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杭河道整治规划

合集下载

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文本)

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杭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完善城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大型防洪骨干工程和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第3条规划区范围。

为杭州市规划城区范围,包括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滨江和萧山、余杭八个区,总面积为3068km2。

第4条本规划是《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城市防洪减灾部分的深化和完善,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规划、专业规划涉及“防洪、排涝、减灾”部分以及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依据和法定文件。

第5条本规划文本中的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水系和防洪治涝单元第一节水系第6条水系。

涉及杭州市城市防洪的主要水系包括:钱塘江、浦阳江、东苕溪、西湖、京杭运河。

第7条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自西南至东北穿越城市腹地,将城市分为江北、江南两部分。

钱塘江杭州河段属河口段,受自杭州湾进入的海洋潮汐影响。

当大洪水或台风暴雨侵袭时,加之潮汐作用,钱塘江杭州河段水位便会急剧壅高,水位可高于南北两岸平原地面2m~3m。

第8条浦阳江。

浦阳江为钱塘江的下游支流之一,流经临浦,于小砾山汇入钱塘江。

湄池以下为感潮河段,洪水期浦阳江沿程水位高出临浦组团平均地面高程2m~3m。

第9条东苕溪。

东苕溪位于城区西北面,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水系之一,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余杭至德清右岸筑有西险大塘保护杭州市城区和杭嘉湖东部平原。

东苕溪发源地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洪水期河水位暴涨暴落,西险大塘沿程最高水位经常高出杭州市平原区2m~4m。

第10条西湖。

西湖位于市中心,汇入湖区的主要溪流有金沙溪、龙泓涧、长桥溪、赤山溪等。

雨洪主要排水口是位于少年宫广场的圣塘闸,经古新河泄入运河。

杭州市余杭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

杭州市余杭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两 大类。
公共绿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小区游 园、组团绿地。
防护绿地:沿规划区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 带。
2、水系规划
1)水质保护策略:
高效回收垃圾,防止污染;推广 生态旅游;广泛种植,加强水质净化。 2)水体功能整治 滨水空间设计,增加亲水活动,开 展多种水上活动;对水面游览进行分区。 3)水系疏导 保护和修缮水利设施;疏通周边 水系,设置水利设施调控水量变化;疏通 南湖、苕溪和余杭塘河水系,实现“三水 贯通”。
1、确定以南湖东、北、西路为框架的 交通网络。 2、加密老城区路网,形成小尺度街区, 增加临街面长度,强调交通的可达性 和便捷性。 3、南湖沿岸设置景观绿带和环湖步行 系统。 4、加强各分区与湖面开放空间的联系, 使人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滨水景观空间。 5、城西路镇中西侧部分道路,在规划 中东移,北段城西路与南湖东路于凤 新路相接以便完善环湖交通,并加强 地块完整性。
布局特点
山水特征、自然肌理; 功能聚合、设施完善; 加密路网、宜人尺度; 景观视廊、绿化渗透; 环境生态、水系贯通。
4、发展规模 人口规模
2020年,南湖总人口达到11.5万人 其中,常住人口为10.5万人,旅游人口为1万人。
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面积:974.56公顷; 水域及其他用地面积:514.92公顷。
配建学校一览表
序 号 1 2 类别 初级中学 小学 用地面积 11.77 7.42 数量 (所 ) 3 3 规划配 需配套(班) 套(班) 90 108 84 144 备注 保留一所,新建两所 规划区东部小学可与余杭镇一 同配置
2、土地利用规划
公共设施规划
行政办公用地用地面积为3.55公顷, 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36 %。 商业金融用地200.12公顷,占建设用 地面积的20.53 %。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12.28•【字号】杭政函[2004]169号•【施行日期】2004.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04]169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环境立市”战略,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切实解决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4]42号),决定从2005年到2007年,在全市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抓好“创模”和生态市建设两大载体,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打好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

按照上述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实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指导方针。

二、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环境污染整治的工作目标是:到2007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县(含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有所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至2007年,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钱塘江流域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和废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2.26•【字号】浙政办发[2008]93号•【施行日期】2008.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8]93号)杭州、湖州、嘉兴市及所辖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发改委编制的《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八年十月)前言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

吕祖善省长指出:浙江省将根据国务院对太湖治理的统一要求,重点组织实施“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即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太湖环流太嘉河(引太入河)工程、京杭运河(杭州段)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流域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为进一步明确“三大清水环境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和工作责任,指导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工程组织实施,特制定《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实施原则“三大清水环境工程”着力于提高太湖上游入湖水质,改善南太湖及浙北地区环流系统,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太湖,促进太湖流域生态修复。

因此,组织实施“三大清水环境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总体方案》、推进我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着力点、突破点和关键点,也是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更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推进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余杭区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

杭州市余杭区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

杭州市余杭区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余杭区南湖综合整治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要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东至余杭镇凤山路~西南至中泰乡中桥村~西到规划南湖西路~北临南苕溪~总面积约14.89平方公里~其中现有滞洪区面积为5.21平方公里。

二、现状情况规划区人口共计8757户~约30046人。

其中农业人口4938人~占总人口数16.4%。

用地涉及余杭镇和中泰乡两个行政区。

区内用地以水域、居住、耕地与闲置用地为主~城市建设用地多集中在南苕溪以南~规划凤凰山路以西~包括居住、工业、农居点、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三、功能定位规划从长三角、杭州旅游的角度出发~把握“旅游西进”的战略思想~借鉴珠三角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成功经验~以添补杭州旅游市场空缺为导向~充分整合和利用南湖自身资源~打造以动感娱乐、休闲购物、生态人居和水乡度假为四大核心功能~兼有旅游观光、会晤展览、康体养身、科普教育、感悟文化、体育健身等功能的多功能复合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四、用地规模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14.89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为951.91公顷~占总用地的63.91%。

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278.74公顷~公共设施用地248.75公顷~道路广场用地133.41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9.18公顷~绿化用地281.83公顷~水域及其他用地537.57公顷。

五、总体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两带、九区”的布局结构。

1.两带根据各功能区划分~将规划区分为安静休闲带和动感娱乐带。

,1,安静休闲带:位于规划区西侧~以连续的景观走廊联系各个功能片区~形成恬静的安静休闲带。

,2,动感娱乐带:位于规划区南侧~以动感娱乐、休闲购物为主的各个功能片区形成喧闹的动感娱乐带。

2.九区南湖公园、南湖小镇、南湖乐园、禹航城,Mall,、湖山度假村、凤凰山度假村、苕溪新区、中泰新区、余杭新区。

,1,南湖公园—“古韵新风”: 位于规划区中心位置~占地面积为530公顷。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环境治理的实践和展望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环境治理的实践和展望
管段布 置在 船 闸东 侧 绿 化 带 下 约 6 深 度 。进 、 m 出 水 闸布 置在 混凝 土顶 管两端 。明渠 布置 在 引航 道 东 侧停 船 柱或靠 船 墩 的河岸 边 , 占用航 道 。进 出水 不 口布置 在船 闸静水 区 以外 , 制进 、 控 出水 E扩散 后 的 l
运 河的 支河 在城 区段 主要有 中东河 、古新 河 、上塘 河 、余杭塘 河 、西塘 河 、胜 利河 、瓦窑 头河 、登 云 桥 河 、电 厂河 等 ,在 郊 区段 主要 有 獐 山港 、东 塘 港 、德清 港 、运 河 ( 栖 ) 塘 、禾 丰 港 、亭 趾 港 等 。
除 上塘 河提 水 流 出 外 ,武 林 头 以上 支 流 以 流人 为 主 ,武林 头 以下 左岸 以流 出为 主 ,右岸 禾丰港 、亭 趾 港 以流人 为主 。运 河干 流在顾 家桥 、铁路 桥 、义
5 0—10万 m 。配水 人运 河 ,在 当年 召开 的首届 西 0
博会前就实 现 了消 除黑臭 现 象。 以后数 年里 ,旧城 改造截污纳管率 达到 6 %左 右 ,减少 了污 水 排人运 0
河总量 ,并建 成 了 四格 污水 处理 厂 ,使 城 市 日处 理 污水能力达到 8 3万 m 占总污水 量的 7 % 以上。 5 由于城 市 发 展 迅 猛 ,旧城 改 造 也 不 能 一 蹴 而
标准
30 l o Q9 L7 22 2 3 3 3 ≥2 .7 _ ‘ 9 3 l .8 .8 . 6
1 7 1 3l 3 3 l . 2 21 9 2 . 2 2 . 9 ≤4 4. 7 4. 2 . l 7 3 . 0 2 1 1 0 0
运河综合整治 ,要 为运河 “ 申遗 ”做好准备 ,需 要 运河有 一 个 良好 的 水 环 境 。 自 2 0 0 0年 5月 起 ,

杭州市余杭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

杭州市余杭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

杭州市余杭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作者:俞云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水污染问题, 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应通过控制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底泥清除、建设生态护岸等措施改善城市水环境。

关键词:水环境现状保护对策余杭区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国内对于城市水环境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技术研究, 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微观的应用技术层面, 对宏观层面、综合性科技问题的研究支撑较弱, 尤其是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之间的响应机制及规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 应在这方面加快速度, 为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实现对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快水环境改善、提高水环境质量指定出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

一、余杭区水环境基本情况据《杭州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2010年4 月余杭区境内东苕溪余杭镇、瓶窑、奉口3个断面水质分别为Ⅱ类、Ⅲ类、Ⅲ类,运河、上塘河、和睦港(乔司)、禾丰港(临平、余杭经济开发区)、造桥港(塘栖)均为劣Ⅴ类,西塘河(良渚)为Ⅳ类;余杭区环境监测站对运河流域其它河道进行同期水质监测,鸭兰港(崇贤)、亭趾港、陆水湾港(运河)、余杭塘河(余杭)均为劣Ⅴ类,良渚港(良渚)Ⅴ类,栅庄桥港、东塘港(仁和)均为Ⅳ类。

二、余杭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余杭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宏观长远的角度分析,从保障余杭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水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还存在着“水不够多、水不够好、水不够美”等问题。

尤其是运河、上塘河流域水体质量改善较慢,部分河段呈现污染指标增加的趋势。

从大水系大杭州的角度来看,全区水环境改善中最突出问题是水质改善困难,水乡无好水的现象无论在城区还是农村都有存在,部分区域水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饮用水源不安全因素还很多,许多山区缺水而许多平原是死水。

杭州市余杭区河道水质改善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10316

杭州市余杭区河道水质改善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10316

杭州市余杭区河道水质改善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实施“环境立区”战略,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切实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拓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加快“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建设步伐,根据杭州市实现河道“水清”目标,按照水系成网、连片整治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河道水质、维护生态安全、实现“水清”为总体目标,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整治为突破口,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整治、引水配水、农业防控、生态修复、科学监管”六位一体的水质改善措施,有效改善河道水质。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制度保障,确保区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余杭、打造“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环境效益优先。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改善水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环境效益优先原则,能快则快,能早则早,全面落实水质改善各项措施。

2、突出重点,实施专项工程。

重点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影响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为突破口,突出截污纳管、河道整治、引水配水、农业农村面源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

同时要改变过去单一以大项目带动实施污水管网、泵站建设的思路,实施污水管道、泵站建设等专项工程(或从污水管网、泵站建设需求出发安排道路等工程建设计划)。

3、连片整治,统筹安排任务。

实现河道由条段、分阶段治理向流域水系、系统治理的转变,对重点污染区域实施连片整治。

河道整治和两岸截污纳管统筹安排、同步配套。

4、建管衔接,坚持长效管理。

在实施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和落实长效管理方式和措施,做到建成一条,管好一条;整治一片,管好一片,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确保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地区上游,与2001年3月撤县设区并入杭州市,随着余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对改善河道环境、增强河道功能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水环境改善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组成部分。

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扩大,旧时的郊区现在已经是城区,以前的农田已经成为新的住宅小区、高教园区及开发区等。

这些范围内的原有的农灌河道已失去了灌溉功能,又未进行综合整治,河道内垃圾成堆,堵塞河道,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给杭州这座风景旅游城市也造成不良影响。

2003年杭州市两会一号议案关注河道整治,余杭撤市设区纳入杭州大城市,也应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河道整治规划。

余杭区林业水利局于2002年10月委托我院编制《余杭区河道整治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指导全区范围内的河网水系的河道整治。

接受任务后,我院组织项目组人员多次赴现场查勘和收集基本资料,在余杭区政府和水利局等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在《杭州市城市防洪、河道整治规划报告》等有关前期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水文、水利计算,水质、水环境容量计算,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工程量计算及投资估算,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下,对全区河道的整治进行了规划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报告编制期间,多次向区水利局领导汇报工作,征求意见,于2003年6月完成《报告》(送审稿)征求意见,并与8月完成修改稿。

2003年9月,余杭区林水局组织召开评审会,根据评审会有关意见又对报告进行补充完善,于2004年4月完成《报告》(报批稿),现重新整编,形成《报告》(简本)。

工作过程中,得到了余杭区林水局、余杭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等有关单位领导与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报告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另有注明者除外。

1 区域概况1.1 自然概况余杭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麓,南濒钱塘江,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老城区。

总面积1220km2,下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全区2001年末总人口79.55万人,共有耕地68万亩、占36.96%,林地57万亩、占30.98%。

本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

季风是影响本市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温受季风影响,以冬冷夏热为特征。

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5.8℃~16.2℃,全年平均日光充足,日照时数达1800~2000h。

多年年平均降雨天数130~145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mm~1250mm左右。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也使得本区时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

1.2 经济社会概况余杭区交通十分便利,沪杭、宣杭铁路穿境而过;杭沪、杭宁高速公路,104、320国道和五条省道把余杭与杭、沪、宁和苏、锡、常、甬等大中城市紧紧相连;以大运河为主干线的水路交通也十分发达。

紧紧围绕区委“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的工作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使全区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4.8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8083万元,城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955元,实现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工业增加值75.8亿元,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47.85亿元。

此外,旅游业发展较快,并已显露新兴产业的优势。

“良渚文化”己被中国政府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余杭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1.3 河道及水环境现状1.3.1 河道现状余杭区内主要划分为东苕溪、大运河和上塘河三大水系。

据余杭区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区共有大小河道548条,总计长1485km,河网水面率达6.4%,各类河道汇总表见表1-1。

余杭区河道水系现状见附图一。

表1-1 杭州市余杭区河道汇总表主要骨干河道如大运河、东苕溪、上塘河、余杭塘河两岸均已有不同程度的砌石护岸和绿化面积。

1.3.2 水环境现状污染源主要是农村面污染和生活垃圾、水草腐烂及工业生活污水等点污染。

污染的特点表现为面广、点多、量大,污染成分日趋复杂。

在水中不易净化,处理难度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本区两个最主要的常年性的点污染源。

从水质监测资料可知,苕溪流域地表水大部分指标能达到或好于Ⅲ类,但瓶窑大桥测点氨氮、粪大肠菌指标未能达标。

运河水系各测点水质普遍较差,大多劣于Ⅴ类,地表水指标中氨氮、总磷经常不能达标。

上塘河水系及内河水系水质极差,大部分均劣于Ⅴ类,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指标经常不能达标。

从近几年全区地面水水质监测结果来看,水体受污染程度仍处于不断恶化状态中,地面水污染成为余杭区域生态环境中最特出的问题。

1.4 河道存在主要问题和规划整治的必要性经过历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余杭区的水利事业取得较大的成就,也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日常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河道整治工程却滞后于城镇改造、道路桥梁、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与现代化水利建设是不相适应的。

目前余杭区在河道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余杭区平原骨干排水河道规模偏小,排水河网布局不尽合理,各处排水口泄水能力不足,造成整个区境内泄水不畅。

制约了河道的各类功能的发挥。

城区东部平原区地势低洼,大部分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偏低。

城镇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未达到应有设防标准。

2、河道淤积严重。

区政府虽安排部分资金疏浚清淤,但远不及淤积数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全区河道淤积日益加剧,下游平原地区更甚,造成河道正常蓄水量大幅度缩减。

河道淤积带来的负面影响很严重,主要体现在减少行洪断面和调蓄水量,造成河道引水和排涝功能严重下降,加剧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3、人为设障,造成河道过水断面骤减,引排水不畅。

许多城镇范围内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的建设,为了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而填河、堵河、缩窄河道现象较为严重。

填河后尽管设有下水道,但不能完全替代原有河道的排水和蓄水作用,致使河网调蓄能力严重减少。

4、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向水体直接排放量也不断上升,造成河网水体严重污染,水质迅速恶化。

全区几条主要河道已大大超过了Ⅲ类地表水标准的最大允许纳污量,现状水质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对余杭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5、护岸建设滞后,降低了河道功能。

自上世90年代以来,全区虽新建、重建了部分主要河道的护岸,根据2002年调查,全区范围内已砌石河道98.7m,仅占河道总长的4.6%,护岸力度仍明显不够。

加上近年来船行波造成护岸淘刷坍塌严重,护岸建设越加滞后。

下游平原区大小河道大多已经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运输需求,部分河道处于超负荷状态,由此更加重了船行波对河道两岸的冲刷影响,因此区境内河道整治迫在眉睫。

余杭区河道排涝标准不足,水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已经影响城镇防洪和生态环境,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不相符合。

多年来,通过截污、疏浚、清淤和等多项综合措施来治理河道和改善水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全省正在全面创建生态省,杭州市也在创建生态市。

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道整治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可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创造生态市提供支撑,也为全面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开展河道整治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充分认识开展河道整治的必要性,长期性。

是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利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只有进一步完善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才能为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河道整治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通过河道专项整治,能提高河道引水,泄洪等能力,改善水环境,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浙江省水利厅提出了建设清水河道,改进河道水系面貌,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强化和扩展河道功能,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为规范全区河道整治工作,系统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水利规划,充分发挥防洪排涝工程的综合效益(包括河网水质改善、水土保持),治理水旱灾害,为河道治理和工程建设及管理提供依据,为保持余杭区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余杭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创建生态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

2 规划目标与任务2.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余杭区境内辖区,下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总面积1220km2。

2.2 规划依据本次规划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浙江省水功能区划报告》;7、《防洪标准》GB50201—94;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9、《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编制规程》DL5020--93 ;10、浙江省水利厅编制的《浙江省河道整治规划编制导则》(试行);11、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12、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杭州市城市防洪、河道整治规划报告》;13、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东、西苕溪流域综合规划》;14、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工业区防洪工程规划报告》;15、余杭区林水局提供的相关资料。

2.3 规划目标2.3.1 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为2003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2.3.2 规划目标通过全区河道的全面整治,改变目前河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河道水系面貌,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强化和扩展河道原有的行洪、供水、通航、调蓄等基本功能,提高骨干河道两岸堤防保护区内防洪、排涝的抗灾能力,逐步改善中下游河网地区的城乡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最终使河道能适应大都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需要,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建成人水共处、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规划整治总体目标,促进余杭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创建生态城区提供保障。

2.4 规划原则(1)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

努力做到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环境用水,治理水土流失,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正确处理河道整治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排涝与抗旱、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景观生态建设的关系。

(4)重视水面调蓄对平原地区防洪治涝的重要作用,保持调蓄水面积不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