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新版)
22、《地图上的发现》课件(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PPT文档

思考:
2.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3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自读1、2自然段,看插图1,思考: 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 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 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 可以拼接在一起。”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 究过。魏格纳却漫不经心地发现这个有趣的 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锯齿 考察 生存 位置
恰好 煤块 悬崖 构造
cēn cī
参差不齐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cēn cī 参 差 不 齐:长短、高低、大小不 齐;不一致。
第一部分: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 的边缘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成为一整块,并 由此提出 提出“大陆漂移说。” (1—2) 第二部: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考 察活动,终于找到了许多事实,证实了 证实了 “大陆漂移说。” (3—8)
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 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吻 锯 拼 煤 置
shì
wěn
jù
pīn
méi
zhì
wèi
适 存 悬 崖 魏
kuò hén
cún xuán
yá
廓 痕 携
xié
轮廓 吻合 观察 拼接 漂移 逐渐 痕迹 严寒 继续 携带 擦痕 茂密 冰碛岩 漫不经心
边缘 证据 适合 分裂
接着写科学家们考 察中的发现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 靠的是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 考,反复论证,勇于探 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 神。
大陆漂移说: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 逐渐 分裂了,碎片逐渐漂移到 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 洲、亚洲、美洲、大洋 洲……
四年级语文s版22 地图上的发现(详案)内附全解

1地图上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 )格纳正在家里养病。
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2[①“漫不经心”说明了什么?]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 cī] 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②“突然”说明了什么?魏格纳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3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
4 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❶说”。
[句导读:“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而是有科学预见性的,而这种预见性恰恰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句导读:这里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5[③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1☜ 2①说明魏格纳不是带着什么目的和想法去看的。
3②说明魏格纳的这个发现是不经意间看到的。
这一发现就是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前提和条件。
4❶漂移: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5 ③魏格纳坚信这一发现不是偶然的巧合,于是他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
经过了两年的研究,才提出来的。
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6[④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假说”?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7[⑤这个反问句突出了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考察小组发现在南极洲的煤块上有远古时代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2魏格纳简介(精品)

《地图上的发现》资料
魏格纳简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
他攻读气象学。
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 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中盯一体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古地磁学的兴起以及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找到了大量证据证明,各大陆确实发生过大幅度的漂移。
1984年,美国航空局使用激光和射电望远镜,第一次精确测出了各大陆缓慢漂移的数据,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过硬的证据。
以大陆漂移说为基石,科学家又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这被认为是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堪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媲美。
语文知识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电子课本

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8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
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
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
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
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
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图上的发现课文原文素材语文S版

22 地图上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cī〕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科学家们继续寻找。
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shì)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1960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悬崖上,发现了冰碛(qì)岩。
冰碛岩就是冰川携(xié)带的岩石,它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
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碛岩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岩,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上面的擦痕显示,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
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
人们永远不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四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8课是《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
首先,课文的开头就提到了魏格纳因为生病在床上休息,发现床单上的图案可以拼凑成一个奇特的地图。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床单上的图案,并发现这些图案可以拼凑成一块块大陆。
接着,课文描述了魏格纳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
他通过研究化石、地层和古生物等证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假说,即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并且这个泛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最后,课文总结了魏格纳的发现对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科学家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整个课文中,通过描述魏格纳的发现过程,展示了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同时,也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需要科学家具备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地图上的发现 课件PPT

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 的顺序写的?
本文写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 ‘‘大陆 漂移说’’. 他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 首先观察 再发现 接着提出 最后得出论证
然后考察(推测)
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仔细观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 反复论证(执着探索)
2、(
)间,他的手慢了下来。
3、他试了试,( 能拼接在一起。
)如他所料,各个大陆板块的边缘, )的,这些动物当时
4、这些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很( 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二、用“逐渐”造句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吻合 适合 考察 符合 适宜 考查 渺小 奉献 目标 微小 贡献 目的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吻合 茂盛 分裂 交错 稀疏 融合 奉献 指责 漫不经心 索取 赞扬 全神贯注
分裂 分开 索取 索要
逐渐 立刻
逐渐 渐渐
渺小 伟大
一、选词填空
偶然
1、魏格纳被自己(
突然
果然
显然
)的发现惊呆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
及赏析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原文:
魏格纳是德国的一位科学家。
一天,他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上,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似乎可以吻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他非常惊讶。
他仔细看了看地图,又做了许多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连在一起,后来因为大陆漂移,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个设想在当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反对,但是魏格纳没有放弃。
他继续收集证据,进行深入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大陆漂移理论最终被人们接受,并对地质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赏析:
这篇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述了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提出大陆漂移理论的故事。
首先,文章通过描述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展示了科学研究中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魏格纳只是坐在椅子上看着世界地图,却能从中发现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的吻合,这体现了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其次,文章展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挑战。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后,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反对。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收集证据,深入研究,最终使自己的理论被人们接受。
这体现了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最后,文章揭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对地质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教育孩子们要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同时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上的发现》资料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形和喀麦障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上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呼应。
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
”这就是德国伟大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名著《海陆起源》一书的前言。
在这部巨著中,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是:规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
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
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
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
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规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未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的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惑不解,其实,在石炭纪时,南极正好位于南纬25度附近,是热带雨林地带。
大陆漂移说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很大震动,许多人为之喝彩;但在当时,海陆位置固定说占统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许多“权威”的指责和嘲讽。
有人称之为“大诗人的梦”,更有人称之分“疯话”。
魏格纳自己也由于证据不够充分而遗憾地说:“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