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新民主主义论 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 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初期提出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这部著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主要矛盾是国家民族矛盾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纲领。

毛泽东在书中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他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民族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要求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政治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必要条件,要求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纲领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纲领和路线。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方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分析和规划,对国际形势的评价和展望。

他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书报告

《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书报告

《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读书报告一.《新民主主义论》主要内容(1)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2)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4)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二.《论十大关系》主要内容《论十大关系》是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主要内容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应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为了发展内地工业,必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必须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尽量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无论不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也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战略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认为这是一个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

这种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质的社会形态。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应该采取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种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和任务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等内容。

这些基本纲领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以武装斗争为主,以政治斗争为辅。

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路线和策略,就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针,主张发展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经济的繁荣。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

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种认为中国革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一部分的判断,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毛概期末精品复习资料:《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docx

毛概期末精品复习资料:《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docx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摘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同时,在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相关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一、文献的主要内容概括1.《新民主主义论》本文通过对中国的革命历史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方面的分析,深刻地剖析了新民主主义的本质,以及为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章内容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

B|J: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英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最后,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部是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注意革命的必要准备,二者缺一不可,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三、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介绍新民主主义。

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订了屮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定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宣传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阶段具体行动纲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重要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当前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十大关系主要涉及一下几个部分:一、工业的建设:主要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阐明了当前阶段工业的工作重点。

针对我国广阔内陆的国情下, 必须加强内陆工业的建设。

最后谈到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加强国防建设必须加快经济尤其是工业发展,降低军政费用在国家支出中的比例。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由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撰写。

这本著作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新民主主义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一、中国社会的特点1.1 农民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他们面临着土地问题、租佃问题等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解决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1.2 帝国主义的侵略:《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手段,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

1.3 资产阶级的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具有两面性。

他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复杂而多变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1 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来自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

这三个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

2.2 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组织性和最有纪律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领导革命的能力和责任。

2.3 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动力所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3.1 实现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3.2 进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论》强调,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理论作出的有力回应。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路径。

本文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这本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道路选择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革命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抗日、民主革命的共识。

然而,受到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成为当时较大的争议。

《新民主主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中国革命不仅要求摆脱外来压迫,还要消除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文章以深入的历史分析为基础,准确地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紧迫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相较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必然选择。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确保最大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专政形式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文章还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可以采用各种革命形式,如农民战争、城市武装起义等,来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最终实现革命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展望文章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展望。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解放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所写的一篇重要著作,它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1.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2 中国革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3.1 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策略3.3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4.1 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4.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4.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意义5.1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世界革命的影响5.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背景和国际联合总结:总结1:《新民主主义论》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结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转折点。

总结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意义在于为世界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性质和任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指出了中国革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它也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在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时,书中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明确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时,书中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一九四○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文章主要阐述了当时中国将要往何处去的问题,对未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要达到这个目标所要进行的革命做了探讨,进而得出结论,中国要成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在这之前,要进行包括民主主义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革命在内的革命。

而所谓民主主义,并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即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

文章还讨论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即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中国所要进行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特殊的,它不同于任何西方已经进行过的民主主义革命,而这正是由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决定的。

众所周知,在从一八四〇到一九四○的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暴压迫,当然也进行了许多次的反抗。

中国的这段历史是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历史,这与当时整个世界的革命步调是一致的。

第二,以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为界线,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别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和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


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包括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因为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

而对于资产阶级,它虽然保存着一定的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他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异常软弱的,他们又保存了另一种性质,即对于革命敌人的妥协性,正是这种“两面性”导致它并不能算作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

按作者所说,中国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有:一、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对于资本主义的措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还十分落后;三、对于农村经济的措施: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这一点也显示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因素。

另外,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否将中国带上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道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原因要分成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讨论:从国际方面,中国想要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是帝国主义所不能容许的,他们无法容忍中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强盛之路,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正是因为它快要死了,它才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过活,决不容许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什么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

除此之外,中国想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国家也是社会主义所不容许的,中国要独立,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

而既然要接受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援助,又怎么可能在革命成功之后加入到与他们为敌的阵营中去呢?从国内方面,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不能坐上领导位置的,他们与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结成反革命联盟,试图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进行剿共,其结果却是外敌日本趁虚而入,侵占了大面积的土地,使广大中国人民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我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区别在于,旧三民主义没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们是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相同的部分在于两个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上的基本政纲。

不同部分则有: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同;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三、宇宙观的不同。

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二者是相反的;四、革命彻底性的不同。

共产主义者是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即有革命彻底性,三民主义则没有革命彻底性。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

一九四○年的这篇讲演无疑为中国广大的革命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那些妄图破坏中国革命,或者将中国的革命带上资本主义社会道路的人敲响了警钟,中国革命的胜利势在必得,革命胜利之后所建立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势在必得的。

而且历史最终也证明了这些。

毫无疑问,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