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史学主要思潮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四个阶段在讨论西方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时,我们也很有必要将西方的史学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以利于分析和讨论的进行。
在这里,我主要根据陈启能研究员的观点,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第二阶段为西方中世纪史学。
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
第四阶段包括整个20世纪,可以说是现当代史学。
1这个阶段又可以二战结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
古典史学第一阶段是古典史学,它起源于神话与史诗,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包括了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开创时期。
西方古典史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1、求真探索精神。
2 、人文主义观念。
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中世纪史学西方史学的第二阶段是中世纪史学。
欧洲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史学和神学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
圣·奥古斯丁(354-439)和托马斯·阿奎那(1255-1274)的宗教信条和神学体系被奉为官方哲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在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著名的大历史学家,但与古典史学思想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必须加以关注,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中世纪史学的几个特点:1、完全摒弃了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 、由于基督教是一个普世性的宗教,重视统一性和传教的神圣性,因而在世界史的体系上,其任务便是阐明上帝之命在人类各地区、各民族的实现过程,而不再限于某一地区。
这无疑是受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影响。
3、强调神意,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人对上帝旨意的服从,压抑了人性。
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丧失殆尽。
4、在史观上,基督教史学打破了古典史学的“循环论”和“灾变论”,提出了“千年王国”的说法,是一个单线不断发展的历程。
人文主义史学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
在这一时期,首先登场的是人文主义史学。
它是近代史学的开端,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紧密相关。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除了埃里克森以外,心理史学中还有一些非常 经典的作品,如:彼得·洛温伯格所写的《纳粹青 年追随者的心理渊源》,深入分析了二战中纳粹 追随者的心态由来。科胡特所写的《德国的影 像——对德皇威廉二世的研究》,则是从威廉二 世缺乏安全感的病态心理出发,对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起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4 )其他 除了上述的这些领域以外,新史学的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地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 —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一、新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领域
新史学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历史学界的一个新的 发展潮流,新的发展趋势。它对国内外的历史学研究都 产生了重要影响。
1.新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兰 克开创现代史学的传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于 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新史学。
然而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人们重新认识到政治的重要 性,政治毕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新政治史又重 新回到了学术界的主流。目前,西方政治史研究的重点领域有: 政党政治、议会选举、传记和以权力为纽带的各种政治行为的研 究。在新政治史中大量地使用了数据统计、图标公式等一系列计 量史学的方法。总之,新政治史是以政治学的理论模式和计量分 析的方法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下层群体的政治行为。但是,必须 要指出新政治史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政治史学。
社会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

社会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课前提示】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深刻地影响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国际关系。
这些思潮映照到中國国内,在“四个多样化”的背景下,表现得更加纷繁复杂。
在我们面向“两个一百年”,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科学分析和理性认识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刊推出《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引导当前社会思潮》系列讲座,敬请关注。
本期推出系统讲座之一《社会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理论和道路而不懈探索,他们引介和创立的理论学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思想趋势和潮流。
这一社会思潮的流变历经一百多年,至今未有停顿,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思想历程和实践求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社会思潮,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行动。
鸦片战争前后,有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实学思潮,他们主张反对外国侵略,要求“师夷长技”、改革自强,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经世实学思潮逐渐演化为洋务思潮,奕、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代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提出一系列学习西方制器、练兵等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思潮的破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继而提出“富国养民”、“工商立国”、建立立宪政治等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巨大。
几乎与此同时,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了推翻满清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主张,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富、国强、民主、自由等理想仍是空中楼阁,引起社会的普遍失望,由此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救国强国真理。
在这一过程中,先后产生无政府主义、复古主义、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早期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形成思想杂陈、相互争鸣的局面,最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进而开始了其成为中国主流社会思潮的历史进程。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写作中坚持历史现实主义,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果。
他们在进步、发展、历时变化的观念指导下,在社会系统和整体结构中理解研究对象来描述历史,他们认为进步、发展、变化等事实上是被描述的客观历史的本质属性。
由于缺乏对历史概念和认识的系统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最终将自己定位为历史发现者而非建设者,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研究起到了望远镜、显微镜或测深锤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历史实践仍然具有历史的现实意义。
德国思想家梅尼切曾在《德国大屠杀》中认为,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政治生活中盛行两种思潮:一种是社会主义;第二,民族主义。
当社会主义预言的革命没有到来的时候,民族主义一马当先,在一些强国成长为帝国主义。
[1]极度膨胀的民族主义带着极度的自信和狂妄,将欧洲领入了大战之中。
当斯宾格勒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支撑理论之一,其发展无疑也与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各种政治思潮的激烈交锋和西方社会生活的动荡,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复杂。
马克思主义从不回避政治立场,但正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组成部分的重新阐释,它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有政治热情,但19世纪以来的历史表面上还是表现出追求客观历史的样子。
为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何调和政治与学术看似矛盾的要求,使其既能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说,他们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其政治立场和学术态度的最好表达。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它代表了作为研究对象的过去,尤其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过去;另一方面代表了研究这个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俗称的历史。
周立红 新文化史研究综述

新文化史研究综述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史学新思潮,目前已经发展成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之一,正如新文化史的主将、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
”按照彼得·伯克的说法,新文化史分作七类:1、物质文化史,亦即饮食、服装、居所、家具及其它消费品的历史;2、身体史,它与性态史、性别史相联系;3、表象史,即对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象及感知的历史,也就是法国人所称的“表象社会史”。
它正逐渐取代“集体心态史”;4、记忆社会史或“社会记忆史”;5、政治文化史;6、语言社会史;7、旅行史。
新文化史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国际学界的一场集体运动,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参与其中,如美国的克利夫特•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英国的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法国的乔治•杜比(Georges Duby)、意大利的卡洛•金兹伯格(Carlo Ginzberg)、俄国的阿伦•古列维奇(Aron Gurevich)。
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它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借助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用文化的观念解释历史。
1989年美国新文化史家林•亨特在《新文化史》一书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中首次将这种史学研究新类型称为“新文化史”,以区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和约翰•哈伊津哈(Johan Huizinga)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史。
我们通过与古典文化史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文化史的三个特色:首先,古典文化史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假定认为文化是具有一致性的,在他们那里,文化只是一个单数名词。
在许多传统文化史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词“时代精神”。
他们将文化看成是具有时代性的,特定时空下的文化是统一的,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欧洲文化史12(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

英国的阿诺德· 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 宾格勒的观点。他的代表作是12卷的《历 史研究》。他把人类历史分为21种文明。 汤因比认为这些“文明”都要经过5个阶段, 即“发生”、“成长”、“破坏”、“崩溃” 和“死 亡”。他指出,“文明”的起源、生长、衰 落、解体有其原因和机制,文明的灭亡可 以用某种明智的、及时的措施来防范。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资产阶级对未来 的期望。
让· 保尔·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哲学家 家、作家、无神论者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专门研究和阐明人的存在的哲学。萨特宣扬 人生的荒诞的:人生下来就遇到烦恼、忧虑、恐 怖、充满着痛苦,斗争、拼搏是徒劳的。人的力量 是微弱、渺小和整个社会的大机器相比显得太脆弱 了。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说:“人 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 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萨 特的名言是“人命注定是自由的”。这为极端个人主 义和无政府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萨特还宣扬人的 超越自我。他认为人在做着自由的选择,而每一次 选择就是一次超越。这样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可 能进行着选择,来完成不断的超越。
属于后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有唯意志 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 义、分析哲学、法兰克富学派和实用主义哲学 等。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 学的代表是伏尔泰和柏格森;现象学的代表是德 国的胡塞尔;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 德;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和 萨特;分析哲学的代表是罗素和维持根斯坦;法 兰克福学派的代表只霍克海默;实用主义哲学的 代表是杜维。在这些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萨特。
2.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
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以新的自然科学和新 的哲学观念为基础,对19世纪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实 证主义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意大利的克罗齐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复 制和再现过去,而是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的 多种理论问题。 英国的科林伍德则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 口号,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的集合,而 是无始无终的过程,研究历史是要透过事件的表象 去辨析出其中的思想来。 批判、分析的历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 于人们思想的澄清和认识的深化。历史哲学从思辨 到分析的转变,使史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了一种更为 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它也使历史似乎成了艺术和 哲学一类的东西,使它丧失了科学的地位。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人们借助便利的通讯设施、快捷的交通运输,建立起了统一 的市场。
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大型零售业的出现。
今天,社会消费成为了西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 动力。
20世纪的西方社会建起四通八达的立体 交通网络,将整个地区联系在一起。
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取得如此成绩,首先得益于教育 的普及和提高。 其次得益于它合理、高效的科研体制、科研机构以 及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
20世纪西方 社会与文化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一、西方社会的变革:从大冲突到大融合 二、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在批判中探索
20世纪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社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世纪,一个科 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一个快节奏、多 变化的世纪,一个思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也是一个危机 四伏的世纪。 一方面西方的传统价值体系受到了以“现代主义”为代表思潮的 前所未有冲击,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态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一个充满迷惘的“怀疑的时代”出现; 另一方面,西方显然处在一个政治风云激荡、社会思潮迭起的剧 烈变革时期,崇尚真理与迷信自我并行不悖,竞争意识与悲观情 绪相伴而生。 对于西方而言,两次世界大战的大冲突导致走向前所未有的大融 合,在努力实行欧洲一体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全球化成为了20世纪 末西方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独裁者希特勒执政后,实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专政。希特勒 对内也采取了行动: 在意识形态方面,清除异己,迫害持不同政见者,使成 千上万的知识分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流亡国外。 另一方面,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在种族论的影响下 ,试图建立一个被认为“血统高贵”的雅利安人社会,为 此开始执行反犹太人计划,对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进行大 肆迫害、驱逐、抓捕、关押、杀害。 纳粹对犹太人无法消解的仇恨可以通过他们持有的将历史看成是一 种种族斗争的扭曲的世界观进行解释。 一些其他因素对纳粹仇视犹太人的思想,以及纳粹对犹太民族的偏 见观的形成也有所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千百年来基督教的反犹主义传统和19世纪后半叶以及 20世纪初出现的政治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运动。
第七章 二十世纪的西方史学

第七章二十世纪的西方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在上个世纪兴起的文化史研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历史观点从思辨的向批判的与分析的历史哲学转变,史学研究的领域发生了重点的转移,以历史主义为特征的朗克的政治史传统受到了有力的冲击。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之间政治交往的不断加深,使历史学进入了反思阶段,而欧洲中心论被人们抛弃,历史学家们试图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建立起全球的历史观,撰写以世界为整体的世界史著作。
第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影响下,西方史学从狭隘的政治军事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结构”与“总体”,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业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心态史学、历史人类学、结构史学、想象史学、比较史学等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并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其代表是法国的年鉴学派。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前苏联、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东欧和南欧国家,以及亚洲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历史学的重点从记述个别“显要人物”的活动转向研究普通人与“社会底层的力量”,即农民运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的形成方面;同时,在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也有显著的加强,从而为西方史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文化史研究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文化史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许多历史学家投身于这一新的历史流派中,推动了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其中最有影响的文化史学家有赫伊津哈、斯宾格勒和汤因比。
(一)约翰·赫伊津哈约翰·赫伊津哈(1872—1945年)是荷兰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文化史家。
1905年任哥罗丁根大学历史学教授,1915年任莱顿大学历史学教授,1942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后关闭了莱顿大学,并把他关进监狱,1945年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西方史学主要思潮
一、法国年鉴学派
1、定义
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史学界兴起的一种主张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史学思潮。
由于法国史家布洛赫与费弗尔创办了跨学科的史学杂志《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而此杂志随后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所以称这一学派为年鉴学派。
2、核心观点
(1)历史客体建构论:人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主体,也是历史研究的对象,由于人的意识的复杂性,历史客体的产生离不开历史学家的分析与解释。
(传统史家认为历史客体埋藏在史料之中,是一种可以脱离人的客观存在。
)(2)问题史学:问题是建构历史客体的有效方法。
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就能建构什么样的历史客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
(3)时限的辩证法与总体历史:时间的两极分别是瞬时性与长时段。
在历史研究中,瞬时性指向事件以及以重大事件为重心的政治史,长时段指向趋势、周期以及呈现他们的文明史、社会史等。
历史研究既要注重长时段也不能否认瞬时性;而总体历史则指历史研究应侧重社会整体而非细微的个别事件。
3、年鉴派史家
年鉴派史家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创立者是布洛赫和费弗尔;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布罗代尔;第三代领袖是勒高夫和勒华拉杜里。
4、突出成就
(1)对集体心态的研究
代表:布洛赫《国王的奇迹》
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
勒高夫《圣路易》
(2)借助地理环境的主题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次阐述人类社会的变迁、节奏与处境。
代表:费弗尔《莱茵河》
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3)开风气之先
代表:历史比较研究——布洛赫《封建社会》
描述15-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布罗代尔《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家庭史、儿童史、书籍史、想象史等成果
二、历史人类学
1、定义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三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史学思潮(学科)。
2、研究特点
3、追求
将各个学科的理论、方法与历史学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从而弥补其各自的不足。
(核心:倡导传统史学与社会学其他学科的融合。
)
4、代表作
伏维尔《1300年迄今的死亡与西方》
汤普森《共有的习惯》
勒高夫《圣路易》
三、全球史
1、定义
从全球的角度出发研究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作用,从而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史学研究思潮(学科)。
2、研究特点(区别于地方史、之前的世界史)
3、研究方法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与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建立密切联系,还深入到生态、气候、地理、生物等领域进行研究。
4、代表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麦克尼尔《世界史》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世界历史概念并逐渐形成自称
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
他认为,历史有民族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两个层次,生产力的发展使各个民族之间开始有了交往,后来变成了经常性的交往,从而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历史。
他强调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四、环境史
1、定义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以人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思潮(学科)。
2、产生
环境史诞生的标志是美国学者纳什的《荒野和美国思想》的出版,他在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环境史这一术语,其诞生可以看作美国环境保护运动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3、特点
将自然纳入历史之中,注重自然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影响与作用,以便人类认清自己在自然系统中的身份。
4、研究内容
(1)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
通过重构过去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动植物的内容以及生态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以便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上的自然界的情况,看清人类史与自然史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探讨社会经济领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家需要重视人类的生产模式、社会意识和人们的价值观对自然产生的影响。
(3)探讨某一国家的环境整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如资源保护运动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的历史等等。
(4)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自然和人为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即便在相同历史条件系,人们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统一,而这部分历史长期被忽略了。
5、研究方法
以历史学方法为落脚点、综合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
近年来又
明显表现出和比较方法、综合分析与案例研究向结合的特点。
6、代表作
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克莱夫庞廷《绿色的世界历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五、历史哲学
1、定义
历史哲学可以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
前者出现较早是对过去人类各种活动全体的概括和描述,后者则在19世纪末才出现是对历史思维过程(如何叙述与说明历史)的分析。
2、研究问题
思辨的历史哲学:
发现整个历史过程的意义与目的
批判的历史哲学:
1.有关历史思维的基本问题(历史学是什么?)
2.历史中的真理性与事实(历史是否具有真实性?)
3.历史的客观性(历史本身是否是客观的?)
4.历史解释的性质(历史的解释在研究中起到什么作用?)
3、发展历程
(1)20世纪以前
思辨的历史哲学占主导。
人们认为历史好像是有一连串散漫的或偶然联系在一起的时间组成,人们在其中看不到任何计划和模式,而思辨的历史哲学就是试图赋予历史一条可以得到理解的线索。
(2)20世纪以后
思辨的历史哲学: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他认为每一种文化在结构上都表现为出生、成长、成熟、老化、死亡等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不可颠倒与跨越。
而西方文化在经历过成熟期后等待它的是衰落和死亡的宿命。
2、汤因比《历史研究》
每个文明都有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动力来自文明面对环境挑战而进行的应战。
西方周围的文明都到了垂死的边缘,它本身仍在独自挣扎,如果西方文明有办法重新点燃体内的创造性火种,它就可以重新振兴,实现人类努力的目标。
批判的历史哲学:
1、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
他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认识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历史完全是一部自由展开的故事。
2、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他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任何历史过程都是行动的过程,而行动背后有思想的推动。
而对历史进程的描述也是历史学家对那种思想在自己思想中警醒重构的产物,历史知识是对浓缩在现在思想中的那种以往思想的重演。
(3)二战至60年代
人们热衷于历史解释与因果关系等问题的探讨。
(4)60年代以后
主张人们在理解一个历史文本是,必须考虑文本的语境不同造成的理解差异,表达文本的语言中包含的意识形态因素以及语言的历史性等问题。
(5)70、80年代至今
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思潮:一种认为历史叙事诗一种主观的建构;另一种力求将叙事结构与某种实在结构或时间结构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找到可靠的基石。
六、后现代主义史学
1、定义
后现代主义指一种主张多元、多变、多维、多样和怀疑的思潮,以向知识的客观性和语言的稳定性等传统观念提出挑战为主要目的。
而后现代主义史学则指将将这种思想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思潮。
2、核心观点(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反思)
(1)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的叙述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唯有叙述形式的真实与内容的真实融合才构成历史的真实。
(现代主义:历史的真实即历史内容事实)
(2)检验历史研究是否真实的标准:
历史研究者是使过去与现实连接的根本要素,历史学家的主观性与历史真实互相融合在历史叙述中,因此不存在再历史叙述之外的客观历史,也不存在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内容。
(现代主义:历史叙述是否与客观存在的过去相吻合,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内容)
(3)主观认识的作用:
主观认识在历史知识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应注重对历史差异的认知,反对以单一的叙事模式来描述世界历史。
3、思想代表
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4、对史学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否定历史学的科学性、否定历史矛盾运动的连续性和客观性,宣
扬历史学无主义,进而否定人类历史的客观性与客观规律。
5、批评意见
否定传统,否定理性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将主题意识推至极端
反对真理,摒弃真理
主观武断,否认客观存在
总结:
不难看出,这些史学思潮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1、倡导新史学,对兰克学派的革新
例如:环境史、全球史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史学否认存在历史叙述之外的客观历史。
2、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的扩大
例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史的重要指导意义。
3、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视
例如:年鉴学派、历史人类学、全球史等都重视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
4、关注现实和历史研究问题意识的加强
例如:历史哲学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提出、年鉴学派提出问题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