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叙述式叙事

合集下载

七年级音乐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乐海泛舟?变奏曲1》教案 人音版

七年级音乐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乐海泛舟?变奏曲1》教案 人音版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乐海泛舟·变奏曲1》教材分析: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人誉为“歌曲之王”。

他的《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一首结构简练、音乐形象极为鲜明的变奏曲。

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作品运用了多种变奏手法,比如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配器等多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对比。

既突出了主题,又使得音乐情绪富于变化,音乐形象丰富多彩。

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鳟鱼活泼可爱的形象容易给学生以亲近感,音乐形象又极为鲜明,易于理解,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

另一方面,变奏手法简明易懂,通过欣赏,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变奏曲的含义,了解多种变奏手法,同时还能给学生以同情弱者,憎恶邪恶的情感教育。

不管从哪方面讲,这首音乐曲教师是值得向学生介绍的作品。

教学内容:《鳟鱼钢琴五重奏》。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培养学生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趣。

2、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等知识。

3、熟悉《鳟鱼》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些情绪。

教学重点:1、音乐形象的感受和体验。

2、了解变奏曲及简单的变奏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笛子曲,演奏笛子曲《我是一个兵》片段,[摘A(愉快活泼)A1(舒展自豪)、A3(欢快跳跃)三个片段],演奏前提出问题:(1)老师演奏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2)每一种情绪的音乐旋律有什么关系(异同)?2、教师演奏后,学生讨论交流一分钟。

3、学生回答问题(1)问题(1)(见“导入1”大括号中)(2)同:旋律很相似异:速度不同:力度不同;节奏不同;演奏技巧不同;其他不同;(视学生讨论情况定,也可以不提)4、教师总结:像这首乐曲一样,主题旋律相似,但在其它音乐要素方面加以变化重复,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绪。

叙事方式的名词解释

叙事方式的名词解释

叙事方式的名词解释一、引言在人类社会中,叙述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在文学、电影、新闻等媒介中,叙述都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然而,叙述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方式,而是存在着多种叙事方式。

本文旨在对叙事方式进行名词解释,探索叙事方式的含义、特点和应用。

二、叙事方式的定义叙事方式指的是人们在传达故事、事件或观点时所采用的方式或方法。

它是一种通过组织、解构、呈现和描述所选材料的方式,以达到将信息传递给听众或读者的目的。

不同的叙事方式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视角、时间线、结构和语言风格来塑造故事的形状和意义,使读者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引他们。

三、叙事方式的分类1. 连贯式叙事方式:连贯式叙事方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叙述方式。

它通常从事件的起始点开始,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直到故事的结尾。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日常对话、新闻报道和历史故事中,使听众或读者能够理清事件的经过和关联。

2. 倒叙叙事方式:倒叙叙事方式是指按照逆时间顺序组织的叙述方式。

它从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开始,然后逐渐向前推进,直到事件的起因。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中,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故事更具悬疑和紧张感。

3. 多线叙事方式:多线叙事方式是指将多个独立但相关的线索或视角同时展开的叙述方式。

它通常通过切换不同的人物、地点或时间线来呈现故事的多个方面,以展示更全面的情节和细节。

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小说、电视剧和电影中,使读者或观众能够体验到不同人物的视角和感受。

四、叙事方式的特点1. 引发情感共鸣:叙事方式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来制造情感共鸣,使读者或观众能够与故事中的情绪保持联系。

无论是悲伤、喜悦、紧张还是惊喜,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加深读者或观众对故事的参与和关注。

2. 增加悬念和紧张感:叙事方式通过创造悬念和紧张感来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

通过使用倒叙叙事方式或多线叙事方式,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被暂时隐藏起来,从而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allad名词解释

ballad名词解释

ballad名词解释关于Ballad的相关名词解释1. Ballad•解释:Ballad是一种音乐形式,通常由简单的旋律和故事情节组成,经常用于表达情感或讲述某个事件。

2. Folk Ballad•解释:民谣歌曲(Folk Ballad)是源自民间传统的歌曲形式,常常用来讲述民间故事或者历史事件。

3. Narrative Ballad•解释:叙事歌谣(Narrative Ballad)是一种通过音乐叙述故事情节的歌曲。

它通常具有连续性的叙述结构,以一种旋律性的方式展现故事的发展。

4. Lyric Ballad•解释:抒情歌谣(Lyric Ballad)是一种通过音乐表达个人情感的歌曲形式。

它强调表达者对感情经历的个人体验和表达,常常具有深情的旋律和词句。

5. Traditional Ballad•解释:传统歌谣(Traditional Ballad)是一种源于特定文化和地域的民间歌曲形式。

这些歌曲往往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下来,具有较为固定的曲调和词句。

6. Love Ballad•解释:情歌(Love Ballad)是一种表达爱情主题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以柔情的旋律和甜美的歌词展现出爱情的温暖和浪漫。

7. Rock Ballad•解释:摇滚歌谣(Rock Ballad)是一种融合摇滚乐风格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以激情的吉他独奏和强烈的鼓点为特点,既有动感的摇滚元素,也有抒情的歌曲结构。

8. Pop Ballad•解释:流行歌谣(Pop Ballad)是一种结合流行音乐元素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以简单易记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为特点,既具有流行曲的商业性,又有抒情歌曲的情感。

9. Country Ballad•解释:乡村歌谣(Country Ballad)是一种源自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以富有感情的歌词和深情的声音表达乡村生活的情感和故事。

10. Power Ballad•解释:力量歌谣(Power Ballad)是一种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高亢激情的音乐风格为特点的歌曲形式。

小学音乐教师个人叙事报告

小学音乐教师个人叙事报告

小学音乐教师个人叙事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引言部分将介绍音乐教师的个人叙事报告,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音乐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文章将以个人的音乐热爱和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音乐教师的内心世界和专业发展历程,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音乐教师形象,同时探讨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教师的工作与心路历程,以及对音乐教育的热忱与期许。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将概述文章的主题,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阐明文章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将分别叙述起初对音乐的热爱、就读音乐学院的经历以及成为小学音乐教师的心路历程。

在结论部分,我将探讨小学音乐教师的使命与责任、面对挑战与困难的应对策略以及对未来音乐教育的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希望能给读者一个全面的了解小学音乐教师个人叙事报告的框架。

1.3 目的本篇个人叙事报告的目的在于分享我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成长历程和教育心得。

通过展现我对音乐的热爱、就读音乐学院的经历和成为小学音乐教师的心路历程,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音乐教育工作,并为学生们的音乐教育带来一些启发与借鉴。

同时,也希望能够向音乐教育领域的同行们和对音乐教育感兴趣的人分享我的使命与责任感、应对挑战与困难的策略,以及对未来音乐教育的展望,共同探讨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方法。

2.正文2.1 起初对音乐的热爱从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在我小时候,家里总是充满着父母播放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

我常常跟着音乐的节奏哼唱,跳舞,甚至尝试着弹奏父亲的吉他。

音乐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

在学校,我也是音乐课的忠实爱好者。

每当上音乐课的时候,我都会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跟着老师的指挥一起合唱或者演奏乐器。

我喜欢用声音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用音乐的形式去展现内心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六课 鳟鱼五重奏|湘艺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六课 鳟鱼五重奏|湘艺版

《鳟鱼五重奏》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鳟鱼五重奏》教材分析与学生情况:教材分析:《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是一首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在《鳟鱼》问世两年后,舒伯特又应朋友之邀,根据《鳟鱼》第四乐章创作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

作品采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把及一架钢琴的编制,它打破了室内乐重奏曲多为四乐章奏鸣套曲的传统模式,在使用变奏曲式的同时,舒伯特运用器乐的各种特点与手法,将原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描述。

《A大调钢琴五重奏》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作者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会被虐诈和邪恶所害这一主题,同时借助于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其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刻的作品。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鳟鱼》,从而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结合欣赏音乐作品——《鳟鱼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相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3.在聆听《鳟鱼》第四乐章时,能分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的不同音色。

教学重、难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幻灯机、钢琴、录音机、光盘。

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看一个动画片,边听边思考师:这个动画片描写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什么动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什么?生:略师总结:《海底总动员》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奥洲外海中的一对小丑鱼父子。

父亲因为目睹了妻子的死亡而变得草木皆兵,对年幼的儿子更是呵护备至,生怕出半点差池,不过事与愿违,叛逆心较重的儿子终于不堪忍受父亲全方位的禁锢,独自冲进危险的水域,正巧落入前来收集海洋生物的人类所布设的陷阱,被当成一件战利品买到了澳洲悉尼湾内的一家牙医诊所,痛失爱子的父亲别无选择只得踏上拯救儿子的旅程。

复调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

二)复调式叙事结构“复调”来自音乐术语,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

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

米兰·昆德拉(M.Kundera)认为:“伟大的复调音乐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声部的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占主导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只起简单的陪衬作用。

复调叙事结构中,电影的各条线索,缺一不可,相互阐明,相互解释,审视的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探询。

”[2]巴赫金(1895~1975)最早借用术语“复调”一词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全能式的叙事特征。

复调式叙事区别于传统叙事方式的关键之处是作者并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相互的观察逐步接近真相。

在电影方面,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就是典型的多声部复调叙事:武士究竟是怎么死的?是他杀?还是自杀?案件当事人强盗、樵夫、和尚、武士妻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凶杀案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始终不能知道真相。

他们的视角和剧中人物是平行的,因为导演没有采取全知全能的俯瞰视角,而是通过人物本身各自的叙述来逐步逼近真相,这样的叙事效果是在几个平行推进的叙述中出现差异的地方构造了一个多面棱镜,一层层一面面地折射出人性的弱点,而人性的虚妄、欺骗、私欲也正是影片所要拷问和探询的价值所在。

《孔雀》就是在这样独立平行而又相互交错的三段故事中展开的,姐姐的故事中有哥哥、弟弟;哥哥的故事中有姐姐、弟弟;弟弟的故事中也有姐姐、哥哥。

他们在各自的故事里自我展现,然后又在别人的故事里被展现,就如编剧李樯所说:“我觉得人与人生都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互相观赏。

”[3]虽然三段故事有些交错但又各成一体,三个主人公分别在弟弟自叙式画外音的串连中讲述各自的人生故事。

他们相互交锋、对话、彼此阐明、解释,探询的都是关于人生命运这个玄密而又深奥的主题;从而展示的是三种迥然相异的人格形态,用三个独立的故事叙述,既各自得到充分展示,又达到了很好的互文效果,三种人格形态的塑造也层次化了、立体化了。

西方文学中的三种叙事手段

西方文学中的三种叙事手段


的发展 , 造成了叙事 的曲折 。由此可见 , 障碍是 联系的段落组成 ,而流浪汉则是连接这些旅途 文学叙事中必不 可少的情节。 见 闻的串联人物 。塞万提斯的《 堂吉诃德> 是一 3情节发展 中的“ 曲” 插 部描写主人公堂吉诃德游侠 冒险的小说 , 在 但 “ 曲”ei d ) ” 曲式 “ p oi 也 翻 小说里 , 有完全与堂吉诃德的故事无关的插 插 ( s e 插 po 或 ( id ) es c 也 译为” 穿插式 “是西方理论家总结的叙事概念, 曲式情节 , , 如第 3 章至 3 章讲述 的《 3 5 何必追根 指一系列 不相连贯 的情节段落和在情节中插入 究底》 事。 故 插曲式的叙事在西方文学叙事中的 叙述的故 事。 亚里士多德认 为 , 的整一性才 广泛存在不仅 丰富了故事情节 ,同时也 丰富了 情节 是好 的叙事结构 , 插 曲式 ” 而“ 是最差的一种叙 文学创作 的手段 。 事方式。他在《 诗学》 中说 :在简单情节 和行动 “ 参 考 文 献 中, 以插 曲式 的为最次 。所谓 ‘ 曲式 ’指的是 【]ir C re l, f h T re nf s f 插 , 1Per e onie O te he U ie o l i 那 种场与场之间 的承继不是按可然或必 然的原 A t n Tm ,n lc, 文 版 . 方 古 典 文 论 ci ,i e ad Pae 英 o 西 则连接起来 的情节 。I ” 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 选读【 】 4 j 插曲 M. : 北京 外语教 学与研 究 出版社 2 0 00年 式”ei dc, 的就是前 后没有 因果关 系而串 版 ,2 2 5 ( s i 指 po ) 5 ,2 7页. 连成 的情节段落 。 比如 , 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 []h m s ad ,es f h D ubrie , 2' o a H ryT s te rev s t o U 斯 的《 被缚 的普 罗米 修斯》写各个 人物对普罗 It d cin b l e H. gn ( r n u - , nr u t yA i Hoa Ai tPb o o c mo 米 修斯的访 问。这 些人物 , 诸如河 神、 伊俄 、 神 l hn o p n 9 5,P . i igC m a y 16 ) .6 s 使, 他们互相没有联系。 因此它是一个典 型的插 【 维 ・ 克洛夫斯 基, 经之, 3 什 】 胡 张首映主编. 情节 曲式或者说穿插式 的情节 。按照亚里士多德 的 分布 的拓展和故事小说 的建构 :西方二十世纪 观点 , 这种缺乏 首、 尾统一性 情节的是最差 文 论 选 【 1 京 : 中国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 中、 M .北 18 , 1 . 9 9 2, 2 的情节 。 事实上 , 西方创作实践中 , 非都是严格遵 『1 并 4亚里士 多德. 陈中梅译. 学【 】 诗 M. : 北京 商务印 守情节整一性的 ,它们有很 多与情节整一性不 书馆 1 9 8 . 96。2 相吻合的插 曲式的描写。突出的例子是文艺复 作者 简介: 崔颖 , , 尔滨师 范大学西语 女 哈 兴 时期的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描写流浪汉 学院 O 级高校教师硕 士研究 生; 7 黑龙江科技 学 的 冒险传奇 , 它的情节非常松散 。从结构看 , 它 院外 语 系教 师 。 是一种插曲式结构 ,整个情节 由很多互相没有

常见的五种叙事模式

常见的五种叙事模式

常见的五种叙事模式
x
1. 线索模式:线索模式是一种叙述方式,它通过在叙事文本中植入线索来加深读者对叙事的认知。

使用线索模式进行叙事时,读者可以通过在文中植入的推断来推理故事情节,并从中获得更深层的启发或思考。

2. 动态模式:动态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把叙事文本以动态的形式描述出来。

动态模式的叙事文本常常描述在某个特定的地点,以某个角色的视角讲述,而不是静态地把故事简单地声称出来。

3. 间歇模式:间歇叙事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是以断开的形式来展示故事的结构,叙事文本以暂停和继续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在理解文本情节时,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反思发生的事情。

4. 片段模式:片段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利用断开的方式来展示故事的结构。

片段叙事通过将一系列相关的片段连接起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叙事文本,而且将有助于创造出更多元的故事情节。

5. 回忆模式:回忆模式是一种叙事模式,它以主角对过去的回忆来讲述故事,有时也以主角对未来的想象来讲述故事。

回忆模式有时也使用间歇模式,以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主角的心理和情感。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叙述式叙事——论余华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艺术作者:厍科先摘要:新时期以来的先锋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

丰富和灿烂的极致之后,到了九十年代乃至进入新世纪以来,却走向了丰富之极的单纯或灿烂之极的平淡,其中余华的音乐叙述式叙事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成就了余华后期小说的这种“精美绝伦”的形式,这种音乐般的叙事艺术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即从音乐与叙事结构;音乐与叙事节奏;音乐与重复叙事;音乐与叙事声音四个方面将《许三观卖血记》的外表朴实和内蕴深远完美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音乐叙述;叙事艺术Music narration type narrates——Discusses the narrative art of Yuhua’s novel "Chronicle of a BloodMerchant "Undergraduate:She kexianSupervisor: Cheng mingbinAbstract:Has been a pioneer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previous novels in The mid-eighties century, experienced a rich and brilliant and extreme , after the nineties and even into the new century, but towards the rich in the very simple or brilliant in the very flat , which describes the type of music in Yu Hua's narrative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is respect,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late Yu Hua's novel the" absolutely fine "form, such as the narrative art music In the novel "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 was particularly reflected in the full: that is, music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rhythm of music and narrative; music and narrative repeat; music and the voices of the four aspects of narrative, it looks simple and perfect combination of intrinsic far-reaching together.Key words: Yuhua;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Music narration; Narrative art目录前言 (1)一、音乐与叙事结构 (1)二、音乐与叙事节奏 (2)三、音乐与重复叙事 (3)四、音乐与叙事声音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前言先锋派小说家余华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自由的漫步在当代文学殿堂,早期余华有《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等以极其极端的叙事形式完成了对世界一次性解读,这些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一种冷酷和血腥,让人不安。

好在世纪之交的余华聆听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海顿和马勒。

使他“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1]通过对音乐的细心聆听,他注意到了音乐的叙述。

从“开始思考巴尔托克的方法和梅西安的方法,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更为直接的去理解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

接着一路向前抵达事件的深处,路过贝多芬和莫扎特,路过亨特尔和梦特威尔第,来到巴赫的门口,从巴赫开始,我的理解又走了回来,然后就会意识到巴尔托克和梅西安独特品质的历史来源”[2]因此,这时的余华有了充分的自信将音乐叙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来,成就了小说的“精美绝伦”,而这种叙述的叙事风格充分体现在他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艺术上。

音乐叙述指按照音乐特有的旋律、和声、节奏、色彩等要素为小说增添意蕴和魅力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发挥叙事的功能。

音乐的叙事功能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音乐与叙事结构;音乐与叙事节奏;音乐的与重复叙事;音乐与叙事声音。

一、音乐与叙事结构《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结构是圆环结构,余华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完整的线性结构,而采取简单片段并不断重复,最终使故事从起点回到原点,构成一个圆环结构。

《在细雨中呼唤》,第一章南门岁月,第二章孙荡镇岁月,第三章由对祖父的回忆追述到南门生活,第四章追溯到孙荡生活回到南门结束,故事随时间的地点转移而展开,推动故事的发展,构成一个圆环。

《活着》引进旁观者——“我”以旁观者站在故事外以听故事的方式展开叙述,最后走出故事圈回到现实,亦构成一个圆环,这种圆环式的结构使小说完整重复、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许三观卖血记》中无意识的第一次卖血经历看似可笑,却开启了卖血生涯。

之后,从青年到壮年在种种有一事无意识的念头的催促之下三番五次地卖血。

老年时最后一次卖血,仅仅想重温下当年经验,但卖血未遂,因为生活无需他卖血,故事在许三观的哭声中收场。

从而使卖血意图从无意识经过多次有意图的重复最终回归为无意义,构成一个圆环结构。

这种圆环结构是由不断的重复构成的。

单纯的重复叙述却因背景、原因和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同而使内容有所变化。

饥荒年代许三观卖血,是为全家渡过难关;中年沿路卖血,是为挽救儿子生命;晚年不成功的卖血,仅仅是为了能像以前一样喝二两黄酒,吃一盘炒猪肝。

不断重复的卖血事件使作品形成回环激荡的主旋律。

在回环的旋律中却表现出许三观曲折的一生。

由此,余华借个人的命运来参照历史,通过许三观一家文革时代的遭遇反映出整个文革的面貌。

虽然笔端主要集中于许三观这一个体,但他重复的卖血经验串起了时代烙在许三观身上的印迹,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历史,也是民族共同的历史。

《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前言说:“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这里两个人的历史即许三观和许玉兰的个人命运,而唤起的是人们对整个历史的思索。

可见,余华沿袭了鲁迅先生以个体写群体的创作理念。

鲁迅写阿Q旨在写像阿Q一样的普遍的国民,写阿Q性格旨在写出整个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余华写许三观旨在写出了以他为代表的平民百姓,写他的生活也写出了以他为代表的芸芸众生的生活,即普通小人物的爱憎、丑恶等多重矛盾性格及生命的韧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普的人生经历,留下历史思索,小说的意义隽永,余味无穷。

许三观以十二次卖血经历完成了他人生的全部内容,但小说的叙事并没有结束,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序》中写道“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我们能够借助这段文字去弄清《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结构借助了音乐里反复叙述,并让叙事延绵不绝臻于完美。

二、音乐与叙事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节奏犹如民歌轻柔的强劲有力的起伏律动。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3]诚然,《许三观卖血记》所追求的是一种舒缓有致的音乐的叙述节奏,用余华的话说“我刻意让音乐进入的作品是许三观卖血记,(因为全部是对话)组成的叙述比较困难,不仅人物在那发言,还要把叙述往前推进,叙述往前推进有一种旋律,这是我刻意追求的。

”[4]热莱特认为:每个故事有两个时间,一个时间是故事本身的时间一个时间是叙事的时间。

首先,叙事时间长叙事篇幅短则节奏快。

其次,事件时间短叙事篇幅长则故事节奏慢。

如:后来,毛主席说话了。

毛主席每天都在说话,他说:“要文斗,不要武斗。

”于是人们放下了手里的刀,手里的棍子;毛主席接着说:“要复课闹革命。

”于是一乐、二乐、三乐背上去学校了,学校重新开始上课。

毛主席又说:“要抓革命促生产。

”于是许三观去丝厂上班,许玉兰每天早晨又去了炸油条了,许玉兰的头发也越来越长,终于能够遮住耳朵了。

又过去了一些日子,毛主席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他举起右手向西一挥,对千百万的学生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这一天,毛主席坐在书房的沙发上说:身边只留一个。

于是三乐留在了父母身边,三乐十八岁时,中学毕业进了城里的机械厂。

[5](178)余华将十分复杂的时代背景简化成伟人的几句话,用“后来”“又过了一些日子”“这一天”,这类似于民间故事的“许多年过去了”使叙述显得简洁、流畅、节奏明快而喜悦。

以上单就某一语言片段解说了《许三观卖血记》音乐般的叙述节奏,下面我们将接着从宏观角度——解构形式来剖析叙事节奏于小说的妙处。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至于小说最前面的一段对话主要并不是作为情节的开端来处理,他被单独放置在即将展开的故事之上,用以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其功用接近乐曲中“引子”部分。

作为高潮的第二十八章——许三观为一乐治病,一路卖血到上海——其叙述方式与乐曲处理方式十分相似。

在展开部分中余华让许三观在一至二十六章长达217页里完成了3次卖血,其叙事节奏是舒缓且轻松的,在高潮部分,余华让许三观在一章36页长度里一虚弱的身体接二连三地在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等地卖掉了六次血,并且几乎把命丢在医院和街头。

这一章里叙述犹如急管繁弦,节奏快,密度大,故事和情感被不断地推向高潮,取得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音乐与重复叙事米南·昆德拉说“简单的艺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须。

他要求的是永远走向事件的中心。

”正是走向中心的简单——重复叙事使《许三观卖血记》在叙述方式上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明快和纯净赋予了余华叙述风格单纯而丰富。

余华曾谈到“我明白了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以后其实无比单纯,就像这首伟大的受难曲,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却只有一两首歌曲的旋律,宁静、辉煌、痛苦和欢乐地重复着这几行单纯的旋律,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结构和篇幅表达了文学中最绵延不绝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