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轮回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轮回周易否卦说:先否后喜。
否卦象传说:否终则倾。
正所谓否极则泰来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子曰:欲速则不达。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阴阳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及译文,并结合丰富的内容,带领大家全面了解阴阳,并对生活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原文】黄帝问曰:有条有实,如脉之有数细大者,其出入难常,阴阳如是何也?岐伯曰:阴阳之相推移也。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沉两浮,两浑两清,两时两气,两和两逆,是生万物之变也。
是故细所生者,实所养也。
虚病实治,实病虚治。
阴阳相贼,而更盛衰也。
更阴阳,以相贼也。
故两逆相摧,两和相持,两清相合,两浑相化,两沉相显。
故粗所生者,细所灭也。
故知阴阳之变术,则神矣。
【译文】黄帝问道:“在人体内,有的东西或细或大,如脉搏的快慢也不一致,这是阴阳如何运作的原理呢?”岐伯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者同时出现;两者同时发展,两者同时消退;两者同时存在,两者同时消亡;两者同时变化,两者同时兴衰。
这就是生命万物的变化过程。
因此,细微的东西是由实质养成的,而虚弱之病用实质治理,实质之病用虚弱治理。
阴阳相互破坏,使之更加兴旺或衰退,阴阳交替转化,相互消长。
所以,相反而行使之坏,相匀而持之好;相清而合之融,相混而化之好;相沉而显而露。
因此,粗糙的东西是由细微之物所消灭的。
因此,只有了解阴阳的变化,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生动解读】阴阳是古代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是世界上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阴阳应象大论》通过讲述阴阳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阴阳的作用与特点。
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只有阴阳平衡,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才能正常运作。
文章中提到了“两阳并行,两阴并列”,表明阴阳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呼应的。
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阴阳的消长转化,暗示着生活中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阴阳特点,合理调节生活方式,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篇名释:1、本篇前部主论阴阳之作用、分类、属性,人体阴阳、疾病与四时及天地阴阳之对应关系,七损八益阴阳调理之法及自然之理,是为阴阳之论;2、后部主论五方所生,五气与天地人、五味、五官、五性、五体、五政、五令、五德、五化、五色、五音、五志、五脏、五变、五眚等自然现象及对应关系,是为应象之论。
故此名篇《阴阳应象大论》。
SW05—D010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书》说:阴阳,是天地之根本,是万物之定位,变化之起源,生死之起始,智慧之摇篮。
治病必须探索阴阳之根本。
D010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就是说阳气聚积形成天,阴气聚积形成地。
阴性安静阳性浮躁,阳气主初生阴气主成长,阳气主肃杀阴气主封藏。
热气利于气化,寒气利于成形。
寒到极点生热气,热到极点生寒气。
寒气导致沉浊,热气导致清薄。
清凉之气在下,就生飧泻;浑浊之气在上,就生撑胀。
这就是阴阳颠倒时,病之异常和正常情况。
D010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形成天,浑浊的阴气形成地。
地气上升形成云,天气下降形成雨。
雨水出自地气,云层出自天气。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出自口鼻,浑浊的阴气出自二阴;清薄的阳气发自腠理,乳浊的阴精跑向五脏;清澈的阳气充实四肢,浑浊的阴气归属六腑。
D0104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之属性为阴,火之属性为阳,阳气利于气化,阴气利于生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
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
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
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清阳之气发散于皮肤、腠理和肌肉,如卫生运行到体表,保卫人体,抵抗邪气;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如营气灌溉五脏六腑,起着营养的作用。
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使四肢温度正常,运动轻便灵活,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消化吸收,糟粕才能排出体外。
水为阴,火为阴,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阳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如果把水火分为阴阳,水的性质寒凉,又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的性质炎热,又有向上燃烧的特点,则属于阳。
若把药物和饮食的气味分阴阳,那么没有形质的气属于阳,而有形质的味就属于阴。
药物饮食的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又仰求元气的充养;药物饮食之气生成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依赖气化而生。
阴精是依赖药物饮食之气产生的,形体是依赖药物饮食的五味而得到充实和生长的;药物饮食经过气化作用转变为人体的阴精,而人体的元气充养着人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会损伤人的形体,药物饮食之气太过,则耗伤人体的阴精;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
阴性沉下,故味出于下窍;阴性升浮,故气出于上窍。
味属阴,味厚者为纯阴或阴中之阴,而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为纯阳或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味厚纯阴者能泻下,味薄阴中之阳者则能通利;气薄阳中之阴者则能宣泄,气厚纯阳者则能生热。
气味纯厚热性很大的药物能够使人正气衰弱,气味温和的药物可以使人正气充足。
这是因为大热的药物能消耗人体正气,而温和的药物具有补养的作用。
药物和饮食的滋味,可以为分阴阳两类:辛甘之味,辛走气而性散,甘入脾以灌溉四旁,均具有发散的作用,属于阳;酸苦之味,酸主内收,苦主泻下,二者合并又能上涌作吐,下行作泻,均属于阴。
阴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伤阳气,阳气偏盛的药物使用过多则伤及人体的阴精。
阳性药使用过多则表现为发热,阴性药使用过多表现为身冷。
苦寒到极点可以出现热的表现,热到极点可以出现寒的表现。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燥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作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阂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寒邪易伤人的形体,热邪能伤人身之气。
气受伤而运行不畅,可以发生疼痛;形体受伤而肌肉壅滞,引起肿胀。
故先痛而后肿的,是气伤在先而后及于形;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伤在先而后及于气。
风邪太盛伤害人体,可以引起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和震摇不定;热邪太盛伤害人体,易生红肿热痛的疮痈;燥邪太盛伤害人体,砂津伤液,表现为各种干燥的症状;寒邪太盛伤害人体,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可以引起浮肿;湿邪太盛伤害人体,会引起大便泄泻不爽。
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促成了生物生长收藏的生化过程;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更替。
与自然界的四时五行相应,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并有由月亮这气产生的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
所以,喜怒等情志变化能伤人五脏之气,寒暑等天地间气候变化自外而入能伤人之形。
暴怒伤肝,使气血上逆;暴喜使心气涣散,心阳受伤。
如果喜怒等情志太过,会使气血突然紊乱上冲,充满上部的经络,可以导致阳气脱离形体而散失,从而出现昏厥甚或死亡。
所以说,倘若人们对情志不加以节制,就会使脏腑气血从内部受伤;对气候变化不善于调摄,就可使邪气从外部侵袭,造成内外夹攻的形势,那么就有性命之忧了。
因物极必反,故阴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天受到寒邪的严重伤害,到来年春天可以发生温病;夏天受到暑邪的严重伤害,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到湿邪的严重伤害,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他们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称和部位;肌肉与骨骼相连接,也都有它们的起止部位;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是真的呢?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努。
努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
热伤气,寒胜热。
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为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中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岐伯回答说: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促进草木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气血营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与木气相应,在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属火,故说筋生心。
肝与目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主管目。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为深远无边的宇宙,在人为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地为万物生化;生化然后能产生一切事物;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出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是变化莫测的。
变化在天便是六气中的风,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筋,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肝,在颜色便于工作是五色中的青,在凌晨律便是五音中的角,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呼,在疾病症状便是抽搐痉挛,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目,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怒。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怒。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伤肝,悲可以抵制怒;风雅易伤筋,燥气能抵制风气;酸味也能伤筋,辛味能制约酸味。
南方应夏,阳气旺盛而生热,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
以及与舌与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主管舌。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暑热,在地便是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脉,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心,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赤,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徵,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笑,在疾病症状便是忧心忡忡,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舌,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苦,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喜。
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伤心,恐可以抵制喜;热能伤气,寒气抵制热气;苦味也能伤气,咸味能制约苦味。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在五行关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属金,所以说肉生肺。
脾脏与口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主管口。
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中六气中的湿,在地便是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肉,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脾,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黄,在音委便是五音中的宫,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歌,在疾病症状便是干哕,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口,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甘,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