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

合集下载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资料复习课程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资料复习课程

三、一词多义 1.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定位】
□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孟子》《荀子》两部著作的基本思想 及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了解贾谊、韩 愈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把握《过秦论》 和《师说》的思想观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并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说理 方法。
2.掌握四篇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句式。
③野花发.而幽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5.研究写法。议论性文章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 方法,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围绕文章中心思想探究 其论证方法,体会其写作技巧,品味其表达效果。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 比论证的手法,《师说》《过秦论》中对比论证的 手法,均有效地证明了观点。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授课用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授课用课件

结构图示
谢谢观赏
文本审美 1、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义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 本文第4段的3种措施和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 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中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 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文章内部的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 论辩的雄浑、缜密、深刻的特点。
2021/1/4
19
• 4、第四节中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 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 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7)谨.庠序之教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2)名词用作动词 种植 (3)名词用作动词 穿上 (4)名词用作动词 为王、称王 (5)名词用作动词 归罪、归咎 (6)动词用作名词 生者;死者 (7)形容词用作动词 认真从事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授课用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数”“直”“发”“胜”“于”“则”“焉””胜”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 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 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 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 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 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 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 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 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
力地表达见解和思想。
孟子,是光照千古的儒学圣人,是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思想巨匠, 是描绘盛世宏图的设计大师。从诸葛亮高卧隆中到纵横天下的人生 轨迹中,我们能看到孟子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蓝图的 巨大意义;从苏武北海牧羊,刀斧逼之不改其志,富贵诱之不变其节的壮举中, 我们能看到孟子倡导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浩然正 气……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同样能看到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的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
3.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4.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 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 呢?)
5.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 乎?《勾践灭吴》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 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 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 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寡人之于国也》 复习课件
(一)朗读课文,牢记课下注释,翻译文中 重点句,并指出句式特点。 (二)读记一轮复习资料,断句并牢记文化 常识。 (三)同桌互查文言现象识记情况。
翻译重点句子: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
①且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 3.……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 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等)
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 “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寡人之于国也》 复习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 复习课件

一、文学常识复习
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继孔子之 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 本”(如民贵君轻)、“仁政”,其论断还 有“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 散文集,是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记录孟轲言 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 《中庸》《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
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 轻。 (12)民事不可缓也。 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 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 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 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 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 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 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
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嚷徐骚而动 察之 观察、仔细看 2、甫(察刚邻刚国)之闻政凶讯考察不幸,多指丧事 察 察臣孝廉 考察后推荐
人至察则无徒 明智、精明
一词多义归纳
今将喻子五篇之诗 告诉,使人知道 家喻户晓 明白、知道 喻 王好战,请以战喻 比喻 自喻适志与 通“愉”,愉快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兵刃既接 兵器、武器 喻:通“兵愉者”,,国愉之快大。事适志军:事合、乎战心争意,心情愉快。 过感去到兵庄多周么梦愉赵可见 快亦汗自 和盛大己 惬设 点变意成啊兵 兵蝴以蝶待士,秦兵很生军动逼队真的一只蝴蝶,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 (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动词,shǔ,计算)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鼓 ①填然鼓之 (鼓,“敲起鼓”“击鼓”。) 树 ②树之以桑 (树,“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 (衣,“穿上”) 罪 ④王无罪岁 (罪,“归罪”) 王 ⑤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丧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
《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直,通“只”,不过。) 无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颁,通“斑”,斑白。) 涂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寡人 ①寡人之于国也 古: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凶 河 ②河内凶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 请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可以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此处的“可以”也 可看作古今同义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名词,通“值”,价值) 3.发 ①百发百中 (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动词,出发) ⑥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发出、抒发)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___复习课件《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一、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未能得到实。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合称《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

现存记载孟子思想的著作是《孟子》十篇,其书从撰写时代到传到今天,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灾难,早已残缺不全了。

二、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而此时的中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土地的兼并也日益严重。

所有的诸侯国都在进行攻城略地,大国兼并小国。

这种情形对各个诸侯国的执政者心有影响,他们希望自己能富国强兵。

而在他们看来,如何让民众多生儿女则是壮大家族势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在各国间鼓励生育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但实际上这些鼓励生育的措施根本无法真正解决人口问题。

其结果是穷困的人依然穷困,而富者愈富。

贫富差距的拉大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统一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在此时提倡实行“王道”,主张以仁政来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生产的只有孟子、墨子等少数人。

而孟子在此时游说各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精神可嘉。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梁惠王为自己所做的努力——使民加多并没有“尽心”,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4段),写“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及孟子对故事的评价引出孟子对梁惠王所做的努力——养民的措施的分析。

第三部分(第5~10段),写孟子对梁惠王所提问题给予解答。

第四部分(第11~14段),写孟子在和梁惠王谈话中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王道”主张施行仁政。

四、写作特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孟子的本意是要劝导梁惠王施仁政,但开始时他不直接提出“仁政”而是用同类比喻之法,曲折委婉地启发两国的差异和对民不加思而残民的教训引出“不可欺以王道”的仁政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课件

❖ 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要表达的意 思(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换一种直言敢谏的说法,怎么说?
你与邻国不尽心之君乃一丘之貉,你自诩自
矜的“移民移粟”之策,乃小恩小惠,只是形式
与数量上可能与邻国之君稍有不同,而在本质上
没有区别,都没有施行仁政,都是“行虐政”。
所以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16
导)
❖ 论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例证自己治国尽心)
❖ 对比论证: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11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12
漳州一中 黄安娜
❖ 又是移民又是移粟,如此“尽心”的目的 是什么?
使民加多
❖ 使民加多又为了什么?梁惠王为什么对 “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这与我们今天的 人口国策一样吗?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 常“孔孟”并称。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 “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公田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
23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四组排比)
❖ 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 沛,具有雄辩的气势。
.
24
❖ 孟子一针见血揭示了魏国的社会现实(第 五段):
梁惠王是否如其所言“尽心”了呢?要看魏国的 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
(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
(介词,到)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介词,与,和)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 古: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或 百步而后止 古: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斯 天下之民至焉 古: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人” 等。 ⑧是使民养养生生 丧死无憾也 古:供养活着的人;今: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无罪罪岁 古: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⑥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
(名词,武力)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
(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直 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3.颁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颁,通“斑”,斑白。) 4.涂涂 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寡人人 之于国也 古: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河 内凶凶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请 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④七十者可可以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此处的“可以”也 可看作古今同义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生 丧死死无憾也 (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移 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谨谨 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 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
(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名词,通“值”,价值)
3.发
①百发百中
(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动来自,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动词,出发)
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 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 结构助词,舒缓语气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
⑥鸡豚狗彘之畜 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鼓之 (鼓,“敲起鼓”“击鼓”。) ②树树 之以桑 (树,“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衣帛矣 (衣,“穿上”) ④王无罪罪岁 (罪,“归罪”) ⑤然而不王王 者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丧 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
六、特殊结构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
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
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
(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王 ①然而不王者 ②梁惠王日
(动词,为王,读“wàng” (名词,君王,读“wáng”
8.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动词,吃)(名词,食物)
9.以 ①请以战喻 ②可以无饥矣 ③以时入山林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用、拿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把
10.之
①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
非我也,兵也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 鸡豚狗彘之畜
(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 ②树之以桑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