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论文_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

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

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观)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

侵华战争为何发生?它既有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分割世界的背景,又有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导之内因。

这场战争给21世纪中日关系留下的最大经验教训是: 在主权国家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寻求本国发展的权利,不应以牺牲别国利益为前提。

追求一时得益而伤害其他民族对本国长期利益的损害远大于一时的收益,实际上得不偿失。

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推行“王道”以取代西方的“霸道”,还主张亚洲各国平等联合。

这就是强调东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要以德为上,互相留有余地,不乘人之危、逼人到墙脚,不能套用西方列强和殖民主义者的做法。

这一主张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和亚太合作仍有启示。

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遗憾。

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

这成为日本与周围各国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得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

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怎样重新把握和处理这一敏感问题,使之纳入到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轨道上来?中国一直要求日本干干净净地解决历史问题,除了感情因素外,可能主要还是出于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疑虑。

此外,似乎还一种中国式“治病救人”的善良意识,期待日本能够像德国那样有大国胸怀,“尽快解脱历史包袱”。

军国主义复活已几乎不可能,对此国内现在有了一定的共识,对日本国内大部分国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及其社会状况国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意识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应给中国带来自信,带来新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复活军国主义的一大牵制。

中日关系 论文

中日关系 论文

立足长远,携手并进——读《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这一八字词组表达了中日两国摆脱历史问题的纠缠、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美好愿望。

但从战后到今天,中日关系一直起伏不定。

刘昌明教授曾在《国际先驱导报》这样评价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评价中日关系复杂性的经典语录,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中日关系这一课题上,我们似乎总是过多的强调日本对我们曾经造成的伤害以及日本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态度。

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组织发行了扭曲历史的教科书,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

却很少去关注日本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及日本国内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这便使我们的研究有时候容易情绪化而导致有失客观,实际上也不利于我们对日本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毛里和子教授是日本的中国研究专家,在其《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这本书中,毛里和子教授对中日关系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将中日两国的强弱对比和发展状况作为确定中日关系结构的依据,把战后的中日关系从结构上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71年,冷战中的对立时期;②,1972年以后,80年代的战略友好时期;③,80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稳定与发展时期;④,90年代后半期到2004年,结构性变动时期;⑤,2005年“反日游行“以后的时期。

”我个人认为,这个五个阶段,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界限,又可以分为冷战中的对立时期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时期。

一、冷战中的对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毫不犹豫地一执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时期,按照本书的说法,“中国的党的层面也好,政府层面也好,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对日方针或措施方案。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从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看中日关系摘要:自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001年上台以来,因连年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两国首脑互访中断五年多,两国政治关系趋于冷淡。

这不仅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交往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世界的大国交往中也是颇为罕见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

这个敏感的历史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有可能引起中日关系全面恶化。

现如今,唯有寄希望于日后的日本领导人和日本民众,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使中日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符合两国的利益,符合两国广大人民的愿望,也符合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要求。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期望两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关键词: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在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期间,中日关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两国关系降到了1972年恢复邦交之后的最低点。

究其原因,症结就在于小泉顽固地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从而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但也应看到,在小泉执政期间,中日之间经济往来、民间交往活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一、小泉“参拜”回眸(一)靖国神社的由来靖国神社始建于明治初年,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新政府为纪念在其政权建立过程中阵亡的将士,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掀起了一股为这些人修建神社的风潮。

1868年京都修“东山祠”,1869年东京建“招魂社”,作为专为祭祀阵亡将士的场所。

1879年,在明治天皇的倡议下,“招魂社”改称“靖国神社”。

从此,靖国神社中祭祀的主要是日本对外战争中的阵亡者,成为日本军部动员侵略战争最主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靖国神社曾作为军部设施直接隶属日本陆军省和海军省管辖,经费主要来自日本军费。

裕仁天皇曾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或阅兵,目的是激励将士“以身殉国”、“为国捐躯”。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四篇精选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四篇精选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发展的框架。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

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时,人们常常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时段来概括和定义。

一是从古至今中日间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谓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来那一段“不幸”的历史。

这里的“以史为鉴”,不言而喻特指后者。

而且,它与战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形成为前提性逻辑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在长期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当时的“未来”,已经流变为“现实”乃至“历史”。

如战后已一个甲子,中日关系正常化也已迎来35周年,在这样一段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未来”不断衍化为“现实”与“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对于战后日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已日益成为一个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一些重大场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形势与政策-近代中日关系论文

形势与政策-近代中日关系论文

近代中日关系论文观察近来中日关系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政冷”。

岂止是政冷,身在东京,接触种种社会现象,有时简直让人觉得心凉齿寒。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通过美化侵略的右翼教科书、在对历史不加反省的前提下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事件引发的中国民众对日抗议传到日本,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立即出动宣传车到中国驻日使领馆驻地疯狂叫喊。

笔者亲眼看到几个暴徒在中国使馆前面口吐脏话、叫嚣不止。

这些反华分子不仅用高音喇叭喊话、打骚扰电话,还把红漆偷偷涂在中国驻日大使官邸的门上。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

与闯馆事件和球场风波一样,日本不少媒体导演了一场煽动仇华的闹剧。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一些媒体掩盖真相,大肆宣传中国并不承认的“中间线”说法,煽动“日本海洋资源被吸走”的谬论。

有些媒体甚至说要为针对中国的“未来战争”做“准备”。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家大报竟在头版的“编辑手账”专栏里把中国比喻为浮出海面的“深水鱼”。

当深水鱼浮出水面时,为了减轻体内的压力会吐露内脏、并突出眼球。

而中国就如同一条浮出发展中国家水面的深水鱼,为减轻体内因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造成的压力,政府正通过“憎恨日本”的反日教育转移国民的视线。

这家媒体别有用心地说,中国把日本当成“历史的奴隶”,使日本人“无休止地在中国人面前垂下头来”。

当然,在这场感情对立的风波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像上述报纸那样。

《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和言论还是比较严肃、冷静的。

它们指出,中日间出现情感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美化侵略的言行触怒了中国的民众。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多次重复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的“村山谈话”,承认日本在错误国策下,因推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一方面又继续坚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拒绝把一般的死者与甲级战犯相区别”,这与“村山谈话”的精神大相径庭。

这样下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两国关系。

这些媒体主张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日之间应尽快消除对立,寻求合作。

靖国神社_中日关系

靖国神社_中日关系

支持参拜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认为参拜靖国神社是基于个人信仰和日本的文 化传统,别国不应该对此说三道四、干涉日本内政,小泉说:“向 为国捐躯的英灵致敬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存在甲级战犯问题, 但人一死都会成佛”。这番话在日本国内获得相当程度的附和。 日本右翼政治势力认为,日本昭和天皇1978年开始放弃参拜靖 国神社与甲级战犯合祭没有因果关系。 右翼政治人物说:“世界上拿靖国神社说三道四的,只有中国 跟韩国”。他们认为靖国神社就像中国的八宝山公墓、人民英雄纪 念碑一样,都是纪念为国牺牲的人,不应该拿不同的标准衡量参拜 一事。 日本外务省官员曾说,希特勒的侵略性质“学术上尚无定论”, 因此靖国神社祭祀的战争罪犯的性质也尚无定论。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靖国神社的甲级战犯合祀问题是日本和中 韩两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我们的观点
是否认战争罪行,为战犯开脱,复辟军事帝国,扩大军 事力量,为再次称霸世界作准备的行为。 安倍作为日本右翼的主要代表,不惜一切手段使用 土地领导权(如, 中国钓鱼岛事件),为挑起与 中国以及韩国等其他国家战争,可见其日本右翼 野心之大,谋略之深。 日本此行为是不直视历史的表现。日本的这些行 为必将引起 其他国家的愤懑。而且日本在其他国 家的抗议下仍坚持参拜,无疑是对中国等其他国 家的挑衅。 总之,日本的参拜不仅仅是一场在政 治上对中国与韩国的蔑视,更是对中国与韩国乃 至亚洲国家人民感情的亵渎。
参拜历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共有16位首 相参拜过靖国神社。分别是: • 东久迩宫稔彦王 • 福田赳夫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币原喜重郎 吉田茂 岸信介 池田勇人 佐藤荣作 田中角荣 三木武夫
• • • • • • •
大平正芳 铃木善幸 中曾根康弘 村山富市 桥本龙太郎 小渊惠三 小泉纯一郎

从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2

从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2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聆听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二〇一二年十一月聆听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摘要]:简述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但为了两国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度的原谅了日本此前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并建立了友好邦交关系,促进了两国的共同繁荣。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不断的强大,两国又出现了新的分歧。

日本不断的挑起两国的矛盾。

使中日关系僵化,影响到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日本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更是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鼓吹“大东亚圣战”,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民族心理的对立和信任危机”,利用历史问题干扰和破坏中日关系的大局,从而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是中国所不能忍的,也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忍的,直至钓鱼岛事件使两国分歧处于白热化阶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力争和平解决两国的分歧。

在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中国不可能退让半步。

最后,对于中日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呼吁国人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邦交理性情感全局回顾过去,中日交往源远流长,1871年,是中日关系史学者公认的中日古代关系史和近代关系史的分期界限。

这一年,日本和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

这是自徐福东渡日本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史上两国政府间的第一部条约,建立了近代国家正式外交关系。

但是,随后的1874年4月,发生了日本出兵台湾,开始侵略中国的历史。

20年后的1894年又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又出兵2万多人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1904年又发生了争夺在中国利益的日俄战争,紧接着,便发生了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在70年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中日关系上一段不幸的历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从世界大趋势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于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进行富有成效的会谈后,于9月29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告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了历史所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日本政党领导人却不顾亚洲各国人民的心情和愤恨,公开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内外战争的战死者及家属,其中大多数是在侵略中国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

但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使得该神社最初的“安抚冤魂”的教义发生了性质的改变。

而二战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议员等政界要人的参拜,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无数人的强烈愤慨。

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这一事件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并对未来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日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有过不少的波折,但总体趋势还是向前发展。

政治层面,对于日本在参拜靖国神社这个问题上,屡次不顾及中国人民甚至是整个亚洲的人民的极力反对,依然参拜着二战甲级战犯。

从总体上来说,这是对日本曾经侵略亚洲各国的历史史实的否定,是对所犯下错误的不承认的不负责甚至是挑衅的态度。

从深层次上考虑,要说日本人要完全否认或是扭曲侵华的罪行,年年代代都没有正确审视或是正视,那是不可能的。

即使在维护国家方面不愿意承认罪行,但内心肯定是对史实有过思考。

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公开对历史的不尊重,目的不仅是为了激起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怨愤,进一步的目的是想借此试探中国,如果中国还对此不采取强硬的态度,那日本势力将会进一步侵入中国,台湾事件,钓鱼岛事件等比比皆是,进而想在东亚进一步扩大日本的影响势力。

中国现在的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在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均以失败告终,使得如今的日本首相不得不进一步想着如何跟中国搞好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
参拜靖国神社不论在任何时间都会有严重的政治后果。

靖国神社可以说是评判当代中日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因为日本议员是否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对中国态度的一种明示。

日本政要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政府的态度。

这是历史历史遗留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会消除的中日矛盾,与现在日趋白热化的钓鱼岛问题争锋有着共同点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当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10月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激化了中日乃至日本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矛盾。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

该神社供奉了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

其政治地位是由于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在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

所谓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和由来,是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东条英机(日本战时首相),土肥原贤二(陆军大将,策划建立伪满洲国)和松井石根(曾任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南京大屠杀首恶)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一众非正义战争的阵亡者。

可以说,靖国神社供奉的都是为非正义战争而战死的日本军人,这些非正义的战争在历史上都是日本政府,日本天皇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其他国家,去杀害和破坏其他国家的和平和无辜的人民的战争,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由于这些原因,日本首相或者日本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引起日本国内的争议和邻国的强烈反对。

过去,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邻国人民的感情,对于中日关系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症结。

在靖国神社的参拜问题上,日本一些政客和官员总是强调日本文化与习俗的特殊性,日中两国的生死观不同。

他们将人活着时所做过的事在死后都归为可以原谅,因为所谓的日本人的生死观是认为“人亡不究魂之过”。

其说辞是:中国人认为如果生前做坏事,死后应遭唾骂,例如杭州岳庙前谋害岳飞的奸臣秦桧跪像。

而在日本文化习俗中亡灵是不分善恶的。

他们还列举日本人曾为足利时代的逆贼楠木正成等人建立神社,为入侵的元朝军队将士立碑,为日俄战争中战死的俄军将领立碑等等,日本前防卫厅长官瓦力等人宣扬,日本的观念是“死者不鞭尸,不挖墓”。

更加让中国人民心寒的是,他甚至认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是包含了日本所有文化、传统、习俗的国家应有状态。

从广义上讲,可以说是日本文化。

日本人承认灵魂的存在,与慰灵和镇魂相伴而生”;“在靖国神社祭祀英灵,是根据日本古来习俗——祖灵信仰、御灵信仰,已成为日本文化”;“为战死将士慰灵表彰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礼仪”;“作为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当然”。

这种说法,完全可以说是诡辩。

不仅是对中国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无辜民众的不尊重,而且是对日本帝国曾经与纳粹德国一起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毫无对侵略战争的反省之意。

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增进国际理解,反而会更加的损害日本的国际形象,甚至使人感到日本传统文化就是军国主义文化。

靖国神社是供奉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被军国主义所利用的国家神道的产物,而非日本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

当时的日本政府竟然谎称,神道不是宗教而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习俗,迫使所有日本人都来尊崇。

日本政府甚至在对幼儿从小的教育中有意的模糊概念,将二战中亚洲战争上日本作为纳粹,作为绝对非正义的一方的事实扭曲。

不仅不痛改前非,反而有意无意地继承了当年的军国主义邪说,用所谓日本文化特殊论来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辩解。

日本在历史上的各种侵略行动,造成了很多国家民族的苦难。

但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上来说,侵略别的国家正是对于日本处于经济工业大力发展时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对于日本和日本民族、民众来说非常有利的事,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展本身就受自然资源的限制,所以对外的侵略就成了一个宣泄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

再加上最近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安倍晋三企图修改日本宪法第96条的事件,无论中美还是世界各国,包括日本内部,都心
知肚明这下面所隐含的内容。

日本经历了战后60年的和平时期,而未来如果自卫队在海外作战身亡也作为“英灵”放入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会否再度发挥历史上那种鼓励军人出征的作用,不能不引起日本爱好和平的人们和亚洲各国人民的警惕。

靖国神社是日本侵略历史的罪证,对靖国神社的态度,直接反映着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历史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态度。

在2006年至2007年,安倍在担任首相期间为修复因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而恶化的日中关系放弃了参拜。

而有分析认为,2012年再次作为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不顾中韩等国的强烈反对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展示“毅然的态度”,巩固保守派选民的支持。

但无论如何,这种伤害中国人,不顾历史的行为都是应该谴责的。

目前,中国正稳步迈向政治经济大国行列,而日本正由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

两国同时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诸多矛盾和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矛盾,加强合作就成为了未来两国能否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日本政府能否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而日本人唯一的出路也许就是像日本“和平遗族会”所做的那样:把靖国神社视为加害于自己先祖和日本国民的精神枷锁而彻底摈弃。

认清自己的先祖是受到军国主义驱使才成为战场上的“怨魂”,而不是所谓大日本帝国的“英灵”,正视历史,不让历史惨剧再次发生,祈祷永久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