中有很多星系,每个星系中都包含了大量的恒星和行星。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包括太阳、地球和其他的天体。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能够产生生命的行星。

二、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行星,它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

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中的原始星际物质开始凝聚,形成了地球。

地球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组成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矿物和植被。

这些资源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而地球的大气层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侵害。

三、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生命源于原始的有机物质,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演变出各种不同的生物。

生命在地球上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命对地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地貌和生态环境。

地球上的生命多种多样,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它们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中生存和繁衍,构成了地球上复杂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之一,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能源开采、城市建设和环境污染等。

四、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地球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星球,但它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对地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太阳的辐射和行星的引力。

地球上的生物也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通过载人航天和探测器等手段,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这对我们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了解宇宙和地球的知识是对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和宇宙的理解。

希望我们通过对宇宙和地球的探索和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家园,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地球与宇宙六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

地球与宇宙六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

地球与宇宙六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地球和宇宙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存在。

在六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地球与宇宙,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地球的特点及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圆球体,由许多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

首先是地壳,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表,由各种大陆和海洋组成。

地壳下方是地幔,在地幔中有熔融的岩浆。

地幔的下面是地核,地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温度非常高。

地球的内部不断发生运动,这些运动形成了地震和火山等现象。

二、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由大陆和海洋组成,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

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是海洋。

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地图看到,大陆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

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周围则环绕着广阔的海洋。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不止是一个静止的球体,它还进行着各种运动。

首先是自转,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周,它需要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这就是我们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原因。

此外,地球还进行着公转运动,它绕着太阳运行,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我们称之为一年。

这两种运动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四、太阳系与宇宙的奥秘地球位于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宇宙中,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太阳系包括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小天体,比如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恒星、星系和星云等等。

宇宙是无限广阔的,它饱含着无数的奥秘和未知。

五、地球与宇宙的互动与影响地球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首先,太阳光和它的辐射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关键。

太阳的光照和热量使得地球温暖,让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提供了动物所需的食物链。

其次,地球的引力与宇宙中其他天体的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了潮汐现象。

此外,宇宙中的陨石也会不时地撞击地球,形成陨石坑和其他地质现象。

六、人类探索宇宙的旅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歇。

我们通过各种设备和技术,向外太空发射探测器,获取宇宙的信息。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宇宙中的地球地理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地球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天体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等级差别。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4.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律。

6.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7.学会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

8.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9.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知识详解: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八颗行星⎩⎪⎨⎪⎧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2)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 层的黑子,B 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④在地球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要点讲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形式黑子: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太阳风活动规律①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度相对较低;②带电荷,能产生磁场;③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①激烈的能量爆发;②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对地球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不同纬度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太阳活动高峰年剧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三、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甲)。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乙)。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丙)。

3.周期代表含义参照物时间长度自转角度意义A 恒星日遥远恒星23小时56分4秒360°自转真正周期B 太阳日太阳24小时360°59′日常所用4.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要点解读】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 影响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6)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四、昼夜交替和时间计算 1.昼夜交替(如图)(1)昼夜现象①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②昼夜半球: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

③晨昏线:图中AOB 为晨线。

(2)昼夜交替 ①成因:地球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

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2)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5°, 地方相差1小时(3)时区与区时①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五、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及应用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六、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是以地球球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5)晨昏线(面)与地轴的夹角=(=或>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

(6)晨昏线在地表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区时的计算(1)确定时区,将已知经度除以15°,所得商按照“四舍五入”所得整数位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

(2)确定时差,按照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用减法,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用加法确定时差。

(3)按照“东加西减”的规律计算时间。

3.时间计算的两种主要模式(1)A地+时差=B地。

(2)A地+时差+一起经历的时间=B地。

【方法技巧】1.时间计算中的“加、减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这里的东西方向是人为规定,以180°经线为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靠近180°经线的地方越靠东)。

2.两地经度差的“加减”计算技巧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为两地的经度差。

七、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八、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点北半球夏半年(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分日至秋分日) 短。

图1代表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2代表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如图3所示)【要点讲解】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以上可概括为: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九、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赤道特别提示(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00的太阳高度,即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能够指示“正午”的信息很多,如一地的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当地地方时为12:00、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最北(极夜地区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等。

【要点讲解】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地区最大值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两次最大(太阳直射时最大) 一次最小(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赤道两次最大(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两次最小(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特别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要点讲解】1.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昼夜长短变化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太阳升落方位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域除外)日出、日落时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2.其他判断季节的依据判断季节的依据,除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外,还有气温和气压、季风、天气和气候、洋流和水文特征、山地植被和雪线变化、农事活动和极地考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