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书简》之我见
第七封信——《美育书简》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第七封信——《美育书简》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第七封信——《美育书简》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10月的最后一天,读到《美育书简》第七章《现实国家是人性分裂的祸根》,讨论国家和人性对自由、发展美育的关系,很有意思。
国家是历史发展某个阶段的产物,也将随着人类发展逐渐消亡。
而人性是从第一只颤颤巍巍站立的猴子开始就具有的,除非人类灭绝,人性才将随之消失。
可见,国家只能在人性发展中占很少一部分。
但,生活在当下的人,直至数百年后出生的人,一出生就会有国籍、有会有所属国家,死亡时,国家消亡的阶段还远远不到。
国家与空气一样,好似一直以来就存在的状态。
所以,认知,得跳出当下。
对这封信,我比较认同以下观点:现时代远没有为我们提供从道德上改善国家所需要的那种人性形式,只有达到人的内心不再分裂、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自己成为设计师,使人的现实成为理性的政治创造物;只有当人的性格的独立自主得到保证,只有使对专制的屈从让位于庄严的自由时,人才能使他的内在的多样性服从理想的统一性。
如果使自由的原则与不安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那么自由原则的馈赠无异于对整体的叛卖。
“人性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理性的政治创造物”“人的性格独立得到保证,专制屈从让位于自由,才能使人内在多样性服从理想统一性”。
好拗口的话,怎么理解?可理解为,人顺天地而生,哀乐不入于心,外界不能影响时,才是人性成分发挥之时。
这样的人,才能充分表现出他的自由,这样的无所束缚,无所限制,充分发挥天性的自由,才是通往美育之路的充要条件。
近两个星期,我正在复习《庄子》德充符和大宗师。
想到鲁哀公对哀骀它的态度。
作为一国之君,鲁哀公恭敬地请来一个外形“恶人”,授之于政,继而授之于国,对方却“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神情语言都表现出不在乎,好一个字“拽”了得。
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哀公发飙了吗?滥用职权赐死那“恶人”了吗?并没有,他只是倍感郁闷,去找仲尼寻求开导、寻求解疑释惑。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觉得很有意思呢!
书里说审美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就像我们看到一幅漂亮的画,心里会觉得很开心很舒服。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特别美,这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心情特别好。
还有音乐,好听的歌能让我们陶醉。
像我听了一首欢快的儿歌,就忍不住跟着唱起来,整个人都变得很快乐。
审美教育能让我们更懂得欣赏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我要多去发觉美,感受美,让自己变得更棒!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二)》
小朋友们,我读了席勒的那本《审美教育书简》,有好多想法想和你们分享。
这本书让我知道,美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我们去公园,看到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这就是美呀。
还有跳舞的时候,优美的动作也是一种美。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姐姐在舞台上弹钢琴,她的样子可美啦,音乐也特别好听。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弹钢琴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审美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更快乐。
以后我要多多发觉身边的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
《美育书简》之我见

《美育书简》之我见《美育书简》之我见我们也许会诧异席勒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美的概念。
借助于游戏冲动这个概念,席勒正式提出了他的美育思想。
他认为,完满人性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
在第一阶段,人受自然的盲目的支配而成为无理性的动物,在最后一个阶段,人是充分理性化、道德化的。
人不能从自然阶段一下跃至道德阶段,而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介。
审美成为了人由感性转向理性的桥梁,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此外,席勒在经历了对法国革命由起先的无限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后,他试图把审美视作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
经验生活中政治的失败使得席勒相信,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够达到自由。
笔者认为,席勒把审美教育作为实现自由的手段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他将审美的作用延伸到政治的领域并赋予其可以摆脱经验生活中物质和人为障碍的无限能力,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席勒的尝试却是一次空想,因为他只是一味地夸大了审美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人作为一个个体和类的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作用。
因此,如何在生活中使得审美具有人的实践特征而非主观臆想将成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个弱点。
但是席勒也有所意识,他指出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席勒认为还是只能将美的艺术作为人的性格高尚化的工具,进而实现政治的改善。
三、理性获得美的钥匙如何获得美或是美的感受是席勒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
关于美的实现或是美的获得途径,席勒引入了人性和理性的概念,并视作实现美的前提。
他认为美的纯粹理性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去寻求,并可以由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
这也就是说,席勒承认美是由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共同获取的,并且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
他强调:只要理性告诉我们有人性存在,我们就知道有美的存在。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是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教育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审美教育对个体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美好。
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人。
其次,作者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审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更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另外,作者还对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审美教育体系和机制,确保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
通过阅读《审美教育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努力将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审美教育,重视审美教育,共同努力,让审美教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好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思想世界,被席勒对于审美教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所折服。
席勒在书中强调了审美教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和实用所驱使,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荒芜。
而审美教育则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起我们当下的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总是匆匆忙忙,为了工作、为了生计而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欣赏一朵花的绽放,去聆听一首乐曲的悠扬。
我们的生活似乎被各种琐事和压力填满,心灵也因此变得疲惫和干涸。
而审美教育,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席勒认为,审美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超越功利的考虑,纯粹地感受和体验美。
这种自由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成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
当我们站在一幅精美的画作前,或者聆听一场动人的音乐会时,我们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所打动,仿佛暂时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纷扰,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感受,这种自由是如此珍贵,它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同时,席勒还指出,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一个充满美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社会的氛围会更加温馨。
而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就需要我们重视审美教育,培养每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席勒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物质的追求和功利的计算中,忽略了内心对于美的感知和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而《审美教育书简》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审美与教育的认知之路。
这本书以书简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审美在人类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论述,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审美教育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而是关乎我们灵魂塑造和人格完善的关键因素。
书中提到,美能够调和人的感性与理性,使我们在面对世界时不再仅仅凭借功利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当我们欣赏一幅艺术作品、聆听一首动人的乐曲或者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我们的内心会被触动,情感会得到抒发,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超越日常的琐碎和烦恼,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同时,审美教育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审美活动能够激发我们打破常规、突破束缚的勇气和灵感。
通过接触美的事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的边界,从而为创造新的价值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可能。
另外,审美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个体具备了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欣赏和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减少因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一个充满美感的社会环境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审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学校教育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则显得不足。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实用技能,而忽略了对孩子审美情趣的引导。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使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心灵变得荒芜和贫瘠。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首先,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当我合上《审美教育书简》这本书,心中像是被打翻了的调色盘,五彩斑斓,思绪也随之纷飞。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审美教育的阐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美不再是简单的外表好看,而是一种能够触动心灵、塑造人格、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力量。
书中提到的审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是一次旅行,我独自一人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青山绿水和朴实的村民。
刚到村子的那一天,我被眼前的景色震惊了。
连绵的青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深浅不一的绿色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山脚下,是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稻田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水底的石头和游鱼清晰可见。
我沿着小溪漫步,看到了一位老者正在溪边钓鱼。
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宁静和安详。
他的身旁放着一个破旧的竹篓,里面只有几条小鱼,但他似乎并不在意收获的多少,只是享受着钓鱼的过程。
我好奇地凑过去和他搭话,他微笑着回应我,声音沙哑却充满了亲和力。
我们聊了很久,他给我讲了村子里的故事,讲了他年轻时候的经历。
在他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在村子里的日子,我每天都会早起去看日出。
那时候,天空还是一片灰暗,只有远处的天边泛起一丝鱼肚白。
渐渐地,太阳从山的那头慢慢升起,先是露出一个小红点,然后一点一点地变大,直到整个太阳完全跳出了山头。
那一刻,阳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被染成了金黄色,那种美让人心醉。
村子里的人们虽然生活简单,但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妇女们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红的、粉的、紫的,五彩斑斓。
孩子们会用树枝和树叶在地上拼出各种图案,那是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男人们在劳作之余,会坐在树下弹奏自制的乐器,歌声和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子里。
《美育书简》读书笔记

读《美育书简》随感近来阅读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此书由27封信组成,是写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的,全书以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为核心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初读此书,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句子生硬晦涩,颇费思量。
读懂一个句子常常会花去我好几分钟,尽管书本不厚,却不能一口气读完。
于是,我制定了阅读计划,每周读两到三封,才断断续续读完它.可能是因为席勒本身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美学家,他的思维和文字就常常在美学和哲学之间跳跃,交融,使得他的文字也是感性与理性交织,这就需要静下心,除去懒惰和浮躁,细细地品.以下是我在阅读时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二元对立思想中的偏向性在席勒的思想系统中,有着明显二元对立倾向.比如,他将人分为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两部分,二者在绝对存在里统一,但是在现实的有限存在里分裂;人的冲动又被二分为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两类,二者分别要求实在性与形式性,又有着各自界限分明的对象——生活与形象;世界二分为个人与国家;艺术作品被二分为形式与内容;审美本身也被二分为被动的感性因素与主动的理性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席勒在基础前提上二分了国家及其组成元素-—人:他把国家分为“自然国家"与“道德国家”,将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分为“感性”、“理性"两端.这里的理性不是单纯的法则或规范,而是代表着终极完美的理想人格状态,是“依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
而在二元对立之中,席勒也有明显的偏向性。
他在第三封信里说,“所有的事物都要服从于最高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是理性在人的人格中树立起来的,一个达到成熟的民族必定会产生并确证这一意图,即要将自然的国家转变为道德的国家。
”席勒这句论断本身已经表明了他的目标国家是二分中的“道德国家",而目标人性状态也是二分的一端—-“理性的人”。
因为在感性的人阶段,人服从于自然力量,而在理性的人阶段,人才能控制自然力量。
“使人成其为人的正是人不停留在单纯自然界所造成的样子,而有能力通过理性完成他预期的步骤,把强制的作品转变为他自由选择的作品,把自然的必然性提高到道德的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书简》之我见
[摘要] 席勒的《美育书简》通过论述“美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美”以及“怎样实现美”这几个方面提出美育思想,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席勒之所以肯定美育,是因为美育可以实现自由和建立和谐,而理性则是获得美的工具。
尽管《美育书简》存在术语使用不规范、脱离现实导致过于理想化等不足,但其意义非凡。
[关键词] 席勒;美育;自由;理性
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将之提升到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致的高度并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因此人们把《美育书简》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一、美的概念的提出
“美”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经验方面。
然而什么是“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在席勒的著作中,游戏冲动是一个基础性质的概念,是理解“美”的关键。
席勒认为,我们的人性因为受到“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推动而分裂,并且这两种冲动难以平衡,人总是受其中一种冲动的控制而变得松弛或紧张。
他指出,在人性分裂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取得上述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需要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并以此作为桥
梁。
因此游戏冲动实际上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
二、美的功能
我们也许会诧异席勒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美”的概念。
借助于“游戏冲动”这个概念,席勒正式提出了他的美育思想。
他认为,完满人性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
在第一阶段,人受自然的盲目的支配而成为无理性的动物,在最后一个阶段,人是充分理性化、道德化的。
人不能从自然阶段一下跃至道德阶段,而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介。
审美成为了人由感性转向理性的桥梁,“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此外,席勒在经历了对法国革命由起先的无限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后,他试图把审美视作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
经验生活中政治的失败使得席勒相信,“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够达到自由。
”笔者认为,席勒把审美教育作为实现自由的手段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他将审美的作用延伸到政治的领域并赋予其可以摆脱经验生活中物质和人为障碍的无限能力,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席勒的尝试却是一次空想,因为他只是一味地夸大了审美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人作为一个个体和类的属性在实
际生活中的实践作用。
因此,如何在生活中使得审美具有人的实践特征而非主观臆想将成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个弱点。
但是席勒也有所意识,他指出“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
高尚化呢?”席勒认为还是只能将美的艺术作为人的性格高尚化的工具,进而实现政治的改善。
三、理性——获得“美”的钥匙
如何获得“美”或是“美”的感受是席勒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
关于美的实现或是美的获得途径,席勒引入了“人性”和“理性”的概念,并视作实现“美”的前提。
他认为美的纯粹理性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去寻求,并可以由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
这也就是说,席勒承认美是由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共同获取的,并且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
他强调:“只要理性告诉我们有人性存在,我们就知道有美的存在。
”但是席勒又说:“经验可以回答我们,美是否存在。
”并且他强调:“要把美的观念和感觉能力的联系分开却是徒劳的。
因此我们把前者只看成是后者的结果是不够的,必须把两者看作是互为因果。
”这就说明作为经验的首要因素——感觉和审美是互相作用的,我们通过感觉和理性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美作为一种感官感受作用于我们,这种感受可能是一段悦耳的音乐或是一幅美的画,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的美的享受。
因此,美对于我们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思索的一种对象。
当美和我们内心情感融合时,美的感受就内化成我们审美主体自身一种状态。
在席勒看来,美是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的,而理性却能够帮助我们在经验中实现“美”,而“美”既是我们的作为也是我们的状态。
四、优劣之说
笔者认为,席勒的《美育书简》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美是什
么”、“为什么要有美的存在”以及“怎么样实现美”。
当中的论述的最大成功在于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由此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封信中提到:“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审美教育问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可以说,从席勒开始,美育才真正逐渐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
”虽然他把审美作为实现政治自由和社会改造的手段是不切实际和难以实现的,但是他为人的自由和幸福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席勒的美育思想的另一贡献在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他在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原则的基础上继而发展成为“美是人性的自由”这一命题,并且给黑格尔和马克思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2]檀传宝.关于席勒的两个命题的阐释——兼论审美活动的善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35—40.
[3]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62—65.
[4]王向峰.席勒的美育乌托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
[5]陈育德.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席勒的《美育书简》[j].江淮论坛,1998(1).
作者简介:彭文福,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