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和孙思邈文言对比阅读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与练习:《孙思邈传》

文言文阅读与练习:《孙思邈传》A.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B.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C.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D.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2.对文中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士,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县人,唐朝著名诗人,与骆宾王、卢炯、王勃合为初唐四杰。
C.《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风雅颂是其内容。
D.牲牢,指古代供宴飨祭祀用的牲畜。
牛、羊、豕三牲全备,称为少牢;用羊、豕,称之为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思邈年少聪慧,精通学说。
孙思邈七岁入学,能够一天背诵一千字以上的文章。
还未成年,就能谈论老庄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好佛经。
B.孙思邈隐居山野,不慕名利。
孙思邈在周宣帝时,因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于是隐居太白山。
高宗先征召他为谏议大夫,太宗后召见他,赐他爵位,他都坚决推辞不受。
C.孙思邈经历数朝,见识广博。
孙思邈经历周朝、隋朝和唐朝,谈论周齐年间的事情就好像亲眼所见。
唐太宗时,魏徵等人修编史书时,担心有遗漏,曾多次拜访他。
D.孙思邈想法独特,预见未来。
孙思邈曾说五十年后会出现圣人,那会他才会去做官。
他对拜访他的孙处约说孙佺的名气会最大,祸患会出在掌握军权上,后来果然应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
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2)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5.文中,卢照邻问孙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你认为名医之道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阅读

4.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 分)
(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 分)
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3 分)
②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4 分)
(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例子。(请自己概括)(
3 分)
答案:
1. C(“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为……所苦,或感到痛苦”)
秦鸣鹤
唐高宗苦.风眩,头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 秦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 .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 是出血处耶?”鸣鹤叩头请命。上曰:“医人议病,理 .不加罪。且吾头重闷,殆.不能忍,出 血未必不佳。朕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 “吾眼明.矣。”言未毕, 后自帘中顶礼以谢.之曰:“此天赐我师也。”躬 .负缯宝以遗.之。(出《谭宾录》)
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 “佗术实工, 人命所县, 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 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 “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举:推荐
B. 人命所县苦:痛苦
D. 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及后爱子曹冲病 / 困太祖叹曰 / 吾悔杀华佗 / 令此儿强死也
B.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 / 太祖叹曰 / 吾悔杀华佗 / 令此儿强死也
C. 及后爱子曹冲病 / 困太祖叹曰 / 吾悔杀 / 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2020年整理

八上文言文对比阅读《愚公移山》共12篇 2020年整理1.【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
(6分)⑴何苦.而不平⑵河曲智叟亡.以应⑶立有间.⑷臣是以无请..也⑸达于汉阴..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翻译。
文言文《旧唐书孙思邈传》阅读练习与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
”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
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
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
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
经月余,颜貌不改。
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B.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C.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D.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一种成人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并赐以字,以示成年。
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

2019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选材一反常态,开始旗帜鲜明地开始考查名人传记。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考查了三位“古代改革家”,那就是商鞅、贾谊、吴起,这些人物无论成败,都是改革的倡导者或者实践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0年,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考绝不可能回避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古代医学的文化常识岐黄:1.岐伯和黄帝。
相传为医家之祖。
2.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
太医: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
最早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战国时期,秦有太医令,由秦至宋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
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宋代医务机构甚多,有太常寺属下的太医局、翰林医官院、御医院等,宋徽宗时又设惠民局,广传医方及施诊。
扁鹊:1. 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
2.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人们借用了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针砭:泛称金针治疗与砭石出血为针砭。
《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砭为治病石针,针头圆型,前圆后方,方处为柄,以指易捏为宜。
针头在棉油灯焰上炙之微烫,沾姜汁、艾汁或其它配置药液,立顶于患者穴道,可治风湿、寒热诸病。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扁鹊医术一定比大哥二哥更好!

扁鹊医术一定比大哥二哥更好!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
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
大哥在没发病时就能提前预防所以最厉害;二哥是刚发病时就给治好了,所以次等厉害;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所以末等厉害。
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
”
实际以我自身真实体会却有不同看法。
已病重之人远比未病、刚病时难以康复,所用手段也远更复杂。
未病时,只要善加调整生活习惯和做好情绪管理,改变饮食和观念,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发病之初,在未病基础上略使医术即可很快康复。
等到病重就需要借助所有手段才能力挽狂澜,一定会对医术有最高的要求。
所以不能说善治未病者医术最高也,普通医师只要认知没问题,都能提前预防,否则那还真不能称之为医师了。
只有善治重病者才能确信医术最高也,而从中医角度,凡所有能治重病者都一定是个预防高手,否则连日常健康都不能维护就说能治重病,此理说不通!。
《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题(共8分)阅读《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完成8~10题。
(共8分)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甲】“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乙】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使人问之/平白无故.∕故.弄玄虚 B.望桓侯而还走./走.漏天机∕走.为上策C.莫不私.王/正直无私.∕窃窃私.语 D.寡人之过./闭门思过.∕将功补过.9.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翻译:医生喜欢给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理解:这句话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表现,同时是他反驳扁鹊的名言,也常常成为他愚昧顽固的佐证。
【乙】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很严重啊。
注解孙思邈养生铭

养生铭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
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
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
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
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①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耳。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②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侯曰:“善。
”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
(节选自《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有删改)
[乙]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
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节选自孙思邈⑤《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有删改)【注释】①昆弟:指兄和弟。
②镵(chán):刺。
③伸:扩大。
④维:被束缚,指动不了。
⑤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药物学家。
1. 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谁)
B.闲而名出闻.于诸侯(使……听到)
C.上医医.国(医治)
D. 中医察色.(脸色)
2. 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好的医生能在疾病未成形时发现并消除病因。
B. 扁鹊对自己“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的描述,道出自己出名的原因。
C. 魏文侯“善”,意在表达对扁鹊高超医术的赞美。
D. [乙]文中对“病已成”“病势已过”的阐述,意在说明把握治病时机的重要性。
3. 参照示例,结合上下文,谈谈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示例: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耳.。
分析:“耳”是“罢了”的意思,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扁鹊对自己医术最下而
闻名诸侯的感慨,体现了他的谦虚。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疮伸股维。
5. 读了[甲][乙]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上医医.国:治理)
2、C (意在表达对扁鹊兄弟三人高超医术的赞美)
3、“矣”可以译为“了”,表示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孙思邈对下医延误时机,导致病人难以救治的批评和惋惜,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4、所以好的医生消除疾病,差的医生打败疾病,病人就算侥幸不死,伤口也大了,大腿也动不了。
(不准确酌扣)
5、扁鹊和孙思邈都认为良医重在消除病因,在病萌芽时就进行治疗,要先搞清病因,弄清病理才能有效医治。
启发我们做事应该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不要消极应对,疲于应付;面对问题要追溯源头,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加以用意”,做任何事都要专心;治病时机很重要,启发我们做事要抓住时机。
【甲文译文】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扁鹊我最差。
”文王再问:“可以听听其中原因吗?”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像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魏文王说:“好”。
所以这种人不担心患病,在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治疗,使病在无形之中消除,功效就在这里,这就叫做自然。
【乙文译文】
医生想要治病,先要搞清病因,弄清病理。
如果五脏没有虚弱,六腑没有衰
竭,血脉不紊乱,精神没有涣散,通过服药一定能够救活。
如果病理已经形成,也可以保住性命。
如果病理已经恶化,性命就难以保全。
……古代那些善于治病的人,高明的医生能为国家除患祛弊,普通的医生能治病救人,差的医生只是打败疾病。
又听说过,好的医生通过声音判断病情,普通医生通过脸色把握病情,差的医生通过把脉诊断病情。
还听说,好的医生是在疾病未成形时发现并消除病因,普通医生是在疾病刚成形时发现并消除病因,差的医生是在疾病已经成形时来治疗疾病。
差的医生如果不小心谨慎,一旦把病情弄混淆,那么病人就难以救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