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8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7.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 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 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 应处死刑。 (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 者都有点像。
5.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锥钟对照,发现手表 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 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 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三分钟,挂钟比 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 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 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应选(C).选项(C)指出了张先生的推断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 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张先生把手表与家中的挂钟比,一天慢了三 分钟的“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而张先生后来把家中的 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比,一天快了三分钟的“三分钟”是“标准的 三分钟”。两个“三分钟”,虽然是一个语词,但表达的是不同的 概念。
6.根据男婴出生率,甲和乙展开了辩论 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 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是1/2。 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 美国、联邦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 为男婴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 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土个能说明甲或乙的逻辑错误? (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C)乙混淆了概念。 (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D)乙违反了矛盾律。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2500字以上)。
答: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点,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首先,同一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读作如果P,那么P)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P表示在任何一个判断。
这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以及保持确定性。
同一律要求是1、概念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2、在命题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命题的同一性。
假若违反其要求,则会犯逻辑上的错误。
如果违反概念方面要求,则会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
例如,A混淆概念(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甲概念理解成乙概念)如:日本人很奸诈,小德是日本人,所以,小德很奸诈。
这是把不同概念的“日本人”混为一谈,导致三段轮推理错误。
B偷换概念(有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意把甲概念换成乙概念)如:古希腊一个诡辩论者欧布里德对他朋友说:“你没有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
”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这里,“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本有现在还未失掉的东西”,不能指“从来未有的东西”。
人头上的角是从来没有的,何谈“失掉”“未失掉呢?这是故意偷换概念,让对方上当受骗。
违反命题方面的错误,则会犯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例如:A转移论题B偷换论题(有意地将要讨论的某个论题偷换成其他论题,以此来达到其诡辩的目的。
如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
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儿子是不孝之子。
后来,这个儿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这四条规律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
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律的几点要求。
1、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避免在思维和论证中发生混乱,我们必须预先确定我们所运用的概念。
保持了概念的确定性,那么就有确定的外延和内涵。
例如,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个含义是明确的,不能随意变换。
2、我们所做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以保持思维论证的同一性。
"狗是动物"这一判断是真的,"狗是植物"这一判断是假的,我们必须明确这些判断是个什么判断,是真的还是假的,始终围绕中心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议论。
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例如,群众是英雄,王小二是群众,所以王小二是英雄。
"群众"这个词用了两次,但是含义不同,第一个"群众"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而第二个"群众"是特指。
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做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王小二喜欢打麻将,隔壁李小燕上门劝说:"你们打麻将打搅别人休息"。
王小二说:"你说我们打搅的是别人,又没有打搅你"。
这里就偷换了"别人"的概念。
3、转移话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欢迎阅读第八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逻辑思维规律作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的特有规律,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就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而言,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或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①。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另外,就表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果它反映了某个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了这个客观对象。
同一律的逻辑表达式:A 是A ,或者A →A 。
表达式中,“A ”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A 是A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 反映什么,那么它就反映什么。
“A →A ”表示如果A 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A 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所反映或所断定的内容始终如一,其性质始终不变。
①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属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界历来有争议。
本章对充足理由律也作一介绍,供学习时参考。
②“概念和判断”是与“词项和命题”对应的,考虑到日常思维中对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进行命名的语言习惯,我们在本章中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称谓。
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就概念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有确定的含义。
如果在一段议论中的各处它都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那么,这段议论就遵守了同一律。
反之,它如果时而表示这个意义,时而又表示为“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那么,“质量”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同一性,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就判断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某一判断的内涵(内容)和外延(真值)保持不变,具有确定的思想和逻辑值。
逻辑学教程第五版课件普通逻辑课件5

8.3 论证的规则
论题不清
论题必须清楚明确
首先在思想 上必须把论题弄 清楚、弄确切
其次,在论证 时必须把论题清楚 确切地表达出来
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证明过少
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证明过多
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判断
虚假论据 预期理由
循环论证
论据的真实性不能 依靠论题来证明
从论据应推出论题
推不出
论据不足 论据与论题不相干
8.1 论证的概述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还是独 立地思考问题,经常需要证明什么或反驳什么的。其中 的证明与反驳就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某个或某些真实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 真实性的思维形式。
张三这次不用负刑事责任,因为张三 属于正当防卫,而《刑法》规定属于 正当防卫的不用负刑事责任。
归谬法也是一种间接反驳的方法。它先假定被反驳的 论题为真,然后由这个假定推出一个或一系列显然是荒 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就 要否定后件”的规则,确定被反驳的判断虚假的反驳方 法。
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伸出假判断
被反驳的论题:p 假设:p真 证明: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根据矛盾律:所以,P假
间接反驳就 是通过证明与 对方的论题具 有矛盾关系或 反对关系的判 断的真实性, 从而根据矛盾 律,确定对方 的论题虚假性 的反驳方法。
被反驳的论题:p 假设:非p(非P与P是矛盾关 系或反对关系)
证明:非p真 所以,p假
反驳的论题:喝醉酒的人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
反驳的方式:引用《刑法》的有关条文规定,证明“醉 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和被反驳论 题是相矛盾的,根据矛盾律两者不能同真,得出“喝醉酒的 人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为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逻辑规律的作用范围,并将其运
用于思维实践之中。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所谓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指形式逻辑 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 和充足理由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第一节 同一律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思维
排中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是揭露“骑
墙居中”、“模棱两不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玩弄含糊其辞,用“模棱两
不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要运用排中
律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
排中律是人们正确思维必须遵守的逻辑规 律,它对于保证人们思维的明确性具有极 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排中律只是正确思 维应遵守的规律,它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 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也不否认 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过渡和中间状 态。如果我们将排中律的要求绝对化,就 有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 式。同时排中律也不排除人们对事物尚未 明确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在人 们对事物尚未认识充分、准确之前,采取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并不违反排中律 的要求。
二、矛盾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 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个思维对象。
其二,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关系的判 断或两个反对关系的判断。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产生的逻辑错误就是“自相矛盾”。
对象必须保持与其自身的同一。可将同一律表述
为:A是A
这里的A代表的是思维对象,可以是一个概
念,也可以是一个判断。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同
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概念和判断与自身是同一的,
即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是什么对象,一个判
断断定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
二、同一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概念必须保持 与自身的同一,不准随意变换,即不得在集合概念 和非集合概念之间进行变换,也不得在不同含义的 相同语词之间进行变换。
二、排中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关系的概念。
其二,在判断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三、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简称“两 不可”。
四、正确理解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
矛盾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可以用公 式表示为“A或者非A”,即“A∨A”。 从排中律的内容可以看出,排中律与矛盾律作为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二者是有其不同适用范围 的。矛盾律适用于不可同真的两个命题,即适用 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排中律 适用于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即适用于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认有鬼,也不能承认无鬼,对于这个问题要具体
分析,因人而异。对于第三种意见就要注意分析。
第三种意见,看起来貌似客观,还提出了所谓的
“具体分析”,其实质仍然是违反了排中律。因
为有鬼与无鬼是互相矛盾的命题,二者必居其一,
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
三、排中律的作用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在一 定意义上,排中律比矛盾律更接近的真理。因为 矛盾律所遇到的命题,其中不一定有真命题,但 排中律遇到命题,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所以排 中律要求人们在含有真命题的两个命题中不能持 完全否定的态度,即“两不可”,必须承认其中 一个是真的,并进一步去探索这个真的命题。
内容,违反同一律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 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节 矛 盾 律
一、什么是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思维对象反映 两个不相容思想时,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即 “(A∧A)”。这里A和﹁A代表的是 互不相容的思想,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 断。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 于同一思维对象,不允许出现两个不兼容的 思想,当出现两个不兼容思想时,不能同真, 必有一假。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 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就违反了排中律
的要求,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被 称之为“模棱两不可”。
比如,在一次关于有无鬼神问题的讨论中,
基本意见有两种;大多数人认为无鬼,少数人认
为有鬼。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既不能承
另外,排中律也不适合处理“复杂问语”的问题。 所谓“复杂问题”是指一种不正当的问语,它隐 含着对方没有承认或根本不能接受的假设。对复 杂问语回答,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结果都得 承认这个错误的假设。比如,某法官问某被告人: “你去E地之前在做什么?”这就是一个复杂问 语,其假设是“该被告人曾去过E地”。无论被 告人回答“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其结果 都等于首先承认了去过E地。复杂问语有诱供之 嫌,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最好不要使用复杂问语。
其二,在判断方面,同一律要求判断必须保持 与自身的同一,不准任意转换,即在运用判断进行 推理或证明时,不能用其他判断取代。
三、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在判断方面,同一律要求判断要有确定的 对象,违反同一律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概念要有确定的
比如,在基督教神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 理论上帝创世说。其基本内容是说,上一块泥土。世界就是上帝 用这个小鬼从海底拿来的这块泥土创造出来的。 从表现上看,这种理论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 果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就会看出这种理论含有明 显的逻辑矛盾:世界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在 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是不存在的,海与泥土 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上帝又是用海底的泥土创 造了世界,那就是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 已经是存在的,上帝创造世界是荒诞无稽的。
三、矛盾律的作用
矛盾律保证思维无矛盾性即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从而是保证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
矛盾律对思维无矛盾性的要求广泛地运用于一切 科学领域之中。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应包含逻辑矛 盾,遵守矛盾律是构造科学体系的起码要求。科 学也常常是在发现逻辑矛盾,逐步排除逻辑矛盾 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三节 排中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