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林区人工种植猪苓试验初报

合集下载

陇南山区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陇南山区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2023年第14期现代园艺陇南山区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杨桂梅(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高桥林场,甘肃庆阳744507)摘要:猪苓是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是常见中药。

近年来,野生猪苓的储存能力急剧下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陇南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资源由每年的疏伐和森林砍伐产生,种植具有大量阔叶枝和阔叶的猪苓可以充分利用森林副产品以及森林中的空地,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森林。

分析了猪苓的仿野生种植的技术路线,探讨了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培养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陇南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过度的人工开采以及野生猪苓资源的快速减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猪苓是一种真菌类药物,具有利尿、吸湿、祛痰、抗毒素等功能。

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抗癌作用。

”随着人工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1技术路线猪苓的仿野生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工培养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猪苓无性繁殖、基地林地大规模扩大套种。

1.1育种技术路线蜜环菌试管繁殖→蜜环菌膨胀→培养菌株制备→杂木材料制备→杂木培养接种→应变生长管理→蜜环菌棒成品→蜜环菌菌核接种→猪苓菌核生长管理→收获猪苓作为种子。

1.2林药套种技术路线选地、整地、挖坑→准备杂树→大规模无性繁殖和播种→现场管理→收割、加工和储存。

2栽培方法2.1选择种植地点适宜猪苓生长的坡向为半阴坡,呈东南或西南走向,海拔1500~2500m。

土壤为肥沃的黑色土壤或松散的砂质壤土,土层较深,腐殖质丰富(腐殖质为桦树、橡树、白杨等阔叶树的落叶或腐叶),种植在林下。

阔叶树的落叶或腐烂的叶片被用作猪苓的营养来源,桦树、橡树和白杨等树木为猪苓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

2.2猪苓所许真君材料的培养蜜环菌是猪苓生长所需的营养来源。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又称猪苓蔻、山蔻、山茳树、水药、野生石花等,在中医上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

其主要生长于我国南部亚热带地区,比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猪苓除了在中医上用作药品外,还可作为食品和化妆品的原料,市场需求量很大。

近年来,由于野生猪苓资源日益减少,价格不断上涨,所以人工栽培猪苓已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本文旨在阐述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地点选择对于猪苓的人工栽培,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地势平缓、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场地,并通过充分处理,使土壤质量更好。

同时,应注意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最好的种植温度在25-30度之间。

2.苗种培育合格的苗种培育是猪苓人工栽培的基础。

苗种的选择应该以健康、幼嫩、无病虫害的蘖芽为主。

若采用分根繁殖,需要保证每个差不多大小。

猪苓的繁殖方式有两种:种子繁殖和分根繁殖。

但人工繁殖猪苓种子是非常困难的,很难发芽,所以更多使用分根繁殖方式。

分根繁殖是利用猪苓Rhizoma之间的远距离分布关系,从成熟的根莖上切除微米级别的小分根,埋入森林土壤中央的发芽盘上,一次成功率较高,时间较快。

3.肥料施用在肥料的选择和施用上,最好采用有机肥料,例如鸡粪、牛粪、自然肥料等。

对于每亩种植猪苓,可施用粪肥两至三吨,并且应掌握好施肥的时机,适量控制肥料的用量,使植株自然生长。

4.土壤管理猪苓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土壤管理措施。

一般来说,应该注意及时排水、浇水,及时除草,保持地面湿润,对病虫害要有及时的防治措施。

5.收获和储存猪苓的收获时间为4月至9月,当地的收成时间以及天气情况都需要及时掌握,收获时应留意根的颜色是否为浅黄绿色,而且根的大小要与期望值相符合,然后将其除去须根。

对于猪苓的储存,最好将其储存在阴凉、通风、干燥、无异味的地方,防潮、防虫、防霉变。

储存周期要控制在1-2年之间,并在储存之前加工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品。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成功地进行猪苓人工栽培。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摘要介绍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主要包括猪苓繁殖、蜜环菌的培养、繁育场地选择与菌材培养、栽苓、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人工培植猪苓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猪苓俗称野猪粪,属真菌植物,为多孔菌科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

菌核入药,利尿通淋、除湿止泻、消肿、治急性膀胱炎等,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

我省大通河、湟水河、隆务河流域及黄河干流两侧林区,在海拔2 200~3 700m的东南或西北坡,坡度25°~50°的桦树和云、桦混交林内均有生长;但在海拔2 200~2 600m居多,夏、秋季节当地群众采集晾干后出售;仅互助北山林区不完全统计已生产约20t,最高年份生产3 337kg。

随着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善入林区生态旅游。

由于林间人员活动频繁,四野践踏,加之群众无组织无计划乱采集,目前我省东部林区猪苓资源逐年减少;为保护种源、发展生产、增加林区群众经济收入,可试行人工繁殖。

有文献记载陕西汉中地区猪苓人工栽培已在生产上应用。

当林间温度低于5℃或高于25℃时猪苓即停止生长,呈休眠状态,如果温度达到8℃时开始萌动生长,在15~24℃生长最好,土壤要求含腐殖质丰富、疏松、透水良好、含水量10%左右、土壤酸碱度呈中性或微酸性。

猪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蜜环菌供给营养。

按我省东部林区猪苓生长环境和物候因子均具备人工繁殖条件。

1猪苓繁殖1.1无性繁殖经过人工菌种的分离和培养可解决种源问题。

干燥菌核呈不规则块状(2.5~4.0)cm×(3~10)cm,表面黑色或黑褐色,凸凹不平,表皮有皱纹,断面为白色或淡黄褐色,猪苓的菌核为多年生。

菌核在猪苓生活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储存养分;二是抵抗不利的外界环境,当遇到气温过低、干旱等不利环境时呈休眠状态,待有了适宜的生活环境时菌核的任何部位都能萌发出新的菌丝。

野生猪苓生活环境考察报告

野生猪苓生活环境考察报告

野生猪苓生活环境考察报告摘要对野生猪苓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猪苓多数生长在海拔2 500~3 000m的高寒山区,且处在湿度较高的小溪边、冷杉以及栎树等残留的树桩下面,土壤pH值在6.5~7.0之间,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7%~45%,且周围的树木种类较多。

同时研究了与猪苓共生的密环菌生长情况。

关键词野生猪苓;形态;生活环境;密环菌猪苓(Polypor usumbellatus )别名粉猪苓、猪茯苓、野猪粪,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猪苓属。

我国猪苓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猪苓作为中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猪苓多糖的发现更是明确了猪苓的药用地位,它具有利水、消肿、降肝脂的功效,猪苓多糖配合其他药物对治疗癌症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为人工种植猪苓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对野生猪苓的生活环境进行了考察。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石头乡野生猪苓及其生活环境。

1.2试验方法1.2.1海拔测定。

在采集野生猪苓的地点用GPS进行测定。

1.2.2土壤含水量测定。

称取土壤10g,放入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进行称重。

1.2.3土壤pH值测定。

将采回的几个地点的土壤与蒸馏水按1∶1体积进行混合,室温下静置30min后,用pH计测定土壤溶液pH值。

1.2.4周围树木种类观察。

在采集猪苓的同时记录其周围生长的树木种类。

1.2.5野生猪苓形态观察。

将采回的野生猪苓用自来水进行表面清洗,去除表面的土壤,使其露出本来的颜色及外部形态。

1.2.6蜜环菌形态观察。

将猪苓周围长有蜜环菌的树皮整个剥下后,带回实验室对其进行形态观察。

2结果与分析2.1野生猪苓的生长海拔野生猪苓的生长海拔高度测定结果如表1 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石头乡野生猪苓大多生长在海拔2 500~3 000m的高寒山区,且分布较广,可分布在含水量较多的小溪边,也可以分布在含水量较少的山坡上。

2.2土壤含水量测定野生猪苓生活环境中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又称茯苓,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猪苓在我国早有野生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

由于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利尿、消肿、降血脂、降血压等,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并已进入中医药材的行列。

由于猪苓采摘困难、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猪苓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栽培猪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种苗选育:选取猪苓的优质菌株作为种子,通过筛选与培养优质菌种,提高苗木的质量。

也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以保证苗木的健康和生长。

2. 栽培基质的选择:猪苓需要选择适宜的基质进行生长。

常用的基质有玉米秸秆、木屑、腐熟的牛粪等。

选取合适的基质有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栽培环境的调控:猪苓在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使其适应人工栽培环境,促进猪苓的生长和发育。

4. 施肥管理:适宜的施肥可以提高猪苓的产量和品质。

一般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方式,根据猪苓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施肥。

5. 病虫害防治:猪苓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菌核病、疫病、虫害等。

通过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可以减少猪苓的损失。

6. 采收和加工:猪苓的采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为春秋两季。

采收后要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干燥,以便储存和销售。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野生猪苓资源。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相信猪苓人工栽培技术会不断完善,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整理)猪伏苓人工野生栽培技术

(整理)猪伏苓人工野生栽培技术

豫西地区野生猪苓人工栽培可行性分析项目名称:野生猪苓人工栽培项目地点:豫西地区项目负责人:项目分析时间:2013年9月12日项目展开方式:定额批次投入项目资金来源性质:自然人投资目录:一、什么是猪苓二、猪苓市场现状三、野生猪苓人工栽培价值意义和可行性分析四、野生猪苓人工栽培收益评估猪苓:植名野猪苓、枫树苓、野猪粪、猪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

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

有关部门的一项猪苓市场产销现状与后势的专题调查显示,以20世纪80年代起,该市场需求呈逐年增长之别势,价格也同步攀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社会需求量与出口量升温明显,成为我国中药材市场的俏销紧缺品种,交易价格涨幅逐年加大。

首先,猪苓用途拓宽,需求增加,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医药市场,生产于青海、陕西、甘肃、云南、内蒙古、东北三省、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西、北京等十几个省、区、市。

药用价值较高,通淋退肿的作用优于茯苓。

现代医学证明,猪苓主含粗蛋白,可容性糖份多糖等,其水煎剂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猪苓多糖还有一种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型制药和保健品企业陆续开发生产了以猪苓为主要原料的500余种药物,一些品种以成为医药市场的枪手俏货。

由于疗效独特,医药和健康品牌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逐年升温,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需求量仅为55公斤,进入21世纪后,市场需求量增长,2000年上升91万公斤,2011年——2003年攀升至110万公斤,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猪苓的需求也同时增长,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猪苓以成为我国中药材出口创收的一个重要品种,出口量一直居高不下。

其次,猪苓内销和外销的猪苓都是完全依靠野生资源,由于市场需求旺,猪苓市场行情逐年上涨,极大刺激了产区群众采挖猪苓的积极性。

每到春秋两个收获季节,产区农民和附近群众都开始大规模地无序开采,另外,一些山区、半山区近几年的毁林开荒造田也极大地破坏了猪苓的生长环境,导致野生猪苓产量连年大幅下滑。

科技猪苓可行性分析报告

科技猪苓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建立人工栽培猪苓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一、目的意义猪苓是我县大宗道地药材之一,药用历来是以采挖野生为主,随着环境因素及人工采挖产量逐年下降(1980年我县产猪苓50吨,现不足5吨),接近枯竭。

为了保持猪苓这一特色重要药材在我地的产量,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对其进行人工家植研究,建立规范的栽培基地势在必行;对这一药材资源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趋势及前景由于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市场出现供不应求趋势,价格由90年的1.2~1.8元/kg升至目前的28元/kg,仍有上浮趋势,进而刺激了农户对人工家植产生的积极性。

随着对猪苓药性的进一步研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据最新资料显示,猪苓除有传统的药效外,对心脉血管有软化作用,有降血脂利尿,增强免疫机能,抗肿瘤等致功效,美容护肤等作用。

经小面积栽培研究得出种植地域广,有野生猪苓生长的地方均可栽培,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无三废,故发展前景广阔,易形成产业带,可带动区域的经济增长。

三、猪苓生长特性及药用功能猪苓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的真菌,药用主要以其形成的菌核入药,医药上使用已有2500年历史;有效成份含猪苓多糖,麦角甾醇,多聚糖等。

药性平、味甘、淡、无毒,有除湿利尿,解毒盅、痰疾、抗衰老、抗肿瘤等功效;主治肾病、伤寒、糖尿病、抗癌、降血脂、保健等。

猪苓生长奇特,在土壤中无根无叶,地表无任何特征。

菌核表皮黑褐色、有弹性,内部黄色或牙白色,无特定形状,多生长于富含腐植质林地。

生长于高山针叶林中的猪苓,个体较大完整,表皮光滑,称“马屎猪苓”,生长于较低阔叶林地或沙壤土中的猪苓个体较小,表皮凸凹不平而显粗糙,称“鸡屎猪苓”(外观形状对价格有影响)。

猪苓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为了抵抗不良环境或受外界刺激而形成菌核,而外界刺激多以伴生菌类有关。

猪苓子实体。

称“猪苓花”是一种美味的食用菌,子实体生长于2—3年形成的菌核上(区别于其它土生菌类的依据)。

猪苓菌生长温度5—25℃。

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探析

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探析

DOI:10.19904/14-1160/s.2022.03.010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探析马家骅(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高桥林场,甘肃陇南742305)摘要:猪苓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含有猪苓多糖等,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疗效。

猪苓多糖在防治肝炎、抗癌等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猪苓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猪苓产品短缺。

研究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栽培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猪苓;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技术管理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3-0028-03中国图书分类号:S567.3文献标志码:B我国地域辽阔,野生猪苓分布广泛,但是人们乱采滥挖,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造成野生猪苓资源日益紧缺,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工培育力度。

半人工栽培技术种植猪苓成本低、栽培操作简单,具有高产量、高收益的优势。

猪苓种植过程中,人们更多采用半人工栽培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种植效果。

1猪苓栽培技术研究意义猪苓属于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祛痰和解毒等多种功效,能够治疗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等多种病症,药用价值和治疗效果良好,实际用途广。

猪苓在我国药用的历史有1000年以上。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相关古医书籍中都有记载猪苓的药用价值,为我国针对猪苓进行利用和栽培提供了有效的历史素材。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不断加大对猪苓用途的研究力度,拓宽其应用领域,促进猪苓使用量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

药理和临床试验结果充分表明,猪苓多糖在抗癌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防治肝炎的作用。

研究人员不断拓展猪苓多糖的新用途,使猪苓产品实际需求量日益增加[1]。

我国猪苓市场供需存在矛盾,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缓解。

猪苓成为紧缺品种,其市场价格有较大上涨空间。

我国应加大猪苓栽培技术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的优势,全面提升猪苓种植质量和效率,获得高品质猪苓,缓解猪苓市场供需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龙山林区人工种植猪苓试验初报
【摘要】猪苓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grifola umbellatapilat] 的菌核,别名野猪屎、猪屎苓、地乌桃、鸡屎苓,各地称呼不一。

菌核呈长条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分枝干姜状,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天保工程实施后,黄龙山林业局积极发展林下经济,2003年在虎沟门林场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猪苓试验,获得初步成功。

【关键词】猪苓人工种植试验
中图分类号:s157.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试验区概况
黄龙山林业局位于延安市东南部,地处黄龙山东段。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38′49″--110°12′47″、北纬35°28′46″--36°02′01″之间。

林区最高海拔在大岭为1783.5m,最低海拔在丁家湾为962.6m。

海拔一般为1000--1300m,相对高差为200--300m。

全局辖区面积为194174.0hm2,经营面积为 174389.0hm2。

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最大年降水量831.2mm,最少年降水量为337.0mm,年平均降水量611.8mm,相对湿度60%以上。

年均气温8.6℃,年日照时数为2370小时,年无霜期为175天左右。

森林土壤多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森林草原性条件下形成的褐土和灰褐土,
ph值在7.0--8.3之间,腐殖质层一般厚15cm,成土母质多为黄土、页岩、砂页岩。

森林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天然植被覆盖率高。

二、人工种植猪苓的可能性
1地理条件
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000--2000 m的山区,以1200—1600m
半阴半阳坡地的阔叶次生林中居多。

从本局地理位置看,理论上属于猪苓适生区。

2温度因素
猪苓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

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

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

黄龙山林区地层表面温度年平均最低1.7℃,最高29.4℃,年平均为11.3℃。

地面下5厘米温度4月11.4℃。

因此从温度因素看黄龙山区是猪苓宜生区。

3土壤因素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m,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阔叶次生林下,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在
30-50%,ph值5-7生长良好。

黄龙山林区森林资源属全国典型天然次生林,其落叶阔叶林下,疏松透气、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森林土壤为猪苓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ph值偏高,但通过试验并未
影响生长发育,且取得较好产量。

4生物学特性
猪苓生长离不开密环菌,猪苓菌与密环菌是一种十分特别的菌内共生关系。

密环菌是一种寄生真菌,在自然界,能在600多种树木或草本植物上生存。

它不仅在活树、草根上寄生,而且能在死树的根和茎干上繁衍,靠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木质素获得营养。

猪苓的菌核在没有蜜环菌伴生的情况下呈休眠状况。

当密环菌的菌索在猪苓附近的植物体上寄生并接近猪苓菌核时,密环菌的菌丝侵染猪苓的菌核,在核内形成很多分枝的密环菌菌索,菌索上又生出菌丝在菌核内穿插侵染,形成侵染带。

很快,猪苓菌核生长出菌丝反侵染入蜜环菌的菌索,深入皮层下的1—3层细胞,从中获取营养。

由于得到了营养,密环菌侵染区周围的菌核菌丝开始繁殖。

密环菌在黄龙山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长势良好,林下随处可见。

猪苓喜冷凉、阴郁、湿润。

从黄龙县药农在阳坡薄土层和阴坡均可采挖到野生猪苓看,猪苓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寒冷和耐瘠薄、抗极端能力。

从半阴坡林下采挖到大窝野生猪苓看,黄龙山林区自然条件适宜猪苓的生物学特性,是猪苓优生区。

三试验过程
1选地整地
2003年5月,我局虎沟门林场在其武帝川沟121林班河道旁进行选地整地。

面积450㎡,海拔1350m,坡向西南,坡度10°—20°,
属阔叶疏林地,树种有白桦、辽东栎、山杨等,林下土层肥沃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气性能好,含水30%--50%。

种植场地选择好后,清理林下小灌木、杂草,保留现地树木。

顺坡挖宽100㎝、深50㎝,长度根据地形地貌而定,每行留步道60㎝,实际种植面积260㎡
2菌材准备
利用弯把锯、弯镰、斧子等伐木工具,对现地树木修枝抚育取得菌材。

取直径10㎝左右树枝,截成80㎝长,就地晾放10天左右,再进行砍“鱼鳞口”。

砍法是斧刃沿木棒切面斜砍,砍口相距3--5㎝,深至木质,粗棒砍5排,细棒砍3排。

利用耙子收集附近落叶,将树叶堆成堆,用前一两天洒水并搅拌,闷放至水润透后即可使用。

3引种及处理
收集树叶同时,技术员从丹凤县购回袋装枝条密环菌,采挖猪苓,引回灰苓或较幼嫩的黑苓。

引种时用透气麻袋装猪苓菌核,防止猪苓菌核捂烂。

种植时根据苓快的大小,特别大的苓块从分离层或细腰处分开,较小的苓块直接做种。

尽量做到缩小猪苓菌核离土时间。

运输密环菌时,袋口向上防止挤压、破袋造成营养液流失。

4种植
种植前在坑底每平方匀洒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00—150g,防治虫鼠危害。

然后疏松坑底,平铺10㎝树叶,均匀洒1--2㎝腐殖质土,将事先准备好的木棒间距6--10㎝,两头离坑边10㎝均匀
摆好,将密环菌枝条2—3枝放在木棒接地鱼鳞口处和木棒两端,然后在密环菌枝条上放置猪苓菌核并轻压。

每棒一侧中间摆放一处,另一侧离木棒头20㎝各摆放,每棒共摆放5处。

方向一致,以此类推。

下种后即填腐殖质土,不留空隙再进行第二层种植。

第二层种植覆土10--15㎝形成龟背形上盖枯枝落叶,以利排水。

5管理
种植后无需除草、松土和施肥,任其呈野生状态。

在周边扎设1.6m 高篱笆围栏防止人畜践踏。

定期检查蚁、鼠危害,发现用70%乙醇喷杀或使用灭鼠药防治。

四试验结果
2007年10月采挖,平均每平方产鲜猪苓23斤,市场价值483元,除去成本净收入402元。

试验证明人工种植猪苓,猪苓菌核不仅适宜黄龙山林区自然条件,在人工影响下,满足其生长所需营养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从试验过程看,人工种植猪苓不需任何特殊高科技技术和措施,不破坏森林资源,投资少,管理粗放切能获取丰厚效益。

从市场行情和需求看,猪苓价格逐年上涨,供不应求是值得投资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