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果之產生,假如在特定原因之外, 另有其他可能原因存在的話,則將該結果 歸諸於該特定原因的情形會減少 ex:保險推銷員請客戶喝咖啡 可能是推銷策略 不一定歸因於推銷員慷慨
Kelly的共變模型
• 人們在歸因時會依序檢驗三種變項
– 刺激物的特殊性 – 行動者的共識性 – 環境背景的一致性
緣的來源及定義
• 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最早始於何時,已不 可考。但我們卻可以從佛教的相關教義中,找到 對「緣」的一些解釋。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 可能是緣的觀點的主要思想源頭(楊國樞,1982)。 因緣果報是佛教世間法的主要教義。從字面上講, 「因」是造成每一事物的直接原因;「緣」是協 助原因達到某一段落結果的附屬條件,亦即間接 的原因。凡屬宇宙一切事物,無論是物質現象亦 或精神狀態,無不由因緣所構成。
• 以我來說,我覺得任何人跟人之間來說,任何─就甚 至你們在街上看到的,或是在餐廳聽到坐在你隔壁 的人講什麼,這都是緣!這都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我覺得那種緣分跟我跟我太太這種緣分完全不一 樣。 我覺得那種緣分是一種機率.這麼多男的,這 麼多女的,剛好就是湊到她跟你,不是因為任何關 係,不是因為你們之間有什麼樣的感情.反正就是 一種機率,抽籤抽到了就在一起,也算一種緣分。 可是你要從相處當中去得到一種認定的感覺,我覺 得,甚至很多夫妻不一定會有(0205H, p3, a102)。
事件、歸因、責任判斷與結果間的關係(2/2)
面對失敗後所產生的歸因、情感反應、 對後續表現的期望
Shame(羞愧) v.s. Guilt(罪惡感)
• Shame(羞愧) 使人失去控制、感到沒有力量,甚至被控 制 • Guilt(罪惡感) 來自於對道德教條的違背,卻常覺得有個 人責任 兩者的差異:對於歸因的可控制性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也称炻度理论或立方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一书中提出。

凯利认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观察行为,其次是判断原因,最后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于环境的因素。

一般人们在归因时要沿着三个方面的线索进行思考,然后把原因归结于刺激物、行为者或环境。

他由此提出了三条线索:一致性、区别性和一贯性。

经试验验证得出:人们通常是根据3条线索进行权变的分析,最终形成对原因的推断。

凯利的归因理论原因:
内部原因:指的是存在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

外部原因: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

凯利还据此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喜欢内归因,外控型的人喜欢外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思考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3人们通过那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4什么是图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6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

7人们在归因中会有什么样的偏差?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特性如下: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评价(evaluation):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的方面加以评定力量(potenc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activit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2整体印象的形成尽管第一印象很重要,但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人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1)平均模型Anderson在196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段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3)加权平均模型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广,它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bias),这些偏差是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到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凯利的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凯利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对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而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人们行为的原因往往同时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内部归因认为此行为是由行为者个人因素所引发的。

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而外部归因认为此行为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与行为者本身无关。

归因中普遍存在的错误或偏见1、基本归因错误: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2、自我服务偏见: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客观条件,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归因存在两类选择方式:多线索归因: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单线索归因: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具体归因选择取决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人类的行为形式具有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特殊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2.一致性(共通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3.一贯性(持续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因此内部或外部归因的过程,可取决于三个准则:(1)特殊性,也即区别性。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而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又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一、‎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二、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而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又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一、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二、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是一种用于识别有争议事务原因和责任
的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凯利在1962年提出,它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

它认为,事件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三大要素:积极因素,负面因素以及控制因素。

首先,积极因素是原因中有利的一方,它支持事件发生,促进结果。

积极因素是事件发生或结果产生的有利主体,它不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积极因素的存在可以帮助形成和发展有利的结果。

其次,负面因素是原因中不利的一方,它阻碍事件发生,导致不利的结果。

负面因素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它可以完全阻止结果的形成,也可以通过消极的影响,减少结果的利好度。

最后,控制因素是影响事件发生和结果形成的因素,它与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类似,但是其可以影响事件及其结果,但它不是有利或不利的。

通常,在具体的事件上,控制因素大多是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例如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法律法规等。

因此,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要识别有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时,除了考虑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外,还应该考虑控制因素。

通过对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和控制因素的识别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及其结果,并且可以更好地识别事件原因,从而更好地追究有关责任。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它不仅应用于法律领域,也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宗教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等。

它为有
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的确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并且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

在今天的社会中,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也在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Kelly的归因模型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而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又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一、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二、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

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它可以解释下面这种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

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

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型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归因,而并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分析。

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

因此,凯利后来对他的理论加以了补充和完善。

他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来弥补三度理论的不足。

所谓因果图式,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

后来,凯利又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即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

打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增强原则是指如
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被理解得更高。

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