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后研究

合集下载

预后研究的概念

预后研究的概念

预后研究的概念预后研究是指对疾病、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的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研究方法。

它的目的是预测疾病或治疗的结果,并帮助医生、患者和决策者做出治疗决策和制定健康政策。

预后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自然进程、预测风险和发展预防策略。

预后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人群、社区或个体,通常涉及长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该研究方法可以是观察性研究,也可以是实验性研究。

预后研究的数据通常包括疾病进展、生活质量、死亡率等指标。

预后研究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通过对疾病预后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自然进程,评估治疗方法的效果,并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提高治疗的效果。

预后研究还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健康政策。

通过研究疾病预后,可以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危险因素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推广疫苗接种等。

在进行预后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

观察性研究可以提供参与者的真实情况,但可能存在观察偏倚。

实验性研究可以控制潜在的混杂变量,但可能受到伦理和实际条件的限制。

其次,要选择适当的样本大小。

样本大小应能提供足够的统计力量来检测研究假设。

另外,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指标,如疾病进展、存活率等。

最后,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如生存分析、回归分析等。

解释结果时需要考虑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偏差。

总的来说,预后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自然进程、预测风险,并提供治疗和预防策略的依据。

它可以帮助医生和决策者做出治疗决策和制定健康政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寿命。

然而,预后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收集困难、样本选择偏倚等。

因此,在进行预后研究时,需要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第九章 疾病预后研究

第九章 疾病预后研究

乘积极限法(K-M法)估计生存率
甲组疗法的生存率
序号i 时间(周)ti 期初例数ni 死亡数di 删失例数ci 生存概率
(1)
(2)
(3)
(4) (5) pi=(ni-di)/ni
(6)
1
5
11
1
0
0.9091
2
7+
10
0
1
1.0000
3
13
9
2
0
0.7778
4
23
7
1
0
0.8571
5
30
6
1
0
0.8333
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
生存分析是同时分析暴露因素对结局发生的风险 及其发生经历的时间的影响,即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 不同时间的结局发生率,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一、基本概念
1. 生存时间(survival time):
——两个有联系的起始事件与终点事件之间的时 间间隔,常用t 表示。
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
生存曲线(survival curve)
——以观察(随访)时间为横轴,以生存率为纵轴,将 各个时间点所对应的生存率连接在一起的曲线图。
Survival Functions
1.0
.8
.6
Cum Survival
.4
.2
0.0 0
组别
乙疗法组
乙疗法组-censored
甲疗法组
甲疗法组-censored
10
20
30
40
50
生存时间
生存曲线
曲线坡度大、陡峭意味着较低的生存率或较短的生存期; 曲线坡度小、平缓意味着较高的生存率或较长的生存期。

疾病预后的研究和评价

疾病预后的研究和评价

疾病预后的研究和评价疾病预后的定义疾病预后是指疾病发生后,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治疗,并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等综合评价,来预测其后续的疾病发展趋势和预计的疗效效果。

疾病预后评价是临床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其所需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疾病预后评价的指标包括生存率、治愈率、复发率、转移率等,而这些指标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

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个人因素患者的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况等。

不同的人群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会有差异。

2. 病情严重程度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病情越严重,治疗难度就越大,复发率和死亡率也就越高。

3. 治疗措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会有影响。

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合理、治疗时间足够长等都会对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4. 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习惯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习惯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

保持积极心态,遵守医嘱,饮食合理、适量运动等都会对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疾病预后的研究方法疾病预后研究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前瞻性和回顾性。

1. 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是指在疾病初发时进行病例的收集和标记,然后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和随访,记录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等指标,以便预测其后续的疾病发展趋势和预计的疗效效果。

前瞻性研究的优点在于对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高。

2. 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是指通过对以往的病例进行收集和回顾,对病例的病情、治疗效果、医疗经历等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估疾病的预后情况。

回顾性研究的优点在于收集数据的成本更低,研究周期更短,但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相对较差。

疾病预后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疾病预后评价的指标和方法非常多样化。

在临床医疗中,常用的疾病预后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生存率分析法生存率分析法是通过对患者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和分析,来评估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情况的方法。

疾病预后研究的实施步骤

疾病预后研究的实施步骤

疾病预后研究的实施步骤引言疾病预后研究是指对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进展、结果和预后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研究。

这种研究对于改善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疾病预后研究的实施步骤。

步骤一: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在开始进行疾病预后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科学问题。

例如,我们可能想要评估某种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或者研究某种自然疾病的发展规律。

确定好目标和问题是开展疾病预后研究的基础。

步骤二:确定研究设计在疾病预后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设计包括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适合的研究设计取决于研究目标、问题以及可行性。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指在研究开始之前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指通过回顾患者的既往资料,对其预后进行观察。

病例对照研究是指选择一组已经发生了预后事件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再选择一组与“病例”组类似但未发生预后事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步骤三:确定研究人群研究人群的选择是疾病预后研究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与之相关的患者群体。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研究某种治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接受过乳腺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研究人群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以避免选择偏倚。

步骤四: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疾病预后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设计,收集与研究目标相关的数据。

例如,如果我们想研究某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我们可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生存时间等数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问卷调查、病历复查、实验室检测等。

步骤五: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在完成数据收集之后,接下来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生存分析、回归分析等。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对于研究问题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撰写研究报告或发表学术论文。

简述疾病预后研究的意义

简述疾病预后研究的意义

简述疾病预后研究的意义疾病预后研究是指对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疾病进展和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项研究。

它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预后研究有助于临床治疗的指导。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疾病预后进行研究,可以确定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从而为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某种癌症的治疗,疾病预后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的效果,从而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疾病预后研究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患者的疾病预后情况,可以评估不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例如,对于某种慢性疾病,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可以了解不同药物的疗效,从而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药物和剂量。

疾病预后研究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患者的疾病预后进行分析,可以预测疾病的进展速度、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以及患者的生存期望。

这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合理的治疗决策和生活安排。

疾病预后研究还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患者的疾病预后情况,可以发现某些特定的病理变化、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关。

这些发现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进行疾病预后研究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这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的基础。

同时,疾病预后研究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等进行定期评估。

因此,疾病预后研究需要团队合作,包括医生、统计学家、流行病学家等多个学科的专家。

疾病预后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评估不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因此,疾病预后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疾病预后研究

疾病预后研究

7.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2024/7/9
26
(二)偏倚的控制 设计阶段:1.随机化方法(randomization) 2.限制(restriction) 3.配比(matching) 实施阶段:盲法观察减少测量偏倚
分析阶段:1.分层(stratification) 分析 2.多因素分析方法
1. 致病因素特征 :致病因素的致病能力及剂量 2. 疾病特征: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等 3. 患者特征:遗传特征、免疫功能、年龄、性
别、心理因素、营养等身体素质 4.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依从性。 5. 疾病标志物: 6. 社会、家庭因素: 7. 其他预后影响因素:医疗保健体系、健康方
案等
2024/7/9
例题[8-1]教材120页,表8-1教材121页
2024/7/9
21
2.寿命表法
• 基本原理是先求出患者经干预后不同阶段的生存 概率,然后依据概率乘法定理将逐年生存概率相 乘,即可求出一定年限的生存率。
• 应用:寿命表法适用于大样本或者无法准确得知 研究结果出现时间的资料;还可用于复发等定期 随访计数资料指标的分析比较。
第一节 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一、预后的概述
(一)预后的概念 预后(prognosis) 是指预测某种疾病发生之后
可能出现的各种结局及其频率。实际上,是指疾病发 病后的临床实际进程和转归状况,是对疾病病程发展 为各种不同的后果和结局,包括好转、痊愈、复发、 恶化、伤残、并发症和死亡等疾病结局的概率预测。
2024/7/9
18
二、生存分析 ➢生存分析:是分析暴露因素对结局发生的
风险及其发生的时间两个变量的影响; ➢生存分析的内容:
➢描述生存过程:估计不同观察时间各占的生存 率及平均生存时间等

预后研究的名词解释

预后研究的名词解释

预后研究的名词解释预后研究(Prognostic Research)是医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疾病发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性观察和分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预测疾病进程和结果的依据。

预后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制定预防措施,以及帮助患者和他们家属进行决策。

1. 预后的定义及重要性预后指的是对疾病在未来发展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医学中,预后的研究对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患者的生存时间、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预后研究,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医疗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

2. 预后因素的识别预后研究的关键是确定那些能够预测和影响疾病进展和结果的因素。

这些预后因素可以是患者的个人特征、疾病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与疾病进展和结果有关的临床特征等。

通过系统地识别和分析这些因素,预后研究可以提供预测疾病进程的模型和工具,进而为医疗决策提供支持。

3. 预后研究的类型预后研究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等。

其中,回顾性研究通过回顾病例资料、医院记录或数据库等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观察。

前瞻性研究则根据预定的研究计划和标准,对病例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和数据记录。

观察性研究则是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而不进行干预性的治疗。

4. 预后研究的指标和方法在预后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包括生存率、疾病复发率、生活质量评估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如生存分析、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等。

生存分析是预后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构建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指数等手段,来推断患者的生存时间和预后情况。

5. 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随着医疗技术和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预后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预后研究还需解决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样本的选择偏倚、数据质量的提高、多项预后因素的综合评估等。

此外,随着精准医疗的趋势,预后研究还可以与基因组学、遗传学等领域相结合,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预测和治疗方案。

疾病的预后研究

疾病的预后研究

• • • • • • • •
表2 甲疗法组的生存率及其标准误 序号i(1) 时间ti(2) 死亡数di(3) 期初例数ni(4) 生存概率pi(5) 生存率S(ti)(6) 标准误SE[S(ti)](7)
– 2.生存率的区间估计
• • • SE[S(ti)]= 0.08667 总体生存率(1-a)可信区间为: S(ti)±u x SE[S(ti)]
2. 治愈率(cure rate) 指患某病的治愈的患者人数占该病接受治 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3. 缓解率 指进行某种治疗后,进入疾病临床消失期 的病例数占总治疗例数的百分比。
• 4、复发率: • 疾病经过一定的缓解或痊愈后又重复发 作的患者数占观察患者总数的百分比。 • 5、残疾率(disability rate) : • 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实际存在 的残疾人数所占的比例。
• 3.生存曲线及中位生存期
• (1).生存曲线: • 根据以上计算出的不同时点生存率,
可以将随访时间作横坐标,生存率作纵坐 标将各个时间点生存率连接在一起绘制生 存曲线。
• (2)中位生存期:表示仅当50%个体尚
存活的时间。 • 1)图示法: • 从纵轴生存率0.5处划一条对横轴的平行 线与生存率相交,然后自交点划垂线与横 轴相交,此交点即为中位生存时间。
• (四)影响因素的研究——(COX比例风 险回归模型)
• • • • • •
式中Pe、Pc为试验组,对照组事件发生率; Qe、Qc分别为试验组、 对照组 标本含量构成比(Qe+Qc=1) 各组标本含量:ne=nQe nc=nQc uα、uβ 查u值表:P=Qe· Pe+Qc· Pc
• 例如:某医师欲比较两种早期乳腺癌疗法 的治疗效果,已知旧疗法5年生存率为 52.5%,新疗法5年生存率拟为72.5%,当 a=0.05, B=0.1时要观察多大的标本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累积发病率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新发生该
病的人数占所观察总人数的比率。

在临床研究中常常称为累积发生率,如狼疮性 累积发病率的计算:
累积发病率 = 某一特定时间内新发病的人数 /
肾炎患者10年内发生终末期肾病的累积发生率。

该段时间内被观察的总人数
上述公式简单的计算累积发病率,要求每个被观 察者都需要被随访相同的时间,这在流行病学研究 中,有可能做到,但临床研究中几乎是不可行的。

时间生存率是从观察起点,至一段时间后存活 的病例数占总观察病例数的百分比。例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的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等, 生存率的计算在本章后面“生存分析”中详细 介绍。 实际上,(1-累积发病率)就是时间生存率。
生存分析的原理是通过发病率密度,推导累积 发病率。有兴趣者可以参考统计学教科书。
局,10年死亡者也是阳性结局,但活1年与活
10年显然是不同的预后。

随访的时间必须足够长,使大部分可能会出现
阳性结局的病人能够达到研究终点。
预后研究并非均以死亡为结局。


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内容,还常常可以以“康复”为结 局。 如一项狼疮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预后研究,我们想要 研究哪些因素与肾功能的可逆性有关,研究终点是肾 功能恢复,需要记录从研究起点至终点的时间,未能 恢复者记录由起点至删失的时间。 还有一部分病人可能在随访中死亡了,我们不能 将其简单地当作删失并记录从起点至死亡的时间,由 于死亡者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研究终点,所以这部分病 人的资料应该作为删失,而时间必须是略超出本组最 长随访者的时间。



发病率(incidence)与患病率(prevalence)
临床医生开始学习临床流行病学时,发病
率与患病率是容易混淆两个概念。虽然发病 率和患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指标,在
临床研究中也常常用到。
发病率与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在被观察的人群中,患某病的总人数 (包括新发病者和已经诊断者)。患病率主要用于 横断面的研究。例如,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横断面 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髋关节损害者占百 分之几(患病率)。

例如:

从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随访100例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病
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有6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这 加起来是1500人月(6例发病者的时间只计算到发 病日为止), 那么这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关节炎患者出现上消化 道出血的发病密度为每1000人月4例,或者记录为
100例中最长的随访了24个月,最短的随访了2个月,
社会进化到了今日,几乎所有疾病都或早或迟会得到不同程 度的治疗。 因此不同地区间时间生存率的比较,可以反映各地区间对该 疾病的诊疗水平的;不同时期的比较,则反映对该疾病的诊 治水平是否提高。 例如,四十年代以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5年生存率不足 30%;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与临床以后,六、七十年代上升 至60%以上;免疫抑制剂又使疗效有了提高,而今其5年生 存率已超过90%。
即随访的终点(endpoint),又称阳性结局。
根据具体的研究,确定结局的定义。
最客观的结局是死亡,其它的结局可包括致残、脏器
功能衰竭、疾病的缓解等。

只要研究的结局与研究的主题相呼应就可以,关键在 于阳性结局必须有一个明确和客观的定义,如果阳性 结局的判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必须采用盲法。
删失(censore):
当然,有时候时间并不重要。

例如:

手术前对手术成功与否的预测,只是从术前到术
后,时间不一定重要;

进入MICU(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我们关心的 是病人能不能活下来,如果以死亡为结局,我们 很难说10天后死亡者的预后比2天后死亡者好,



因为它是一次性获取全部研究资料,不能计算时间生 存率,一般来说也难以验证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 系。 只有当暴露因素一旦出现,长久不变者,如血型、基 因位点、某些微生物感染后出现的终身抗体等,而且 是以患某一不可治愈性疾病为结局的研究,方可以用 横断面研究策略来推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系。 否则患病死亡者无法被纳入研究样本,患病已痊愈者 也难以准确归类。

因为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发病率在临床研究中多
是某一事件或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样研究样本不可能
同时进入研究组,入组时间有先有后,有些随访在中
途失访了,到了结束研究,资料总结分析时,各个病
例随访的时间长短不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病率的另一个评价指标运用
“发病率密度”。
发病率密度是按人和单位时间计算新发病的人数。 计算公式如下:
在结束研究时,尚未达到随访终点者,称为删 失。 不称为阴性结局,因为我们不知道结束研究后 病人的进展结果如何,要不是结束研究,再随 访若干时间,可能就达到随访终点,出现阳性 结局了。 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以死亡为阳性结局,一项 足够长时间的随访研究,100%地会出现阳性 结局。删失代表不确定性结局,而不是阴性。



后者是由“因”至“果”;
选择恰当的研究策略

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策略中,最常用于疾病 预后研究的是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由于队列研究有一段足够长的随访时间,它可 以


清晰地显示疾病的时间生存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的1年、5年、10年生存率,狼疮性肾炎5年、10 年肾脏存活率等;


研究因素:


也称暴露因素,是预后因素研究的主要内容。
可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很多,不同的疾病不尽相同,
应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将各种可能与预后有关的因
素,均纳入研究因素,这样预后因素的分析才不会遗
漏。

一般来说,与疾病关系密切的临床指标,往往比较受
研究者的重视。
预后因素的研究须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因素:
1.
2. 3. 4. 5.
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 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 生活习惯与嗜好:如烟、酒、茶,饮食习惯 等; 疾病的亚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它辅助 检查结果; 各种治疗措施; 各种并发症等等。
随访时间:


预后研究需要随访时间,因为时间代表着预后。
如果以死亡为研究结局,1年死亡者是阳性结

失访病例:

队列研究难免会有失访病例,尤其是随访时间 较长的研究。
我们需要尽量减少失访,以减低研究的偏倚。 如果失访的原因与结局无关,可以记录从随访 起点到失访的时间,并将失访归入删失病例。 但是如果失访与结局有关,如因疗效欠佳而失 访者,住院病人因病重而放弃治疗者等等,不 宜轻率地将其归入删失,否则会导致偏倚。
发病率:指某一特定人群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新发生 该疾病的病人数,发病率的计算常常运用在临床随 访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复发率、病死率、病残率 等的计算也多是用发病率的计算方法,只是名字不 一样而已。

临床研究中,常涉及到两个发病率的计算指标: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发病率密度(incidence density)
疾病预后因素分析的基本要素

运用队列研究进行疾病预后因素分析时,首先要
确定病人是否存在某因素(暴露与否),然后随
访一段时间,再确定病人是否出现阳性结局。

因此,首先要确定研究因素和结局因素,并记录
随访的时间,这是队列研究的三大基本要素。
(随访时间)
暴露与否
结局
确定研究的结局(outcome):

疾病预后研究的
设计与分析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风湿免疫专科
杨岫岩
预后分析(Prognostic Analysis)


是对疾病发病后发展为各种不同结局的预测。
是临床非常实用、对临床很有指导作用的临 床研究。

是临床医生最常用和最喜欢运用的临床研究
之一。
预后分析实际上 是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的推导

4/1000人月。
患病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发病率和病程

发病率高和病程长均可使患病率增高。
所以,如果用患病率作为临床评价指标时,需要慎重
分析。

例如,某病的防治水平提高了,发病率降低了,但由 于死亡率降低,生存期延长了,二者相互抵消,使十 年前的患病率与十年后的患病率没有什么改变。
治愈率(cure rate)与缓解率(remission rate)
选影响预后的指标。
疾病预后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的推导。 即在某一疾病中,寻找哪些因素会影响疾病的结局。

医生接诊病人,作治疗决策时,需要根据疾病的诊断和 临床指标,判断其预后,以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如狼疮性肾炎WHO病理分型为IV型者,肾脏预后比较差,提 示需要积极治疗; 狼疮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者,超声影像学显示肾脏缩小者肾功 能恢复的几率甚微,提示保守治疗为主。
疾病预后研究不可能采用随机临床试验。

因为影响预后的研究因素不可能按研究者的意愿进
行随机分配。

暴露因素存在与否是取决于自然,例如研究类风湿
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影响,类风湿因子存在 与否,及浓度高低是病例入组时已存在的,研究者 不可能将病人随机地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
横断面研究策略难以胜任疾病预后研究。

病因学研究: 无病
有病

预后研究: 有病
治疗学研究: 有病
死亡(或康复等)
(治疗) 康复

疾病的预后是指对疾病的转归作出事先的估计。

疾病预后的研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率”的估计,它包括了发病率、生存率、治 愈率、复发率、死亡率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