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未能通过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原因
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幼儿品德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幼儿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的品德教育知识和技能,才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品德教育。
如果教师缺乏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可能导致品德教育的效果不佳。
2.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幼儿品德教育需要系统的教育方案,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如果没有这样的方案,教育就可能没有目标和方向,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3.学校环境不足:幼儿品德教育的环境是指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室布置和活动设施等。
如果这些环境不足,就可能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4.家庭环境不足: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品德教育的元素,就可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改进幼儿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系统的教育方案:需要制定系统的教育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安排等,使教育更加有序和有效。
2.改善学校环境:需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室布置和活动设施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加强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支持。
4.加强社会监督:应该加强社会监督,保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改进幼儿品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系统的教育方案、改善学校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和加强社会监督等。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行为偏差儿童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常规行为相悖的行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的行为偏差包括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行为偏差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了解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可以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进行解析。
环境因素对行为偏差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父母关注与支持、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会给儿童的行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学校环境的不适宜、缺乏师生沟通等因素也会使得儿童的行为偏差更加明显。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来自同伴、社会媒体的不良影响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塑造他们的行为偏差。
个体因素也对行为偏差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儿童天生的特质,如情绪控制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冲动性强等,往往会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偏差。
身体健康问题、学习困难等也会对儿童的行为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诱发行为偏差。
针对行为偏差儿童的教育策略,首先需要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给予儿童适当的责任和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自我决策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行为偏差儿童,要注重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养,教育他们学会合理表达情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还要通过游戏和体育活动等方式提供适当的发泄渠道,帮助他们顺利释放压力,减轻不良行为的发生。
行为偏差儿童的教育策略应该注重个体化和综合性。
每个儿童的行为偏差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教育策略应该根据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同时还要注意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帮助行为偏差儿童全面发展。
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较为复杂,既包括环境因素,也包括个体因素。
针对他们的教育策略应该注重构建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注重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养,个体化和综合性是教育策略的重要原则。
儿童成长中的学习障碍及干预措施

儿童成长中的学习障碍及干预措施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有些儿童可能会面临学习障碍,这给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了解学习障碍的类型和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困难,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成长中的学习障碍及干预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处理这一问题。
学习障碍的类型可以包括阅读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和语言障碍等。
这些障碍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发育问题、环境因素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障碍及干预措施。
一、阅读障碍阅读障碍是指儿童在阅读和理解文字方面遇到困难。
这可能表现为识字困难、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等。
对于这类学习障碍的儿童,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提供个性化的阅读辅助工具,例如放大字体的书籍、语音朗读软件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字信息;2. 创设有趣的阅读环境,例如建立家庭阅读习惯、养成定期去图书馆借书的习惯等,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3. 培养阅读技巧和策略,例如使用指纹读取法、上下文推测法等,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的效果和理解能力。
二、写作障碍写作障碍是指儿童在书写和表达文字方面遇到困难。
这可能表现为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写作思路混乱等。
对于这类学习障碍的儿童,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提供个性化的写作辅助工具,例如语法纠错软件、录音并转换为文字的工具等,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提高写作质量;2. 鼓励他们多进行写作实践,例如写日记、参加写作比赛等,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3. 提供反馈和指导,例如老师或家长可以对他们的作文进行评改和解释,指出错误并给予建议。
三、计算障碍计算障碍是指儿童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遇到困难。
这可能表现为计算困难、理解障碍、逻辑推理能力不足等。
对于这类学习障碍的儿童,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提供个性化的数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器、数学游戏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运算和理解;2. 强调实践和应用,例如让他们参加数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3. 分解问题,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步骤,帮助他们逐步解决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与养成方面的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总结出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家庭教育幼儿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得出原因后从生活习惯、思维、学习、道德品质四个方面展开了具体对策论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智力开发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成长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幼儿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家长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家长存在娇惯宠爱幼儿问题。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家人都视幼儿为掌中宝,总是事事依着孩子,再加上三世同堂现象不乏存在,隔代人更加过分的溺爱幼儿,对幼儿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幼儿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1]。
家长这种盲目的宠爱,只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坏处,易导致幼儿如不讲道理、霸道、任性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生成。
同时,这种无原则的娇惯造成家长过度关注幼儿身体方面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家长为幼儿拼命补充营养,觉得自身的主要职责就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
这种轻视行为习惯培养的行为导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导致幼儿一些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二)过度注重幼儿智力开发。
部分家长主要侧重于培养开发幼儿的智力因素而相对应地忽略了非智力因素。
把关心幼儿的焦点放在了智力因素的开发上,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缺乏应有的重视。
其中,许多家长觉得幼儿只要智力开发好,以后学习成绩好,就会有大发展,其他都不算什么。
因此在过度关注幼儿智力开发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其实,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幼儿未来成材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幼儿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智力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三岁之前幼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总第 14期 2 1 1 00年第 8 期
总第 8 9页 9
・ 论研 究 ・ 理
作者简介 :姚 岚 ,副教授 ,博 士 ,
研 究 方 向 :心 理 语 言 学 、认 知 语 言
学。
三 岁之前 幼儿 对错 误 信 念 的理解
姚 岚
摘 要:关于幼儿开始理解错误信念的年龄 ,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 目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幼
3
・
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第2卷 5
总第 14 1期
2 1 年第 8 00 期
总第 90 0页
的非 言 语 实验 证 据 ,然后 聚 焦 幼儿 理解 F B的 年 儿视线 的实验 范式 。实验 任务是物 体意外转 移 的 龄之 争 ,为三 岁 之 前 的幼 儿 能够 理 解 F B提 供 合 F B任务 。当甲即将 回到现 场时 ,三岁 幼儿 听到这
儿 只有在 4岁左右 才 能理 解错误信 念 ,3岁 幼儿 至 多只能 隐性理 解错 误信 念 。支持这 种观 . 最 的证据 主要 来 自于对 幼儿的错误 信念 的 言语 实验 。 由于这 些 实验 结果被认 为 与言语 测试 范式
相 关 ,越 来越 多的 实验 采 用非 言语 测试 方法 ,结果 发现 3岁 ,甚至 3岁之 前 幼儿就 能够理 解
份起 _ 2 ] ,幼儿 何时开 始理解错 误信念 成为心理 学及 根 源 ,必须 了解 不 同实 验范 式 、结论 和 争论 的依 B研究从言语测试到 其交叉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 。F B指的是某个体对 据 。为此 ,下文首先简述 F 现 实 的 表征 与 现实 不 符 ,因此 ,理解 F B指 的是 非 言语 测试 的发 展变 化过 程 ,展 示不 同实 验范 式 B 能 够 理解 某 个体 对 现 实表 征 与现 实 之 间 的 差异 。 的发 现 ,着 重展示 支持三 岁之前 幼儿 能够 理解 F
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策略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人的全部心理过程积极参与,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习惯,并探究了相应的矫治措施,在此仅以数学课堂上学生常见的几种不良学习心理为例作出分析,并分别阐述其矫治措施。
一、盲从心理需要矫正矫治具有盲从心理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作出思考,便随问随答,或是人云亦云,盲目地作出判断。
如笔者在教学退位减法时,设计了一个抢答练习,我出示一道“16-7”,立即有一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7。
”即刻,很多名学生跟着大声嚷:“7。
”我举着卡片不动。
停顿了一下,又有一位学生报出“等于9”,大部分学生立刻掉转枪头,整齐地回答:“9!”此类场面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急于求成,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二是对他人的言行反应能力差,有口无心随大流,有很大的盲从性,属心理能力(EQ)问题。
针对盲从心理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矫治: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规则。
比如上例中,应让学生知道,一定要想好了再动口,只有最先说出正确答案的小朋友才能获胜。
二是要善于抓住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契机,及时地进行鼓励。
应经常表扬那些不急于开口答题,而经常能得出完整、正确答案,以及善于倾听、分析他人发言的学生,运用激励机制,发挥榜样作用,使认真思考、主动质疑成为一种内驱力,最终形成为一种习惯,克服盲从心理,积极主动思维,提高对他人言行的心理反应能力。
如上例中应对最先说出正确答案的小朋友提出表扬,夸奖她想得仔细。
三是教师要注重提问引导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并无实质性内容,甚至毫无价值的“提问”,如“会不会?”“懂不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
对此,大多数学生则简单而机械地回答:“会!”“懂!”“是!”“对!”“好!”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提出疑问或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
久而久之,这种对答就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整齐划一的游戏,导致盲从心理的形成。
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成因及心理特点

一、导致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儿童学习能力与其心理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儿童心理紧张、学习动机低、学习价值取向偏差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父母与学校对儿童的要求互相矛盾或父母与学校对儿童期望水平过高,可能使儿童产生焦虑、紧张、逃避学习等不良情绪,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另外,儿童的自尊水平、自信水平、对学业的态度、儿童对学业的归因等心理特点都与学习困难密切相关。
二、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特点1.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加工特点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对外来知识信息接收、编码、储存、提取以及运用信息与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困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则表现出较多的障碍,如注意、记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障碍。
⑴注意。
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突出的问题。
不少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注意缺陷,哈根曾做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认为,一个选择性注意强的学生会把注意集中于目标刺激,而选择性注意差的儿童则会同时注意目标刺激和附加刺激。
通过显现一组图片后的回忆结果发现,一般学生比学习困难学生能记住较多的中心刺激,而学习困难学生则比一般学生记住了更多的附加刺激。
这表明学习困难学生确实存在选择性注意缺陷。
⑵记忆。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系统存在障碍。
感觉记忆中信息编码、提取的速度较慢。
爱尔伯特的研究发现,对再认词的编码时,学习困难学生比一般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搜索记忆,这就可能导致他们的阅读速度低于其他学生。
莱哈曼等人比较了阅读困难学生与阅读正常学生的词语编码能力,发现在编码过程中,阅读困难学生比一般学生分类范围要小、要窄。
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从感觉记忆中提取信息不够迅速可能与注意缺陷有关。
短时记忆中复述频率与复述策略水平低。
学习困难学生复述的缺陷之一是复述频率低于其他学生。
托格斯等人研究儿童记忆任务时的嘴唇运动,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嘴唇运动次数少于其他儿童。
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者:李秀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02期【摘要】随着中国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的深入,重视幼儿品德教育,提高幼儿教师品德素养,共筑健康和谐家园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幼儿教育体系,有利于中国幼儿品德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07-02一、幼儿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一)社会原因1.社会意识淡漠,不重视幼儿品德教育目前,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社会环境对于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幼儿园和家庭才是幼儿品德培养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有部分人认为学习成绩优异、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幼儿应该做到的事情,而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没有那么重要。
2.社会行为失范,不利于培养幼儿品德由于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忽视,有些人在幼儿面前做出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如撒谎、嘲讽他人、骂人、打架等等。
这些失范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模仿、学习,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也会使幼儿分不清是非对错,模糊良好品行的界定,从而阻碍其品德的培养。
(二)家庭原因1.家长溺爱纵容,形成了幼儿不良品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只会一味地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迁就、纵容幼儿的过分行为,而忽视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没有对幼儿开展适当的品德教育,使幼儿逐渐形成了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和行为习惯。
2.家庭教育失重,阻碍了幼儿全面发展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对幼儿的知识教育和特长培养,而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予重视,认为品德教育没有价值。
这种“重智力、轻品德”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难以养成幼儿与人合作、为集体服务的亲社会行为。
(三)幼儿园原因1.德育成效偏低,影响了幼儿品德发展目前,我国幼儿园品德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场合过分集中于课堂、教育方式过分集中于说教、教师在幼儿德育方面花费时间不够、德育工作必要环节的缺失以及德育过程缺乏针对性等问题[2],造成了幼儿园品德教育成果不显著、实效性差,进而影响了幼儿自身品德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未能通过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原因探讨
摘要年幼儿童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上存在困难。
本研究列举了幼儿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几种原因,初步探讨了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机制: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困难可能是由概念缺陷和知识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可能低估了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并指出了未来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知识偏差自我中心错误信念
the explanation of young children failing in
the standard false belief task
xi le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to explain why young children failed in the standard false belief task, and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false belief. the difficulty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false belief task may re ect a qualitative difference and the curse of knowledge. finally we indicated the direction of false belief study.
key words the curse of knowledge; egocentrism; false belief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进行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
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范式的
研究发现,能否认识到故事人物拥有错误信念的年龄分界线为4岁。
而4岁以下的儿童在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的时候会出现困难。
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理论机制却存在广泛的争议。
为什么年幼儿童在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时感到困难呢?诸多理论对这一现象背
后的理论机制进行了解释。
1 表征的缺失理论
perner认为表征概念的获得在儿童的心理理论形成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结果普遍证实: 3岁儿童在进行错误信念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相反5岁的儿童克服了实验任务中几乎所有的困难。
这种发展变化,常常被解释为学前期儿童形成某种一般表征认识的证据。
以上证据支持了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是不断地获得新的概念这样一个质变的过程,而年幼儿童的信念认识可能存在某种概念缺失。
然而表征缺失理论难以解释为什么幼儿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情
景中的表现具有任务情景特殊性。
为此有研究者认为,年幼儿童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不尽一致,更倾向于支持表征的不可通达假设,而不利于表征缺失理论。
2 表征的不可通达假设
该假设认为,幼儿在情境中无法使用完成特定心理理论任务所需要的表征能力。
幼儿可能具有相应的表征能力,只是他们还没有学会主动利用它来完成任务,或者是这种能力被掩蔽了。
影响心理理论能力的一个潜在因素是执行功能。
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儿童首先需要认识到对于同一物体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其次儿童需要抑制自己的视角,即抑制自己关于物体真实位置的信念,根据他人的错误信念去预测其行为。
3 知识偏差
知识偏差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更多信息的个体在预测他人的判断时,不能忽略自己拥有的额外信息而产生偏差。
在对儿童和成人的研究中,birch和bloom发现成人和儿童一样在错误信念中可能也存在知识偏差。
李晓东等发现对于3、4岁的儿童来说,知识偏差是存在的,对于5岁儿童来说则不存在知识偏差,也没有自我中心偏差。
birch和bloom认为知识偏差一种可能的机制是认知抑制。
不过birch也同意知识偏差可能并不是解释儿童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唯一原因,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抑制功能的缺陷,以及相信人们总是按照理性的方式行事等。
4 自我中心偏差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按照他的理论,正是幼儿存在的自我中心倾向掩蔽了其相应的表征能力。
李晶等发现儿童对他人的信念状态进行推理时存在自我中心倾向。
傅莉等采用知识状态推理任务发现儿童对别人知识状态的推理会受到自己知识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但有研究者
指出这种不对称性可能是由于不同情境冲突程度不同所造成的。
5 结论及研究展望
儿童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是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如果年幼儿童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是由于知识偏差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心理理论发展的质变观点提出质疑。
将来的研究应该围绕知识偏差的机制、作用方式以及克服知识偏差的方法展开。
知识偏差对更广泛的社会认知的影响也许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廖渝,吴睿明,philip david zelazo,等.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
报,2006,38(2):207-215.
[2] baron-cohen, s., leslie, a.m., & frith, u. (1985).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21,37-46.
[3] perner .understanding the representational mind. mit press 1991.
[4] paul bloom,tim p. german. two reasons to abandon the false belief task as a test of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77 (2000) b25?盉31
[5] 邓赐平.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任务特异性分析.心理发展与
教育,2003.19(3):23-28.
[6] freeman, n. h. &lacohee, h. making explicit
3-year-olds’ implicit competence with their own false beliefs. cognition,1995,56,31-60.
[7] 李晶,刘希平.材料熟悉度和任务类型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的影响.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31(5):1086-1089.
[8] birch,s.a.j.,&bloom, p.(2004) .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and adults’ limitations in mental state reasoning .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8:255-260.
[9] 李晓东,黄艳秋.成人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心理学探
新,2007.27(3).
[10] birch, s. a. j. and p. bloom (2007). the curse of knowledge in reasoning about false belief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5).
[11] birch, s. a. j. and p. bloom (2004).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and adults’limi tations in mental state reason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4.8(6).
[12] piaget,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causality. new york:harcourt brace,1929.
[13] 李晶,刘希平.3-5岁儿童信念状态推理中的偏差.心理与行
为研究,2009.7(1):61-66.
[14] 傅莉,苏彦捷.儿童心理状态推理中的观点偏差.心理学
报,2006.38(3):34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