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课

合集下载

高一第一课的化学知识点

高一第一课的化学知识点

高一第一课的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我将介绍高一第一课的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根据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分组成的物质,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和特征。

二、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则围绕核心在轨道上运动。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心,而体积主要由电子占据。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质量以及化学性质等进行排列。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元素的性质。

四、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它是保持原子组成化合物的基础。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五、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被转化为产物,同时伴随着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六、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达到动态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利用Le Chatelier原理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七、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质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并形成盐。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课 绪言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课 绪言

至理
很多知识是必需记在纸上再看几遍
名言 才能理解和掌握的。
要求:课堂记笔记,课后整理复习
康奈尔笔记法 (5R笔记法):把页面分为 三部分,页面先分为上下两 部分,下部分留几行写总结 ,上部分再分成左右两列, 左边记关键词,右边记录与 关键词相对应的内容。
当天
3天
1个月
看书、看教辅、看笔记本、看题
化学发展史
17世纪中叶以后,化学开始走上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发展 道路。在后来的200多年里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波义耳 元素概念
拉瓦锡 氧化学说
道尔顿 原子学说
阿伏加德罗 门捷列夫 分子学说 元素周期律
我国的化学成就
1943年 侯德榜 联合制碱法
1965年 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
20世纪80年代 人工合成 核糖核酸
高中化学课程构成
《化学必修第一册》
必修模块

《化学必修第二册》

《化学反应原理》

选择性必修 《有机化学基础》

选修模块
《物质结构与性质 》
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
21世纪 掌握 炼油全流程技术
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内部)
大学专业设置的92个专业门类里:
1、65个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 2、56个门类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 3、55个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59.78% 4、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类,一共61个学科专 业类中55个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达90.16%
走近化学
化学第一册 绪言
什么是化学

高一化学第一课物质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课物质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课物质知识点在高一化学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有关物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物质是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化学第一课的物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与混合物纯物质是指成分一致,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的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其组成和性质可以发生变化。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所组成的纯物质,例如氧气、金属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 气体、液体和固体气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气态的物质,其具有可压缩性、扩散性和可变形性等特征。

液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液态的物质,其具有不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等特征。

固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现固态的物质,其具有不可压缩性和不可流动性等特征。

二、质量与物质的变化1. 质量质量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和引力。

质量与物质的量有关,通常用克(g)作为单位表示。

2.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排列和组合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改变一些物理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状态的变化。

三、溶液和溶解1. 溶液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解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并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溶解体系。

溶解程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衡量,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四、原子结构和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2. 周期表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原子结构进行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周期是指元素原子核周围电子层的数量,族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所在的同一列。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梳理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梳理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梳理高一化学第一课主要涉及物质和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与特征,以及物质的宏观与微观描述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类。

1.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

元素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如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硅元素的半导体性等。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确定的。

化合物具有一系列固定的化学性质,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无色无味液体。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混合物的组成比例可以不固定。

混合物的性质和组成成分的性质相互独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气体混合物。

二、物质的宏观与微观描述物质的宏观描述是指对物质进行肉眼观察和感知,主要描述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

物质的微观描述是指从微观角度来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

1.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每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独特的质量和性质。

2. 分子: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存在的结构。

3.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通过损失或获得电子而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它们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组成和性质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测定。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等。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化学的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物质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1. 元素:由同一类型的原子组成,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常见的元素有氧气(O)、氢气(H)等。

2.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二、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1. 原子: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微小粒子,具有质量和电荷。

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

2. 元素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的一到两个字母的缩写,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3. 原子序数:一个元素的原子核中所含的质子数,也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用来表示元素的顺序。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

4. 原子量:一个元素的原子质量,通常以相对原子质量(标准:12C的质量为12单位)来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量约为16。

三、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由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间的重组和重新排列。

1.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

例如,Fe + S → FeS 表示铁和硫反应生成硫化铁。

3. 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课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应用的学科。

在高一化学上册的第一课,我们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式和物质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1. 基本概念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质量和能量。

物质是指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简单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表示物质的总量。

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热能等形式。

2. 化学式化学式是表示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一种符号表示法。

常见的化学式包括分子式、离子式和结构式。

分子式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表示物质中分子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离子式表示物质中正、负电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用离子符号表示。

结构式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相互连接关系和空间结构。

3.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按照组成划分,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化合物是由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

按照性质划分,物质可以分为酸、碱和盐。

4. 单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常见的金属元素包括铁、铜和锌等。

非金属元素是电负性较高的元素,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氢、氧和氮等。

5. 酸、碱和盐酸、碱和盐是常见的化合物。

酸具有酸味,可以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碱具有苦味,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盐是由酸和碱中的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6.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和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和腐蚀等。

7.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产生新的物质和性质的变化,如燃烧和酸碱反应等。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知识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作为理科类必修课程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化学第一课时的知识点,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一、物质和化学变化第一课时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及其性质,以及化学变化的概念。

物质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在了解物质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习化学变化的概念。

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的永久性变化,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学会如何判断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区别。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得到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同时,物质还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如活性和稳定性。

活性物质在室温下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稳定物质则相对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三、物质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物质,科学家将物质进行了分类。

常见的物质分类有两种方式: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根据物质的性质。

根据物质的组成,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其中的成分可以分离。

根据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分为酸、碱和盐。

酸具有酸性,可以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碱具有碱性,可以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盐是酸和碱中和生成的产物。

四、化学实验和操作技巧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和操作技巧,如加热、搅拌、过滤等。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验证化学理论,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良好的实验操作技巧也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高一化学必一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一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一第一课知识点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一的化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基本了解和兴趣,并奠定发展深入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银、氧等。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整理而成的。

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周期表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对应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量。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元素的性质、周期规律以及元素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3.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通过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其中,反应物位于化学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

化学反应方程式反映了化学反应发生前后物质组成和数量的变化,是化学研究和实验的基础。

4. 元素的化合价和电子结构元素的化合价指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学价态。

化合价决定了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位置和化学性质。

了解元素的化合价和电子结构有助于理解化学键的构成、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原理。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一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同时另一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是探究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电化学和电池原理的基础。

6. 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发生变化。

能量变化可以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使其周围的环境升温。

吸热反应则是指化学反应需要吸收外部能量,使其周围的环境降温。

了解反应的能量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问题分类:
1.预习不充分
2.课堂回答有误
3.作业(单元小结、考试分析)未及时完成
4.作业评价较低(订正、重做、抄袭、字差、卷面差);作业跟踪(未订正、未重做)
5.作业本、试卷(练习卷)、练习册等丢失
对学生的要求:1.新课前要细心预习,课后要勤练习,
2.作业按时完成、书写端正、卷面整洁、及时订正
3.常常反思
作业布置:每次作业记录在案,不合格重做,未交者面谈。

作业批改:挑选一组批改,评出达标、不达标;择日对不达标作业再查,仍不达标严肃处理。

作业完成:一次未做提醒,后依次站立、站墙角、通知家长。

课堂成功五部曲:
1.看。

看课代表上交的作业完成情况,笔记情况。

2.问。

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情况,课中提问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3.记。

做好相关记录。

4.查。

作业本、试卷(练习卷)、练习册健在与否。

5.思。

教学常规如何,课堂效率如何,是否关注学生,是否以学定教。

工作效率如何,任教班级班情如何,教学技能是否进步,专业是否过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