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重庆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重庆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复杂网络之城市交通网络

复杂网络之城市交通网络 1.研究意义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它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数学家Erdos和Renyi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ER随机图模型,它指在由N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和Strogatz提出了WS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构造出一种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的网络——小世界网络,其节点的度分布服从指数分布。1999年,Barabasi和Albert提出了BA网络模型,在网络的构造中引入了增长性和择优连接性。BA网络是无标度网络模型,其节点分布服从幂律分布。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其他的网络模型来描述真实的网络系统。 复杂网络的神奇魅力也吸引了广大交通学者,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交通运输网络和其他网络一样,具有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这一发现,为深入研究交通网络的特性与拓扑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交通网络的空间实体性又使其与社会网络等抽象网络不同,这一点在城市道路网络中表现尤为明显。此外,复杂网络理论对2003年北美电网故障的准确诊释,为城市交通网络连通可靠性的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城市交通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同样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攻击和破坏,因此从复杂网络考虑城市交通网络的连通可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城市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能够准确的定位网络中的关键枢纽点,对网络中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有目的的强化管理,优化城市交通管理的整体协调和指挥,增强城市交通有机的、协同的管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加强冬季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知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 加强冬季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知 高速公路支队,高速集团,各有关单位: 近期,我市出现持续强降温天气,受雨雾、雨夹雪、冰雪等气候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畅通、安全压力增大。为保障人民群众正常出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秩序,确保“两会两节”期间高速公路畅通安全,进一步加强冬季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 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特殊天气状况下的高速公路畅通、安全管理工作,认真总结分析2008年冰雪天气的经验教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人员,结合日常管养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冬季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维持好高速公路的良好运行状况。 二、完善措施 (一)加强路网巡查 认真坚持路网巡查,提高路网巡查频率,重点做好高海拔路段、桥梁、隧道和涵洞的巡逻管控,及时排除高速公路结构物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并控制好因起雾、结冰、积雪等影响交通安全路段的通行秩序,保障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安全。 (二)畅通信息渠道

认真做好高速公路通行情况的收集整理和总结分析工作,全面、及时、真实地反映和报送高速公路通行的动态情况,为及时、有效采取相关措施奠定基础。 认真做好高速公路通行情况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公布监控中心值班电话,提供路况咨询服务;通过高速公路沿线可变情报板、收费站电子显示屏及广播电台等方式及时发布高速公路通行条件、通行状况、天气信息和安全行车提示等信息,增强社会服务。 (三)增强物资储备 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衔接,提前了解天气情况,针对天气变化、重大情况等做好提前应对措施;结合路段运行期间实际情况和天气状况,在结冰、积雪路段筹措充足的工业盐、河沙、麻袋等物资,确保应急之时足够的物资储备,保障除冰除雪等工作正常进行并尽可能缩短交通管制时间;做好拖车、吊车等清障救援设施设备的检修、准备工作,并落实好应急队伍人员,确保除冰扫雪和清障等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四)加强协作配合 加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公司和执法机构的协作配合,适当调整和分配公司与执法队的路巡时间和频率,保持路段整体巡逻监控的有效覆盖率;加强交通管制、事故处理和清障救援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保持工作步调一致,及时排除高速公路安全隐患,恢复高速公路正常条件。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公司和执法机构应同时和辖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工作衔接,详细了解地方救援设施力量和工作运行等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多部门、全方位协作配合机制。 (五)尽量保障通行

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_以陕西省为例_李晓娟

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收稿日期:2014-04-28修回日期:2014- 05-15作者简介:李晓娟(1988-),女,河北邯郸人, 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李晓娟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学术界关心的热门话题,陕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的一个难点,从时间与空间双重角度出发,运用ArcGIS 和SPSS 等软件,统计分析陕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时期老龄人口变动情况;结果显示,陕西人口老龄化在时间演化上呈“肚大腿小”、老龄人口比重愈演愈烈、各市区人口老龄化比重增长差异显著的特征,在空间演化上则呈南高北低、区域差异明显、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比重小以及“乡村>城市>镇”的特征。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GIS 分析;动力机制 1引言 陕西省自20世纪80年代便进入了人口老龄 化阶段,90年代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速,进入21世 纪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突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1] 。老 年人口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研究人口老龄化时空发展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可以更科学合理地为老龄人口配置相应的老年设施,改善老龄人口的生活条件。 国内学者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文中提出的老龄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是指一定时期范围内在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下,统计分析老龄人口占当地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并总结其演化的特征,是一种相对的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布特征。在以往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中多偏重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或老年人口的规模预测 [2 3] 、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4 7] 以 及有关老龄化的专题研究上[8] ,而运用GIS 从时 间和空间演化角度进行的研究还很少见。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省内横跨三个气 候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 区域。辖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 区,有3个县级市、 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1581个乡镇, 164个街道办事处。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373.27万人,与2000年相比,同比增长 3.55%;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0 14岁人口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且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2 研究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出发,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运用ArcGIS 10.0,分析全省与各市区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运用SPSS 软件分析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并分析总结其演变的动力机制。2.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陕西及全国1990年、 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统计公报,《陕西省统计 年鉴》(1990年、2000年、2010年),各政府网站和信息统计网站等有关人口统计资料等。 3 陕西省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 3.1 人口老龄化时间演化特征 从时间维度来看,陕西老龄化比重呈明显上 升趋势。1990年全省多数地区为成年型人口;而2000年汉中和安康则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分别为7.70%和7.09%,而其他地区属于成年型人口;2010年,除延安以外,其他市区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2000-2010年十年间,陕西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人口老龄化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典 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1):100-102,122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 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 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 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 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 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

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 (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

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3.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 二叠纪至新生代,我国西南部先后有古特提斯洋(二叠纪~三叠纪)、中特提斯洋(晚三叠世~侏罗纪)、新特提斯洋(侏罗纪~白垩纪)发育,始新世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以我国西部二叠纪以来的构造发展,主要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4. (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白垩纪中晚期以来,现在的太平洋逐渐形成,我国东部成为(今)太平洋西岸活动大陆边缘,置于(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之下。

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发表时间:2018-04-26T14:38:51.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作者:贺金虹 [导读]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10006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我国生态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后续管理中要了解构建模式,按照要求落实。本次研究中以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为基础,对具体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时空演化路径;发展模式 城市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各国社会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统计,近些年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幅增长,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化率增长尤为迅速,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科学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共识。 1. 生态城市建设时空演化路径 1.1时间维度 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一个离散、聚集、离散的过程,这说明在我国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一直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从最初的随机分布,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并且这种聚集效应从总体趋势看也是逐渐提高的,但是在近期表现出离散效应。经历了由离散到集聚,再到离散的变化路径,显示出较明显的倒U型演化路径。 1.2空间维度 生态城市的分布显示出了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建设初始到现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都有较明显的区域梯度变化.以2011年为例,我国生态城市的分布密度有一个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梯度变化,表现为东部地区密度最大,中部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但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生态城市分布密度。同时,沿海各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都较高,尤其是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在这个区域高度聚集,这与其本身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2.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根据前文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分析,相应的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空间散点模式-空间集聚模式-空间溢出模式-空间平衡模式。 2.1空间散点模式 生态城市构建的空间散点模式是指在生态建设初期,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动欠缺,整个区域并没有明确的生态城市构建规划。我国提出生态城市建设初期,绝大多数的拟建生态城市属于空间散点分布模式,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宁夏自治区与新疆自治区。这些省份只有一个城市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例如,广州省只有珠海市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构建目标,海南省也只有三亚市开启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城市的生态城市构建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区域内的孤立城市进行生态建设,而与周边城市甚至整个区域没有形成联动。然而,这些离散的生态城市建设地区具有明显的建设特色!比如贵阳市,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贵阳市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循环资源型发展模式。而北京市是典型的政治型生态城市,这类城市由于政治地位突出,城市的职能定位比较单一,突出表现为政治中心,聚集着国家决策精英,工业区远离城市,污染性较强的企业也被迁移。因此,在此发展阶段找出本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特色是各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空间散点模式也是生态城市构建的第一阶段!即为了在某一区域中独立发展其生态城市建设,需对城市本身的建设特色予以定位,才能有效的开展其生态城市建设。 2.2空间集聚模式 空间集聚模式是指区域内拟建生态城市分布较为密集,城市与城市间联系紧密,整个区域通过制定区域规划推动城市的生态建设!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区域内会有大量生态城市孕育而生,形成比较有规模的城市群,例如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及湖南省,这些省已经提出构建生态省的目标,并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旨在以区域为整体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因此这些拟建生态城市之间能够互相合作,在生态城市构建方面互相促进、目前我国城市处于空间集聚群构建模式的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目前提出的三大拟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渤海湾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拟建生态城市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集中,各个城市均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城市构建中最为庞大的集聚群。 2.3空间溢出模式 空间溢出模式是指某一区域内生态城市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区域间开始出现良性互动,实现生态城市空间联动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沿海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种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对周围区域有了明显的正向输出。山西、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生态城市的数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或已实现点面结合模式。而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虽然拟建生态城市数量有限,城市间未能联动,但密度上升趋势明显。这一构建模式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东部沿海省份的概念溢出,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生态观念较弱省份的生态建设[1]。 2.4空间均衡模式 空间均衡模式是指所有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区域之间形成有效联动,实现所有区域的生态发展。这一构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总体而言,生态城市构建的四种模式是生态城市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四种模式可以看成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四个阶段。大部分城市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空间离散模式与空间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实 验 报 告

成员: 一、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用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

交通强国建设重庆市试点任务要点(交规划函〔2020〕586号)

交通强国建设重庆市试点任务要点 交规划函〔2020〕586号 一、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 (一)试点单位。 重庆市交通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重庆交通运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高速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管委会。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打造多向出渝综合运输大通道。畅通东向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推进长江干线涪陵至朝天门段123公里航道整治工程,推动5000吨级船舶直达重庆,加快推进主城至万州高铁、渝汉高铁以及万巫南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大力拓展万州、巫山机场航线网络。西向提质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推动成渝高铁提速改造,积极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兰渝高铁以及重庆至乐山等城际铁路,推动成渝、渝遂、渝武等高速公路扩能。南向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渝昆高铁、渝湘高铁、渝贵高铁,释放高铁沿线普通铁路运能,加快建设涪怀铁路二线,推动涪柳铁路、川黔铁路改造等,加快推进渝黔高速、重庆至赤水高速项目及渝湘高速扩能。北向挖潜渝满俄国际运输通道,加快推进郑万高铁、渝西高铁以及开州—城口—陕西安康等高速公路建设。 2.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建设江北机场第四跑道及T3B航站楼,研究布局新机场。优化国际客货运航线,扩大面向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权开放,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通达性。以港口枢纽为节点,加快建设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推动果园港区、西部物流园、渝北空港、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等物流枢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涪陵龙头、万州新田、江津珞璜等集疏运铁路,完善产业园区至主要交通枢纽节点的集疏运货运通道。

光子态的时空演化与应用重大项目指引

“光子态的时空演化与应用”重大项目指南 量子光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光子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随着远距离量子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未来高精度的全球定位系统和星地量子通信和测量的技术需求,引力场对光子态的影响变得不可忽略。目前绝大多数量子光学和量子通信研究基本忽略引力场和参照系运动状态的影响,也缺少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支撑。引力场中微观粒子量子态的行为和演化规律的研究主要还是依赖天文观察,量子引力理论的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近期变换光学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爱因斯坦方程中的时空度规与麦克斯韦方程中的电磁参数之间的等效关系,揭示了用变换光学手法构建使光弯曲的几何空间并研究光在其中演化的研究方向。这类光学系统的研究原则上可以从经典光学拓展到量子光学, 用于研究光的量子态在弯曲时空中的演化,这为研究光子态的时空特性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平台。 一、科学目标 现阶段考察光子态在引力场和弯曲时空中的行为和演化仍需借助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项目将借鉴爱因斯坦方程、量子场论、变换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结果,构建量子变换光学研究体系,发展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通过变换光学研究引力场对光子态的影响,分析光子态在弯曲时空中的行为与演化规律,发现新物理和新效应;探索基于光子体系的相对论量子信息技术和应用,发展光子态制备、调控、检测和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项目也将尝试理论创新,建立基于光子体系的反德西特空间—共形场(AdS/CFT)对偶原理,并开展实验研究。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光子态的时空演化和相对论量子信息领域,产生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二、研究内容 (一)光子态的制备及其时空特性的调控。 研究具有不同时空特性光子态的产生与制备,掌握光场涨落、量子态的相干和关联特性随时空演化的规律,利用变换光学和光子芯片,研究光子态的时空自由度的演化与调控。 (二)弯曲时空中光子态的演化、调控及量子变换光学。 根据爱因斯坦方程的时空度规与麦克斯韦方程的电磁参数的对应关系,利用变换光学原理,在光学介质中构建特定的弯曲时空,研究其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效应, 并拓展至量子光场和光子态,发展量子变换光学理论,探索新物理。 (三)弯曲时空对光子信息的影响与应用技术。 探索弯曲时空对于量子通信安全性/误码率、量子成像分辨率/信噪比、量子精密测量精度, 量子时钟同步等性能的影响,发展相对论条件下的光量子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弯曲时空的量子信道模型。 (四)AdS/CFT对偶原理在光子体系的建模与实验研究。 发展基于光子体系的AdS/CFT对偶原理,利用变换光学开展相关理论建模与实验测量, 探索时空几何及拓扑性质与光子纠缠之间的联系。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光子态的时空演化与应用”(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二)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700万元/项(含1700万元/项)。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成员: 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川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

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汉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旱、风沙以及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进而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面对日益萎缩和消失的湖泊,我们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树立保护湖泊的意识。本次实验就是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湖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输出,分析湖泊数量和面积的变化以及湖泊面积减少的驱动力,希望对市湖泊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以真实的数据警醒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湖泊,保护水资源。 三、实验方案 1、数据准备与处理 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主要数据有:1980—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市行政区划边界SHP 文件,75年?2010年气温、降雨等气象数据,市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波段合成、影像纠正、影像拼接和影像裁剪四个部分,最终结果是得到各个年份的市遥感影像图。波段合成就是用ERDAS勺layer stack功能模块将包含于每幅影像中的四个tif文件合成为一幅img影像;影像纠正是利用A0I裁剪的原理去除合成后影像的彩色条纹边缘部分,有些影像边缘较纯净,则不需要进行这一步骤;彫像拼接是将每个年份的四幅img影像通过erdas的 mosaic功能拼接得到一整幅图像;在影像裁剪之前,首先要将市行政区划边界SHP文件转化为img格式,利用mask功能用边界影像在各年份的拼接影像中裁剪出属于的行政区划的部分。

重庆市交通政务网站巡查制度

重庆市交通政务网站巡查制度为不断提高政务网站建设和管理水平,保障网站发布信息准确、及时和网站安全、可靠运行,切实解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规范网站的信息发布,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重庆市交通政务网站巡查制度》。 一、巡查职责 对网站和子站各栏目进行巡查,填写巡查记录表、整理巡查记录和巡查问题处理信息反馈表。将巡查结果按照《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交通行业公共服务信息管理办法》对相关负责单位进行考核计分。每月初将上月巡查结果整理后向各用户通报。每季度主动向各用户询问网站需求不少于1次,并整理汇总各用户需求后提交技术保障科。 二、巡查方式和内容 1、日巡查。主要对网站中交通新闻、政务动态、政务公告、焦点关注、政策解读等栏目的更新度、信息质量、版面进行巡查。重点是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进行巡查,要求所发布的信息,要真实可靠,杜绝弄虚作假、无中生有;要对信息内容进行仔细辨别,去伪存真,绝不能发布违反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的信息,不得发布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相违背的信息,不得发布不真实的信息和缺乏科学依据和容易误导群众的信息。要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防止涉密信息泄漏。发现有害信息和涉密信息应及时处理,发现恶意攻击行为,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信息中心报告、报送办公室及相应处室进行查处。对不按信息发布程序要求发布政务信息又未造

成不良影响的采取口头通知、书面告知;对影响较大和多次通知不改的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报送办公室处理。 2、周巡查。抽查5个栏目巡查,主要巡查各栏目信息栏目放置(分类)的准确性、文字规范性、字号和格式、版面是否符合网站要求。对重复、编辑粗燥、格式不统一的信息,要做好记录,提醒问题栏目联系人按要求发布信息,对经常出现以上问题的,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通报。 3、月巡查。抽查3-5个子站的栏目巡查,主要巡查信息时效性和信息量,对没有人愿意看(点击率低)的陈旧信息要及时删除,对更新慢的栏目,要通知该栏目的负责人按时更新。若在规定时间内不更新,或故意延迟信息发布的,要形成专报,报送办公室查处。 三、巡查时间安排 日巡在每工作日下午5点30前完成,周巡在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5点前完成,月巡在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周巡当天不填日巡表、月巡当天不填周巡表、日巡表。 四、其它 1、委属各单位负责栏目内容出问题,直接通知对口联系人,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承担政务网站巡查任务的处室或单位,要按规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完成巡查任务,不得敷衍应付。 2、交委各处室负责栏目内容出问题,告知委办公室,由委办公室通知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 3、如发现网站网页无法打开、网页信息出现乱码等方面技术、

区域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

75 区域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 贺崇明 【作者简介】 贺崇明(1963-),男,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修改日期】2006-06-28 【文章编号】1002-1329(2006)07-0075-04【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B【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给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得到有力提升。本文以广州为例,基于“山水城田海”为特色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结合新一轮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探讨构建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重点体现在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的现代化对外交通枢纽,以及建立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的“双快”交通体系,缩小城市时空距离,满足大众出行需求和适应小汽车发展,促进城市空间拓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地位,保持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适宜生活居住和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枢纽;双快交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ON BUILDING REGIONAL CENTRAL CITY OF TRANS-PORT NETWORK HE Chongming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ccompanying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urbanization, the adjustment of urban regionalization has offered opportunities to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urban function improvement, which will lead to upgrad-ing of competitiveness as regional central city. Take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set up a favorable transport system based on polycentric network urban structure,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river, town, field, sea” and inte-grated with new Guangzhou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emphasises are pu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xternal trans-port hub such as airport, port and railway, building “dual rapid transport system” of rapid highway and rapid metro, shorten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ance among cities, satisfying people’s travel demand, accelerating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dvancing its central city status, maintaining urban flourish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ing “livable and developable” urban de-velopment objective. KEYWORD: regional center city; modern transport hub; dual rapid transport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给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和交通机动化的挑战。城市规模的扩大,已不再基于老城的摊大饼模式,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方向正寻求向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布局、居住环境、生态保护的区位集聚与扩散,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而构建一个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络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将是保持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结合广州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以“适宜生活居住和适宜创业发展” 为规划基本准则,以建设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就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首先是要高起点考虑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对外交通设施,以国际航空港、海港、铁路及枢纽为龙头,以增强区域影响力和起到带动作用;其次是建立基于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交通所形成的“双快”交通运输体系,通过缩短城市时空距离,促进城市空间的拓展,满足大众出行需求和适应小汽车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影响与地位;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信息化项目验收实施细则.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信息化项目验收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市交委系统各单位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达到相关要求和标准,正常投入运行,根据《重庆市信息化项目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渝办发[2003]1号文件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我市交委系统的信息化项目的验收,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对象、依据及前提条件 第三条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根据相关规定以及接受业主单位委托组织委级信息化项目和委属行政事业单位在委立项的信息化项目的验收。 第四条依据项目前期工作批复文件(立项、可行性论证、设计批复、合同书及合同附件、有关技术说明文件,按照国家和我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进行验收。 具体验收标准和依据可根据具体项目情况提出。 第五条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 (一所有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全部建成,并满足使用要求,试运行三个月上; (二各个分项目全部初验合格; (三已通过软件确认测试评审; (四已通过软件系统测试评审; (五软件已置于配置管理之下;

(六各种技术文档和验收资料完备,符合合同的内容; (七系统建设和数据处理符合信息安全的要求,涉密信息系统需提供保密主管部门出具的验收合格证书; (八项目已决算并完成审计工作; (九外购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符合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十各种设备经加电试运行,状态正常; (十一经过监理方同意; (十二经过相关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同意; (十三合同或合同附件规定的其他验收条件。 第三章内容 第六条验收内容及标准根据具体项目实际制定,一般由项目监理单位编写,报项目业主及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审定。 第七条验收内容一般包括测试(复核、资料评审、质量鉴定三部分。 (一验收评测工作主要包括:文档分析、方案制定、现场测试、问题单提交、测试报告; (二验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合同”或“验收标准”要求的所有功能、所有质量特性,验证功能和接口与需求说明的一致性,以及商定的一些特殊测试。 三资料评审标准一般包括:文档完备性、内容针对性、内容充分性、内容一致性、文字明确性、图表详实性、易读性、文档价值等。 第八条需要评审的资料包括以下几部分:

地铁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空演化规律与预警研究

地铁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空演化规律与预警研究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铁施工领域中使用盾构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以盾构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允许的土层变形位移和过大的地表沉降所引发城市环 境土工安全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何掌握复杂条件下城市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地表变形的时空演化机理和规律,进而准确预测其时空演化过程,并实现地表变 形预警系统,已成为盾构隧道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针对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以时间序列分析和随机介质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岩土工程反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辨识、信息融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时空演化规律,成功实现了盾构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智能预测和预警。首先,本文以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指出越江地铁隧道盾构施工风险均与地表变形的程度直接或间接有关,控制越江地铁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的重点和关键之一就是预测并控制陆地段和江中段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的 程度,降低由地表变形导致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可能。 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序列具有非等间距、小样本、趋势性和自相关性等关键特征,本文提出基于Weibull-ARIMA的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过程模型,并完 整的给出了建模流程和算法。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向解构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时间序列,特别是在拟合精度和建模效率上,均明显优于单纯的Weibull模型 或者ARIMA模型。 通过该模型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的挖掘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序列蕴含的时间效应特征参数,实现对盾构施工地表变形时间过程的描述和刻画。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的三维空间位移场也就是变形空间分布的范围和大小。

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5—0041—04 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Ξ 千庆兰 [1,2] ,陈颖彪 [1,2]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1广州大学地理系,广州 510405) STU DY ON URBAN GREEN LAN D SPACE 2TIME EV OL UTION AN D ITS DISTRIBUTIONAL PATTERN Q IAN Qing 2lan ,CHEN Y ing 2biao (1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 atural Resource Research ,C .A .S ,Beijing 100101,China ; 21Depart ment of Geography ,Guangz hou U niversity ,Guangz hou 510405,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grand region ,combin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and taking Jilin City as an example ,the urban Greenland Space 2time evolution ,Greenland spatial distributional pattern and urban Greenland distributional policy are discussed.According to this we can provide sci 2entific basis for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Greenland evolution and urban de 2velopment.It points out that the facilities of Greenland increases while the natural degree reduces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unusually accompanying the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ing.Greenland preconser 2vation ,according to specific law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qual 2ity and to prevent the Greenland from ruin. The second part ,taken Jilin City as example ,it sums up Greenland spac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theory.Leisure behavioral theory shows that the leisure deeds of citizens have certain time and space laws to abice by.Leisure behavior has circularity distribution in the city region with the increasing of leisure time.Resident tourism has both comm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and per 2sonal mind character.It need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land planning and leisure landscape to adjust to the mode of resident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o obey the time and space rule of leisure activity.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paper raises Greenland spac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wave shape together with the radiation shape.This pattern emphasiz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circle Greenland with the wedge Greenlan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rank with the recreation system.Then it further put for 2ward the principle of Greenland construction as that urban center scatter 2pointed shape afforestation belt ,urban suburb concentrate 2lumped park afforestation belt and urban outside continuous production afforestation belt. In the third part ,Urban 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arts such as highly used district ,re 2mading developing district ,new district and suburb area.As Greenland planning is concerned ,every distric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In view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 land use in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separately puts forward individual policies for Greenland distribution.K ey w ords :urban greenland ;distributional pattern ;space 2time evolution  第17卷 第5期2002年10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 OGRAPH Y Vol 117,No 15 Oct 12002 Ξ 收稿日期:2001—03—22;修订日期:2001—12—03 作者简介:千庆兰(1971— ),女,吉林市人,广州大学地理系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