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小鸟入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各种常见的小鸟;2.学生了解小鸟的生长环境和习性;3.学生了解鸟类的分类和特征;4.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体验和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学准备1.小鸟笼子和饲料;2.带有鸟类图像和分类的幻灯片。
3.科学实验手册。
教学过程第一步:学生的了解小鸟的种类(10分钟)老师介绍小鸟笼子中现有的一些小鸟,询问了解哪些?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卡片等方式展示各种小鸟的图像和简介,听学生口述其了解的小鸟名称、习性和栖息地等信息,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它们。
第二步:学生了解小鸟的分类和特征(10分钟)科学家将鸟类根据它们的特征和类别进行分类。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按照其学名或其共有的特征进行分类。
让学生通过贴画或观察,将同类鸟类分在一起。
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三步:学生探究小鸟的生长环境和习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七孔流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了解它们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第四步:学生操作实验(20分钟)将同学分成小组,分配工作让学生进行小鸟的喂养操作。
每个小组应当有三种不同种类的小鸟,学生们需要想办法让它们喂食,喂水、更换饲料等。
并观察其中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需要改变和注意的地方。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分钟)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和总结实验。
对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误进行讨论。
“和鸟儿相处”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很有益处。
对于失误,学生们应当反思它们并思考如何避免。
老师也应该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学生在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建议。
教学反思这次实验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长环境中了解鸟类,并且从动手实验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分类。
此外,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小鸟,需要额外注意它们的习性、伙食和保健方面。
在这种交流中,学生可以交流学习到的知识,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锻炼沟通与协作能力。
可以将此次实验与科学实验手册相结合,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大班科学教案小鸟进笼

大班科学教案小鸟进笼一、引言在大班科学教育中,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和探索自然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篇教案将介绍一种名为“小鸟进笼”的科学活动,通过此活动,幼儿可以观察和探究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对其行为和原因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小鸟的生存需要,引导幼儿对小鸟行为和环境变化进行观察和思考;2. 培养幼儿独立观察和记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3. 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幼儿园教室2. 实验用具:一个小鸟鸟笼、水、食物、一个树枝、一块布、一张白纸、不同形状的盒子。
3. 教具:幼儿绘画用品、相机、放大镜。
4. 课堂布置:将实验用具摆放在教室的展示区域,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空间参与活动。
5.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食物、水和鸟笼,确保鸟笼内的环境符合小鸟生存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幼儿围坐在实验用具附近,开展一系列引导问题:- 你们见过小鸟吗?小鸟通常生活在哪里?- 小鸟是如何找到食物的呢?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如果我们把小鸟放进笼子里,小鸟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激发幼儿对小鸟生存环境改变的思考。
2. 实验前讨论项目开始前,教师与幼儿进行讨论,引导幼儿提出关于小鸟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的假设。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记录在白纸上以备后续对比。
3. 观察实验教师将小鸟放入鸟笼中,并在鸟笼内提供水和食物。
鸟笼附近放置一根树枝,以提供小鸟停歇的地方。
然后教师将一块布覆盖在鸟笼上,盖住一半的笼子,形成“有害环境”。
4. 实验记录教师提供幼儿绘画用品,鼓励幼儿观察小鸟在鸟笼内的行为,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小鸟是否寻找食物、是否频繁移动、是否停在树枝上等行为表现。
5. 实验观察结果的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回到集体讨论区,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实验记录,并讨论小鸟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幼儿小鸟进笼教案大班

幼儿小鸟进笼教案大班教案标题:幼儿小鸟进笼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让幼儿通过参与小鸟进笼的活动,了解小鸟的特征和习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小鸟。
2. 一只玩具小鸟。
3. 一个大纸箱,代表小鸟的笼子。
4. 一些干树枝和叶子,代表小鸟的栖息环境。
5. 一些纸和彩色笔,供幼儿制作小鸟的饲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图片或卡片,介绍不同种类的小鸟,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 出示玩具小鸟,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它的特征。
活动1:小鸟进笼1. 将大纸箱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代表小鸟的笼子。
2. 将干树枝和叶子放在纸箱内,代表小鸟的栖息环境。
3. 将玩具小鸟放在纸箱外,让幼儿观察。
4. 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扮演小鸟和观察员的角色。
5. 观察员负责观察小鸟的特征和习性,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6. 小鸟需要根据观察员的指示,模仿小鸟的动作和声音。
活动2:制作小鸟饲料1. 给每个幼儿发放纸和彩色笔。
2. 引导幼儿思考并绘制各种小鸟喜欢吃的食物。
3. 鼓励幼儿进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3:喂养小鸟1. 将幼儿制作的小鸟饲料放在纸箱内。
2. 让每个小组的小鸟轮流进入纸箱,模仿小鸟吃饭的动作。
3. 观察员观察小鸟的进食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总结:1.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总结小鸟的特征和习性。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观察和体验。
教学延伸:1. 继续观察和学习不同种类的鸟类,并进行相关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
2. 参观动物园或鸟类展览,加深幼儿对小鸟的了解和认识。
3. 进一步学习小鸟的鸣叫声和习性,进行相关的音乐和舞蹈活动。
注意事项:1. 活动中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使用真实的小鸟或有害物品。
2. 活动中要鼓励幼儿的参与和表达,尊重每个幼儿的观点和作品。
3.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当调整活动内容和难度。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鸟类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对鸟类的关爱之情。
2.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能够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二、活动准备1. 鸟笼若干个2. 鸟类图片若干张3. 鸟类食物(如谷物、虫子等)4. 记录卡若干张5. 彩色笔若干支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教室内的鸟笼,引导幼儿关注鸟笼内的鸟类,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基本环节:a) 教师向幼儿介绍鸟类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如鸟类有翅膀、喙、羽毛等,它们善于飞行、捕食等。
b) 幼儿分小组观察鸟类图片,了解各种鸟类的特点,如体形、颜色、纹路等。
c) 幼儿根据观察到的特点,为每种鸟类选择合适的鸟笼。
d) 幼儿将鸟类图片放入选择的鸟笼内,并观察鸟类在鸟笼内的行为。
3. 延伸环节:a) 幼儿用记录卡记录每种鸟类的特点和鸟笼的选择原因。
b)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c) 幼儿讨论如何照顾鸟类,如提供食物、水源、栖息地等。
四、活动注意事项1. 保证活动环境的安全,避免幼儿受伤。
3. 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鸟类特点的认知。
2. 关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如选择鸟笼、记录鸟类特点等。
3. 评估幼儿在团队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 真实的小鸟标本或模型2. 鸟类图片和资料库3. 视频资料:鸟类的生活习性4. 鸟笼制作材料:纸箱、彩纸、绳子等5. 观察记录表七、教学活动步骤1. 展示小鸟标本或模型,引起幼儿兴趣。
2. 分享鸟类图片和资料库,引导幼儿观察鸟类特征。
3. 播放鸟类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幼儿了解鸟类的生活环境。
4. 指导幼儿制作鸟笼,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5. 组织幼儿观察小鸟在鸟笼内的行为,鼓励幼儿记录观察结果。
6. 开展“小鸟归巢”游戏,让幼儿将小鸟图片放入正确的鸟笼。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教案【含教学反思】2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教案【含教学反思】 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小鸟入笼”一节。
通过该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小鸟的生活习性和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小鸟,同时引导幼儿关注自然,培养他们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小鸟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小鸟。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关爱小鸟、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小鸟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小鸟。
难点: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鸟图片、小鸟模型、鸟笼、教学PPT等。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校园内的小鸟,引导幼儿关注小鸟的生活习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展示小鸟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鸟的基本特征。
b. 教师讲解不同种类的小鸟,让幼儿学会区分。
3. 随堂练习(5分钟)a. 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小鸟进行观察和描述。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制作小鸟手工(15分钟)a. 教师分发学具,讲解制作方法。
b. 幼儿动手制作小鸟,教师进行指导。
5. 小结与展示(5分钟)b. 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
六、板书设计小鸟的基本特征:1. 有羽毛2. 有翅膀3. 有喙4. 有爪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你喜欢的小鸟,并描述它的特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小鸟的基本特征,并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小鸟。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小鸟的认识仍较模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小鸟,引导幼儿关注动物保护,培养他们关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与家长共同观察小鸟,增进亲子关系。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小鸟入笼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小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对小鸟的关爱之情。
2.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小鸟图片、笼子、鸟食、望远镜等。
2. 经验准备:幼儿之前接触过小鸟,对小鸟有一定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小鸟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鸟的外形特征,如羽毛、喙等。
2. 探索: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小鸟的生活环境,了解小鸟的生活习性,如捕食、飞行等。
3. 实践: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小鸟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4. 交流: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小鸟笼,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调关爱小鸟的重要性。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小鸟,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与家长分享。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小鸟家园”,引导幼儿关注小鸟的生活。
3. 区域活动:设置“小鸟观察区”,提供望远镜等工具,供幼儿观察小鸟。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对小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幼儿在制作小鸟笼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表现。
3. 幼儿在活动中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活动步骤:1. 开场: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活动主题,讲述小鸟为何需要进入笼子,引发幼儿兴趣。
2. 观察:教师展示小鸟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鸟的外形特征,如颜色、体型等。
3. 探索:教师分发小鸟图片和笼子,让幼儿尝试将小鸟图片放入笼子中,观察小鸟在笼子中的样子。
4. 实践:教师引导幼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小鸟笼,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感受,引导幼儿理解小鸟入笼的意义。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故事形式引入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2. 观察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小鸟图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 实践操作:让幼儿动手制作小鸟笼,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科学鸟进笼子教案

大班科学鸟进笼子教案教案标题:大班科学探究鸟类:进笼子教案目标:1. 让大班幼儿了解鸟类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4. 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区分不同的鸟类,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幼儿发现鸟类进入笼子的途径。
3. 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4. 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种类的鸟类。
2. 一个大的鸟笼模型,幼儿可以将鸟进入笼子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究。
3. 一些幼儿适用的绘画工具,如彩色铅笔、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 利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种类的鸟类,激发幼儿对鸟类的兴趣,并简要介绍一些鸟类的特点,如彩色羽毛、翅膀等。
鼓励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如“鸟类如何进入笼子?”等。
- 引导幼儿思考并分享他们对鸟进入笼子的方式的猜想和看法。
2. 实践探究:- 准备一个大的鸟笼模型,让幼儿围绕着笼子进行讨论和实践探究。
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进笼子方式,如鸟飞入、跳进或通过门等。
引导幼儿选择一种方式,并解释他们的选择原因。
- 组织幼儿小组合作,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方式,观察和记录鸟类进入笼子的过程和方式。
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分享观察结果。
3. 结果分享:- 组织幼儿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鼓励他们用绘画工具表达自己的发现,例如绘制鸟类进入笼子的场景或制作一张海报展示多种进笼子的方式。
-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鼓励其他幼儿提问或提供反馈。
4. 归纳总结:- 结合幼儿的观察结果和讨论,总结鸟类进入笼子的不同方式,并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方式的原理和背后的科学知识。
- 强调鸟类进入笼子的方式是因为它们的特点和能力,例如飞行和跳跃等。
评估方法:1. 指导观察和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和指导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以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鸟入笼》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鸟入笼》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鸟儿入笼的原因以及对它们的影响。
2.能够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3.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小鸟入笼》2.教具:包括小鸟图片、鸟笼、纸、铅笔和橡皮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在开始课堂前,教师可以用一些图片或者视频来引入学生对于鸟类的兴趣,并简单介绍一下鸟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1.通过图片呈现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幅有关小鸟入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鸟入笼?这对它们有好处吗?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猜测和理由。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呈现(15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有关小鸟入笼的图片,并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情况。
2.让学生阅读教材《小鸟入笼》,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其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小鸟入笼的原因是什么?•小鸟进入笼子后会发生什么?•这对小鸟有好处吗?对我们有好处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实践(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实践。
2.每个小组根据选择的问题,设计一个小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示例实验题目:小鸟飞离笼子后,是否会回到笼子里?总结与反思(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互相评价。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小鸟入笼》这堂科学课,通过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图片、故事和实验等多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了小鸟入笼的原因及其对小鸟和我们的影响。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入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小实验的设计和观察,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于小鸟入笼问题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小鸟入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
奖教案
活动目标:
1、会自己探索制作"小鸟入笼"玩具,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入笼玩具,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制造好的"小鸟入笼"玩具,硬卡纸、筷子、彩笔、胶水、其他会转动的玩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鸟入笼"玩具,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制作兴趣。
2、教师将"小鸟入笼"玩具每组放一个,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
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筷子粘贴在一起即可。
3、引导幼儿玩玩具,双手来回搓动筷子,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