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龙山林区不同生境油松人工林群落特征及更新研究

合集下载

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分析

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分析

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分析韩文娟;张文辉;何景峰;袁小青【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3【摘要】【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不同坡向对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生境选择及合理经营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黄龙山生长于阴坡、阳坡的油松人工林,于造林后10,30(间伐1次)和45年(间伐2次)对其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

【结果】10年生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阴坡、阳坡样地上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和群落特征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木的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2次间伐的45年生油松人工林,其在阴坡、阳坡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有少量较大胸径的林木,且林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更新数量、土壤养分、灌木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阳坡。

【结论】从持续发育角度看,黄龙山林区阴坡和阳坡均适合油松人工林培育,阴坡优于阳坡。

及时抚育可以促进油松人工林的持续发育。

【总页数】9页(P47-55)【作者】韩文娟;张文辉;何景峰;袁小青【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陕西黄龙71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54.02【相关文献】1.桂西南喀斯特区域不同稳定性群落下飞机草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J], 钟军弟;李先琨;向悟生;袁长春;陈燕;刘锴栋2.桂西南喀斯特区域不同稳定性群落下飞机草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J], 钟军弟;李先琨;向悟生;袁长春;陈燕;刘锴栋3.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种群结构与动态[J], 陈斯;艾训儒;姚兰;林勇;黄伟;陈俊4.宁夏大罗山主要植物群落建群种区系特征分析 [J], 徐秀梅;马琼5.桥山林区不同坡向麻栎林种群生态位特征分析 [J], 徐凤玲;刘小军;马建全;张文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油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油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刘建荣【摘要】研究了坡向、土层厚度、草灌覆盖状况对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土层厚度和草灌覆盖状况均对油松人工林的自然更新产生影响,而且阴坡和半阴坡比阳坡和半阳坡更适宜油松林幼树的生长,土层厚度越厚油松林幼树的生长状况越好,草灌覆盖度较小时更有利于油松林幼树的生长.【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3页(P16-17,20)【关键词】油松人工林;自然更新;坡向;土层厚度;草灌盖度【作者】刘建荣【作者单位】忻州市忻府区林业站,山西忻州0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54天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繁衍与恢复的手段,是指在没有人为作用下,通过天然下种的方式形成新林分的过程。

通过天然更新,有利于实现,有利于实现结构稳定、功能优化的高质量森林。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是中国所特有的种,油松属阳性树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抗旱、耐寒、耐贫瘠,对立地条件的要求不高,甚至能在裸岩条件下生长。

因其独特的生态优势,油松已经成为我国北方造林的主要树种,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油松人工林具有很强的天然落种、自然出苗的能力,但仍需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实现天然更新[1]。

关于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学者们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如宋晓刚[2]研究表明,油松人工林自然更新受郁闭度、坡向、坡度及林分密度的影响;刘铁岩等[3]认为,平坦地形不利于油松人工林更新;张树梓等[4]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枯落物因子是影响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更新的关键因子。

韩文娟[5]研究指出,进行抚育管理,有利于油松人工林更新。

本研究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坡向、土层厚度、草灌覆盖状况等因素对油松林自然更新的影响,探究适宜油松林自然更新的环境条件,旨在为油松人工林的自然更新创造出更有利的环境条件,也为油松林的人工抚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黄龙山油松人工林结构与稳定性、生产力之间影响的关联分析

黄龙山油松人工林结构与稳定性、生产力之间影响的关联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2):178-185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001-7461.2020.02.26黄龙山油松人工林结构与稳定性、生产力之间影响的关联分析周晓曦,赵鹏祥",卜元坤,王博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000)摘要:我国是人工林大国,人工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探究人工林内在影响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黄龙山林区野外业调查样地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建模,构建了含有环境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林分生产力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林分结构因子有0.338的正向直接影响,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之间有正向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问0.283%.209。

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837,直接影响为0.764,间接影响为0.073。

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稳定性因子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19。

林分稳定性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118。

经检验各指标值均表明模型适配性较好,模型显示结构因子与稳定性因子、生产力因子之间的影响强烈,通过改良结构,调整稳定性与生产力的经营思路可行。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林分结构;林分稳定性;林分生产力;结构方程模型中图分类号:S75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1-7461(2020)02017808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between Structure and Stability,Productivity ofPinus tabuliformis Plantation in Huanglong MountainZHOU Xiao-xi,ZHAO Peng-xiang*,B$Yuan-kun,WANG Bo-heng(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F University g angling712000 ,Shaanxi, China)Abstract:There is a large plantation area in China,and plantation has huge economic value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lantation.Based on the data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plantations occurring in Huanglong Mountain,and by means of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6tand6tructurefactor6,6tand6tabilityfactor6and6tandproductivityfactor6wa6e6tabli6hed.There6ult6 6howedthatenvironmentalfactor6hadapo6itivedirectinfluenceon6tand6tructurefactor6withtheinflu-encecoe f icientof0.338,hadapo6itiveindirectinfluenceon6tandproductivityfactor6and6tand6tability actor6,withinfluencecoe f icient6of0.283and0.209,re6pectively.Stand6tructurefactor6hadapo6itive mpacton6tandproductivityfactor,withatotalinfluencecoe f icientof0.837,adirectinfluencecoe f icient of0.764andanindirectinfluencecoe f icientof0.073.Stand6tructurefactor6hadapo6itiveinfluenceon 6tand6tabilityfactor6withtheinfluencecoe f icientof0.619.Stand6tabilityfactor6hadadirectpo6itive e f ecton6tandproductivityfactorwiththeinfluencecoe f icientof0.118.Thete6tre6ult66howedthatthe modeldemon6trated6ati6factory6uitability.The6tructurefactor6,tabilityfactor6andproductivityfactor6 wereconnected6trongly.Itwa6fea6ibletoadju6tthe6tabilityfactor6andproductivityfactor6throughim-provingthe6tructurefactor6.Key words:Pnu5tabuiiformis plantation;s t and s t ructure;s t and s a bility;s t and productivity;s t ructural收稿日期:2019-09-24修回日期:2019-10-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016YFD0600203)。

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结构与林下灌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

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结构与林下灌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

2020年4月第2期林业资源管理FORESTRESOURCESMANAGEMENTApril2020No 2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结构与林下灌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王京民1,周远博2,3,卜元坤3,乔宇欣3,王嘉宝3,李卫忠3(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西安710048;2.九台国有林场,兰州7300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了4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内乔木空间结构(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和大小比数)和灌木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n指数、Glea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差异,建立了乔木空间结构与灌木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乔木空间结构和灌木多样性的作用关系。

结果显示:1)在不同密度的样地中,株数密度为2300~2800株/hm2的样地空间结构最佳;2)灌木多样性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灌木多样性在不同密度中排序为低密度>较低密度>较高密度>高密度;3)不同密度的林分中,乔木空间结构对灌木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其中株数密度为2300~2800株/hm2的林分中,灌木多样性与乔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该密度下可以通过调整乔木层的结构而改变灌木层的多样性。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灌木多样性;株数密度;耦合关系中图分类号:S791 254;Q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22(2020)02-0112-08DOI:10.13466/j.cnki.lyzygl.2020.02.017收稿日期:2019-11-30;修回日期:2020-01-10基金项目: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关键技术研究”(SXLY 2018 02);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基于结构调控的人工林稳定性与生产力协同机制”(2016YFD060020305)作者简介:王京民(1965-),男,河北定州人,高工,长期从事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工作。

黄龙山林区不同培育措施对油松种群数量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黄龙山林区不同培育措施对油松种群数量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黄龙山林区不同培育措施对油松种群数量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吴涛;张文辉;陆元昌;范少辉【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06(26)5【摘要】根据对黄龙山林区经过抚育、渐伐和封育措施的3类油松林种群开展样地调查,研究了3种培育措施对油松林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不同培育措施的油松林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3种油松林种群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其幼、老龄级个体数较少,中龄级个体数量较大,总体判断黄龙山油松林种群属于稳定状态.在经历3种不同培育措施的油松林群落中,抚育和渐伐措施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封育措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大.经过抚育和渐伐措施的油松种群属进展型,而经过封育措施的油松种群属稳定型.说明在黄龙山林区,油松林种群未来应该以封育为主,适当的抚育和渐伐措施为辅,以促进群落持续发育.【总页数】7页(P1007-1013)【作者】吴涛;张文辉;陆元昌;范少辉【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S718【相关文献】1.旅游对东大河林区青海云杉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J], 张宏斌;孟好军;刘建泉;杨逍虎2.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J], 赵荣艳;王朝阳;杨蕊3.黄龙山林区不同郁闭度对辽东栎种群结构的影响 [J], 于世川;张文辉;李罡;杨斌;余碧云4.黄龙山林区不同培育措施对辽东栎种群结构与动态的影响 [J], 卢彦昌;张文辉;陆元昌5.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种群动态研究 [J], 侯琳;雷瑞德;刘建军;王得祥;康博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1991(5)4
【摘要】本文研究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的下列问题:①枯落物凋落动态,其年凋落量为3.2t/ha。

②枯枝落叶层截留降雨动态。

其截留量(I)占同期林内降雨量的11.1%,与林外降雨量(P)符合I=ap^b函数关系,并随季节变化。

③枯枝落叶层抑制土壤蒸发的效应随枯枝落叶层厚度(L)和土壤含水量(W)增加而增大。

④枯枝落叶层阻滞径流速率,径流流出时间随枯枝落叶层厚度(L)增加而延长,随坡度和径流深度(R)增加而缩短。

【总页数】6页(P87-92)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
【作者】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上保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1.254
【相关文献】
1.木荷与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 [J], 郭剑芬;杨玉盛;林鹏
2.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 [J], 常宗强;王金叶;常学向;王艺林;贾玉琴
3.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持水性及养分含量 [J], 逯军峰;王辉;曹靖;袁宏波
4.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J], 赵鸿雁;吴钦孝;刘国彬
5.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油松、柴松群落特征及其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研究 [J], 胡秀娟;程积民;万惠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陕北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2.3提升科学防治水平在林业建设治理过程当中,一定要针对实际状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林业生产的不同阶段做好相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再者,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业应用方面的监督管理,禁止不符合规定农药的应用,再者,还应当加强对林业病虫害工作相关技术的推广,积极采用先进的防治措施,不断提升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3]。

2.4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为了保障病虫害治理工作快速执行下去,就必须要保障资金充足,相关部门应当最大程度上保障资金充足,并切实应用到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保障源源不断资金的注入,一定要专款专用,将资金进行合理应用,强化病虫害防治相关规章制度,严禁挪用资金与占用资金的状况发生。

3结束语林业病虫害对森林资源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要及早进行解决,保障林业资源健康稳定发展,相关部门与社会要极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及重视程度,通过安全有效的方式,积极开展相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资源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罗德辉.探究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的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7(8):202.[2]李美红.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J].中国林业产业,2016(7):31.[3]王志国.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方法分析[J].现代园艺,2018(8).收稿日期:2019-09-11作者简介:杨晓洲(1982-),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林业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林业监测。

陕北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彭小龙1莫智奇2(1.延安市黄龙山国有林管理局瓦子街国有生态实验林场陕西省黄龙县715700 2.延安市黄龙山国有林管理局大岭国有生态林场陕西省黄龙县715700)摘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立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

陕北地区生长着一种常绿乔木油松树,油松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干旱的土壤环境和寒冷的天气中依然能茁壮生长,成熟的油松可以生长高达几十米。

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5):0867-0873Acta Bot.Boreal.2Occident.Sin. 文章编号:100024025(2009)0521026207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焦 醒1,刘广全1,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2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北京100048)摘 要:选择黄土高原榆林、延安、铜川、渭南、咸阳、宝鸡等地(市)269块标准地332株油松解析木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通径分析等方法,以分析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油松的生长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陕西黄土高原油松20年时树高、胸径、材积平均值分别为(6.51±0.18)m、(7.56±0.28)cm、(0.0204±0.0018) m3;该地区油松树高、胸径分别在20年和45年后进入稳定生长时期,而材积在100年时仍处于旺盛生长阶段.(2)海拔、坡位、坡向及林分密度直接或间接地对油松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立地因子、林分密度条件下,油松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海拔1000~1200m的立地条件下油松生长表现良好且优于其他海拔区域,阴坡的油松生长状况优于其他坡位,密度以3300~6600株!hm-2之间最适宜油松生长.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营造油松林应选择海拔1000~1200m、阴坡下部、密度一般控制在3300~6600株!hm-2之间,并且在造林过程中以东南部密度大,西北部密度小;阴坡、半阴坡密度大,半阳坡、阳坡密度小;坡中下部密度大、坡中上部密度小为原则.关键词: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影响因子;生长指标中图分类号:Q948.3文献标识码:AG row th and Its Influencing F actors of Pinus t abul ae f ormisin the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J IAO Xing1,L IU Guang2quan1,2(1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100048,China;2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Beijing100048,China)Abstract:The paper aimed to st udy t he growt h and it 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pine in t he Loess Plat2 eau of Shaanxi Province.It was analyzed t hat t he stem analysis data of Chinese pine f rom269sample plot s including332standard trees in t he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The data was analyzed in t he met h2 ods of variance analysis,t2t est of average,Ducan multiple comparison and pat h analysis.The result s showed t hat t he mean height,t 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t he volume of Chinese pine at20years were(6.51±0.18)m,(7.56±0.28)cm and(0.0204±0.0018)m3.The height and t 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Chinese pine in t he region went into t he stationary growt h p hase at20years and45years,while t he volume was still in t he vigorous period till100years.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 he growt h of Chinese pine,including altit ude,slope po sition,aspect and stand density.Chinese pine at1000~1200m and shady slope grew better t han t hose at ot her altit ude or aspect s.It is app ropriate for Chinese pine wit h t he density of3300~6600t rees per hectare.The st udy showed t hat it was better to choose t hose sites be2①收稿日期:2008210228;修改稿收到日期:2009205205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B06);水利部“948"项目(200207)联合资助作者简介:焦 醒(198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资源和生态系统研究.E2mail:jiaoxing@3通讯作者:刘广全,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研究.E2mail:gqliu@tween1000~1200m of altit ude and lower shady slope wit h t he stand density of3300~6600t rees per hectare are selected for establishing pine plantations in t he Loess Plateau.The density might be higher in sout heast of t he Loess Plateau,shady and semi2shady slopes and lower slopes.The density should be lower in nort hwest of t he Loess Plateau,sunny and semi2sunny slopes and higher slopes.K ey w ords:Loess Plateau;Pi nus tabul aef ormis;growt h stat us;influencing factor;growt h index 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2.38×104km2,这里沟壑密布、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暴雨集中,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油松(Pi nus tabul aef ormis Carr.)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是黄土高原主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也是山地沟壑营造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的优良树种[1],适合作为该地区的人工造林树种[2].油松分布于北纬31°00′~44°00′、东经103°20′~124°45′之间,包括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湖北、河南、山东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在黄土高原,影响树木生长的主导因子是水分,而立地因子(海拔、坡向等)对光、热、水等生态因子的再分配能够反映出小气候特征,尤其是水热条件的变化.因此,研究立地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是进行植被建设的理论基础.关于黄土高原子午岭、黄龙山等地区油松林的冠层特性[4]、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5]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并对河北[3]、北京西山[6]、山西太行山[7,8]、沈阳市东南山区[9]等地区的立地因子对油松生长的影响也有大量研究;在林木生长调查基础上以土壤、海拔、坡向、坡位等为主要参考因子对油松的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和评价,提出了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预测油松生长的回归方程式;还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刺槐[10]、侧柏[11]等树种的主要立地因子和立地条件类型对树木生长的影响作了深入的分析.但对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较少.本文运用黄土高原中心区油松标准地解析木数据,分析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提出了区域油松培育的适宜立地条件和合理种植密度,为区域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主要位于陕西黄土高原,地理坐标为北纬34°11′~38°11′、东经106°18′~109°42′,海拔900~1600m,分布在从暖温带半湿润粘黑垆土、褐土落叶阔叶林地带到暖温带半干旱黑垆土森林草原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因受地形影响,寒暑变化显著,干湿分明,区域差异大.热量条件充沛,光照充足,降水适中,灾害性天气较多.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性气团影响,天气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春季暖气团势力增强,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温暖干燥,降水较少,多风沙天气.夏季受蒙古高原气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炎热多雨,降水集中,多阵性天气产生,间有伏旱.秋季冷暖空气交替出现,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关中12~14℃,陕北7~12℃.1月份平均气温-11~3.5℃,7月份平均气温21~28℃,无霜期160~250d,极端最低气温-32.7℃,极端最高气温42.8℃.降水南多北少,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mm,5~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来源本研究主要利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黄土高原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研究"等项目标准地2标准木2解析木数据,以黄土高原榆林、延安、铜川、渭南、咸阳、宝鸡等地(市)的332株油松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涉及油松标准地269块,主要分布在榆林清涧县,延安黄龙官庄、瓦子街等林场、宜川铁龙湾林场、桥山林场,渭南韩城雷寺庄林场、蒲城大孔林场,铜川宜君太安林场、耀州柳林林场,宝鸡麟游县,咸阳旬邑石门林场、永寿槐平林场等地,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油松人工林,少部分选自位于黄龙山、桥山林场的油松天然林.同时,与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和河南等地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进行比较.本实验选取油松树高进入稳定生长期的20年作为研究的标准树龄.2.2 研究方法参考1西北主要树种培育技术2[1]和1陕西黄土高原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研究报告2[10]的研究成果,将4个影响油松生长的因子划分为不同的水平:72015期 焦 醒,等: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海拔(X1):X11≤1000m,1000m<X12≤1 200m,1200m<X13≤1400m,X14>1400m;坡位(X2):坡上部X21,坡中部X22,坡下部X23;坡向(X3):阴坡(北、东北)X31,半阴坡(西北、东)X32,半阳坡(东南、西)X33,阳坡(南、西南)X34;密度(X4):X41≤3300株!hm-2,3300株! hm-2<X42≤6600株!hm-2,X43>6600株!hm-2.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按照比较一个影响因子时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原则,将332株油松解析木数据分组.如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分组时,全部选取生长在阴坡下部,林分密度在3300~6600株!hm-2之间的油松解析木数据;在比较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生长状况差别时,解析木数据均来自海拔在1200~1400m之间的阴坡下部.计算每个影响因子不同水平的油松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指标的平均值,并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得到差异显著后运用Ducan’s新复极差测定法进行多重比较.据此分析单个因子对油松生长的影响[12];并运用通径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几个因子对油松材积生长的影响.2.3 数据处理在分析前根据数据资料的性质和分布规律,对试验数据进行识别处理,对可疑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取舍,剔除可能存在的异常值,会使试验数据准确可靠,结果符合客观规律[13].本研究首先对外业调查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记录不详实和有明显错误的数据.再根据统计学原理,将332株解析木数据采用t检验(3S 准则),设定显著度α=0.05,剔除12组异常数据.处理后的数据精密度更高,使得结果更加可信.应用SPSS13.0和DPS6.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将本研究所用的剔除异常数据后的全部320株解析木数据求平均值,得到陕西黄土高原的油松生长状况:20年生油松平均树高(6.51±0.18)m,平均树高连年生长量(0.34±0.01)m;平均胸径(7.56±0.28)cm,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0.51±0.02)cm;平均材积(0.0204±0.0018)m3,平均材积连年生长量达(0.0024±0.0002)m3.由图1可以看出,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的树高、胸径、材积各生长指标随年龄而递增的变化趋势.油松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过程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不同时期生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初期生长较快,树高生长速度在20年后趋于减慢,胸径在15~40年间生长较快,而材积在100年时仍然处于生长加速阶段.连年生长量是说明树木某一年的实际生长量,平均生长量主要描述生长全过程的平均生长速度,各生长指标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时为树种该生长指标的数量成熟龄[14].从图2~图4可知,油松树高在20年时即达到成熟龄(图2);胸径在45年后生长速度减慢,进入稳定生长期(图3);而材积在100年前始终处于缓慢加速生长状态,在100年时仍处于旺盛生长期(图4).从图2~图4可以看出,连年生长量曲线波动较大,与平均生长量曲线有多个交点,是由于结实、气候变化、病虫害、人为影响等随机因素的干扰所致.油松的抚育经营8201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9卷工作要充分考虑由生长过程所反映的生长发育规律,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主伐方式.3.2 海拔对油松生长的影响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水热条件的规律性变化.一般情况下,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5~0.6℃左右,不同山系降水量变化不一致.由图5可以看出,生长在海拔1000~1200m 之间的油松各生长指标平均值高于其他几个海拔梯度水平,生长在海拔低于1000m的地区油松生长状况最差,且不同海拔高度对油松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影响极显著(其P值分别为0.003、0.004和0.004,P≤0.01).说明海拔高度对油松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同海拔高度间油松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海拔高度在1000~1200m之间最适宜油松的生长.由于油松喜温凉气候[15],海拔升高,温度降低,蒸腾、蒸发减弱,湿度增大,有利于油松的生长.但海拔过高,由于温度过低不利于油松的生长;而海拔较低时温度较高,水分蒸散强烈,干燥度增加抑制油松生长[6].在研究区域中,生长在海拔1400m以上的油松树高和胸径生长状况反而优于生长在1 200~1400m的油松,主要原因是低海拔地区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多;而高海拔地区虽然气温有所降低,但降水量却有所增加,加之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这与沈国舫[6]、徐化成[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3.3 坡位对油松生长的影响坡上、坡中和坡下不同地形部位对土壤水分、养分等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由图6可知,坡下部油松各生长指标均值最高,其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生长量分别为(7.94±0.01)m、(9.16±0.27)cm和(0.0304±0.0018) m3,坡中部次之,坡上部最低;方差分析表明:坡位对油松生长影响显著(其坡下部、中部、上部的P值92015期 焦 醒,等: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分别为0.003、0.028和0.024),说明在5%水平上,坡下部油松生长状况显著好于坡上部和坡中部.前人研究表明,由坡上部到坡下部,土壤由剥蚀逐渐过渡到堆积,腐殖质层由薄变厚,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土壤p H值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因此山坡的中下部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优于坡上部,更有利于油松的生长.3.4 坡向对油松生长的影响坡向影响土壤水分、光照、温度、风速等立地因子,对树木的生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图7可以看出,油松各生长指标均值大小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不同坡向对油松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影响极显著性(其P 值分别为0.01、0.005和0.001),说明不同坡向对油松树高生长的影响在1%极显著水平上差异显著,而对油松胸径和材积的影响:阴坡与半阳坡、阳坡,半阴坡与阳坡在5%显著水平上差异显著.由此可知,坡向对油松生长的影响极显著,阴坡最适宜油松的生长发育,而黄土高原阳坡不适宜栽培油松.由于阴坡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16],蒸发量低,土壤湿度大,而阳坡正好相反,因此,由坡向引起的水分和养分差异必然导致油松生长状况的不同.3.5 密度对油松生长的影响从图8可以看出,林分密度在3300~6600株! hm-2之间的油松长势最好,密度小于3300株! hm-2的样地次之,而林分密度大于6600株!hm-2的样地各项平均值显著低于前两者;密度对油松生长状况影响是极显著的,其中3个不同密度水平对油松各生长指标的影响显著(其P值均小于0.001).可见密度在3300~6600株!hm-2之间的油松林各生长指标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水平,说明该图7 不同坡向油松生长指标差异Fig.7 Variation of growth index of P.tabulaef ormisin differentaspects图8 不同密度油松生长指标差异Fig.8 Variation of growth index of P.tabulaef ormiswith different stand densities密度最适宜油松生长.油松喜光,相对于其他针叶树种而言直干性弱,侧枝发达,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土壤干旱贫瘠,油松与其他植物竞争激烈[3],因此密度过小难以郁闭成林,密度过大则制约油松的生长.3.6 影响因子对油松材积的通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各因子对油松生长的综合影响,了解不同因子的直接影响程度和相对重要性,估计各因素间相互的影响和作用,确定各因子通过其他因子对油松生长产生间接影响的途径和强度[17],本实验进行影响因子与油松材积之间的通径分析,以海拔、地形部位、坡向和密度为自变量,以20年生油松材积为因变量.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将各因子进行分级并赋值:海拔(X1):X11<1000m为1,1200m<X13< 1400m为2,X14>1400m为3,1000m<X12< 1200m为4;坡位(X2):坡上部X21为1,坡中部X22为2,坡下部X23为3;坡向(X3):阳坡(南、西南)X34为1,半阳坡(东南、西)X33为2,半阴坡(西北、东)X32为3,阴坡(北、东北)X31为4;密度(X4):X43>6600株!hm-2为1;X41< 3300株!hm-2,3300株!hm-2<X42<6600株! hm-2为3.表1中第二列为直接通径系数,表示各因子对油松材积生长的直接影响途径,第三至第六列为间接通径系数,表示各因子通过其他因子对材积生长的间接影响途径.从表1中通径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在黄土高原各立地因子对油松生长的影响大小0301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9卷表1 各影响因子与油松材积通径系数Table 1 Path coefficients of impact factors and volume of P.tabulaef ormis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Y通过X 1By X 1通过X 2By X 2通过X 3By X 3通过X 4By X 4X 10.1080.0030.0890.117X 20.3410.0010.041-0.066X 30.2270.0430.0620.073X 40.2490.051-0.0900.066依次为:坡位>密度>坡向>海拔,而且各因子同时通过其他因子对油松生长产生间接影响.综上可知,在油松的生长过程中,各影响因子相互关联,通过直接途径和相互作用的间接途径对油松生长产生综合的影响.4 结论与讨论与黄土高原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等地油松生长状况比较[18221]:陕西、山西、河南和甘肃的油松生长规律基本相似,生长表现良好;而宁夏、青海的油松生长缓慢、生长量低,明显逊于其他几个省份.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从东南到西北降水量逐渐减少,海拔逐渐升高,积温也逐渐降低.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中心区陕西境内从北到南大面积范围内不同生境下的320株油松解析木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克服了前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范围小、解析木数据量少的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海拔1000~1200m 之间的立地条件油松生长表现良好,海拔过高或过低油松生长量均明显下降.不同坡位油松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坡下部油松生长表现最好.阴坡的油松生长状况优于半阴坡优于半阳坡优于阳坡.与徐化成、沈国舫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6].该区域油松林密度以3300~6600株!hm -2之间为宜.在造林过程中以东南部密度大,西北部密度小;阴坡、半阴坡密度大,半阳坡、阳坡密度小;坡中下部密度大、坡中上部密度小为原则.前人曾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立地因子对油松生长的影响[628],本研究除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方法外,并运用通径分析法综合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油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坡向以及林分密度等因子不仅直接影响油松的生长,而且还通过相互作用进而间接地对油松生长产生影响.油松的生长是一个受立地和林分因子综合影响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在黄土高原地区影响油松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水分,其次是温度,开展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时,应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土环境容量确定油松密度及配置的灌、草物种,进而确定科学的植被经营方向和方法.参考文献:[1] 罗伟祥,刘广全,李家珏,等.西北主要树种培育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38-245.[2] L I Y Y (李裕元),ZH EN G J Y (郑纪勇),SHAO M A (邵明安).Comparison of t he attributes of natural forest s and plantations in ZiwulingMountain[J ].A cta B ot.B oreal.2Occi dent.S in.(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2):2447-2456(in Chinese ).[3] 徐化成.油松[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27-134,305-310.[4] GUO H (郭 华),WAN G X A (王孝安).Canopy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man 2made Pinus tabulaef ormis forest s in t he Ziwuling Mountain oft he Loess Plateau[J ].A cta B ot.B oreal.2Occi dent.S i n.(西北植物学报),2005,25(7):1335-1339(in Chinese ).[5] HOU L (侯 琳),L EI R D (雷瑞德),WAN G D X (王得祥),et al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populations of nat ural Pinus tabu 2laef ormis forest s tended by closing in Huanglongshan Mountain[J ].A cta B ot.B oreal.2Occi dent.S in.(西北植物学报),2006,26(3):585-591(in Chinese ).[6] SH EN G F (沈国舫),GUAN Y X (关玉秀),ZHOU P C (周沛村),et al .Effect of sites factors on plantation growt h of Pinus tabulaef ormisin Xishan Area ,Beijing[J ].J ournal of B ei j ing Forest ry Universit y (北京林学院学报),1979,(1):96-105(in Chinese ).[7] L IU D ZH (刘德章),BI J (毕 君),MA Z W (马增旺),et al .Dividing of standing 2type of Pinus tabulaef ormis secondary forest [J ].J our 2nal of Hebei Forest ry S cience and Technolog y (河北林业科技),1996,(1):27-31(in Chinese ).13015期 焦 醒,等:陕西黄土高原油松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分析2301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9卷[8] SH EN Z(沈 佐),CAO Y N(曹雅宁),L I R M(李任敏),et al.Studies on t he classification of site types and appraisal of growt h of Chi2nese pine plantation in sout heast Shanxi calcareous mountain areas[J].S cientia S ilvae S inicae(林业科学),1996,32(1):16-23(in Chi2 nese).[9] XIA B F(夏宝丰).Analysis on t he relationship of t he growt h of Pinus t abulaef ormis and site conditions[J].L iaoning Forest ry S cienceand Technology(辽宁林业科技),1986,(5):38-43(in Chinese).[10] L UO W X(罗伟祥),ZOU N G(邹年根),HAN E X(韩恩贤),et al.Study on dividing of standing2type of plantation and favored trees forsuitable land in t he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J].S haanx 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陕西林业科技),1985,(1):1-16(in Chinese).[11] YU E M(岳 明).The relation among ecological factors and diameter growt h of Plat ycl adus orientalis in t he sout h of nort hern ShaanxiProvince[J].J ournal of W uhan B otanical Research(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16(1):47-53(in Chinese).[12] WU P(吴 鹏),WEN Z W(温佐吾),GOU G Q(苟光前).Effect of main site factors on growt h of S inocalam us af f inis in mountain re2gion of Nort h Guizhou[J].J ournal of Mountain A g ricult ure and B iology,2007,26(5):397-402(in Chinese).[13]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46.[14] 孟宪宇.测树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91-202.[15] 任宪威.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61-62.[16] 王礼先,朱金兆.水土保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32.[17] L IU Q H(刘谦和),CH E KJ(车克钧),CHAN G X X(常学向).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ite factors and height growt h of Picea crassi f oliain Qilian Mountains[J].J ournal of Gansu Forest ry Science and Technolog y,1995,(2):7-12(in Chinese).[18] 1宁夏森林2编辑委员会.宁夏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32-136.[19] 1青海森林2编辑委员会.青海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10-213.[20] 1山西森林2编辑委员会.山西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41-145.[21] 1河南森林2编辑委员会.河南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96-97.1西北植物学报22008年审稿专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上官周平 王 力 王卫卫 王幼芳 王军卫 王西平 王孝安 王玛丽 王俊儒王保莉 王洪刚 邓西平 韦革宏 冯佰利 冯虎元 田增荣 申家恒 任 毅刘文哲 刘占林 刘宏伟 刘曙东 巩振辉 朱月林 朱志红 余仲东 吴振海吴 鸿 宋卫宁 张小红 张文辉 张宏利 张 炜 张 骁 张继澍 张嵩午张嵩午 张 睿 李世清 李立会 李法曾 李 琰 李新平 陈彦生 陈耀峰周治国 宗良纲 岳 明 范三红 胡正海 胡胜武 胡银岗 贺学礼 赵宝玉赵建成 赵昶灵 赵惠贤 饶景萍 唐 明 奚亚军 徐子勤 贾敬芬 郭天财郭世荣 郭泽坤 郭晓思 郭蔼光 高庆荣 常朝阳 曹翠玲 章 镇 龚月桦惠 伟 程智慧 谢树莲 韩清芳 慕小倩 蔡 霞 薛吉全 衷心感谢诸位审稿专家在百忙之中为本刊精心审阅论文,希望继续关注并支持我们的工作,使1西北植物学报2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油松人工林凋落物显著影响油松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存活。野 外不同播种方式显著影响油松种子萌发率及幼苗生长状况,萌 发率依次为清灌清草清枯&gt;清草清枯&gt;清灌清枯&gt;清灌 清草&gt;对照;清灌清草和清清灌清草清枯处理下幼苗高度、 基径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但3cm厚凋落 物及先铺凋落物再播种显著降低油松种子的萌发率及始萌发时 间。不同浓度凋落物水浸液对油松种子萌发和幼苗根长和茎长 无显著影响。
说明凋落物主要通过阻碍种子与地面的接触影响了油松种子萌 发。5、适时的进行抚育间伐,能促进油松林木的生长和保证油 松群落的持续发育。
黄龙山林区,10a和30a油松人工林应分别进行一定强度的抚育 间伐,同时注意林下灌木和草本的保护,不断完善林分复层结 构,让森林更好的发挥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群落的持续发育能 力。合理强度的间伐(阳坡间伐强度应小于阴坡)形成不同大 小的林窗,能够提供幼苗自然更新及生长的适宜条件;进一步 适当清理灌木、草本和枯落物能促进种子萌发,保证油松幼苗 的存活和生长。
及时抚育可以促进油松人工林的持续发育。2、林下缺少3a以上 的幼苗;小林窗下缺少7a以上的幼苗;中林窗下幼苗年龄结构 较完整,但5、6a幼苗数量相对较少。
1~10a油松幼苗幼树可分为1~3a、4~7a和8~10a3个阶段, 1~3a幼苗能否存活是种群能否成功更新的关键。林窗促进幼苗 的定居和生长,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状况总体表现为阴坡中林窗 &gt;阳坡中林窗&gt;阳坡小林窗&gt;阴坡小林窗&gt;阳坡林下 &gt;阴坡林下。
陕西黄龙山林区不同生境油松人工林 群落特征及更新研究
油松是陕西黄土高原主要的造林树种。本研究以陕西黄土高原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法, 综合比较分析建群种的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和幼苗更新状况;对油松人工林间伐产生的林窗内1~10年生油 松幼苗的年龄结构、高度、基径、针叶长、根系形态学特征、 根茎叶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影响油松幼苗天然更新的因素; 在野外不同播种方式和室内不同枯落物厚度、不同浓度枯落物 浸提液对油松种子处理条件下,分析了油松种子萌发状况及影 响因素,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主要结果如下:1、10a油松人工林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阴坡与 阳坡差异不显著;经过一次间伐的30a油松人工林,阴坡林地乔 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下灌木草本物种多样性及0~30cm 土层土壤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二次间 伐的50a油松人工林,阴坡和阳坡乔木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 但阴坡出现少量胸径较大的林木,且乔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 更新数量、土壤养分含量、灌木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明显 高于阳坡。从森林的可持续发育角度看,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 阴坡和阳坡均适合油松人工林培育,阴坡优于阳坡。
阴坡林窗越大幼苗的根系生长越好,且随着幼苗年龄的增加, 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阳坡幼苗的根系生长,小林窗优于中林 窗,说明水分是油松幼苗发育的关键因素。3、生态因子和土壤 特性在阴坡和阳坡不同大小林窗间有显著性差异;林窗创造有 利条件,促进油松幼苗和灌草生长。
光照强度、灌木层草本层盖度及枯落物干质量是影响油松种子 萌发及幼苗定居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阳坡 高于阴坡,而空气湿度阳坡低于阴坡。
随着林窗增大光照强度不断增强,空气湿度不断降低,而空气 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枯落物和腐殖质干质量林窗大于林下。
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中林窗大于小林窗大于林下,相同大小林 窗和林下阳坡灌木层及草本层盖度大于阴坡。林窗显著提高土 壤养分含量,相同土层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和铵态N)含量 均为小林窗高于中林窗高于林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