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
海洋旅游精品PPT课件

海洋气象气候 旅游资源
海洋生物 旅游资源
海洋水体 旅游资源
海岸地貌旅游资源
海洋地貌旅游资源
大陆架地貌 旅游资源
深海与大洋底地貌 旅游资源
海岛旅游资源
平原海岸
沉溺的河谷 和冰川谷
大洋中脊海
大陆岛
基岩海岸
多级海底平面
海底平顶山
火山岛
生物海岸
陆架边缘堤
被淹没的湖沼洼地 古滨海岸带的海滩
阶地
海底火山 深邃海沟
海洋旅游
地球上行走欲望的最大延伸
海洋旅游的历史发展
——早期海洋旅游
一 欧洲早期的海洋旅游
海上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海洋 旅行可能最早肇始于腓尼基时代,早在 公元前3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开始在地 中海和爱琴海开始海洋旅行,他们的旅 行范围西越直布罗陀海峡,北至波罗的 海,东到印度洋的的波斯湾。
冲击岛 珊瑚岛
三角洲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 淤泥质平原海岸
沙砾质平原海岸
基岩海岸
生物海岸
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
大陆岛
海岛的类型
火山岛
冲积岛(沙岛)
澎湖列岛
珊瑚岛
舟山群岛
崇明岛
钓鱼岛群岛
海洋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背景旅游资源 造景功能(直接、间接)
奇妙的气象景观: 朝霞、晚霞
地中海
旭日景、夕阳景
明月景
间的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具备一定的旅游功 能,能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能获得一定效益(包 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人文 和社会现象的总和。 特征:
海洋性、综合性、神秘性、季节性、地域性、 可持续利用性
海洋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

浅析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分别有多种表现形态。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开发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特殊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有“普世价值”。
本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目的,可以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10大类旅游文化产品。
占地球表面71%的蓝色海洋,壮阔辽远,波澜诡谲,变幻无穷,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洋旅游不仅历史悠久,在现代旅游业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海洋旅游的魅力,一则来自于大海雄奇的自然景观,二则来自于海洋文化所孕育的建筑、聚落、文学艺术、科技、民俗、宗教等人文因素。
自然条件方面,虽然我国的滨海地带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温度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但这些可说是世界中低纬度滨海旅游地招徕游客的共同资本,我国并不占有地理和资源的特别优势。
人文方面则不然,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积累有内涵深厚、色彩缤纷、富于东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这才是我们发展国际海洋旅游业的“王牌”。
因此,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海洋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我国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别与形态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辽阔的海域和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以及14000多公里的海岛岸线,近海面积超过470万平方公里。
沿海的劳动人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过着拾贝抓鱼的渔猎生活。
到了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发明了风帆、舵、桨,开始驾舟出海。
历史上,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中国人远洋的脚步曾抵达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甚至有学者认为商代遗民大举东渡,经过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到了墨西哥,是最早到美洲大陆的移民。
在如此浩瀚的时空背景下,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精彩而厚重。
海洋文化的研究综述

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以海洋旅游为研究对象(陈智勇,2009:陈展之,20009), 重点研究如何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旅游的独特性和品牌效应, 最终实现海洋旅游的发展。胡卫伟和王湖滨(2006)对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 究,高怡和袁书琪(2008)借鉴《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曲金良 (1999b)对当前海洋旅游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 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二、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点、景区的 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小金矿”、“小煤窑”式滥开发现象;三、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 究,尚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他还呼吁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曲金良,2004; 2005)。剧秋麟和尹卫平(2008)更加明确的提出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 施。
曲金良(2008)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港口与航路、 文化传承、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进行研究论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张伟,2008) 期刊开展了浙江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等相关领域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学等八个方 面,论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发展及特质等。徐晓望(1999)对海洋文化理论的定位做了一 些归纳介绍,并重点对闽台区域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进行了 探讨。张开城(2009)分析了广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状况、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把广东海洋文化产业与浙江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 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张开城(2008)对海洋文化产业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并以舟 山、青岛等地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策略。钟晓毅(2008)等著海洋文 化精神品格在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繁荣、制度变革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作用。2007年12 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了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论 文选编》一书,书中共收集相关论文80多篇,论述类容涉及到海洋文化的诸多方面。
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分类

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永续性和空间分布的广泛性。
多样性表现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等。
非凡性是指那些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
可创造性则是指人们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建设和创造了大量旅游资源。
而永续性说明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可以反复使用的特点,本身不会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消耗掉。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
人文旅游资源也可分为三类,即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
此外,根据资源的空间分布,又可分为国内和国际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对于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旅游开发

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旅游开发海洋旅游是指以海洋为特色,以海岛、海滨和海洋资源为景观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对于休闲度假方式的需求日益增长,海洋旅游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旅游方式。
而海南,作为中国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并且近年来在海洋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海南位于中国南部,地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在海南的海洋文化中,海南渔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海南人民就以渔业为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渔民文化。
渔民们凭借着对海洋的深厚感情,在海洋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源泉,并将这种对于海洋的热爱和感悟融入到了海南的文化传统之中。
而作为“东方夏威夷”的称号,海南所拥有的海洋资源更是丰富多彩。
无论是蔚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还是绚丽的海底生物,都让人流连忘返。
在海洋旅游方面,海南还利用地处热带,气候温暖,水温适宜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上运动项目。
海南的滨海地区设有多个水上运动基地,如帆船俱乐部、冲浪基地等,为喜爱水上运动的游客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
海南还开发了多个水上娱乐乐园,如海洋公园等,为家庭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洋旅游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海南的海洋旅游将继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包括海洋运动、海洋文化体验、海岛旅游等多种形式,使得海洋旅游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海滨度假,而是能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之中。
除了在旅游开发上下功夫,海南还在海洋文化保护和传承上进行了许多努力。
作为海洋文化的传承者,海南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节、海洋民间艺术表演等形式,积极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海洋文化。
在海洋旅游的发展中,还强调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海洋文化与海南的海洋旅游开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洋文化赋予了海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而海洋旅游发展也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海洋资源》课件

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石油和天然气
主要分布在浅海的大陆架区域 ,如中东地区的波斯湾、委内
瑞拉和墨西哥湾等。
铁矿石
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内的俄罗斯 、加拿大等地区,以及南极洲 的铁矿床。
锰结核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 印度洋的深海底部。
钴结壳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部的多金 属结核区。
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和观赏价值。
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
01
02
03
04
捕捞业
全球范围内,大量的鱼类、贝 类、甲壳类等被捕捞用于食品
和其他用途。
养殖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水养殖业 迅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大量
的水产品。
海洋药物
许多海洋生物具有药用价值, 如海藻、海参等,被用于制药
和保健品。
生态旅游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成为生 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带动了当
温差能开发
利用海洋表层和深层水温 的差异,通过热力循环实 现发电,技术难度较高, 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海洋能源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根据海洋能源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避免过 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提高海洋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推动技术的可持续发 展。
海洋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空间资源的保护
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海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全球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海洋旅游

海南省海岸线总长1928米,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1618米。亚龙湾:“天下第一湾”。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湾、三亚湾、崖州湾并列三亚五大名湾。海棠湾区域定位为“国家海岸”主题概念。
石梅湾:有世界上仅存面积最大的珍稀林木--青皮林,树立着“奉官立禁”称为世界环保第一碑。
简答海南诸岛:南海诸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面和南面海域,依位置不同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属赤道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终年高温、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受台风应向。南海和南海诸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热带自然风光十分绮丽,资源蕴藏量巨大,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琼州海峡与台湾、渤海海峡的不同之处:地理纬度低;是岛屿与半岛之间的水道;海峡海底地形是一个潮流深槽;海峡中没有岛屿。
海洋旅游的三个条件:1、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2、以海洋为依托;3、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
以西班牙为首的提出“三S”工程,开创了海洋旅游的新纪元。菲律宾提出了“千岛之国菲律宾,旅游内容包罗万象”的口号。
简答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热带气候。风力低于8级称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强热带风暴,12级以上称台风。
大陆架的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确定了国家“海洋国土”的大小。
大陆岛--其地质构造和岩石成分与毗邻的大陆一样,原为大陆的一部分。夏威夷群岛是最著名的火山岛。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小的是南太平洋托克劳群岛,我国最大的是东海舟山群岛。
海洋旅游学

1、地理大发现: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对15-18世纪的航海家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海洋探险活动的统称。
2、海岸带旅游:地理上的海岸带中有旅游价值的地段和与它紧邻的海域中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3、海洋旅游:是人类旅游的一个子类,是以海洋自然、人文资源为空间的旅游。
4、海洋文化: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行为的文明生活内涵。
5、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的一般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为依托,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6、海上求生:船只遇险,必须弃船时,为保护船员、游客安全,船上人员采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将遭受的困难减少到最低、延长漂流待救的时间。
简答1、邮轮旅游的优点?(1)免去旅途劳累。
省去舟车劳顿之苦,不需天天换旅馆,提着沉重的行李到处跑。
(2)价廉物美。
邮轮公司的邮轮假期适合每一种预算,从平价到豪华,包括所有餐点、舱房费用、宴会和娱乐等。
(3)适合群岛旅游。
邮轮可以穿行于各岛之间,又可让游客获得身临海洋水体的体验。
(4)休闲疗养。
主要是海洋旅游地空气清新、环境宁静、风光绮丽,还可开展海上活动。
2、现代海洋旅游发展阶段?(1)孕育阶段:1730年,海水浴的出现,使滨海旅游开始形成。
(2)诞生阶段:19世纪上叶,交通的发展如火车、轮船的发明;地理位置不断南移,从温带移向热带。
主要活动有海水浴、阳光浴、医疗保健及少量娱乐活动。
(3)发展阶段:19世纪末,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不再局限于滨海旅游,转移到海面、海底、洋面上进行活动,项目不断丰富,如帆船、空中跳伞、垂钓等。
(4)繁荣阶段:二战后,飞机成为民用交通工具;世界日益和平;人们旅游观念改变,海洋旅游空前繁荣,涌现一大批邮轮。
主要活动有度假村、海底隧道、水族馆等。
3、海水浴的好处?(1)海水撞击产生负离子,使空气清新。
人呼吸可刺激人体活力。
(2)人体与海水接触,身体表面产生负离子,促进新陈代谢,辅助治疗肺结核、高血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
学*海洋文化软实力社会学的视角姜春洁1宋宁而2(1.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范畴,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海洋领域的文化软实力提升。
洋事业的社会发展模式,需要对海洋文化软实力进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本文对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含义题、研究层面和基本内容进行了社会学的解读,进而阐释了影响海洋文化软实力形成的社会因素,并论述了化软实力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海洋文化软实力;社会学视角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12)02-0014-06一、海洋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社会学视角必要性海洋社会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界社会学这一新兴学科在诸多领域的研究依然处于索阶段,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一面,有关海洋民俗、宗教、节庆的研究积
累了相当富的研究成果,为海洋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分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如何使用社会学视角来究海洋文化却仍是一项新课题,海洋社会学目前理论框架显然还无法对海洋文化的相关专题进行熟、有效的解释。
选取海洋文化的特定议题,对其以社会学视角的深入解析,是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对海洋文化理论指导的必要过程。
海洋文化的软实力问题是海洋文化众多议题中得关注的领域。
文化软实力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备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也专门提及“ 提高国家文化实力” ,这与我国和平崛起的愿望有着密切的联。
21世纪的中国和平崛起离不开对海洋软实力关注,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早已走出仅仅依靠海硬实力的旧时代,进入注重海洋软实力、亦即美国者约瑟夫·奈所指“ 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 [1](P11)的新时代。
一般说,海洋软实力包括一国海洋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的吸引力,但观念和政策的解读也离不开文化范,海洋软实力的关键问题是海洋
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我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对海洋文化软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时,冷战结束家正待加强其价值观念的全球化输出,论在其形成之初及此后的拓展中成为西扩张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多围绕政治开。
但分析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现,这一主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范洋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主体是对海洋文化组装、改进、传播和分析的各种社会群体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其次,海洋文化软是人们在涉海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制度文化符号,扎根于生产生活等广泛的社再次,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客体是海洋文凝聚力、影响力、生产力、服务力等内在值正是通过创造、完善、传播等文化生产过程凝练而成的;最后,海洋文化软实力响虽然指向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生方式却要通过物质交换、精神交流等会互动来完成,研究的立足点并不在国于社会学所致力研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化软实力的研究呼唤社会学的视角。
二、海洋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社会学对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