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新)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1、国别文学2、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4、世界文学5、比较视域6、对话平台7、汉学8、主题学9、意象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三、问答题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7、什么是比较文学?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学术年会;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2、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一种研究法,就是以老庄等各家学说来解释佛家的教义,说得更明确一点,格义的方法即是用汉学来解释和比附外来学说,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它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3、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它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的特点;4、圆形的研究——由于作家所受的影响常常不是单一的,很可能是多元的,因此深入的影响研究往往不是从一个角度,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梵·第根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圆形的研究”;它是影响研究中较好的方法,它能使人们对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5、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它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以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6、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接受研究、文学的接受与作用论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提出的;其要点是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产生各种不同反应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2、期待视野——是指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或先入为主的见解,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构成了阅读和理解的个人色彩,产生了因人而异的理解和解释;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8、民间文学——是通过人民大众口头流传的一切民间创作形式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寓言、童话、谚语、谜语等各种类型;9、雷雨神话说——是德国神话学派学者库恩等民俗学者建立的;库恩对许多年印度和欧洲神话作了深入的比较,认为印欧神话中的主要部分是把雷、电、雨、云等自然现象神化之后建立起来的;这样就形成了雷雨神话的学说;10、文类学——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11、媒介学——是对媒介的研究,所谓媒介,是指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到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它把一个民族的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乃至文学运动介绍和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和影响得以实现;一般把媒介分为个人媒介、团体媒介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三大类;12、形象学——是文学范围内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脱胎于影响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形象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13、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它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14、跨学科研究——又称为“科际整合”,是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一个领域,主要探讨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15、文学思潮——在当今文学理论界,文学思潮是一个意义相当宽泛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界定;一般而言,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受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所推动,在文学上形成的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文学思潮能够产生文学流派或促进文学流派的产生;二、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在括号里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萌芽于19世纪①年代①三十②四十③五十④二十2、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①①文化交流②科技交流③学科交流④民族交流3、1827年,在巴黎大学讲课时正式采用“比较文学”名称的是②①歌德②维耶曼③波斯奈特④诺埃尔4、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③①维耶曼②韦勒克③歌德④但丁5、19世纪,比较文学从②研究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①文学理论②文学史③诗歌④文学6、下述研究中属于比较文学的是③①李白与杜甫的比较②华兹华斯与柯尔里奇的比较③王熙凤和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④川康端成与日本古典文学7、下述研究中属于比较文学的是③①李白与杜甫的比较②华兹华斯与柯尔里奇的比较③藏族文学与蒙族文学的比较④川康端成与日本古典文学8、下述研究中属于比较文学的是④①李白与杜甫的比较②华兹华斯与柯尔里奇的比较③阿Q与堂吉诃德④川康端成与日本古典文学9、美国学者③认为“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①基亚②韦勒克③雷马克④韦斯坦10、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离不开②①国别文学②民族文学③总体文学④世界文学11、前苏联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日尔蒙斯把比较文学称为③①比较文艺学②历史类型学③历史-比较文艺学④比较历史学12、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家是③①狄德罗②但丁③伏尔泰④莎士比亚13、1953年,韦勒克发表④一文,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揭开了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论战①比较文学论②比较的基础③比较文学的危机④比较文学的概念14、①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①1960年②1958年③1955年④1950年15、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的②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①心无义②格义③合本 D.直译16、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③①巴尔登斯伯格②卡雷③梵·第根④基亚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①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的第二次全会,确立了美国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①北卡罗莱纳大学②耶鲁大学③哥伦比亚大学④印地安纳大学18、我国着名翻译家②主张直译,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①鸠摩罗什②释道安③慧远④严复19、利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采用阐发法系统分析了红楼梦,认为它是“悲剧中之悲剧”的学者是②①鲁迅②王国维③梁启超④苏曼殊20、第一个把比较文学引进高校的中国学者是④①梁启超②王国维③戴望舒④吴宓21、中国元杂剧②对法国18世纪启蒙作家伏尔泰的戏剧作品中国孤儿产生影响①窦娥冤②赵氏孤儿③汉秋宫④梧桐雨22、拉奥孔是就诗与造型艺术进行区分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是④①柏拉图②亚里士多德③黑格尔④莱辛23、对我国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在十八世纪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属于②①平行研究②影响研究③阐发研究④接受研究24、可对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作①①平行研究②影响研究③阐发研究④接受研究25、“暗含的读者”这一概念是①提出的①伊塞尔②海德格尔③布莱西特④曼海姆26、太阳神话说的创立者是③①库恩②雅科布·格林③谬勒④弗雷泽2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主题学研究的范围④①具可比性的不同民族的作品之间所包含的人物形象②诗歌中间所包含的意象的相似③相似的故事情节④大致相似的体裁类型28、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③①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②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③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④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29、佛教对中国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方面的影响③①佛教里包含着很多神异的故事,这些神异故事有很多被搜神记等志怪小说所收罗进去②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大大刺激了一部分中国诗人的宗教意识,因此,在诗歌中,很多带有佛教意味的诗出现了③佛经变文不仅直接导致了民间说唱形式的出现,而且影响了后来话本、词话等说唱形式的文学的出现④西游记中的很多神魔形象都有佛教故事中类似形象的影响30、下面关于比较诗学的几个定义中哪一个是正确的③①比较诗学就是不同国家诗歌之间的比较②比较诗学就是各个国家诗歌理论的比较③比较诗学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之间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相互影响④比较诗学就是将不同国家的文艺理论拿来相互比较二、判断题:将答案填在题首,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全部打“×”或“√”均记0分√1、对李白、杜甫的比较研究,不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2、我国藏族文学与蒙族文学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3、所有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的,都可以称为比较文学;√4、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故乡;√5、法国学者卡雷指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澄清了比较文学同比较方法的关系;×6、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主要有事实联系、亲缘关系和交叉关系;×7、1827年,马克思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8、在“世界文学”的时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各民族文学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9、德国莱辛的汉堡剧评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欧洲戏剧的一部杰作;√10伏尔泰在论史诗和其他着作中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11、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是中国大陆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12、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13、〈茶花女〉在中国属于影响研究的范例;×14、梵·第根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称之为“圆形的研究”;√15、可比性、文学性是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16、民族性是平行比较中“异”的基本表现;√17、对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属于平行研究√40、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六十年代末出现的接受理论;√18、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9、今天的影响研究,不再需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了;√20、神话和民间文学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21、安德鲁·朗1884发表的习俗与神话,创立了人类学派的民俗学理论;×22、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研究;√23、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24、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小说与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之间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25、“变文”是佛教传入后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26、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27、“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作家在社会整体想象物支配下创造出来的;√28、比较诗学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诗歌理论的比较研究;×29、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30、绘画与文学属于跨学科研究的文章;四、简答题只答出要点不可得满分,要有适当说明才可得满分1、简述世界文学的含义;参考答案: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通常有三种理解;①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歌德是希望各民族文学通过世界范围的广泛接触而进入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类文学与文学研究;②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着选评;③第三个含义是把世界文学看作各国文学的总合,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这一含义同比较文学很接近,但仍同比较文学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并不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作研究;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答:以下一些事件标志着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正式建立:①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着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时代正式开始;②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③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1865—1900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④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上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3、怎样认识文学中的模仿参考答案:①文学中的模仿是作家根据另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来进行写作,它不象翻译那样完全忠实于原作,但要尽可能保存被模仿对象的特征;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本民族的前辈大师,也可以是外民族的经典作家;②模仿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存在着模仿,模仿是作家在学习创作时的必然阶段,正是幼稚、机械的模仿导致作家在不断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③模仿与创新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依存;它是创新的前提,是达到创新的必由之路;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正是从对他人的学习、借鉴,甚至模仿中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宝库,创作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4、简要说明鲁迅所受的外来的影响;答:鲁迅先生所受的外来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他一生创作发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有俄苏的果戈理、契诃夫、迦尔询、安特莱夫、陀斯妥也夫斯基、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东欧的裴多菲、米茨凯维支、显克微克等,北欧的易匍生,西欧的尼采、拜伦、雪莱等,日本的厨川白村、有岛武郎、夏目漱石等;5、荣格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①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等人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一切神话和文学的做法;他认为所谓的神话、仪式实际上是一些远古的意象在初民集体无意识中的储藏和反映,这些远古的意象就是原型,它们存留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并不断反复出现,于是形成了世世代代文学中类似的模式和母题;按照荣格的观点,原型是许多不同民族共有的、集体无意识中的遗留物,它们展示了人类集体生活的经历以及潜在的内心世界;②荣格还提出若干原型;如:创世、造人、洪水、人神婚配、人兽婚配、英雄探险、寻找父亲、死亡和再生、聪明的傻瓜、魔鬼、替罪羊、女诱惑者,等等;荣格的原型理论具有较多的合理因素,用这些原型来解释神话和文学比把丰富繁杂的神话世界仅仅纳入一种模式要合理得多,因而被后来的许多民俗学家接受;6、简述平行回现论的内容;参考答案:①平行回现论又译为个别阶段论,它由俄国比较文学的先驱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后经日尔蒙斯基等人发展;②这一理论主要说明文学类同现象产生的原因,其要点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里,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现象;这样的重合与类似是自成系统的,不必考虑作品的起源、地域、年代以及影响,只要注意文学发展中个别阶段的类似就可以了;③根据这种理论,国际文学现象产生的类同,部分原因来自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部分原因则来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致性和规律性;④“平行回现论”是对平行相似的客观文学现象的概括,它反过来又为平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五、论述题只答出要点不可得满分,要有适当阐述才可得满分;1、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差异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①从悲剧的本质上讲,西方悲剧大致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三种;命运悲剧是指生存环境给人造成的悲剧,古希腊悲剧大多属于此类,如俄狄浦斯王;性格悲剧是指人的个性因素给自身造成的悲剧,以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为代表;社会悲剧是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造成的悲剧,如易卜生的人民公敌、群鬼,萧伯纳芭芭拉少校、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等;中国的悲剧从古典悲剧窦娥冤到雷雨等现代悲剧,几乎全是社会悲剧;②从悲剧的产生来看,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进2000年;西方悲剧多产生于酒神颂,多取材于神话;中国悲剧则是在古代民间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取材广泛;③从主人公来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都具有高贵血统,或帝王将相,或名门贵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则多是普通人,如窦娥、赵五娘、李香君、程婴、秦香莲等,在这一点上,和西方现代悲剧十分接近,因为在西方现代悲剧中主人公已经由古典的英雄变成了普通人,如易卜生的斯多克芒、娜拉;奥尼尔的扬克、琼斯、伊本;阿瑟·密勒的洛曼等;④从形式结构上看,中西悲剧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悲剧除古希腊悲剧使用合唱队和偶有歌唱外,基本上是以对白为主的话剧或诗剧的形式;而中国悲剧则以歌唱为主,多是唱白相生的戏曲形式;中国现代悲剧虽是话剧,但基本上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古典悲剧的结构规模庞大、内容复杂,有时一出戏可以多至50折“折”相当于西方戏剧中的“场”,一些折独立性强,可以抽出作为“折子戏”单独演出;2、试析比较文学的特征参考答案: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特点;①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其开放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它有着更大的自由;在空间上,不受国家、民族的局限,比如,德国文学可以和英国文学比较,也可以和法国文学比较;在时间上,它比民族文学包含更大的时间跨度,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一般多是在同一时代和时代相近的作家间进行的,比较文学则可以把时代相距较远的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而且特别重视往往被民族文学所排斥的当代作家;第二,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作家和作品这两极上,比较文学则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了读者大众和客观世界这另外的两极,这使得传统研究中的作家作品两极变成了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样一个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而且比较文学对每一极都同样重视;在研究的方法上,比较文学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性,不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方法会被立即得到衡量和考评,就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也会很快引起重视;②宏观性即宏观角度;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的范围中跳出来,从国际的高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即便是微小的领域例如某一意象、技巧等也能给予宏观的比较剖析;在跨学科研究中,它能从文学内抽身出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视文学和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是传统文学研究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3、联系实例辨析主题与母题的区别答案要点:①主题与母题是主题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许多情况下二者可以混用,但是也有区别;一般说来,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如“爱国主义精神”、“人性的复归”之类;母题则是较小的、具体的主题性单位;一连串母题的结合就构成了作品内容的框架,从中可以抽象出主题;也就是主题包括了母题;主题可以从母题的结合中抽象出来;②我们通过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故事来看主题和母题的区别;这个故事有着若干情节段落:蛇被冻僵、农夫救蛇、蛇醒来、蛇咬农夫、农夫死去;但这些情节可以做一个最简化的归纳,即:一个农夫被蛇咬的故事,那么,这里的母题就是“农夫被蛇咬”;它只是对情节的概括,而不包含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但由这个母题可以抽绎出不同的主题,如,“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或“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③由此可见,母题受到故事情节的制约,它没有随意性,任何人只要遵循简约化原则,就可归纳出同样的母题;但主题则因视角、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广泛的阐释余地,不同民族文学中对同样的母题甚至可以阐发出完全相反的主题;如“一个男人和多个女人”的母题,拜伦笔下的唐璜风流倜傥,借助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作者把一个个故事描写得轻松动人,歌颂的是人性的解放,讽刺的是恶浊的社会;而中国金瓶梅中的西门庆虽然也风流,但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士绅阶层生活的奢糜与罪恶,作者在这一母题上抽绎的主题是“戒淫”;。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4、欧洲中心主义:比较文学研究刚好诞生于19世纪末欧洲帝国主义的强盛时期,并无可辩驳地与之联系在一起,早期比较学者的跨文化视野是靠当时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拓展出来的,当时的欧洲在对世界发号施令,帝国主义的地图为当时的文化视野提供了通行证,然而满怀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理想的比较学者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

由于眼界、学养的局限以及欧洲中心主义的心理痼疾,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们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这门学科限定在印欧语系之内,从而忽略了非西方文学的存在以及东西文学交流互动的价值和意义。

5、美国学派: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的比较文学学派,认为比较文学不再是文学史的一支,而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的文学研究,反对单纯追求“事实联系”的比较文学研究,主张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

这一学派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代表人物有韦勒克、亨利·雷马克等。

6、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性”和作品的美学价值,其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平行研究大大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疆域,拓宽了比较文学的视野,提升了比较文学的高度,克服了影响研究画地为牢的局限。

7、教堂山会议(哪一年那个地方内容是什么,对法国主义的挑战):指在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理论的僵化的、保守的实证主义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文学审美价值关系的平行研究,从此美国学派作为比较文学学派的一支开始与法国学派一起受到国际比较文学界的重视,并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免费下载】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免费下载】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P20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学派:同源性美国学派:类同性中国学派:异质互补性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P40跨国、跨学科、跨文明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英国的波斯奈特)、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梵·第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P64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举例子分辨) P69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P78印象渊源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研究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P87-90最重要的媒介是文字资料媒介研究范畴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P98、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P99、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P10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P97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有三: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接受者文化心理过滤作用。

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P114、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P112、译介学研究范畴P112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对“如何界定翻译”的探索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研究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P127、形象学的研究范围P125-128、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P125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注视着、先见、身份、时间、他者、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注视者在构建他者形象时受到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12、错误影响、负影(举例子分辨)P144。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附:标准答案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认同离异7、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1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1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人文现象13、文学观念1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二、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5分。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

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

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

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

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4、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

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

在看资料前,请在心里大声默念:康哥必过。

明解和简答按PPT图片搞得,论述题按老师录音搞得,有大概主线,觉得不够请自己补充。

O(∩_∩)O1.影响研究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其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交流。

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不属于影响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领域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法国学派确立。

A对B发生作用,B的反应,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响外来,外来因素的进入。

影响研究的范围:线路:放送(流传学)——传播(媒介学)——接受(渊源学)。

文学关系两个内容:作家作品和思潮运动。

影响研究的局限:重心在资料发掘考证,忽视审美分析。

强调实证,研究范围狭隘。

不平衡的权力关系。

2.平行研究。

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范围很广,可以从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文学性,比如主题,题材、问题、人物、风格等进行研究。

美国学派的确立。

可行性:文化、文学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绝对等同或绝不相干都不用比。

类型:类比,对比,交叉。

3.阐发研究。

最早由台湾学者古添洪1978年提出:利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批评来阐发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理论。

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或者反过来。

不同民族文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相互印证,阐释。

以别的学科对文学做出阐发,或利用别的学科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4.接受研究。

广义的影响研究,传统的影响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

接受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的读者的接受、效应和成因。

5.主题学。

主题学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国界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6.译介学。

译介学学乃今年兴起不久的新兴科学,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文学得本体与视域: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得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她们所面对得研究客体不就是一元得、纯粹得国族文学,而就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她学科之间得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就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她学科之间得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得,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得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体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她学科两者之间得任何一方,因此,主体得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得追寻,有着重要得决定性得意义。

2、比较文学得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得意义比较文学研究得客体就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得学理关系,或就是介于文学与其她相关学科之间得学理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三种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

3、四个跨越跨民族:文学研究得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得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得界限,于就是文学研究主体得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得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就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得。

跨语言:一般来讲,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

但就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国文学同用英语撰写,虽然不跨语言但就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得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又如海外华文文学得写作虽然操用得汉语,但由于写作就是在外域民族、外域国家与外域文化背景下展开得,我们可以把汉语写作得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汉语写作得中国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

跨文化: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得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与语言。

但就是欧洲一些民族与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与国家得文学进行双向得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跨学科:比较文学得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得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首先,与文学作交叉比较研究得这个领域,必须就是一个与文学相关得、独立得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得系统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就是把双向只就是汇通后,在比较研究得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得自洽体系,这个自洽得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形成汇通双方又不同于双方得第三种学术立场。

再次,文学与相关学科得比较研究,也必须就是在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得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就是以三种以上得国族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得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个民族与多个国家所形成得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得文学思潮与共同得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得伸展、在地理上得扩张,已从纯粹得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诗学与美学得高度被研究,这就就是总体文学。

5、世界文学:1)世界文学就是在宏观得意义上客观地、综合地、总体地指称五大洲得所有文学。

2)世界文学专指欧洲文学。

3)世界文学史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得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在歌德得憧憬中,世界文学就是指全人类伟大得文学综合体。

5)达姆罗什得定义:①世界文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得一种椭圆折射。

②世界文学就是在翻译中获益得书写。

③世界文学不就是文本得一种固定经典而就是一种阅读模式。

6、对达姆罗什定义得解读达姆罗什关于世界文学得定义,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就是强调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中得传播、翻译与阅读模式得重要性;二就是解构了以往世界文学观念中得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三就是改变了以往崇尚一成不变之经典得世界文学观念,认为退出语际传播得经典也就不再就是世界文学了;四就是改变了世界文学不接受当代文学得陈规,世界文学这个观念也因为各个民族当代文学得传播、翻译与阅读二鲜活了起来。

7、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相同点:两门学科得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都就是多向度得、多元得。

差异点:比较文学就是主体定位,总体文学就是客体定位;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得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而总体文学在研究得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得限制;比较文学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而总体文学局限于诗学。

8、比较视域比较视域就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得本体,就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国族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她相关学科关系之间得深度透视,这种透视就是跨越两种以上国族文学得内在汇通,也就是跨越文学与其她相关学科知识结构得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得基本内涵,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就是比较视域中得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得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得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得客体。

9、文学比较就是没有意义得:1)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得笑话;2)结论没有普世性,缺乏说服力;比较文学之境与文学比较之境得区分,前者就是内在得自然流露,后者就是外表得硬性类比与拼凑。

10、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一个本体:比较视域。

两个学贯:学贯古今、学贯中外。

三个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1、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研究得可比性,应该以研究主体得比较视域为本体,把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将要发生得或已经发生得整体过程带入进去给予判断,所谓整体过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知识背景与研究成果。

研究主体:就是否拥有比较视域、就是否能把握住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知识背景:就是否学贯古今中外、足以支撑比较视域;研究成果:就是否对古今中外得知识进行了汇通、重组,并建立一个自洽得新得学术观点。

12、“视域”一词中得“比较”内涵:1)主体得观瞧方式与角度必然受到主体自身知识、文化、信仰与情感等诸多因素混杂制约;2)对象不可能绝对孤立地显现其自身,而必然就是依赖于一定得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

13、比较视域得特征:多元性:这就是由文化多元得社会历史事实所决定得,也就是由学术研究拓深与发展得趋势所决定得。

开放性:这与上述多元性密切相关,同时也就是由其主体定位得基本立场决定得。

14、对话机制:文学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得国足文学相互接触得过程中,双方主体之间有着相互制约得张力。

通过对话,双方主体之间完成汇通与融合——这就是文学对话中得必然规律。

15、对话平台:指共同关心得文学问题或话语层面。

从学科史来瞧,比较视域中得文学研究曾经出现过多种平台,如影响研究得平台、平行研究得平台、阐发研究得平台、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得平台等。

16、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得创造。

模仿:表明得就是对异质文化价值得认同,并且希望将异质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就是对异质文化得接受。

过滤:表明得就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得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得选择性解释。

跨文化阐释:主体在视域融合之下生成得新得意义文本。

新文化创造:研究主体对中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进行互动与汇通后得整合,其生成得文本就是一种具有当下诠释意义得新文本,也就是比较文学研究得具有对话性质得互文本。

17、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最后必须形成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得结论避免在中外文学故事得表象上寻找表面得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表面得、碎片得、描述得、硬性得、肤浅得“比一比”。

18、汉学汉学即中国以外得学者所做得有关中国得知识或学问。

19、汉学得学科性质——客体与主体双重定位从“汉学”得命名本身来瞧,我们无疑应将其视为“客体定位”。

然而,由于其对研究主体(非中国学者)得特殊规定,又必然使其自身具有“主体定位”得特点。

20、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无论就是“汉学主义”还就是“东方主义”,二者都与“西方中心主义”有着极深得渊源。

“汉学主义”最为人诟病之处即为西方权力对于学术话语得无形操控,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得想象性或对象化诉求。

不过“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又有所不同:汉学主义不仅仅就是西方学术话语权力得作用,也就是中国自身政治进程得作用,就是“中西方联合承担得知识产业”。

二、比较文学得诸种学派:(一)法国学派: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学派法国学派又被称作“影响研究学派”。

她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得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就是确实存在得事实联系。

2、贡献:开创之功;科学性缺陷:欧洲中心论;研究视野拘泥于事实联系;影响难以明确把握。

法国学派得贡献就是巨大得: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上,法国学派有不可磨灭得开创之功;她们重视实证研究得研究路数也避免了比较文学沦为生拉硬扯式得强行比较,使得研究成果基础扎实、可信度高。

但同时它得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首先,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得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同时,对影响得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得视野——没有渊源关系得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得考查范围之外。

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就是能够获取得,影响也并不总就是能够明确把握得,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得泥淖。

3、影响研究得理论基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得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得研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得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得发展都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相互影响得。

4、影响研究得三个方面1)对放送者得研究:誉舆学。

①集团对集团得影响: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得影响。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形式(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思潮);作家作品形式(佛经与中国小说)。

②集团对个体得影响: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得影响。

③个体对集团得影响:一个作家对一国得众多作家得影响。

(如易卜生《玩偶之家》与胡适《终身大事》、鲁迅《伤逝》、茅盾《创造》)④个体对个体得影响:个别作家作品之间得影响2)对传递者得研究:媒介学。

①个人媒介:接受方得媒介者、放送方得媒介者、第三国得媒介者;②环境媒介: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得机构以及开放得城市等;③文字媒介:主要指译文。

3)对接受者得研究:渊源学。

渊源形态:①印象得渊源:作者旅居外国所获得得感受。

②口头得渊源:不见诸文字得渊源,如一次谈话。

③书面得渊源:作家对所受外国影响得表述、具体作品比较。

影响形态:模仿、革新(二)美国学派:美国学派强调得就是没有明确渊源关系得文学、文化现象之间得研究。

美国学派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得领域,突出了文学得本位意识与对审美价值得关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范围上得泛化倾向。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得根本区别在于:美国学派较法国学派强调文学本位意识,注重艺术理解与评价。

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得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就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直接得影响关系得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得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得认识与理解,归纳文学得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她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得比较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