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
北京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8. 【参照答案】D
• 【试题分析】然应为却,表达转折 关系。
• 【备考提醒】勾连前后句,能够拟 定。
• 9.【参照答案】B
• 【试题分析】在曹子得到
• 10.【参照答案】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2023年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答 案及全解释
(北京卷)
• 有些事情是能够做但不能说旳, 有些事情是能够说但不能做旳,有 些事情是轻易做但难以成功旳,有 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轻易做坏 旳。这四方面旳策略,只有圣人有 独到旳看法而且时刻留心。
•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么旳
处事原则;小处能够弯曲,大处必须站直,
圣人是这么旳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害亲弟
兄管蔡旳精神承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
夺国政旳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旳正
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弟兄旳缺憾,齐桓公用
称霸天下旳功绩抵消了他旳丑事恶名,所
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其人有
些小旳过失而抹杀了他旳优点,那么天下
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 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阻碍 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 只要不阻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 流域旳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 但是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 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 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 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 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 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旳 败将。
200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境之内呼为慈母。
全岷州的人都称呼公义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 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 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
坐在旁边审问。如果案件没有及时审结,仍须暂时收监的,公义就住在审案办公的地方, 始终不回家。有人劝谏他说: 积案差不多审结完了,这才回到刺史府大堂办公。凡是新一人, 公义后来升迁为牟州刺史。刚一到任,先视察监狱积案。自己就在牟州牢房旁边的院子里办公, 亲自审问案犯。十多天里,
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 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 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
这样病人差不多都治愈了。到这时,公义才召来病人的父母亲属告示他们说:“人的死生是由命运决 定的,和亲人得病没有多少关系,以前你们的亲人一旦得病你们就抛弃他,所以病人只有等死罢了。 公义自己每月的薪酬全都用来给病人买药。为病人请医生诊病治疗,亲自给病人喂饭喂药, (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时正值暑天,疾病暴发,病人有时多达数百人,大堂甚至走廊全都安置了病人。公义给自己在厅 堂上安置一榻,就在此办公休息,夜以继日。
“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
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那里有百姓被关在狱中而刺史却心安理得的呢?
“审理案件有程序,使君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公义回答说:“我无德无才,不能 教化百姓向善,仍让百姓受牢狱之灾,
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 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 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办公的地方。 ②厅事:官府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含答案
(2012·北京卷·T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浅易文言语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整体阅读,感知文本。
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句读的断定。
本语段上下意思并不难懂:扁鹊给秦武王治病,以病来说明治理国家的要义。
依据句意和修辞即可将句子断开。
而在具体的断句时,要充分利用文言句中的各种标志和特征。
如语气词常用在句末,结构相同的词组之间应该有停顿。
还应注意,断句时要保证各个词语意思的完整性。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押高考北京卷第6-10小题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北京卷)

题号押题北京卷6-10题文言文阅读近三年的试题共同点:重视礼义道德:三篇文章均强调了礼义、道德对于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和个人品行的重要性。
认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在遵循礼义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如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古代圣王与秦朝暴政、孝文帝与汉武帝的政策,探讨不同统治策略的成效与影响。
批判现实:文章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贪腐盛行、道德败坏、法律滥用等,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强调领导者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君主或领导者的选择与决策对国家风气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强调了上行下效的道理。
提倡教化与法治并重: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提到了教育教化与法律制度的结合,认为既要通过道德教化提升民众素质,也要有合理的法律体系维护秩序。
不同点:论述焦点不同:第一篇侧重于讨论儒生的社会价值与儒学的实际效益,通过段干木与狂谲、华士的例子对比,批判韩非子对儒学的偏见。
第二篇主要对比分析了三代之君与秦朝统治的不同,强调礼义先行于法律的重要性。
第三篇则聚焦于汉代的廉洁政治与后期社会风气的败坏,特别是赎罪制度和官员腐败的影响。
历史时期与案例选取:各文选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具体案例来阐述观点,如第一篇中的韩非子批评儒生、段干木与魏文侯的故事,第二篇中商汤、周武王与秦始皇的比较,第三篇中孝文帝与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变化,以及对明代后期社会现状的批判。
解决方案的侧重点:虽然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各有侧重。
第一篇强调儒者的正面作用和对韩非子观点的反驳;第二篇呼吁君主明确取舍,以德治国;第三篇则直接建议废除赎罪制度,严惩贪腐,改革选官制度,恢复廉洁之风。
文本来源与风格:三篇文章出自不同的文献和作者,因此在论述风格、引用典故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学术风格。
(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
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
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
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
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
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
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
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
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
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
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高考文言文【2018年高考北京卷】 《荀子节选》《论语》

高考文言文【2018年高考北京卷】《荀子节选》《论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 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 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 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 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 赐失之矣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022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试卷解析之——北京卷

2022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试卷解析之——北京卷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殆之,不肯舍。
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许多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②汛室:汛,洒水。
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B.景淳竟死竟:难道C.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D.人用是多疑名多:赞扬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人莫舍我然独好周人急A B吾宁舍之而受祸然其行最著恐为他人得何以为报C D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妻卧草中以号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说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许多见颜面没有略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9.下列的明白得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一)2002年北京文言文阅读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
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2003年北京文言文阅读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
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
及长,金玉其行。
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
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
”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
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
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
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B.崧辞.曰。
辞:推托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D.君乃.舍之乃:就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斧斤以.时入山林。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四、(15分)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200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
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
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
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
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
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
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臵厅事②。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
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
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
前汝弃之,所以死耳。
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
”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
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
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
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
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被嗟异数:多次B.以功除.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C.尽用市.药市:买D.讼者多两.让而止两:再次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母氏所养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C.因.留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氏)亲授书传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C.(遇病者)争就使君D.(辛公义)侧坐讯问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A.①②④ B.③④⑤C.④⑤⑥ D.①②③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
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
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
”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
王予之朱方①。
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
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
”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杼相.之相:辅佐 B.扌豕崔杼之子扌豕:挑拨·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与:结交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庄公死,更.立景公 B.得庆封,负之.斧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C.后世以.为法程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①吾已诛之矣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⑤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