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

合集下载

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

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

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作者:朱波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说谎行为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论文主要介绍了儿童说谎的认知、儿童说谎行为及与儿童说谎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给这些研究成果做出总结的同时,希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儿童说谎行为说谎认知中图分类号:G844 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the Study on Children's LyingAbstract Since 1980s of twenties century, Children's lying has become a mian research topic in psychological field. This paper will shows the research on cognition of children's lying, act of children's lying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hildren's lying. It also aims to show the furure direction of study in this field.Key words children; lying ; cognition of lying关于说谎这个问题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

最早要追溯到1877年达尔文,通过对自己两岁儿子说谎行为的观察,做了观察报告(Darwin, 1877)。

自皮亚杰研究后,研究者对说谎的认知和说谎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幼儿说谎的研究进行回顾,希望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梳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1 说谎的认知的研究对说谎的概念心理学家们一直都没有过统一的定论。

Lee等人(2000)将说谎定义为个体有意识地传递错误信息而使接受者形成错误信念的行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错误信念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错误信念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14年 科研热词 错误信念 谎言行为判断 自发反应范式 综述 眼动 真假信息辨别 欺骗 意图理解 心理理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个体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科研热词 幼儿 错误信念理解 心理理论 学前儿童 他人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错误信念 语义理解 记忆 观点采择 表达论 补语句法 自我 纵向研究 投资者决策 情绪错误归因 情绪认知 情绪启发式 情绪代理变量 心理理论量表 工作记忆 定制一响应困境问题 发展次序 即时顾客化定制 元表征 产生论 个性化需求预测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脑外伤 2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1 阶段性部分真实信念任务 1 锚定-调整 1 自我中心 1 相关性 1 横断面研究 1 指示交流任务 1 执行功能 1 成人心理理论 1 意外地点任务 1 心理推理能力 1 心灵理论 1 家属评定量表 1 元表征 1 信效度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心理理论 失言理解 错误信念认识 错误信念理解 错误信念 训练迁移 解释性心理理论 晚期负成分(lnc) 抑制 复制式心理理论 儿童 假装经验 假装情境 二级错误信念 事件相关电位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因素的分析

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因素的分析

究最常用的方法是 “ 错误信念认知” 的实验任务 : 所谓错误信 儿童进行 互动 过程中, 会 更加倾 向于使用一些心理状态言语


暇协论坛 ・2 0 1 3 年第 1 2期( 下 )——
与其交流 , 而这些能够描述心理状态的言语会促进儿童更好 关系又是儿童社会化 的重要推动因素 。布朗等人认 为,同伴

论 的研究 。 心理理论的研 究是近十年来认知发展研究的焦点。
个非常重要 的因素 。其中 , 家庭 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依恋
父母教养方式、 亲子谈话等, 都对 儿童心理理论 的形成 现在 国内外普遍接 受的是海普等 人的定义 , 认 为心理理 关系 、
论是对 自己和他人 心理状态 的认 识 , 并 由此对相应 的行为作 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 出因果 性的预测和解 释的能力 。 弗拉 维尔在整合相关 的研究 3 . 1 .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关键 词: 心理理论
理论模型
影 响因素 儿童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3 9 7 3 ( 2 0 1 3 ) 0 1 2 — 3 7 5 - 0 2
中图分类号 : B8 4 4 .指他人或 自己的一些与现实不一致 的信念 。探察儿童认
. 1 . 2依恋类 型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 的研究 多使用情境性试验及任务试验 3 的方式 , 研 究者 为了更好 地测得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 设计 了
衡量一个人早期人际关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变量 即是
不 同形式 、 不同难度 , 以及适用 于不 同年龄阶段儿童 的实验任 儿童 的依恋类型,其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一定 的关系 。
务 。如 “ 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 的实验任务 , 理解到心理 已有研 究发现 3 - 4岁 儿童 中。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错误信念测

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单选以下不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是()A.弗洛伊德B.华生C.巴甫洛夫D.斯金纳正确答案:A2、填空题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属于()(江南博哥)质。

正确答案:多血3、单选皮亚杰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

A.成熟B.自然经验C.社会经验D.平衡化正确答案:D4、单选要求研究者在研究心理发展和分析心理现象时,需要考虑特殊现象与一般规律的关系、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的关系、静态现象与动态发展的关系等。

这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A.客观原则B.整体性和相互联系原则C.教育性原则D.能动性原则正确答案:B5、填空题观察他人的过程有()、()、()、()等4个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注意和;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动机6、多选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A、成熟B、遗传C、物理因素D、社会环境E、平衡正确答案:A, B, C, E7、判断题小学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为情绪记忆。

正确答案:错8、判断题马斯洛认为,社会和教育的实践不应该用来控制儿童或使儿童适应. 正确答案:对9、名词解释自传体记忆正确答案: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10、判断题研究发现,儿童从2岁到5岁,对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等的害怕减少了,对噪声、陌生人等的害怕增加了。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11、单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

A.华生B.斯金纳C.班杜拉D.巴甫洛夫正确答案:C12、判断题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

正确答案:对参考解析:“三山实验”,把一个小人放在山的模型前,让儿童坐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说出这个小人处在山的哪一个方向,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单向思维。

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毕业论文

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毕业论文

题目: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姓名:学号:系别:教育科学系专业:学前教育年级班级:2009级学前教育本科1班指导教师:2013年5 月31 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作者单位:教育科学系作者签名:(学号:0089)2013年5月31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 (1)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3)二、个案说谎的状况和特征 (3)(一)有意说谎 (3)(二)无意说谎 (5)三、个案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6)(一)父母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6)(二)幼儿自身性格产生的影响 (6)(三)老师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7)四、建议 (7)(一)共同为幼儿建造一个良好、民主的家园教育环境 (7)(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正确看待幼儿说谎 (8)(三)耐心坚持,积极引导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幼儿说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说谎行为会对幼儿将来正确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开封县吉祥艺术幼儿园草莓小班幼儿范XX小朋友的说谎行为的状况进行个案分析。

笔者首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对该幼儿在幼儿园里说谎行为进行详细记录。

其次,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对幼儿在家里的情况进行询问和了解、收集、记录个案材料,寻找幼儿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最后,对幼儿说谎行为提出建议。

儿童心理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儿童心理理论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

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心理理论问题自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以来1,对它的研究已成为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元认知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的崭新视角和范式。

儿童心理理论Q: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在研究心理理论问题时,心理学家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能力。

为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儿童对他人的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方面。

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心理认识或态度,是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

一般而言,人们都想正确地表征现实世界,但实际上,人们依赖信念对现实世界的表征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为此,心理学家较为一致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正确地理解他人会拥有“错误信念”(false belief),那么,就可以判断这时的儿童已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

关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可以用下面的实例来说明:给不同年龄的小朋友讲故事:小明把巧克力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

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巧克力,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

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巧克力。

此时,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巧克力?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实际结果是,对3岁多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很难区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典型反应是:小明将到抽屉里找巧克力,因为巧克力现在就放在里面(这是他们所知的)。

然而,对4岁左右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区分开来,他们可以正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依赖该人所想或所知的,因而大多可以正确地预测:小明将到碗橱里找巧克力,因为小明以为巧克力还在里面(小明有了错误信念)。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2.实验中采用的任务生态化程度不高,并不能很好的测量儿童以及其 他年龄段主体心理理论的发展。例如在不同情景(压力、情绪等)下 儿童心理理论的运作情况。
3.研究方法应多元化,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比较与验 证。
(一)联合注意: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注意, 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
四 讨论
对探讨问题一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选择性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者发现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高的儿童会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控制年龄效应之后,两者之间不 再存在显著关联。
(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还是在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上,它们都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正向关 联。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四)愿望理解:

幼儿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幼儿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与其心理状态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是对自己及他人所知、所想、所欲和所感等具有归因属性心理状态的朴素心理观念,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张玉萍,苏彦捷, 2007)。

心理理论有两个成分:一个是社会知觉系统,是指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行为中迅速判断其意图、愿望、情绪等心理活动的能力,这是一种快速的、内隐的加工能力;二是认知加工系统,是指在头脑中对他人的意图、愿望、信念、情绪等心理状态进行表征、推理、解释的能力,这是一种外显的加工能力。

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学前期3至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关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理论的提高途径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高其理解他人、去自我中心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改善其社会行为(杨伶,兰继军, 2011)。

而且幼儿园里有大量的同伴和专业教师, 在个体的心理理论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幼儿相关的心理理论研究可以为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方法。

1 与幼儿心理理论相关的研究从生态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刘杰 ,孟会敏, 2009)。

在学前期的幼儿园系统中,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教师和同伴。

其中包括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与同龄或异龄同伴的人际交往,以及课程中的相关活动。

1.1 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幼儿园期间,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一的教师,在幼儿园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表达(包括正向和负向)可以促进幼儿对他人情绪心理状态的感知和理解(仇小莉, 高凤阳, 田莉, 刘玉平, 莫书亮, 2015)。

另外,除了师幼互动,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理论。

莫书亮, 商冲晨, 陶莉莉和贾蒙蒙 (2012)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感与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存在密切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张 旭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摘要 本研究采用纵向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考察了51名三岁半不同语言能力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3岁半到4岁之间,汉语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语言能力超常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难以确定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

关键词 幼儿 错误信念 语言能力分类号 B8441 问题提出随着对儿童心理理论(T oM )研究的深入,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对心理理论发展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

这是因为:首先,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推理系统对自身和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行“阅读”,并由此对他人行为做出预测和解释的社会认知能力。

而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表征外部世界及内部意识的符号表征系统。

无疑语言为理解他人及自我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最有利的工具;其次,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都在学前期取得了关键性的发展。

这提示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

此外,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对众多被试开展的研究都显示,他们在一系列心理理论测试任务上的表现均与其语言能力显著相关[1][2][3][4]。

可见,儿童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不过现有研究多是在英语或西方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语言与心理理论二者本身与其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有研究范式和假设还有待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作进一步检验。

此外,已有针对学前儿童的相关研究大都是横断性的研究,缺乏纵向追踪研究,也很少考虑到被试的语言能力变量。

因此,对语言能力超常和普通语言能力儿童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语言与心理理论发展的动态关系。

本研究的被试是3岁半的汉语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标志幼儿表征性心理理论获得的核心能力是将错误信念归于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及区别外表真实的能力。

,本研究致力于考察学前期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与西方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幼儿一般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对二者的相关有何影响等问题。

我们的假设是,学前期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跨语言文化的普遍性;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一般语言能力在发展中密切相关;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的51名幼儿,其中男孩29名,女孩22名。

实验前两周,采用华东师大主修的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的言语智力分量表对150名三岁半幼儿施测,参照相应的年龄组常模,将测验粗分转化为标准分数T 分,麦卡锡测验中,T 分=63分,即各年龄组的90百分位点。

根据首次测试时的一般语言能力测试分数对幼儿进行分组,选取T 分≥63的26名幼儿组成语言能力超常组,接受首次测试时的平均年龄41.6个月(年龄范围34-47个月,S D =3.5个月);随机选取T 分<63的幼儿25名组成普通语言能力组,3张旭,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特殊教育学。

E -mail :elodzhang @ 。

《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71期)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N o.5,2006(Serial N o.71)首次接受测试的平均年龄为40.5个月(年龄范围34-45个月,S D =2.6个月)。

五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测试时,普通语言能力组被试因各种原因流失3名,最后48名幼儿的数据为有效数据。

2.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一般语言能力测量:华东师大主修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国修订版的言语分量表,其中包括“图画记忆”、“词语知识”、“词语记忆”、“词语流畅性”和“反义类推”五个分测验。

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国修订版指导书指出,该分量表的稳定性系数为.82,分半相关系数为.94,说明该分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韦氏量表言语I Q 和麦氏言语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64。

错误信念任务:呈现意外转移故事的彩色图片(27×39cm )两套(每套4张组成一个故事,分别用于两次测试),内装丝巾的薯片盒一个(用于首次测试),内装小布熊的牙膏盒一个(用于第二次测试),内装卡片的饼干盒一个(备用)。

2.3 实验程序本研究测试分两次进行,每个幼儿分别接受两次一般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任务的测试,中间相隔5个月。

每次测试约进行20-30分钟。

在幼儿熟悉的游戏室,由同一名女性主试逐一施测。

使用专门的记录表记录幼儿反应,每次实验后幼儿选择一枚喜爱的卡通贴纸作为礼物。

一般语言能力:在六个月里,对每个幼儿施测两次麦卡锡言语分量表,由于两次测试相隔时间较长,练习效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大。

分别记录两次测试的原始分数(即测试粗分)。

错误信念任务:幼儿每次完成两个错误信念任务,分别为一个意外转移任务和一个表征变化任务。

意外转移任务:主试用图片向被试展示整个故事情节(第二次测试时采用结构相同,但故事人物、被转移物体和转移地点不同的故事):“这是妹妹,她有一个布娃娃,现在妈妈叫她,她把布娃娃藏在这个篮子里,然后出去了,现在妹妹不在这里了,哥哥进来了,他想和妹妹开个玩笑,把布娃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到了这个盒子里,布娃娃现在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妹妹知道吗?对,不知道。

现在妹妹回来了,她想接着玩布娃娃。

”确定幼儿听懂故事后依次问下列问题:(1)记忆控制问题:“妹妹走的时候把布娃娃藏在哪里了?”(若幼儿表示不知道,则提示:篮子还是盒子?)(2)事实检测问题:“布娃娃现在实际上在哪里?”被试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后继续下面问题。

(3)信念问题:“妹妹以为布娃娃在哪里?”(4)行为检测问题:“妹妹会先到哪里找布娃娃?”以上信念问题和行为检测问题答对各记1分,得分范围0-2分。

表征变化任务:主试拿出薯片盒(第二次测试时采用内装小布熊的牙膏盒)问被试:“你说说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幼儿回答薯片后(若儿童表示不知道,改用备用的饼干盒),打开盒子,拿出内装的丝巾给幼儿看,然后把丝巾放回,恢复盒子原状,依次提问:(1)表征变化问题:“在老师没打开盒子前,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2)信念问题:“如果你的好朋友某某现在进来,让他看这个盒子,不给他看里面的东西,你猜猜看他会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检测问题:“现在你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了吗?”通过了检测问题的被试,表征变化问题和信念问题答对各记1分,检测问题不计分。

得分范围0-2分。

上述两个任务得分范围共0-4分。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表1显示了两次测试中两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上的表现。

表1 两次测试中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和一般语言能力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n错误信念任务平均得分M (S D )首次第二次一般语言能力平均得分M (S D )首次第二次超常组男13 1.85(1.14) 3.38(.96)49.38(6.04)53.77(8.67)女13 2.25(1.14) 3.00(1.29)53.15(10.89)58.23(11.95)普通组男14 1.57(1.02) 1.71(1.38)36.50(5.36)48.57(9.37)女8.63(.74)1.63(1.19)32.50(7.67)40.38(7.31)・27・《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71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幼儿的错误信念任务得分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粗分在第二次测试中均稳定提高;所有测试中,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在两个项目上的得分都高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

此外,首次测试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随机水平(t=-3.510,p <.01),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的得分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569,p>.05)。

第二次测试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1.160,p>.05),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随机水平(t= 5.37,p <.001)。

以幼儿错误信念任务得分为因变量,首次测试的2(一般语言能力)×2(性别)UNI 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F(1,43)=9.21, p<.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3)=.75,p> .05);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43) =4.65,p<.05);对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做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普通语言能力组男女幼儿的表现有显著差异(F(1,20)=5.27,p<.05),男孩的表现好于女孩;而语言能力超常组男女幼儿的表现无显著差异(F(1,23)=.78,p>.05)以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为因变量,6个月后第二次测试的2(一般语言能力)×2(性别)UNI ANO2 VA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F(1,44)=17.70p<.0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4)=.43,p>.05);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44)=.17,p>.05)。

3.2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和一般语言能力的交叉—滞后相关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两次测试间隔的6个月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整体表现从低于随机水平提高到随机水平,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则从随机水平提高到随机水平以上,为了考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向,我们参考Eron和Huesmann等人[5]提出的交叉———滞后组相关程序的研究方法,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方向。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两次测试中错误信念任务的表现(分别标为T oM1、T oM2,下同)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分别标为L1、L2,下同)之间的相关见图1,在相关分析中我们使用了一般语言能力测量的粗分,因为粗分不仅可以反映给定年龄言语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可以反映其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注:3p<0.05,33p<0.01图1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和一般语言能力的相关系数在评估因果关系的方向时,最有意义的发现就是交叉———滞后相关(即上图中沿对角线所表示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

如果一个变量引起了另一个变量,那么第一个变量与时间上滞后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应该远远大于第一个变量和同期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