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具痕迹的分类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第一节工具痕迹的形成与特点一、工具痕迹形成工具痕迹是指作案人利用一定的工具破坏或侵害客体时,引起承痕体的受力部位发生塑性形变或断离而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
工具痕迹形成须具备造痕体、承痕体和作用力三个要素。
(一)作用力工具痕迹是两个物体发生作用后形成的。
这种作用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上称之为机械作用,用力的大小来表示作用的强度,用力的方向来表示作用的方向。
产生这一机械作用的直接原因是物体发生了运动。
物体的运动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能量即动能,没有动能,物体是不会运动的只会是静止状态,两个静止的物体之间是不会产生机械作用的。
因此要形成工具痕迹,必然要求作案人使得某一物体具有了一定的动能,发生了机械运动。
而动能却可能是其他能量转化过来的,这些能量包括热能、势能、化学能及引力、磁力、机械力产生的能量等。
机械力是形成工具痕迹的主要因素。
所以,工具痕迹不应该包括热能引起的炸断痕迹;电能引起的燃烧痕迹;或者化学腐蚀引起的以及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断裂痕迹。
(二)造痕体和承痕体在工具痕迹学中,称施力的一方为造痕体;受力后而被破坏或变形的一方客体为承痕体。
两客体相接触后,由于物质材料的性能不同,作案工具也可以遭到破坏或变形。
因此作案工具不一定永远是造痕体,特别是对某一特定的检验对象,有时难以区分造痕体和承痕体。
(三)塑性变形工具痕迹的承痕体均为固体材料,它具有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这就有可能消除外力所引起的变形,使其恢复原来的状态,称客体为弹性变形,难以形成工具痕迹。
如:橡胶体、轮胎、橡胶棒等。
工具痕迹的形成都是在机械力取消后,承痕体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是材料的塑性,塑性体所产生的变形,叫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形成立体工具痕迹。
二、工具痕迹特点(一)特定性特定性是指某一工具与其它任何工具都有绝对的区别,在自然界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互相同一的工具,只有相似。
工具或器械的特定性,首先是由它们的外表结构形态的特征所决定的。
对现场工具痕迹的分析和鉴定

(四)形成工痕诸因素的关系与意义
同时存在、各有影响、相互作用
1、同时存在:是指形成工痕的三因素缺一不 可。
2、各有影响:是指三因素对痕迹的质量、特 征的反映程度各有影响。
3、相互作用: 工痕的勘查和鉴定要以三因素为引导,充分
研究,深刻认识,发挥作用。
凹凸线条。 线条痕迹包括擦划、钳剪、刺切、割削等四种。
2、凹陷状痕迹
(1)凹陷状痕迹的定义:工具与客体接触点不 改变时引起的变形。
(2)凹陷状痕迹的性质:痕迹是凹凸丘的形状 反映工具上的特征,痕迹与工具上的凹凸像相 反。两者的对应关系为:工具上的点-痕迹中的 点,工具上的线条-痕迹中的线条;且凸点对凹 点,凹线对凸线,凹凸对应。
4、刺切工具及其痕迹:各种刀具、斧具和匕首等。
和刺创。
在人体和纺织物上形成砍创
(三)车辆交通痕迹
1、车辆轮胎痕迹: 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形成有四种痕
迹:滚印、压印、拖印和侧滑印。这些 痕迹,能够反映下面几种特征: (1)磨损特征: (2)花纹特征: (3)轮胎面的机械损伤特征: (4)轮胎老化特征: (5)轮胎修补、携带物特征。
二、工具与客体的接触关系
(一)接触部位:部位不同,留痕不同。 (二)接触过程: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
段、终止阶段。 (三)接触状态:切划接触与印压接触 1、切划接触:动态接触,形成线条状痕迹。 2、印压接触:静态接触,形成凹陷状痕迹。
(四)工具痕迹的状态:
1、线条状痕迹
(1)线条状痕迹的定义:工具与客体接触 点相对划动引起的变形。
工具痕迹
第一节 工具痕迹检验的任务和作用
一、工具痕迹与工具痕迹检验检验 (一)工具痕迹的定义
工具痕迹检验_图文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二、造痕体(工具)
(二)工具的特征 1 、外部特征:式样、规格、牌号、凸凹特征; 2 、特征的来源:
①生产加工(机械加工、手工加工) ②使用过程(崩损、磨损、缺角等) ③自然腐蚀(铁锈等) 3 、特征的稳定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重 要特征相对稳定不变的性质。
按切削角度的不同可分
为:
ɑ
ɑ
(1)直刺切;
(2)斜刺切;
第五节 刺切痕迹
二、刺切痕迹的分类 根据造痕工具的不同可分为: 1、切痕:砍切工具发挥劈作用; 2、刺痕:刺切工具发挥劈作用。
第五节 刺切痕迹
三、切痕 包括砍、切、剁等动作所形成的 刀背
痕迹。 工具:刃口较长。
刃侧
1、常见工具结构
契角 刀刃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一、碰撞作用 工具与客体在一定
距离内瞬间接触而 产 生的破坏作用。
由于接触时间很短 ,冲击载荷作用明显 。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二、现场常见打击类型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二、现场常见打击类型
1、正打:凹痕面积最大,深度最浅; 2、斜打:反映工具的局部特征,有时形成
擦划线痕; 3、掠打:接近于平行方向打击,形成擦划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三、承痕体(被破坏客体) (一)类型:
1 、金属客体: 2 、木质客体: 3 、人的肌体和骨质客体: 4 、其他(玻璃、橡胶、塑料、皮革、 纺织物、土质等)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三、承痕体(被破坏客体) (二)客体机械性能与痕迹反映:
弹性与塑性、强度、刚度、硬度 韧性、脆性等
工具痕迹1

一、工具痕迹的概念(一)工痕定义广义:工具痕迹是使用工具作用于某承受物体,使承受物体的接触部位变形而形成的形象痕迹。
狭义: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持工具破坏客体所留下的痕迹。
现场常见的工具痕迹,多为作案人撬门压锁、破窗挖洞、砍伐竹木、持械行凶或持械破坏时,留下的痕迹。
(二)工具痕迹的特点1、多发性2、多变性3、立体性4、多有附着物、遗留物(三)工具痕迹的作用1、提供侦查线索,缩小侦查范围(1)分析作案手段(2)分析作案人职业特点(3)串并案件(4)揭露伪造现场(5)推断工具种类(6)认定作案工具2、通过检验鉴定,为破案提供线索,为诉讼提供证据研究工具痕迹的传统检验方法:宏观形象比对法。
工具痕迹的形成,是客体在工具的作用下,作用力超过了客体内力的最大极限,突破了客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使客体产生塑性变形或断离的结果。
(二)工具痕迹形成的三因素1、造痕客体2、承受客体3、作用力1、造型客体——工具(1)工具的种类一般工具、专用工具、特殊工具、选用工具。
工具其它分类方法:按取用工具时间、地点:预先备带工具、就地取材工具。
按工具结构、功能:拉伸压缩工具、扭转工具、剪切工具、切削工具、多功能工具等。
按工具成分:金属工具、木竹器工具、其它工具。
(3)工具表面的特征①生产工具过程中形成的特征多数是种类特征。
②使用工具过程中形成的特征③工具在存放过程中形成的特征工具在使用与存放过程中形成的特征通常为个别特征。
工具表面的特征。
具有特定性与相对稳定性。
可作为检验工具痕迹,认定作案工具的依据。
在工具痕迹检验中,越早发现嫌疑作案工具,则工具上特征变化的可能性越小,检验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2.承痕体——被破坏客体(1)被破坏客体种类。
常见的被破坏客体多是木竹质客体与金属客体(2)被破坏客体的机械性能机械性能:客体内部组织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包括硬度、强度、弹性、塑性、刚度、韧性等指标弹性:客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不超过某个强度而停止后,能恢复原有形态的性质。
两类工具痕迹

两类工具痕迹
本章学习要点:理解工具痕迹的分类方法;掌握两类痕迹的结构、性
质及其特征。 第一节 工具与客体接触关系
一、接触部位:留痕部位 二、接触过程
1.开始阶段 2.中间阶段 3.最后阶段 三、接触状态:指工具对客体的作用方式。
1.切划接触:工具与被破坏客体两者接触点相对运动的作用方式。
在客体上形成的反映形象为线条类痕迹。
2.印压接触:工具与被破坏客体两者接触点不改变的作用方式。
在客体上形成的反映形象为凹陷类痕迹。
第二节 两类痕迹及其特征 一.定义 被破坏客体与工具在切划接触状态下而产生的变形。
4.特征 (1)种类特征:压痕的轮廓、形状 (2)个别特征:凸凹坑丘的具体位置、结构、形态、大小、间距等。 (3)质量好特征:稳定、稀有、明显的凸凹坑丘。
接触状态
切划接触
印压接触
两类痕迹结构
1—痕起缘 3—痕迹壁
2—痕止缘 4—痕 底
凸凹坑丘
单一线痕结构
凸凹坑丘
两类痕迹结构
线条类痕迹结构
单一线痕结构
单一线痕的结构包含:峰、谷、腰 峰:一般反映在突起线条的顶端,其形状又有各种区别,常见尖、圆、平
等形状,称为尖峰、圆峰、平峰等。 谷:一般反映在凹下线的底部,按形状不同又分为尖谷、圆谷、平谷等。 腰:一般为连接凸、凹线二者之间的结构部位,按陡缓差异分为突腰、斜
2.性质 痕迹以凸凹线条的起伏形态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特征,且凸凹像相反。
3.结构 痕起缘:形痕初始阶段工具与被破坏客体的接触线。 痕迹面:形痕中间阶段工具在被破坏客体上的运动轨迹。 痕止缘:终止形痕时工具与被破坏客体的接触线。
工具痕迹

常见打击工具和痕迹特征
1、锤类工具及其痕迹 锤类工具多为锻工锤、钳工锤和木工锤 等,他们工作面有八角行,圆形和长方 形等。用锤类工具打击客体时,通常形 成凹陷状痕迹,其痕底部位常反映工具 的边角,锤击面的形状、角度、弧度、 直径及锤击面的凹凸点等细微特征。痕 壁则反映了锤击面周边的缺损、卷边、 磨损形态、宽度和长度等特征。
二、工具痕迹的分类
按造型客体和接触方式,可分为动态工具痕 迹和静态工具痕迹。大体属于动态工具痕迹 的有擦划、剪切、切割、割削等痕迹;大体 属于静态工具痕迹的有打击、撬压痕迹。 按工具痕迹的形态,可分为凹陷痕迹、线形 痕迹、断裂痕迹和空洞痕迹。 按照工具作用方式,可分为打击痕迹、撬压 痕迹、擦划痕迹、剪切痕迹、切割痕迹及割 削痕迹等六类痕迹。
文本 文本
静态印压痕迹及特征
静态印压痕迹是工具与承受客体的接触面作 垂直方向的移动时形成的凹陷变形。 这类凹陷状痕迹的结构可分为四个部位,及 痕起缘,痕底、痕止缘和痕壁。 印压痕迹的一般特征包括痕迹的形状、表面 纹线类型、痕迹相邻边棱之间的夹角大小, 各边棱的长度等。 印压痕迹的细节特征主要由于工具制造、使 用和维修过程形成,在印压痕迹中所反映的 有工具刃口、边棱和接触面上的弯曲、磨损 等特征等。
动态线形痕迹及特征
起点处通常较为光滑,无颗粒残渣堆积物, 较为整齐并由浅入深呈斜坡状,痕迹中被擦 起的毛刺尖端亦指向起点方向。 终点处一般有停顿和按压现象,常存有从物 体表面擦掉的颗粒残渣堆积物。 动态线形痕迹的一般特征包括:被破坏客体 面断面的形状、锋刃角的大小,断面的部位 及宽度,凹凸线条的方向、粗细、数量、密 度及痕迹宽度;断面上工具加工的花纹形状、 分布特点;痕起缘、痕止缘、痕迹面的形状 等。
工具痕迹与整体分离痕迹检验

八、整体分离痕迹的特征
(一) 断离痕迹的特征 1.片状 2.块状
(二) 脱离痕迹的特征
九、整体分离痕迹的鉴定
(一)对分离线、分离面进行接合 (二)比对分离端的内部固有结构花 纹
(三)对分离线或分离缘临界面上的 固有特征进行接合
(四)检验分离体上的附着物质
③自然中形成的特征 A.自然锈蚀 B.特殊气体腐蚀 C.保管磕碰
加工特征
使用中形成的特征
(2)特征的质量
质量好的特征特定性强、稳定性高。 ①加工中形成的特征 ②使用中形成的特征 ③自然中形成的特征
(三)被破坏客体
机械性能: 强度:在外力作用下,抵抗产生 塑性变形或断离的能力。分为抗拉、 抗剪、抗压、抗弯强度。 硬度:在外力的作用下,抵抗压 入的能力。 塑性:撤去外力后,保持变形的 能力。
4.作用方式变化也会形成不同痕 迹
5.有时会出现伴随痕迹,如夹持 撬压一拧一划,就会在客体表面同时 出现凹陷与线条两种痕迹;有时表现 为重叠和复合痕迹多
(三)立体性
1.工痕多以立体形式出现,形象直 观。
2.检验工痕就不能像以前检验手印 与足迹那样仅局限于二维空间,要对 工痕进行立体观察检验。
(四)附着物、遗留物多
人——外力的产生者(或施加者) ↓ 工具——力的传递者 ↓ 工具痕迹——力的表现者
工具痕迹形成示意图
(二)工具
1.工具的分类 (1)按取用工具的时间可以分为 事先备带的工具和就地取材的工具。 (2)按工具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 一般工具、专用工具、代用工具和特 殊工具。
2.工具上的特征
(1)特征的来源 ①加工中形成的特征 ②使用中形成的特征 A.软磨损 B.硬磨损 C.磕碰 D.崩损 E.硬性粘附物
第九章-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第九章工具痕迹检验技术一、工具痕迹的概念工具痕迹是指工具在机械力作用下使承受客体在与其相接触的部位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
工具痕迹是形象痕迹.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作用力、造型客体(工具)及承受客体三个基本要素。
二、工具痕迹的种类工具痕迹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一)按形成痕迹的工具分类1、一般工具痕迹:指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入螺丝刀、钳子、剪刀、锤子、斧子、铁锹等工具形成的痕迹。
2、专业工具痕迹:指由某一行业或某一部门专用的工具。
如电工、木工专用的工具,修花匠用的剪刀等工具形成的痕迹。
3、代用工具痕迹:指由本身不是工具,被作案人当作工具使用的物品,如砖瓦、石块、铁棍、木棒等形成的痕迹。
4、特殊工具痕迹:指由作案人为了作案而专门制造的工具,如拉码器、撬杠、涨钳子等形成的痕迹。
(二)按作用力的作用方式分类1、撬压痕迹:是指使用工具利用杠杆作用原理破坏客体,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
2、打击痕迹:是指挥动工具利用碰撞作用破坏客体,在接触部位出现的痕迹,如用锤、斧背、棍棒等打击形成的痕迹。
3、擦划痕迹:是指在压擦力作用下,工具对客体表层形成的线条状痕迹。
4、钳剪痕迹:是指利用剪切刃口的剪切作用,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如钢丝钳的钳剪痕迹等。
5、刺切痕迹:是指利用劈力作用破坏客体所形成的痕迹。
6、割削痕迹:是指利用钻、锯、挫类工具对客体进行切削破坏时,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痕迹。
(三)按痕迹的形态分类1、凹陷痕迹:是指承受客体在法向力的作用下,与工具相接触部位发生塌陷而形成的凹陷变形。
凹陷痕迹又可分为撬压凹陷痕迹和打击凹陷痕迹两大类。
2、线形痕迹:是指承受客体在切向力的作用下,与工具相接触的部位发生相对位移后,在被破坏的表面或端面上所形成的凸凹线带。
线形痕迹又可分为擦划线形痕迹和钳剪线形痕迹两大类。
第二节工具痕迹的特征一、凹陷痕迹的特征凹陷痕迹能反映造型客体本身的特点,如接触面的形状、花纹、凸凹点、缺口、裂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