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必背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必背知识点1.检验室安全与质量控制-医学检验室环境安全,包括防止交叉感染和事故等方面的要求。
-质量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施,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价。
2.体液及其生理功能-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液凝固等。
-尿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包括肾脏的排泄功能和尿液的碱性与酸碱平衡等。
-脑脊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包括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吸收等。
3.常见化验项目及其相关知识-血液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生化指标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
-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和抗原等。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
-遗传学检查,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DNA序列分析等。
4.检验仪器与设备-常见的检验仪器和设备,包括离心机、显微镜、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和核磁共振仪等。
-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
-微生物学检验仪器和设备,包括细菌培养箱、PCR仪等。
5.临床检验的临床应用-检验结果的解读与诊断,包括异常结果的分析和诊断。
-临床检验在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包括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和疾病筛查等。
-临床检验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包括药物浓度监测和药敏试验等。
6.伦理和法规-医学伦理和法规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包括患者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等。
-检验结果的报告和解释,包括向患者和医生传达检验结果的方法和技巧。
7.临床质量管理-临床质量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包括质量保证和改进的策略和工具。
-医学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处理和预防。
以上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一些必背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广泛。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点于临床实践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应进行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以提高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目前国内市场上所应用的体
外诊断试剂主要包括临床生化诊 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和核酸诊 断试剂等。生化诊断试剂和免疫 诊断试剂目前市场份额较大,而 核酸分子诊断试剂是诊断试剂中 技术最先进,增长最快的类别。
2 临床基础检验试剂的分类
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的高低: 体外诊断试剂依次分为第三类、第
二类、第一类产品。
2 临床基础检验试剂的分类
第三类产品: 1.及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 等检测相关的试剂; 2.及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 3.及人类基因检测相关的试剂; 4.及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试剂; 5.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 药品检测相关的试剂; 6.及治疗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相关的试剂; 7.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的试剂; 8.及变态反应(过敏原)相关的试剂。
2 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础检验试剂的特点
质控品:IFCC的定义是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标本或溶液,不能用于校准。对 稳定性、瓶间差要求高。分定值和不定值两种。在选择控制品时,应该选择有几 个浓度的、浓度范围分布较宽的、最好是医学决定水平的、有可报告范围范围是 上下限值的质控品。 标准品:用于定标即标准曲线的绘制。 校准品:公司指定用来校准某检测系统(仪器+试剂+方法程序)的,是考虑到它 具有基质效应的情况下,人为赋予校准品的校准值。因此,校准品必须专用于某 一检测系统。
例如:乙肝五项检测试剂 例如:ABO血型RhD血型定型试剂
2 临床基础检验试剂的分类
第二类产品:除已明确为第三类、第一类的产品,其
他为第二类产品,主要包括:
1.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
例如:高密度脂蛋白检测试剂
2.用于糖类检测的试剂;
例如:葡萄糖
3.用于激素检测的试剂;
临床基础检验学重点

1、血浆:于血液中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固,经离心后分离出的上层液体即为血浆。
血清:是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离体血液凝固后的血清纤维蛋白原与一些凝血因子失去活性。
2、常用添加剂的主要用途与特点3、良好血涂片的“标准”①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约为5mm。
②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
③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
④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
⑤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
⑥无人为污染。
4、瑞氏染色法细胞受色原理: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2PH的影响3甲醇的作用4甘油的作用5、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称为技术误差。
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小,属系统误差。
固有误差(inherent error):包括计数域误差、计数室误差和吸管误差。
6、7、生理性变化红细胞数量受到许多生理因素影响,但与相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参考区间相比,一般在±20%以内。
红细胞生理性变化与临床意义8、病理性变化: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
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
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9、原理HiCN法检测原理: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除外)中的亚铁离子(Fe2+)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Fe3+),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KCN)中的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
在特定条件下,HiCN 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cm)。
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医学检验师必背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师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血液常规检验》①基本定义:说实话,血液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里的各种成分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就好比给血液里的这些小居民们来一次大点名,看看它们的数量多少、长得正不正常。
②重要程度:在临床医学检验里,这可是相当重要的一块内容。
医生能从中得到好多关于病人身体状态的线索。
比如有没有发炎啊、是不是贫血之类的。
要是没有这个检查,就像你摸着黑在病人身体状况的迷宫里走路,特别容易走错。
③前置知识:得懂得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这些基础知识。
你要是连细胞是个啥样儿都不清楚,那红细胞、白细胞的计数这些就更迷糊了。
④应用价值:我记得有次我亲戚觉得浑身没力气,去医院后首先就是做血常规。
医生通过血常规里红细胞数少这个结果,初步判断是贫血,然后再进一步做其他检查确定病因。
所以这个检查就像是个先锋,能给后续的诊断指出一个大方向。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血液常规检验在临床检验学科中那是基础中的基础。
就好像是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后续很多更深入的检验和诊断都有可能建立在血常规结果的基础之上。
②关联知识:和生理学、病理学知识联系可密切了。
生理学里细胞的正常功能会反映在血常规结果里,病理学里的很多疾病又会让血常规结果不正常。
就好比一串珠子,生理学和病理学是两端的珠子,血常规就是中间串起来的那根线。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不算特别大,就是一些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比较容易混,还有细胞形态改变对应的疾病。
关键点就是一定要细心观察数值和形态。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那可是重点中的重点,经常以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考查。
比如给你个病人症状,然后让你根据血常规结果判断可能的疾病。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血液常规检验主要是对血液的细胞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这个检测包括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等各方面。
简单说就是全面了解血液细胞这个小社会的成员状态。
②特征分析: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快速、简便、能给医生一个很初步的诊断方向。
临床基础检验知识点总结

临床基础检验知识点总结一、临床基础检验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临床基础检验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通过对患者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检测、分析与评估,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2、作用:临床基础检验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诊断、预后评估、治疗监控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患者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临床基础检验的类型和常规项目1、类型:临床基础检验包括临床血液学、临床生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根据检测的生物样本不同有不同的分支。
2、常规项目:临床基础检验的常规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血气分析等。
三、临床基础检验的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1、标本采集:不同类型的临床基础检验需要不同的生物标本,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组织、分泌物等,采集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采样时间、采样部位等。
2、保存:标本采集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避免血液凝固、细菌繁殖、脱水等情况发生。
3、运输: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运输过程中需要避免温度变化、振动、污染等情况。
四、临床基础检验的质量控制1、质量控制:临床基础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价等。
2、标准化:临床基础检验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标本采集、检测方法、报告标准等。
3、技术培训:实验室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相关专业培训,更新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五、临床基础检验的结果解读与临床应用1、结果解读:临床基础检验的结果需要依据参考范围进行解读,同时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病史,进行综合评估。
2、临床应用:临床基础检验的结果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六、常见临床基础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和变化1、血常规指标:(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内分泌紊乱等;降低可能表示骨髓抑制、免疫功能降低等。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目 录
• 临床检验概述 • 标本采集与处理 • 常见临床检验项目 • 临床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检验结果分析与解读 • 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
01 临床检验概述
临床检验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临床检验是一门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 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健康状况的 资料或数据,并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信息和检验结果的学科。
结果比对与改进
将外部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经验交流与分享
与其他实验室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水 平。
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 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等方 面的规定。
危险品管理
根据正常参考范围,判断患者某项指 标是否超出该范围,从而确定检验结 果是否正常。异常结果可能提示患者 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昼夜节律、饮食、运动等生理因素可影响检 验结果。例如,新生儿和老年人的某些指标与成年人存在 差异,女性激素水平随月经周期变化。
病理因素
对实验室危险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 危险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符 合相关规定。
应急预案与演练
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 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监督检查与整改
定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 整改落实。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能存在感染。
动态观察
对于某些疾病,需要动态观察检 验结果的变化趋势,以评估病情 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如肿瘤患者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临床检验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和生化特征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以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信息的一种医学方法。
以下是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点整理。
1.临床检验学:临床检验学是研究临床检验的科学,包括检验项目、方法、仪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2.检验项目:指进行化学、生化、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检验和观察的指标和方法。
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免疫学、血型学等。
3.检验标本:指在临床检验中采集的人体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组织、体液等。
不同的检验项目需采集不同的标本。
4.检验方法:包括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两种方法。
定性检验是指通过观察和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呈阳性或阴性,如尿液常规镜检;定量检验是指通过测量检验结果的数值来判断其浓度或含量,如血糖测定。
5.仪器设备: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有血细胞分析仪、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核酸分析仪等。
不同的仪器设备可用于不同的检验项目。
6.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和程序来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项管理工作。
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7.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每天进行检验过程中,通过运行已知浓度标准样本和质控品,检验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控制指标有均值、标准差和偏差。
8.外部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和质量控制中心进行比对和评价,以检验临床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参考范围:也称正常值范围,是指在健康人群中,对特定指标的浓度或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的一组区间数值。
临床诊断中常用参考范围来判断检验结果是否正常。
10.临床意义:是指将临床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结合,作出诊断、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的判断。
常见的临床意义有阳性、阴性、异常、正常等。
11.误差和异常:误差是指检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异常是指检验结果与参考范围相比的偏离程度,可能提示疾病或异常生理状态。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以协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监测和治疗。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多个方面。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通过对血液样本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形态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贫血、感染、出血等病症进行诊断。
同时,血液生化检验还可以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和病情发展情况。
临床化学检验是通过对患者体液和排泄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以协助医生对患者的肝、肾、心等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估。
例如,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糖分等成分,可以了解肾脏或胰腺的功能状况;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肌酐、尿素氮等成分,可以了解肾脏的功能状况。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和相关抗体,以协助医生对患者的免疫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
例如,通过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肿瘤。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以协助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通过检测痰液中的细菌,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肺部感染;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细菌,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败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任务1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7.35~7.45比密:1.05~1.06渗透压:290~310mosm/Kg·H2O采血部位(1)手指采血: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任务二白细胞检验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WBC血涂片WBC个数/HP(4~7)×109/L 2~4(7~9)×109/L 4~6(10~12)×109/L 6~10(13~18)×109/L 10~124. 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WBC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六)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2.棒状小体(Auerbody)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中性粒细胞胞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
①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②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严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淋巴细胞计数1、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增多:⑴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⑵某些慢性感染:⑶肾移植术后:⑷LC性白血病: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⑴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
I型浆细胞型→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呈泡沬状。
II型单核细胞型→胞核不规则似单核。
III型未成熟细胞型→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嗜酸性粒细胞1.生理变化:①劳动、饥饿、寒冷、精神刺激等嗜酸性粒细胞减低②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2.病理性变化: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5×109/L①寄生虫病:蛔虫、钩虫、绦虫等②过敏性疾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常(1~2)×109/L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肺炎等③某些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④.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⑤.某些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何杰金淋巴瘤⑥.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⑦. 某些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伤寒、副伤寒 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凝剂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任务三红细胞检查形态:无核,双凹圆盘形 平均直径7.2um 。
在高渗溶液中,皱缩呈锯齿形;在低渗溶液中,肿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成为影细胞。
【参考范围(range )】成年女性:(3.5~5.0)×1012/L 成年男性:(4.0~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1、病理性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 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任务四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HbA 成人主要血红蛋白 90%以上抗凝剂 原理 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EDTA 盐 与钙螯合血常规检查、Hct 、Plt 计数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肝素 阻止凝血酶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不与钙离子螯合 RBC 脆性试验、Hct 及细胞培养等 WBC 和Plt 计数、血涂片检查、凝血象检验 枸橼酸钠 与钙螯合血栓止血、血液保养液、红细胞沉降1:4 凝血功能 血细胞计数,Hct 草酸盐草酸根与血液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与血液比例1:9凝血检查HbA2成人次要血红蛋白2%-3%HbF胎儿血红蛋白2%以下Hb主要存在形式HbO2(二)Hb的测定:ICSH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1.原理:Hb是色素蛋白,在血液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利用高铁氰化钾将Hb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可与CNˉ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换算成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优点:①操作简单、显色稳定,便于推广。
②转化液较稳定,易保存。
③除SHb外各Hb均可测读A后直接计数。
④HiCN参考品可长期保存,便于质控。
缺点:①KCN剧毒,易污染环境,处理废液用次氯酸钠或氢氧化亚铁。
②不能测SHb,HbCO转化慢。
③遇高球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试剂混浊。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能破坏WBC,摩尔消光系数未定。
(3)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HbF不能转化,最大吸收峰在575nm。
(4)叠氮高铁Hb测定法:具有与HiCN法相似的优点,但仍存在试剂污染。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铵血红蛋白测定法:精密度、准确性略低。
4.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任务5血细胞比容测定四、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比容(Hct或PCV)是指在一定体积全血中RBC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与RBC数量和平均体积有关。
(一)检测方法1.离心沉淀法:温氏法、微量法折射法RCF=1.118×10-5x有效离心半径(cm)×(r/min)22.血液分析仪法:(二)温氏法的试剂、器材和质量控制(四)参考值男:0.380~0.508女:0.335~0.450(五)临床意义1.HCT降低:①各种贫血②稀释血症2.HCT增高:①血浆丢失②RBC量增加任务6红细胞平均值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MCV单位(fL)1fL= 10ˉ15L MCV=(Hct/RBC)×10-15fl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 单位(pg)1pg= 10-12g MCH=(Hb/RBC)×10-12pg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MCHC=(Hb/Hct)MCV(fL) MCH(pg) MCHC(g/L)成人80-100 26-34 320-3601~3岁79-104 25-32 280-350新生儿86-120 27-36 250-370老年人81—103 27—35 310—363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形态学分类MCV MCH MCHC 临床意义正常细胞性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大细胞性增高增高正常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降低降低正常慢性炎症、尿毒症小细胞低色素性降低降低降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慢性贫血任务7血小板计数胞体: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淡蓝色或粉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无核,常3~5成群聚集成团寿命:7~14天(三)功能主要功能:1粘附、2聚集、3释放、4参与凝血、5血块收缩、/6血小板对纤溶的作用。
PLT/L=N×10×100×106=N×109【参考值】(100~300)×109/L 危急值<20×109/L【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①正常人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低,高原居民略高。
②妇女月经前低,月经后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
③剧烈活动和饱餐后高、休息后恢复。
2.病理性变化:PLT数减低:①PLT生成障碍:AA、AL、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等②PLT破坏过多:ITP、脾亢③PLT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④PLT分布异常:脾肿大PLT数增多:先天性增多:PLT减少症、巨大PLT综合征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脾切后异常血小板形态1、大小异常①大血小板:d 4~7μm②小血小板:d <1.5μm2、形态异常:①血小板颗粒减少②血小板卫星现象③血小板“粘附”红细胞3、分布情况:正常成人血小板成簇或成团,散在少见血小板不聚集——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过度聚集——血小板增多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任务8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p70白细胞分类原理三分类:电阻抗法1电阻抗法:溶血处理后白细胞体积,区别小细胞群(L),中间细胞群(M、E、B)和大细胞群(N)2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计数联合白细胞分类计数过氧化物酶染色:活性E、N、M依次降低,L、B无活性3容量、电导、光散射(VCS)白细胞分类法,电阻抗法测量体积V,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电导C,光散射S区别细胞颗粒的结构和颗粒的质量1、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2、仪器将体积为35~450fL的血细胞,分为256个通道(channel)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