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的几次思想论战与交锋
三次大论战思想启蒙

三次大论战思想启蒙一、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及美国思想家杰弗逊等西方思想家所倡导的一种政治思想。
民主主义思想认为,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源泉,国家的政治活动应当依据人民的意志进行,只有经过人民的授权才能行使政治权力,而政治权力的运行应当以法律为依据,法律的制定应当经过全民大众的共同参与。
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正,实现社会的进步。
二、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依靠私有财产和私有利益的动力,把社会资源有效地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思想认为,市场经济是由自由竞争构成的,政府应当保护市场的自由竞争,而不是干预市场,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思想也认为,私有财产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政府应当尊重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是由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及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它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更公正的社会制度,它把社会资源归属于全体人民,把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归属于全体人民,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和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批判,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应当建立在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政府的利益。
:1、要坚持自由思想,反对宗教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倡理性思想;2、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反对资本主义利益的统治,提倡共同分享;3、要坚持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官僚主义,提倡民主制度;4、要坚持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提倡科学发展;5、要坚持人权思想,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提倡人人平等。
一、新民主主义思想启蒙新民主主义思想启蒙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等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为目标,以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要任务的思想教育运动。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 说到考研政治最令同学们头疼的可能就是背诵问题了,考研政治要想得高分,那幺考研政治的知识点就要背好。
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898年前后,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小编推荐:2018年考研政治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
而维新派则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指哪三次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指哪三次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的论战,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开始的新⽂化运动。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指哪三次
第⼀次
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君主⽴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第⼀次正⾯交锋。
意义:使⼀些知识分⼦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从⽽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涨。
第⼆次
第⼆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战内容有:要不要⽤暴⼒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地剥削制度。
实质:政体之⽃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君主⽴宪观点的⽃争。
意义:使民主⾰命思想进⼀步传播,推动民主⾰命⾼潮的到来。
第三次
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开始的新⽂化运动。
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学,反对旧⽂学。
实质:彻底的资产阶级思想⽂化运动
意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三大论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与其他思想发生论战。
这一时期主要有三大论战,即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其他社会主义(基尔特)的斗争,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通过这三次论战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进一步发展,驱散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上空的“迷雾”,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1915 年至1921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实现了初步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使得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为历史的必然。
这种发展态势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感到恐慌,他们中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鼓吹种种反动思潮,或是恶毒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或是打着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旗号,企图以资产阶级的所谓“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同这些反动思潮做了坚决的斗争,同他们进行了三次马克思主义的论战,这几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几次论战中汲取营养,对于当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通常认为论战的开始时间是1919奶奶7,8月间,但也有把时间提前到1918年底胡适《不朽——我的宗教》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的发表。
但普遍来看还是认为这场争论是1919奶奶7月至9月,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始。
问题与主义之争本质上是用什么方式改造中国。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姜瑞萍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准备。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学习对象:日本。
原因: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美国叩关后,日本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变着,天下之公理”。
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百日维新的进行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而康有为、梁启超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保皇派。
阵地:革命派《民报》、保皇派《新民丛报》。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日益黑暗,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出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使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无法容忍。
2018考研政治史纲必背:近代中国两次论战比较

论战双⽅ 1.维新派的变法维新活动引起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的反对,他们利⽤⾃⼰的地位和权⼒,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场激烈论战。
2.1905年⾄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命⼿段还是改良⽅式这个问题,⾰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场⼤论战。
论战的内容维新派与守旧派⾰命派与改良派⽅式层⾯(焦点)变法(“祖宗之法”)以⾰命⼿段*清王朝制度层⾯兴民权,设议院,实⾏君主⽴宪*帝制,实⾏共和社会层⾯废⼋股,改科举,兴西学社会⾰命 论战的影响 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次正⾯交锋。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分⼴泛,进⼀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的眼界,解放了⼈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但也暴露出维新派⾃⾝的⼀些弱点,如只求渐进不求飞跃,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既提倡兴民权,⼜提出“宜先兴绅权”等。
2.⾰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具有重⼤的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命思想,促进了⾰命形势的发展。
这场论战也暴露了⾰命派在思想理论⽅⾯的弱点。
⽐如,他们主张*清政府,但对“⾰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壮的正⾯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命”来避免*和帝国主义的⼲涉。
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不是⼴⼤的劳动群众。
在回答改良派攻击⼟地国有乃“欲夺富⼈所有以均诸贫民”时,反复申明,⾰命派政策⾮“损富者以益贫”,⽽是使“富者愈富,贫者亦富也”,也⽆疑反映了他们对地主阶级的妥协态度。
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亥⾰命的进程和结局。
史纲最重要的“三”,你知道几个-

史纲最重要的“三”,你知道几个?政治知识点的复习理解记忆是基础,有些事件在记忆时如果不能按照相关线索进行,就会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
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史纲最重要的“三”,你知道几个?希望你帮助你快速掌握这些知识点!史纲最重要的“三”,你知道几个?►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1898年前后,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
而维新派则认为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内容: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立宪派)论战内容: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
意义: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意义: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思维导图】【高考真题专练】1.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而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B.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4.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5.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反对向西方学习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上的的几次思想论战与交锋:
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洋务派顽固派
洋务运动是学习敌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仿造外国人的
真是荒谬,这是数典忘主,背弃传统。
枪炮进行反侵略。
修建铁路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十分重要。
修建铁路会破坏龙脉风水,触怒山神,并带来灾难。
我认为翰林、进士也需要进同文馆,学习西洋语文、天文和算
荒谬,考科举当然只读古人圣贤之书。
学。
制船造舰使国库空虚,应停止造船。
你敢保证以后不再有洋人侵略了吗?应该趁现在多造军舰以防
万一。
2.戊戌维新期间的维新派与守旧派(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洋务派官僚,如张之洞等)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
3.辛亥革命酝酿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相当一部分就是原来的戊戌维新派代表人物,如康有为等) 1905-1907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4.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
从1919年到1922年
第一场:同实用主义的争论。
第二场: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争论。
第三场:同无政府主义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