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文章内容略)1. 作者在文中提到“时间的重量”,其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分)答案: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时间的重量”,指的是时间对于个体生命经历的影响和价值。

时间不仅仅是物理存在的流逝,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承载着人们的记忆、情感和经历。

通过时间的沉淀,个体的生命故事得以丰富和深化。

2. 文章中“岁月静好”一词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5分)答案:“岁月静好”在文中体现为对过去平静、安详生活的怀念和赞美。

作者通过对旧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珍视和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反思。

3.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时间”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分)答案:作者对“时间”的态度是复杂而深刻的。

一方面,作者认识到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流逝的必然性,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哀伤;另一方面,作者也认为时间是个体成长和经历积累的见证,对时间的重量和价值给予肯定。

4. 文章中提到的“记忆”与“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0分)答案:在文章中,“记忆”与“时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记忆是时间流逝中留下的印记,是个体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和保存。

时间的流逝为记忆提供了背景和框架,而记忆则赋予时间以意义和情感色彩。

5. 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请列举并分析其作用。

(10分)答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将时间比作“河流”,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连续性;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生活状态,突出了时间变迁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古诗文标题:《登高》(古诗文内容略)6. 请解释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的含义。

(5分)答案:这句诗描绘了秋天落叶纷纷的景象,通过“无边”和“萧萧”两个词,传达了落叶之多和声音之凄凉,反映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慨。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译文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译文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

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

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

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

今介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

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

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

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

他日又问,则补缀□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

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

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

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

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

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力:致力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阈:门槛C.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度:衡量D.然后果而不可易也易:轻视7.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3分)A.为乃而之B.为以其之C.以乃其为D.以为之乃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

(4分)(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

(4分)9.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①范文王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始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④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①。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②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世云。

【注】①觞桓子:罚桓子饮酒。

②瘠:通“胔”,尸骨。

22.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23. 第③段“尝有志于是矣”中“是”指。

2分24.第④⑤段说理采用了衬托的写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3分25.对第⑥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三个排比句是说明“予可无录也”。

有志者事竟成高考语文重庆(详细解析版)

有志者事竟成高考语文重庆(详细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至22题为非选择题,120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到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1至22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鸡肋.(lèi) 蛮横.(hèng)不着.边际(zhuó)大楷字帖.(tiè)B、内讧.(hòng)哂.笑(shĕn)断壁残垣.(yuán)不落窠.臼(kē)C、惊悚.(sŏng)愤懑.(mǎn)怙恶不悛.(quān)狼奔豕.突(shĭ)D、难处.(chŭ)括弧.(hú)唾.手可得(tuò)不胫.而走(jìng)答案:C(măn应为mèn)【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愧疚必须品防微杜渐额首称庆B.搜寻吊胃口炙手可热按捺不住C.剽悍金刚钻始作俑者不明就理D.撮合板着脸破涕为笑奉为圭臬答案:C(“不明就理”应为“不明就里”意思是:不明白其中的实际情况)【解题指导】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

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

从去年开始考纲在作文部分第一次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

重庆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优选】

重庆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优选】

重庆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丁瑄,不知何许人。

正统间为御史。

初,福建多矿盗,命御史柳华捕之。

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

沙县佃人邓茂七为甲长。

其俗佃人输租外,例馈田主。

茂七倡其党令毋馈,而田主自往受粟。

田主诉于县,县逮茂七,不赴。

下巡检追摄,茂七杀弓兵数人。

上官闻,遣军三百捕之。

被杀伤几尽,巡检及知县并遇害。

茂七遂大剽略,伪称“铲平王”,设官属。

党数万人,陷二十余县。

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先后被杀。

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十三年四月,茂七围延平。

刷卷御史张海登城抚谕。

贼诉乞贳死,免三年徭役,即解散为良民。

海以闻。

命瑄往招讨,以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大军继其后。

瑄既至,先令人赍敕往抚。

茂七不肯降,瑄驰赴沙县图之。

贼首林宗政等万余人攻后坪,欲立寨。

瑄令通判倪冕等率众先据要害,而身与都指挥雍埜等邀其归路,斩贼二百余级,获其渠陈阿岩。

明年二月,瑄诱贼复攻延平,督众军分道冲击。

贼大败,遁走,指挥刘福追之,遂斩茂七,招胁从复业。

未几,复擒其党林子得等。

尤溪贼首郑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

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楷之监大军讨贼也,至建宁顿不进,日置酒赋诗为乐。

闻瑄破贼,则驰至延平攘其功。

瑄被胁依违具奏。

福不能平,诉之。

诏责瑄具状。

楷等皆获罪。

瑄有功不问,功亦竟不录。

茂七虽死,其从子伯孙等复炽。

朝廷更遣陈懋等以大军讨,瑄乃还朝。

景泰初,出为广东副使,卒。

(1)下列对文言文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B.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C.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重庆卷阅读下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详细解析

重庆卷阅读下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详细解析

重庆卷阅读下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详细解析文言文答案详细解析重庆卷阅读下文《宋史·查道传》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

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

未冠,以词业称。

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

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

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

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

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

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

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顺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

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

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

”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搢绅服其履行。

好学,嗜弈棋。

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

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治:追究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答案】D。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高考文言文阅读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帮助大家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重庆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夔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篑往寻乱尸,见衣白纱半臂者,公也。

载篑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鬣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

2023年重庆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重庆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重庆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清)朱书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其道一而已矣。

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

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

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①,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

与夫顦顇②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③间,勤不废经者,相去甚远。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于经,有大过人者。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经之荒亦已久矣。

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

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

于宽又何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

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其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徒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

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孔子不得位得位:得志B. 勤不废经者废:停止C.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乡:向往D. 而与吾徒锄治之徒:弟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人非生而知之者B. 其得力于经月出于东山之上C. 殆不若向者都养赁作奉使往来,无留北者D. 藏之名山,待其人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 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 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 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②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答案】(1)D(2)B(3)A(4)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解析】【分析】(1)D项解释错误,“而与吾徒锄治之”意思是:就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来整治。

徒,指一类人,一辈人。

故选D。

(2)A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B项,于:①②都作介词,从。

D 项,者:①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②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C 项,其:①代词,那、那些;②代词,自己的。

故选B。

(3)A项,“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分析错误,原文中说伏羲、神农时并无经文经书。

故选A。

(4)画线句子的大意是: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因”后面的内容是指出“公文章衣被天下”的原因的,因此,“因”前要断开。

“皆是也”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也”后需要断开。

“……不……而……”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不”之前,“而”之前,都需要断开。

“以祛邪慝”表示“振兴经教”目的,前后需要断开。

“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这里说的两句话,“不存于心”与“求见诸行事”中间需要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断句即可。

(5)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①荣,以……为荣;侈,夸大,显耀;记,记述。

②方,当……的时候;委曲,屈身折节;好,喜好。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⑷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⑸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筛选翻译】(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古时文字尚未出现,天地万物之常理便显豁于世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依据它来修养自己,治理万物,虽无经书之名,但无一不是经书。

孔子不得志时,曾著述《诗》《书》,编定《礼》《乐》,编纂《春秋》,后世尊奉它们为六经。

世人放在自己身边就能行事精通,天下人取法它用来治理天下;记载在书籍里,义理详备,后世追随它用来治理学问。

新城王公做御史大夫时,皇帝亲笔书写“带经堂”匾额三个大字赏赐他,朝廷之士都深感荣耀,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带经”一说,始于汉代。

御史大夫倪宽年少贫穷,常带着经书耕种劳作。

倪宽本是贵族之后,弱冠之年便摘取科举功名,官途显赫达四十余年,备受朝廷恩宠,是近年来所未有的。

这与憔悴贫贱之人,在为众人烧菜做饭劳作之间,勤奋而不停止读经之人,相差很大。

倪宽既能让像张汤那样的酷吏向往学习,也能让像汉武帝那样有雄才大略者与他谈论经学而感到愉悦,这与他得益于经书,必定过人之处(大有关系)。

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哎!重视经书的风尚荒废也已经很久了。

凭借倪宽平生的学问,也只不过是采用儒术,文饰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迎合君王,赢得君王一杯赏赐的酒罢了。

经书的用途,难道就像这样吗?孔子圣明,代理鲁国国相之职三个月,也断然不能使鲁国成为东周,只好与他的弟子退隐而在洙水泗水给他们讲授古代传下来的经书,并将它们传那些人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