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推荐文章形势与政策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3000字热度: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范文热度: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热度:形式政策有关反腐倡廉论文热度: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热度: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来已久的钓鱼岛事件却始终阻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中日关系,希望大家喜欢!形势与政策有关中日关系的论文篇一《论国民认知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摘要: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影响两国关系的除了经济利益、政治、综合国力、决策者重大决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外,两国间国民的认知差异也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本文试图从国民认知的角度入手分析影响中国与日本两国关系微观层面的因素,具体阐述两国国民在历史问题、国家利益、民族心理方面的认知差异。

最后将尝试性地从认知层面对推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国民认知;认知差异;中日关系中日双方良好稳定关系的建立不仅对双方乃至于东亚及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但中日双方在认同上的差异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中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障碍。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中日两国除了需要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努力外,还需要从文化认同的层面上着手,积极改善两国关系。

一、影响中日双边关系认知的因素中日民间关于彼此双方的认识知觉单薄。

从知觉的形成机理讲,社会群体间要形成相互知觉必须具备认知主体,认知对象和认知途径三个基本要素。

在知觉的形成过程中认知途径的作用相当重要,它是连接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的桥梁,如果没有这个桥梁,社会群体间是很难形成关于对方印象的知觉。

在中日关系进程中,这个认知途径可以简略划分为三类,亲身游历、面对面对话以及社会中介的介绍,就前两种途径而言,一般中日民众是很难拥有的,中日民间知觉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社会中介的介绍。

中日联合调查也指出,连续四年的调查表明,新闻媒体是两国民众了解对方的最主要渠道。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日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日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外大国关系——日本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式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近两年来,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但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原因主要在于钓鱼岛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日本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历史遗留问题等。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尽管冲突不断,但中日两国清楚的认识到,不管世界的格局怎样变,双方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才可改善双方关系,促进发展。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共同发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经连续十一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于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问题,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危”与“机”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危机带来的挑战正在被逐步克服,中日贸易逐步恢复,不过这只是中日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中日政治关系现状中日政治关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今,在钓鱼岛归属这一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但日本仍然对其虎视眈眈,妄想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土行使主权,原因是不管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钓鱼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日本对于台湾的态度也是引起双方政治纠纷的重要原因。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台湾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日本对此的态度却十分“暧昧”。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四篇精选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四篇精选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发展的框架。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

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时,人们常常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时段来概括和定义。

一是从古至今中日间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谓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来那一段“不幸”的历史。

这里的“以史为鉴”,不言而喻特指后者。

而且,它与战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形成为前提性逻辑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在长期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当时的“未来”,已经流变为“现实”乃至“历史”。

如战后已一个甲子,中日关系正常化也已迎来35周年,在这样一段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未来”不断衍化为“现实”与“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对于战后日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已日益成为一个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一些重大场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

形势与政策-近代中日关系论文

形势与政策-近代中日关系论文

近代中日关系论文观察近来中日关系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政冷”。

岂止是政冷,身在东京,接触种种社会现象,有时简直让人觉得心凉齿寒。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通过美化侵略的右翼教科书、在对历史不加反省的前提下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事件引发的中国民众对日抗议传到日本,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立即出动宣传车到中国驻日使领馆驻地疯狂叫喊。

笔者亲眼看到几个暴徒在中国使馆前面口吐脏话、叫嚣不止。

这些反华分子不仅用高音喇叭喊话、打骚扰电话,还把红漆偷偷涂在中国驻日大使官邸的门上。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

与闯馆事件和球场风波一样,日本不少媒体导演了一场煽动仇华的闹剧。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一些媒体掩盖真相,大肆宣传中国并不承认的“中间线”说法,煽动“日本海洋资源被吸走”的谬论。

有些媒体甚至说要为针对中国的“未来战争”做“准备”。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家大报竟在头版的“编辑手账”专栏里把中国比喻为浮出海面的“深水鱼”。

当深水鱼浮出水面时,为了减轻体内的压力会吐露内脏、并突出眼球。

而中国就如同一条浮出发展中国家水面的深水鱼,为减轻体内因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造成的压力,政府正通过“憎恨日本”的反日教育转移国民的视线。

这家媒体别有用心地说,中国把日本当成“历史的奴隶”,使日本人“无休止地在中国人面前垂下头来”。

当然,在这场感情对立的风波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像上述报纸那样。

《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和言论还是比较严肃、冷静的。

它们指出,中日间出现情感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美化侵略的言行触怒了中国的民众。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多次重复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的“村山谈话”,承认日本在错误国策下,因推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一方面又继续坚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拒绝把一般的死者与甲级战犯相区别”,这与“村山谈话”的精神大相径庭。

这样下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两国关系。

这些媒体主张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日之间应尽快消除对立,寻求合作。

形势政策论文之论中日关系矛盾所在

形势政策论文之论中日关系矛盾所在

浅谈中日关系之矛盾所在从1874年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签订投降书,日本对中国进行了长达70年的侵略历史;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中日一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九十年代,中日政府关系开始了有摩擦有发展的时期。

反观这一百多年,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

21世纪的今天,中日关系仍然是中国外交问题里最敏感的一个话题。

中日同在亚洲,两国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都位列前茅,并且国力不断提升,一直在蓬勃的发展着。

而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仅次于世界第一的美国,与美国和欧盟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两个大国强雄并起,作为近邻,本应关系友好,促进共同发展。

但中日的关系却不是那么简单。

近几年来因为种种原因总是摩擦不断。

并且逐渐由局部矛盾转化为了多方面的矛盾。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不稳定,摩擦不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在上个世纪对中国的侵略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我们谁也无法改变。

但日本政府却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问题。

他们始终不敢正视这段历史,对亚洲国家的侵略行为也从未进行过认真的检讨。

1.参拜靖国神社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及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从此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战争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有多大,并无悔改之意。

靖国神社是供奉战犯亡灵的场所。

作为国家首相在全世界人民的注目下为参拜那些侵略战争中死去的战争罪犯们,这显然是一种为侵略罪行翻案的行径。

2.修改教科书事件1982年,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

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篡改侵华史,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还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之我见(学生自写)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之我见(学生自写)

中日关系之我见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上的战争问题。

1931年,日本悍然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伤害,使中国人对其至今仍旧存有较大的仇恨心理。

其次是历史的认知问题。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承认自己在二点中犯下的巨大罪行,这是对中国尊严的又一侵犯。

这是不可原谅的。

再者是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非议的主权。

但日本不顾这一史实,屡次觊觎我国领土,使中日关系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战。

第四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

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

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

不久前日本单方面提出的“购岛问题”以及后续发展更是深深地挑战了一把中国人民的底线,给本就因为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纠纷等问题而趋冷的日中两国关系再次坡上一瓢冷水,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这不是中国可以被欺侮的理由。

日本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我国的底线,就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软弱的对外态势,以及我国一直以来对“和好”的中日两国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

但这些却只被作为我国政府“软弱可欺”的理由。

进而从更大方面地挑衅我国的承受能力。

就算不能有效地从地大物博的中国以及“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中国政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也能够恶心一下自己的邻居。

个人以为“中日友好”是可以的,但那只是在那个日本会和你友好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

前言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战争爆发、皇朝更换接连发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

感触日本选举、韩国人被绑架、台湾局势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与我们大学生无关,但想深一层事实是否是这样呢。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在打败帝国主义、日本主义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大学生不可置疑地被认为是一股强大而不可缺少的力量。

五四运动、各种爱国报纸的出版,无疑给了中国革命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学生,虽然我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虽然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由扩大了,但我们始终是一名学生。

作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任,无论怎样都应先把学习搞好。

但我们不单是学生,我们也是半个社会人,所以毫无疑问,了解国际形势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了解国际形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电视报纸和电脑。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

在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我们要认真听课还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加强了解。

大一的生活转眼间过去了,即将面对的是大二的生活。

在过去的一年间我虽然成长了不少,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也有所加深。

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我所了解的还远远不够。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认真学习和了解时事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相信经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我会褪掉以前的青涩和懵懂,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主权是大国崛起的逻辑起点。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

前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应当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平等地接受,而不是强迫世界接受的过程。

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与国际社会和平互动,按自由贸易原则平等地分享国际资源是贯穿中国崛起始终的原则。

此间,中国国力使用是有限的,军事的性质仅属于自卫性的。

后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又是中国完全实现主权统一的过程。

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

形势与政策 - 论中日关系

形势与政策 -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的发展与前景在中国,一旦涉及到中日关系,似乎就一定要牵扯上抗日战争、侵略、南京这些敏感词汇,中国人的仇日情结就像男人骨子里剔除不去的处女情结一样坚固牢靠。

可实际上,日本人到底触痛了中国那片逆鳞?杀了太多的人?奸淫掳掠?杀人放火?都不是,抗日战争让我们愤怒,愤怒的源头不是对方的罪过,而是我们自己的懦弱。

让我们痛苦的、谈之色变的东西,是那个任人宰割却无力还手的旧中国,是那个受尽欺辱却只能含着血泪等待救赎的旧时代,是那个外交上失败得一塌糊涂导致我们只能傻呆着受人欺凌的旧政治。

在日本人眼里中国是个大盘子,钧窑的质感,上等的釉色,绝佳的诱惑,关键是盘子里放着大鱼大肉,不仅能让他们吃饱,更能让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脱离那个海马一样的小岛。

中国对日本的吸引力使得日本变成了穷凶恶极的侵略者,他们借着欧洲的战火,把灾难带到中土大陆上来。

幸而日本人没能成功,这个大盘子没他们想象中那么容易下嘴。

二战后中日关系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状态,日本始终觊觎着东海对面的肉,而整个国际趋势和中国日渐鼎盛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又让他忌惮万分,战争手段在新世纪明显行不通,中国可不是伊拉克,美帝国说打就打说要就要,日本也不是美利坚,二战的“小男孩”给他的领土和人民都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创伤。

日本需要中国,中国是他的金库,日本国内有世界顶尖的汽车技术、电子技术、次加工技术和色情产业,包括其软实力——漫画。

但这些高端的技术需要市场,美国有钱,却不太给日本面子,欧洲较远,更何况欧洲作为现代工业的源头自己有足够精良的产业,日本的主要出口市场还是亚太地区,尤其中国——地大、人多、有闲钱、有虚荣心,同时自己缺乏生产实力。

日本不可能跟中国翻脸,一方面从经济上来讲,他会失去广袤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容易应付的敌人。

加上日本国内国民对战争和破坏的抵触情绪及许多学者对抗日战争的客观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督促着日本政府采用和平的外交手段来解决中日双方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关系
机电学院1408503班赵禹1140850304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享受日本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对于日本人气的牙根痒痒。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没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再者是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

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

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

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

当然,作为我们东北永远的痛,日本遗弃在东北的化学武器也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

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

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但目前为止日本的反应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近年来,为迎合美国干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

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

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

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

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来安倍首相少有的表示将在明年二战结束七十周年之际将在讲话中正式反省侵略,虽然可能是是对于明年大选的宣传与作秀,但无论如何这总归是一个友好的信号吧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上次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

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

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

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日本人。

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
国人都在爱国,因为爱国最起码的就是让自己能为国家所用,不让自己成为国家社会的负担.只要是对自己的国家前进有实际意义的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也是爱国的表现,爱国既不需要多么豪情壮志,也不需要多么高亢激昂,只要务实,就是爱国;并且谨记随时维护祖国的尊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我们热切的希望我们国家的真正的强大,只要强大了,我们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公平地发展,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