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培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在享受母爱同时,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思想感情,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清丽语言,把握诗歌托物言情写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

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无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的一篇歌颂母爱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投影出示课题)<二>探索新知1、走进作者(同学介绍,教师补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散文集《寄小读者》。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2、关于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a.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b.字词正音:并蒂花瑞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欹(qī)斜荫蔽:遮蔽。

2、自读课文,思考:①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巡回指导)(母爱)②这篇文章既然是写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的,那么朗读这篇课文,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呢?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要用轻柔、缓慢的语气来读,并且要饱含深情。

)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倾听并体会这种深深的母爱。

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散文诗二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本课包括《荷叶母亲》和《春水》两篇散文诗。

这两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

但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诗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诗的语言美,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对大自然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篇散文诗的作者和课文大意。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四)问题探究3:分析诗歌内容
1.诗中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明确: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5.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
PPT展示:
(1)他是一位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2)他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3)他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
(4)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
不见孩子,妈妈心里多么着急,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日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4.孩子为妈妈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五)总结
1.“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样的形象? (畅所欲言)
他是谁?——泰戈尔。20世纪初,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在经历了这样的遭遇后,他写下了一首《金色花》,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齐声朗诵这首《金色花》
(二)问题探究1:扫除字词障碍
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知识清单

散文诗二首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一)泰戈尔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泰戈尔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和情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她的作品以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为主题,语言清新婉约,情感真挚细腻。

二、创作背景(一)《金色花》《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

《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出版于1913 年。

当时,泰戈尔的妻子和孩子相继离世,他处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然而,泰戈尔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以儿童的视角和心态创作了这部诗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荷叶·母亲》《荷叶·母亲》出自冰心的散文集《往事》。

冰心创作《往事》时,正值“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潮。

冰心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女性的尊重。

三、文体常识(一)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四、字词梳理(一)重点字词拼音1.匿(nì)笑:偷偷地笑。

2.祷(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3.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

4.攲(qī)斜:倾斜,歪斜。

(二)重点字词解释1.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3.荫蔽:遮蔽;庇护。

五、文章结构(一)《金色花》1.第一部分(第1 3 段):“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_荷叶_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_荷叶_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散文诗两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

(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范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师:)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朗读一下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散文诗二首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感受诗歌轻松愉悦的意境美,温馨圣洁的情感美,体验人间至真至纯的母子深情及诗人博爱的胸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金色花》导入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在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

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导入二(故事导入):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

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

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1.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

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2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2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荷叶》: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如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然美。
-对散文诗的理解与欣赏: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散文诗的抒情性、含蓄性等特点,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存在困难。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例句,讲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组织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散文诗中的自然美与亲情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散文诗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并体会作品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魅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和亲情价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诗中的生字、生词。

(3)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爱亲情,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游子吟》全体同学诵读。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中却折射出母爱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绝唱。

母爱如玫瑰,馨香儿女的一生一世,它是世上至真至纯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首小诗走进母爱的温馨世界,来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圣洁。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二、检查预习,为下列生字新词注音释义匿笑( nì ) :匿笑,偷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沐浴( mù 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养。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并蒂(bìng 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 ruì ):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 dàn):荷花;攲(qī)斜:倾斜、歪斜。

慈怜(cí lián) :爱怜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荫庇。

三、学习《金色花》(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1.易错字
匿.笑(nì) 祷.告(dǎo) 徘徊..(pái huái) 攲.斜(qī) 荫蔽.(bì) 菡萏..(hàn dàn) 2.多音字 荫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侧重表示在一个地方往复不停地
走,多用于心绪不佳引起的一类情况。

心绪不佳引起的来回走叫
“徘徊”;
由心不安引起的来回走叫
“彷徨”。

彷徨 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侧重表示犹豫不决地来回走,定不下朝哪里去,多用于由心不安引起的一类情况。

5.词语释义
匿笑:偷偷地笑。

菡萏:荷花。

攲斜:倾斜,歪斜。

适意:舒适。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慈怜:慈爱怜惜。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荫蔽:遮蔽;隐蔽。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
集, 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
歌曲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著名的诗人、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冰心一生很勤奋。

她有句座右铭: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她的《繁星》《春水》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诗集,她的《寄小读者》深受少年读者的喜爱。

【文题解说】
《金色花》
题目中的“金色花”是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诗中的“金色花”喻儿童,以此为题,点明写作意象和内容,借以赞美母子之爱。

《荷叶·母亲》
“荷叶”,莲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作者于诗中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境抒写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

这里的早期创作主要是指他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创作,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

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荷叶·母亲》,冰心的作品被称为“爱的哲学”,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歌颂圣洁的母爱的佳作。

冰心在法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中。

所以,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金色花》一诗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表现了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借助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荫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由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想——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