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合集下载

古风其十九诗歌鉴赏

古风其十九诗歌鉴赏

古风其十九诗歌鉴赏在这悠扬的古风诗篇中,第十九首诗歌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

此诗饱含深意,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百态的感慨与思考。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歌的世界,领略其中的韵味与魅力。

首先,让我们关注诗题中的“古风”,这是李白对自身诗歌风格的定位,体现了他对古典诗歌传统的尊重。

诗篇开头便是一句“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开篇,描绘出秦始皇的威武雄姿,令人感受到一股豪情壮志。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秦始皇的暴政所带来的后果:“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既是对秦始皇的赞扬,也是对统治者残暴行为的讽刺。

在诗人的笔下,秦始皇的形象被赋予了人性,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两句,诗人对秦始皇的明智决断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赞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对秦始皇的残暴行为视而不见。

在诗篇结尾处,诗人借“一夫夜嚎啸,势气填河山”来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

例如,“挥剑决浮云”一句,诗人将秦始皇比作决断如云的剑客,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威武气势。

再如,“一夫夜嚎啸”一句,诗人将现实中的悲剧事件比喻为夜晚嚎啸的恶鬼,生动地表现了百姓的苦难和对社会的愤慨。

这些意象和比喻为诗歌增添了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丰富多样,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诗人笔下,秦始皇的形象被赋予了人性,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人才济济、社会繁荣的赞扬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这种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鉴赏。

总之,《古风其十九诗歌鉴赏》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通过鉴赏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风格,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与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韵律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韵律的运用和声韵的美感。

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诗歌在音韵上呈现了独特的美感。

古人讲究“声律之美”,通过对字、音的精细处理,使诗歌既有韵律感,又能产生美妙的音乐效果。

意象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意象隐喻,诗歌能够将世界万物和作者内心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意境。

这些意象通常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富有想象力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感表达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内容。

古人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精炼的词句和细致的表达,将自己的情
感和心境真实地展现出来。

这种情感表达常常是含蓄而深沉的,给
人以共鸣和思考。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等艺术
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也要学会鉴赏作品,那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唐诗宋词赏析——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艺术

唐诗宋词赏析——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艺术

唐诗宋词赏析——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悲伤、勇气、智慧等许多情感的和谐融汇。

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远的文化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智慧丰富、艺术充满的屋檐深邃的内涵。

其中,唐诗宋词就是中国古诗歌文学的一大奇葩,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其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情节曲折、对比鲜明,人物刻画性强,其影响力深远。

此外,它不断演变出的五言、七言,以及多言精品都赞誉有加,其丰满的作品形成了不可多得的诗经传统。

有了唐诗,中国古典诗歌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给了诗人们以无限的创作灵感,也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深入地繁殖和发展。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表达出中国古代人一般的情绪,抒发出人们的心声与血脉。

宋词在抑扬和对仗方面表现得特别出色,以及它绘画般的逼真描写,内容丰富、情节多样,与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它谱写出来的优美诗篇,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

唐诗宋词无论在语言上、情感方面还是写作技巧上,都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赞美和效仿。

诗歌的鉴赏艺术对青少年的思想习惯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让他们正确认识文化,教他们如何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而且
可以让自己接触和领略中国文化的精华,更加加深对中国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的理解,增强个人的素养和文化修养。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篇以动写静、写乐景写豪情《沁园春?长沙》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 ( 未在词中点明) 是暗含的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寄托和象征《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绘画美的语言色彩;写实和象征交织;舍其形而传其神《老马》;象征的新颖《祖国啊,我亲爱的的祖国》;深刻的哲理《山民》;反讽和渲染作用《山民》;回忆和对比《卫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迭韵,反复呤唱《无衣》;移情《离骚》;铺陈排比的手法、起兴和尾声《孔雀东南飞》;今昔对比的描写《越中览古》;用写景寄予感慨《石头城》;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登高》;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融情入景的写法《雨霖铃?寒蝉凄切》;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烘托和映衬《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诗歌的情致理趣《鹊桥仙》;清新的,细腻的风格《一剪梅?红酥手》;词中用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扬州慢?淮左名都》。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 ( 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古典诗歌鉴赏·《诗经》三首

古典诗歌鉴赏·《诗经》三首

第一章 第二章
同袍 同泽
同仇 偕作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第三章 同裳 偕行
共赴国难
2的、思《想无重 情情衣章 感感》叠 递的诗句 增表最, ,一达爱鲜反 诗曲其明国复意了威的咏递主什武语唱进义么雄言军样特壮的歌色的作是用什?么?它对诗歌
怀同仇敌忾之正气 3、从《无衣》中有我众们志可成以城看之到军春威秋战国时期秦国军 队什么样的精神具面共貌赴?国难之决心
汗青:言书稿史册
鹤归:意旧地重游
结草:喻死后报恩
结缨:喻慷慨赴死
金兰:言结拜至交
锦书:指往来情书
黍离:发国破家亡之悲 罗雀:喻门庭之冷落
梦笔:言才思大进
桑海:喻世事变迁
桑榆:喻人到晚年
折桂:喻中举高升
杜鹃(子规):喻啼血悲歌之痛
精选课件
二、缘境明意
触境 交代特定 的空间与
时间
拓境 借景物人等 意象构筑画 面形成艺术
第一章 如约而待
2的、手《第第法静二三有女章 章什》么在样相 离表的见别现表手赠定达法物情效静上果的女?突出完生特整动点的的是故人什事物么情形?象节这样
姝 俟活城泼隅抒俏情皮主,纯人情公搔含首蓄踟蹰
静女 贻
娈 归
彤管憨“厚我钟”情 悦怿女美 美人之贻

洵美且异
3、《静女》生在动你形面象前的展细示节了描两写个什么样的青年人 的形象? 托物言情的心理描写
显爱国主义之情怀
精选课件
感 受 欣 赏
《邶风·静女》 朗诵欣赏
精选课件
思考 领悟
1、《静女》与《氓》在题材、体裁、 结构上有何异同? 2、《静女》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 点是什么?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 表达效果? 3、《静女》表现了春秋时期对男女 爱情的什么样的追求?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

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

文艺本身的特性要求,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

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

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也对诗歌鉴赏的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

如严羽的“别材”、“别趣”说,尊重诗歌本身的特点,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接触到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一些核心问题,就颇有可取之处。

但是也有一些诗歌评论,完全不顾诗歌的特点,脱离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形象给人的感受,根本违背了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的规律。

下边我将举出两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方法,并加以简单的剖析。

附会政治,是古代正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合政治,干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

用这种方法读诗,无不是皮词隐语,微言大义;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深文周纳。

汉儒对《诗经》的解说,便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

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是为圣道王功而作的,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的工具。

他们戴着这副有色眼镜看《诗经》,其中许多作品都被曲解了,就连一些民间的情歌也成了政治教化的宣传品。

例如,《关服》明明是一首情歌,他们却硬要说成是政治诗。

申培《鲁诗故》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

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

”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康后的。

后苍《齐诗传》说:“康王曼起,毕公唱然深思古道,感被关服德不双侣,愿得周公纪以宪窃。

”薛汉《韩诗章句》说:“诗人言关服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

……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雄、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

”②则又认为是讽刺康王的。

《毛诗序》曰:“后纪之德也。

”则说是赞美后纪的。

解释虽不相同,其牵强附会荒谬不通却是完全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

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

文艺本身的特性要求,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

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

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也对诗歌鉴赏的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

如严羽的“别材”、“别趣”说,尊重诗歌本身的特点,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接触到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一些核心问题,就颇有可取之处。

但是也有一些诗歌评论,完全不顾诗歌的特点,脱离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形象给人的感受,根本违背了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的规律。

下边我将举出两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方法,并加以简单的剖析。

附会政治,是古代正统的解释诗歌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原则、概念出发,比附历史,牵合政治,干方百计地到诗中寻找寄托、象征或影射。

用这种方法读诗,无不是皮词隐语,微言大义;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深文周纳。

汉儒对《诗经》的解说,便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

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是为圣道王功而作的,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的工具。

他们戴着这副有色眼镜看《诗经》,其中许多作品都被曲解了,就连一些民间的情歌也成了政治教化的宣传品。

例如,《关服》明明是一首情歌,他们却硬要说成是政治诗。

申培《鲁诗故》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

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

”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康后的。

后苍《齐诗传》说:“康王曼起,毕公唱然深思古道,感被关服德不双侣,愿得周公纪以宪窃。

”薛汉《韩诗章句》说:“诗人言关服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

……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雄、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

”②则又认为是讽刺康王的。

《毛诗序》曰:“后纪之德也。

”则说是赞美后纪的。

解释虽不相同,其牵强附会荒谬不通却是完全一样的。

随着经学地位的提高,汉儒的诗论也取得了正统诗学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人陈沉的《诗比兴笺》,就是用汉儒解释《诗经》的方法,来笺释两汉至唐代诗歌的。

陈沉讲诗注意联系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思想,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但是由于他先抱定了“比兴寄托”的观念,常常离开诗歌形象给人的感受,主观地猜测诗中的寓意,所以也有不少穿凿附会、迂腐可笑的地方。

汉乐府挠歌十八曲中的《上邪》和《有所思》本是两首著名的情歌,他却硬要拉扯到政治上去。

关于《上邪》,他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钦!”关于《有所思》,他说:“此疑藩国之臣,不遇而去,自抒忧愤之词也。

隐语假托,有难言之隐焉。

”这两首诗显然都被他曲解了。

清朝常州词派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论词,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对词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但是他编的《词选》以汉儒说诗的方法说词,有些评语也不免牵强附会室碍难通。

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显然是写一个深居简出的孤独少妇的迟暮之感,张惠言却评曰:“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窃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

殆为韩(苟)、范(仲淹)作乎?”不顾全诗的艺术构思,把诗的意思一句句割裂开来,比附《离骚》,牵台韩、范,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

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

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兴。

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

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当然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义。

但是也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

如果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拉扯,根本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黄庭坚说得好: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

……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退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问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⑧不管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理性的分析,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评论诗歌的方法。

以这种方法论诗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处处落实。

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往往就这样被糟踏了。

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茸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是一首富于艺术想象的好诗。

杨慎《升席诗话》却说:“干里茸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茸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憎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我看任何一个有鉴赏力的读者都不会同意杨慎这段话的。

“千里”本是想象夸张之词,极言千里江南,到处是大好的春色。

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

若改为“十里荤啼绿映红”,既不切诗题,也失去了诗意。

宋蔡候《西清诗话》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诗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

”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他:“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于细吟。

”王安石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7欧九不学之过也。

”④欧阳修当然不会没有读过《楚辞》,他的文学鉴赏力也一定是很高的。

但他对这首诗的评论,恐怕是犯了拘泥执着的毛病。

菊花究竟落不落呢?史正志《菊谱后序》说:“菊花有落者,有不落者。

花瓣结密者不落,lo…·花瓣扶疏者多落。

”由此看来,王安石也许并没有错。

退一步说,即使菊花完全不落,写诗也不妨写落英,兴之所至不一定要找出植物学的根据;读者吟咏欣赏之际也不必以科学的眼光在细节上苛求于他。

古代的诗人中,写落英的何止一人?屈原、左思、苏拭、陆游,都有诗在。

如果用科学的眼光一一落实,还有甚么诗歌鉴赏可言呢?”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此诗虽佳而“理有不通”,“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此后,王直方《诗话》、叶梦得《石林诗话》、范温《诗眼》都引了别人的诗句,证明唐代确有半夜打钟之事。

《诗眼》还引《南史·文学传》,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钟、五更钟,丘仲手读书以中宵钟鸣为限,以证明张继的诗无可指摘”。

明胡应磷更进一步说: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

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被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末可知也。

⑦胡应阅的话不免有点过分,它的精神却是可取的。

诗歌创作固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不应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

诗人可以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以求反映生活的本质。

对于抒情诗,尤其不能以细节的真实来要求它。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创作。

——般地说,诗当然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合事理。

“白发三干丈De,合理吗?但表现诗人乍对明镜看到白发时的惊讶之情,是再传神不过的。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四合理吗?但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

“思牵今夜肠应直D6,,合理吗?但表现那种迷离恍榴的幽思,是再恰切不过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罐,南市买留头,北市买长鞭。

”⑩也不合理,但是合情,真实地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那种忙忙碌碌的气氛和焦急的心情。

以上这些诗,如果仅仅用生活的细节去衡量,用逻辑的方法去推断,而不顾诗歌形象给人的艺术感受,还谈得到诗歌鉴赏吗?从形象出发,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还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

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香。

如果回忆起在这株花下自己与人会晤的情景,就产生了联想,已不再是直觉了。

如果想到玫瑰是花的一种,就有了推理,也不再是直觉了。

而离开直觉,也就离开了纯粹的感受,不能算是审美活动了。

他们认为,联想妨碍审美和鉴赏,因为它使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于欣赏对象本身,所以联想力最丰富的人鉴赏力最低下。

他们排斥联想,是要使鉴赏活动局限于艺术形式上。

听音乐,就欣赏声音的和谐;看图画,就欣赏色彩与线条;读诗歌,就欣赏韵律和节奏。

②联想会不会使注意力涣散,从而妨碍了艺术鉴赏呢?如果联想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任其漫无边际地发展,那当然不成其为艺术的鉴赏了。

但是受了作品的启示,随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而产生的联想,以及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无疑能够帮助鉴赏活动的进行。

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

正是在同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白居易《琵琶行》写他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完全是联想在起作用:大弦哨哨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哨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问关茸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哲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白居易一会儿联想到急雨,一会儿联想到私语,一会儿联想到驾语,一会儿联想到泉声。

即使在音乐暂时休止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他的联想,他觉得另有一种幽愁暗恨,胜过有声之时。

正是在联想中,在对急雨、茸语等生活场景的重新体昧中,自居易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涵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文艺鉴赏既然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那么形象的感受是一种甚么心理活动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感受仅仅是一种直觉。

所谓直觉是对个别事物的全神贯注的知觉活动,不产生任何联想和推理。

例如对玫瑰的直觉,就是只看到它的形状、色彩,嗅到它的芳白居易写的是音乐欣赏中的联想,在诗歌欣赏中联想活动同样很重要。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

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构钥如生的形象。

这靠的是甚么?就是读者的联想。

所以,好诗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

无论诗歌创作或诗歌鉴赏,离开联想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

阅读这些诗,应当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