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
三种选择一种解脱的方法

三种选择一种解脱的方法解脱是指从困境、痛苦或压力中摆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扰和痛苦,所以解脱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心理和身体上的方法。
以下将介绍三种选择一种解脱的方法。
首先是修行方法。
修行是一种对内心和灵魂的提升和净化。
在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中,修行有着不同的具体方法,但其根本目标都是帮助人们解脱苦难,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例如,佛教强调通过觉察和明智的行动来解脱,修行包括打坐、念佛、禅定等。
而道教追求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修行包括炼丹、炼性、以及作者的悟道等。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修行都需要借助于禅修、瑜伽和冥想等方式来培养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其次是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是一种通过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干预来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困扰的方法。
心理疗法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咨询和讨论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问题和情感,并提供解决方法。
心理疗法一般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帮助解脱的方法,通过正向思维和积极行动来调整消极情绪和改变自我认知。
而精神分析疗法则通过研究个体潜意识中的欲望和焦虑等问题来帮助解脱,通过理解和认识这些潜意识问题来改变消极和痛苦的情绪状态。
最后是身体健康调节方法。
身体健康调节方法是通过调整身体状态来帮助人们解脱困境和痛苦。
身体健康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是解脱的前提之一。
身体健康调节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休息调整等。
饮食调理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种类来保持身体健康,如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暴饮暴食等。
运动锻炼则是通过适度的运动来释放身体压力和消耗体内负面情绪,如慢跑、瑜伽等。
休息调整是通过适度的休息和放松来缓解身体疲劳和压力,如旅行、冥想等。
选择一种解脱的方法总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倾向。
然而,在选择解脱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切实关注自己的内心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犯罪后悔的心理痛苦与悔过的解脱

犯罪后悔的心理痛苦与悔过的解脱近年来,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犯罪分子在实施罪行后,常常会面临心理上的巨大痛苦。
本文将探讨犯罪后悔的心理痛苦以及悔过的解脱,以期引起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警惕与反思。
首先,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心理痛苦不容小觑。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没能全面地预料到自己将面临的后果。
然而,一旦罪行暴露,内心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他们常常在自责和悔恨中度过每一天,内心被罪恶感所困扰,情绪低落、沮丧,甚至精神上出现紊乱。
此时的犯罪分子会经历一种无法言说、无法逃避的心理痛苦,这种痛苦常常比实际的刑罚更加残酷。
然而,尽管心理上的痛苦撕裂着罪犯的内心,但是悔过的道路也为他们提供了希望和解脱。
悔过的第一步是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深刻认知和反省。
只有通过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罪恶的性质和后果,犯罪分子才能够迈出悔过的一步。
接下来,他们会寻求各种机会和途径,展现真诚的悔意,包括向受害者家属道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接受法律的惩罚等。
这些行为不仅证明了他们的悔过之心,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赎罪方式。
与此同时,在悔过的过程中,罪犯还要经历一段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们需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重新校正以往扭曲的思维方式。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决心。
然而,一旦犯罪分子坚持悔过、真心悔意,并付诸实际行动,他们将逐渐摆脱内心的痛苦,并逐渐找到从犯罪阴影中解脱的道路。
悔过的解脱并不只是对独立个体的意义重大,它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悔过者的故事能够激励其他犯罪分子的觉醒,唤起他们对于罪恶行为的警示和反思,从而减少社会上的犯罪行为。
悔过者的改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在面对犯罪行为时,我们是否应该只满足于制裁与惩罚,还是要给予犯罪分子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呢?综上所述,犯罪后悔的心理痛苦是犯罪分子内心无法回避的困扰,然而,通过真诚的悔过和行动,他们有机会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如何解脱人生的种种痛苦书

如何解脱人生的种种痛苦书
人生中,总会有许多痛苦,但如何解脱痛苦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几乎每个人都在人生中遭受过痛苦,甚至一些持续痛苦,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视角,解脱人生中的痛苦。
首先,我们可以从改变思维开始,学会放下对别人的抱怨,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并充分享受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要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放在自己的极限之外,不要把自己的负担超过自身的容量。
在生活中可以换一种态度,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多和朋友交流,有时候分享一下自己的心情,也是一种很好的减轻压力的方式。
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和压力都放在一个背包里,因为这些都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做一些心理学上建议的调节技巧,将痛苦转化为可接受的程度。
首先,可以尝试正念训练,更好地和痛苦做斗争;其次,可以进行正面的情绪调节,避免让负面情绪膨胀;第三,可以对自己的情绪有负面情绪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处理它们,也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方式来释放自己的紧张情绪,比如冥想、按摩等。
最后,可以尝试树立正面的人生观,即使生活给你带来痛苦,你也要看到它有更美好的一面,只有坚定地把生活当作一次探寻旅程来看待,才能让你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幸福。
只要你愿意去深入思考,你便会发现许多可以解脱自己的痛苦的途径,这便是一种自我开拓。
因此,我认为,要解脱自己的痛苦,需要从转变心态开始,改变
对生活的认识,学会放下对自我的抱怨,并转向寻找满足感,同时应当在生活中及时采取正确的心理调节技巧,帮助自己缓解压力,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幸福。
潜意识的心理治疗释放内心的创伤与痛苦

潜意识的心理治疗释放内心的创伤与痛苦潜意识的心理治疗:释放内心的创伤与痛苦心理创伤和痛苦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
然而,潜意识的心理治疗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内心的创伤和痛苦。
通过与潜意识的对话和引导,人们可以重新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恢复自我、平衡情绪并迈向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潜意识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其对个体心理恢复的积极影响。
一、潜意识的理解潜意识是个体内深藏的、无法直接获取的心理状态。
它包含了所有的回忆、情感、信念和心理模式,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我们通常无法意识到潜意识的存在,但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基本的原则和模式。
二、潜意识的心理治疗方法1. 催眠治疗:催眠是一种通过引导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使其能够更容易接受治疗建议和对潜意识进行沟通的方法。
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释放并调整内心的负面情绪。
2. EMDR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是一种通过眼动或其他刺激手段来刺激大脑,以促进对创伤记忆的再处理和恢复的治疗方法。
通过逐渐引发创伤记忆并引导个体重新进行评估和情感处理,EMDR可以帮助个体重新理解和释放内心的痛苦。
3. 意象重建治疗:意象重建治疗是一种通过重新构建患者内心的正向形象和经验来减轻焦虑和恐惧的方法。
通过在治疗过程中引导患者想象积极的场景,并建立与积极情绪相关的心理连接,个体可以逐渐恢复自我认同和情感平衡。
三、潜意识的心理治疗对个体的影响1. 痛苦释放:通过潜意识的心理治疗,个体有机会识别、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痛苦。
这些痛苦可能是来自创伤经历、内心冲突或心理压力的结果。
通过与潜意识的对话,个体可以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并逐渐实现对痛苦的解脱。
2. 自我恢复:潜意识的心理治疗有助于个体恢复失去的自我。
在受到创伤或痛苦影响时,个体可能失去自信、自尊和自我认同。
通过与潜意识的沟通和引导,个体可以重新建立与自我相关的积极信念和情感,并逐渐恢复健康的自我形象。
手术后如何进行心理调节减轻负面情绪

手术后如何进行心理调节减轻负面情绪手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身体和心理挑战。
手术后,身体需要时间来恢复,而心理也可能会经历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如焦虑、恐惧、抑郁、无助等。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康复的进程,还会降低生活质量。
因此,学会如何在手术后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减轻负面情绪,至关重要。
首先,要正确认识手术后的身体变化和恢复过程。
很多人在手术后会因为身体的疼痛、不适或者外观的改变而感到不安和焦虑。
这时候,需要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的具体情况、预期的恢复时间和可能出现的症状。
医生的专业解释和安慰能够帮助患者消除一部分不必要的担忧。
同时,患者自己也要对身体的恢复有一个合理的期待。
不要急于求成,要明白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接受身体暂时的不完美和功能受限,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慢慢恢复。
比如,做了骨折手术的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行动不便,但随着骨头的愈合和康复训练,最终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
其次,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关键。
尽管手术后可能面临诸多困难,但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帮助减轻负面情绪。
可以把手术看作是解决健康问题、迈向更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步骤。
想象一下康复后的自己能够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享受健康带来的快乐。
日常中,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正在康复,每天都在变好”。
这种自我鼓励能够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困难时期的负面情绪。
再者,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手术后,身边人的关心和照顾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
不要独自承受痛苦和压力,把内心的感受和担忧与家人朋友分享。
他们的陪伴、鼓励和帮助能够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心。
家人朋友在这个时候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和关爱。
倾听他们的倾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起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贴心的话语,都可能成为患者战胜负面情绪的力量源泉。
此外,适度的运动和放松训练对心理调节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处理失恋的痛苦心理学的指导

如何处理失恋的痛苦心理学的指导失恋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理痛苦,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还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指导来处理失恋的痛苦,以恢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积极的心态。
1. 接受并面对失恋的痛苦失恋是一种失去重要关系的痛苦经历,我们必须首先接受这个事实并直面痛苦。
不要逃避或忽视自己的情绪,而是允许自己经历痛苦的过程。
这是一个迈向康复的重要步骤,因为只有通过面对痛苦,我们才能开始逐渐走出心理困境。
2. 结束联系和解脱在失恋后,我们需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和空间来疏远前任并结束联系。
保持距离有助于避免进一步的痛苦和伤害。
同时,我们也要摆脱对前任的依赖和对两人关系的幻想,这对于我们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3. 倾诉和情感释放与亲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讲述自己的痛苦,能够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并不孤单,身边总有人理解和支持我们。
此外,倾诉也有助于我们释放负面情绪,使我们渐渐向前看。
4. 寻找新的兴趣爱好失恋后,我们可以专注于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投入到新的活动和事物中,可以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充实自己的生活并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参加体育运动、音乐、艺术、读书或旅行等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5. 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失恋可能会使我们对自己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努力破除这种消极的认知,并重新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通过与自己对话、认可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我们能够逐渐重建自信和自尊。
6. 时间会治愈一切失恋的痛苦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逐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尽管在开始时,时间似乎无法填补我们的内心空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发现自己渐渐变得更强大和更坚韧。
总之,失恋是一种困扰和痛苦的心理经历,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指导来处理这种痛苦。
接受和面对痛苦、结束联系和解脱、倾诉和情感释放、寻找新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以及给时间一点时间,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渡过失恋痛苦的有效方法。
解脱心理学的分享

解脱心理学的分享导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需要寻找一种方法来解脱心灵的束缚。
解脱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心理学领域,致力于帮助人们摆脱困扰和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解脱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一、什么是解脱心理学?解脱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从痛苦和困扰中解脱出来的心理学学科。
它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以及如何通过调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解脱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其中的方法和技巧来实现内心的解脱和幸福。
二、内心解脱的重要性内心解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的内心受到困扰和痛苦时,无法真正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内心的负面情绪和忧虑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使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因此,通过解脱心理学的方法,帮助自己摆脱内心的困扰,成为一个更加自由和快乐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三、解脱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1. 接纳和释放:首先要接纳自己的内心状态和情绪,不要抗拒或压抑。
然后,学会释放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或写日记等方式来实现。
释放负面情绪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宣泄,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2. 重塑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通过认识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努力改变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积极地看待问题和生活。
例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尝试寻找积极的方面和解决办法,而不是陷入消极和绝望。
3. 培养心灵的力量:心灵力量是指我们内心的稳定和坚韧性。
通过培养内心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可以通过冥想、运动、艺术创作等方式来培养心灵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稳定和平静。
4. 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内心状态和需求的敏感和理解。
通过培养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满足这些需求。
可以通过冥想、写日记、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增强自我意识。
解脱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解脱什么意思作何解释解脱一词是一个多义词,它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和解释,具体意义取决于不同的背景和语境。
在不同的领域中,解脱可以被给予不同的定义和内涵。
下面将对解脱这个词的几种常见解释进行阐述。
一、解脱的宗教意义在宗教领域,解脱通常被理解为摆脱或解除痛苦、烦恼以及人世间的种种束缚,达到超越世俗的境地。
在佛教中,解脱是修行者通过精进修持、慧觉开悟,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状态的目标。
在印度教的思想体系中,解脱是人通过接触和融入至高无上的神灵,摆脱轮回并与神灵合一的境界。
无论是佛教还是印度教,解脱代表了一种精神的解放,对于修行者而言具有极高的意义和价值。
二、解脱的心理学解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解脱可以理解为个体摆脱压力、焦虑和负担,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当一个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压力和焦虑状态后,他可能会通过放松、冥想、寻找支持或寻求帮助等方式来达到解脱。
解脱在心理学中被视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平衡和调和,帮助个人恢复内心的安定和稳定。
三、解脱的社会层面意义在社会层面上,解脱可以指对社会不公正、压迫或限制的摆脱。
这种解脱通常与社会变革和个体自由的追求紧密相关。
例如,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民主与人权的推动等,都是在争取个体和社会的解脱,摆脱压迫和不平等。
四、解脱的人生哲学意义在人生哲学层面上,解脱可以被视为个人对于困境或束缚状态的追求与超越。
这种解脱与个体对于人生意义、幸福和满足感的追求紧密相连。
解脱的哲学意义在于个体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和超越生活中的障碍和限制,实现自我超越与内心的和谐。
总结起来,解脱作为一个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无论是宗教、心理学、社会学还是人生哲学,解脱都代表着对痛苦、束缚和不平等状态的超越与摆脱,寻求内心的平静、自由与和谐。
每个人对于解脱的追求都是一种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和境地,解脱都能为个体带来不同层面的满足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认为:“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倒,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转悲苦为新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1]。
自义熙十四年(418)刘裕幽安帝立恭帝至元嘉四年(427)诗人卒这一时期,随着对刘宋政权认识的深入以及自我生命历程的终结,陶渊明的仕隐情结终于化解,他这一时段的诗文集中地反映着由金刚怒目的“悲苦”向物我冥一的“新愉”的嬗变。
一、人生悲苦的集中表露与心理痛苦消解的开始义熙十四年(418)的十二月,宋王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立司马德文为皇帝。
该年除夕,尚未从家庭火灾笼罩下的阴影里完全走出来的陶渊明由此唱出了人生当中最高亢悲戚的韵调———《岁暮和张常侍》。
诗作从岁暮著笔,将市朝的变化,风云的严武宏璞1 ,高申平2 (1.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2.穰东初中,河南邓州474165)———陶渊明后期田园诗探究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摘要: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
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
随着对刘宋政权的默然肯定,再加上诗人年岁的衰老、身体的病弱,逐渐地消褪着“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最终从心理痛苦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悲慨;刘裕;嬗变;境界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8-2011(03)-0052-(05)TheDisappearofMentalPainandSuffering ———InvestigatingTaoYuanming’sIdyllicPoemsintheLateWUHong-pu1,GAOShen-ping2(1.Collegeofarts,ShanxiInstituteofTechnologyCollege,Hanzhong723001,Shanxi;2.Middleschoolof RangDong,Dengzhou474165,Henan) Abstract :TaoYuanminghadstartedthelifestatethatdon'tcomplainsince418.Alongwiththeexecutionof LiuYu'snewpoliticalmeasureandbodilydecrepitude,Hefacedtheendofthelifepeacefully.Atlasthecame to theformationofthestatethatdidn'tcomplain. Key words: pain;LiuYu;transmutation;state.收稿日期:2011-04-05 作者简介:武宏璞(1972- ),男,河南邓州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08 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古代文化与文学。
第九卷第三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1.9.No.3 2011 年 6 月JournalofTongrenV 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Jun.2011-52厉,同岁暮的凄冷、暮年的悲伤融为一处,使全诗笼罩着浓重的悲凉感伤的气氛。
清吴菘《陶论》评得简而深刻:“此篇音节悲苦,起结尤感叹欲绝。
盖人生境遇无常,抚己慨然,正非渊明所独。
惟渊明当日之怀有难以告人者,故其触景增慨,比他人为独深也”[2]。
此诗被历代评家与《读山海经》一并列入“金刚怒目”式作品,我认为它有着显著的特点:第一,此诗集中了陶诗文中常见的五大主题,对岁月流逝感叹,对自己年迈无力的咏叹,宦游之叹,对人生的愁苦的慨叹,结尾处转换心灵阵痛的“凭化迁”。
这五个方面的主题在其他诗文中多有涉及,但都没有此处集中。
第二,此诗除了上面的五个主题相关的诗句之外,没有掺杂任何“田园秀美”的成分,没有田园喜悦的任何影子;从词语色彩来看,几乎没有暖色,冷色也冷得令人寒意阵阵。
例如陶公感叹岁月流逝,此类诗句并不少见,如“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饮酒》其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挽歌诗》其一)、“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游斜川》)、“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杂诗其七》)、“寒往暑来,日月浸疏”(《祭程氏妹文》)等,但是都远没有此诗悲悯动人:“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凄”、“悲”二字令读者骤然升腾悲怆之感,它不是轻描淡写的感叹岁月流逝,而是把这一感叹融入到了冰冷的景象之中;明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传统上这是一个值得寄以厚望和祝福的日子,但诗人却是“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看来,这新年对诗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感受,唯一的感受是无话可说。
可以说,诗人在这五个方面的悲戚成分远远超越了其他任何诗作中的同类感受。
于此作中,诗人的悲愤达到了其人生中的巅峰,恰于此时此诗,诗人终于认识到个人能力、命运际遇、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客观性,再次思及以前未能达成的“先师遗训”和如今这憔悴的境遇,只能望洋兴叹。
有了这种认识,诗人开始了趋于“物我冥一”境界的嬗变。
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中的悲愤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420)中有所遗存,但是已经大为消解。
汉乐府“楚调曲”有《怨诗行》,此仿其体,故称“怨诗楚调”,古辞和魏晋以来歌辞都用来表现人世各种伤慨哀怨,诗人取“怨诗”“楚调”以名篇,便显示了诗人的用意。
但是有一点能够证明这是陶渊明有意为之:诗中开始出现了“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的认识,这种自我批评在陶诗中少有。
这一认识是怎样在诗中表达出来的呢首先,诗人叙说了自己对“善有善报”的怀疑、人生的不幸遭遇、晚年园田生活的悲惨,最后给自己以饱含悲戚却无奈的勉强的自慰:“在己何怨天,离忧悽目前。
”咎责全在自己,哪里怪得上天!诗人由“善有善报”的不真实、自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园田生活的悲惨事实而直接进入了自我批评,这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评的:“善有善报”的质疑暗示着诗人对“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未能实现的不满;对人生不幸遭遇、园田生活悲惨的逼真的唠叨叙说,开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把自己的园田悲叹完全归咎于命运际遇的不公平,这大大消解了此作的愤怨程度,同时表明诗人终于有了自我批评的意识,这是他心里痛苦解脱的开始。
二、对刘裕认识的深入与心理痛苦解脱的完成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改元永初,是为武帝。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作于刘裕代晋之后。
随着历代学者的主观解读,《桃花源记并诗》逐渐成为旷世杰作,更成了人们心灵的寄托。
洪迈说:“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以为喻耳”[3]。
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4]。
人们断言:陶渊明想超脱现实社会,追求一个超越予尘嚣之外的淳朴社会———桃源世界,并且以此为证据凿凿地断言陶渊明对于刘宋的嫌恶———这显然是对陶渊明的错误解读。
这实际上涉及到对刘裕的历史真实看法的问题。
刘裕称帝前后,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适合历史发展的措施:第一,整顿弛紊的朝纲。
以司马氏前车之鉴,宋武帝削弱强藩,集权中央。
第二,抑制豪强,以赈百姓,发展生产。
限制兼并,禁止豪强封固山泽,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
第三,提倡节俭,身体力行。
孤寒出身的刘裕知道稼穑艰辛,平时清简寡欲,对珠玉车马、丝竹女宠十分节制。
为了警诫后人,他在宫中悬挂了少儿时使用过的农具、补武宏璞,高申平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53缀多层的破棉袄。
第四,减轻刑罚,亲自听讼。
永初三年(422 年)正月,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5],对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进行了改革。
第五,大兴学校, 重视教育。
策试诸州郡秀才永初三年(422 年)正月,下诏:“便宜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5]。
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刘宋王朝一度成为南朝疆土最大、经济比较发展、政治比较稳定的政权,也使刘裕获得了较好的历史评价。
北魏谋臣崔浩说:“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6],王夫之说:“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拔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
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
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
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7]。
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刘裕新政已经卓有成效,因此我认为:《桃花源记》恰恰印证着陶渊明对“桃花源的乌托邦”的不相信,同时表明诗人心理上已经接受刘宋政权,“先师遗训”的压力锐减,心理痛苦已经解脱。
理由如下:第一,诗文中提到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这一期间,社会事实境况确实很乱,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动乱的时期,那一时期发生大的战争就有十几次。
诗人选择“晋太元中”,一方面想到了彼时战乱的祸患,另一方面思及目前刘宋政权下相对平静的社会图景,该诗是诗人对比乱与和之后肯定了刘裕政绩之后的产物。
第二,此诗文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和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结尾。
陶渊明自幼经历一系列战乱兵变,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破坏,因此痛恨战乱,关注民生,忧国忧民。
战争造成的颠沛流离生活使陶渊明对现实感受有切肤之痛,而今面对刘裕政权各种恢复社会政治稳定与恢复经济决策的初见成效,陶渊明那积郁沉闷的愁苦心态业已减轻,遂有做一篇诗文来表达自己这一感受的念头:“唉,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个人岂能掌舵原来对刘裕代宋充满反感,如今看来,这家伙还可以,你看这社会形势不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吗想想太元年间那可怕的社会现实,真实让人后怕啊!其实,庄学所追求的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图景不一定存在,只是他们一厢情愿而已,那么,我就根据‘桃花源的故事’①作一篇文章吧!”遂有此文,更有此文的结尾。
第三,诗文暖亮和谐的色调昭示着诗人内心的从容和顺。
桃花源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那么和谐、完美和统一,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纷争困扰、没有忧伤烦恼,处处恬静和乐,人人纯朴厚道。
这是多么理想、多么和谐和梦寐以求的社会。
诗文之中语句色彩温暖,行文流畅随和,没有任何过于冷色的词汇,这么冷静的行文,这么平和地选择词汇语句,难道不能显露陶渊明内心的平静与闲适吗那么,陶渊明为什么有这么平静、闲适的心态,我认为:诗人对刘裕的一系列新政举措的效果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对刘宋政权的不屑不再那么强烈,甚至消失。
诗人看着刘宋政权逐渐是社会回归平稳和谐,社会生产也逐渐得以恢复,诗人那“壮且厉”的心终于从空中降落到了地面,偶有一闲适的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灵感忽现,提笔而成《桃花源记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